2021屆高考語文考點(diǎn)歸納常見20個(gè)文言虛詞例釋復(fù)習(xí)教案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四、組成固定結(jié)構(gòu)“為……所”,表示被動。例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為仲卿母所遣(《孔雀東南飛》)
【為】
一、作動詞,讀“wéi”
1.修筑,修建。例如: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2.成為,變?yōu)椤@纾?br>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諫太宗十思疏》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逍遙游》)
3.做。例如:
誰為大王為此計(jì)者(《鴻門宴》)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xué)》)
4.擔(dān)任,例如:
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5.表判斷,是、算是。例如:
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6.叫作,稱為。例如: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逍遙游》)
7.作為,當(dāng)作。例如:
以五百歲為春(《逍遙游》)
8.認(rèn)為
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9.創(chuàng)作,寫
因?yàn)殚L句,歌以贈之(《琵琶行》)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二、作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受益的對象,譯為“給”“替”,讀“wèi”。例如:
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
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過秦論》)
誰為大王為此計(jì)者(《鴻門宴》)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2.表動作行為引出的對象,可譯為“對”“跟”“同”“向”,讀“wèi”。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3.表被動,可譯為“被”,讀wéi,例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三、作語氣助詞,放在疑問句的末尾,表反詰語氣,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焉】
一、作代詞
1.表疑問,譯為“怎么”“哪里”“什么”。例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歸去來兮辭》)
2.表他稱,譯為“他(們)”“它(們)”。例如:
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二、作語氣助詞
1.用于句末,表陳述或疑問語氣,可譯為“啊”“呢”“了”,或不譯。例如: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2.用于句中,表停頓,可不譯。例如: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作形容詞、副詞詞尾,相當(dāng)于“然”。例如: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四、作兼詞,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可譯為“在這里”“在那里”。例如: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永之人爭奔走焉(《捕蛇者說》)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
【與】
—、作動詞
1.給予,授予。例如:
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結(jié)交,參與。例如: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