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考點歸納常見20個文言虛詞例釋復習教案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4.表假設,當用在前一個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時用在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可理解為“那么”“就”。例如: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太宗十思疏》)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者】
—、作助詞
1.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人、物、事、時間、地點,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等。例如:
滅六國者,六國也(《阿房宮賦》)
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與妻書》)
2.用于數詞后,可譯為“個”“樣”等。例如:
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3.有時用于時間副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例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觸龍說趙太后》)
4.用于主語后,表判斷。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過秦論》)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5.用于主語后,表原因。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6.用于句中,表停頓,可不譯。例如: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逍遙游》)
二、作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例如: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之】
一、作動詞,“往”“到……去”。例如:
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作代詞
1.指示代詞,表近指,譯為“此、這、這里”。例如:
秦人視之,亦不甚惜(《阿房宮賦》)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2.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譯為“他(們)”“她(們)”“它(們)”。例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三、作助詞
1.結構助詞
(1)用于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修飾,可譯為“的”。例如:
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山間之明月(《赤壁賦》)
(2)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例如:
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逍遙游》)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3)賓語前置的標志,用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被提前的賓語之后。例如: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宋何罪之有(《公輸》)
(4)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例如: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2.音節助詞。常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后作詞尾,以湊足音節,無意義。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