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考點歸納常見20個文言虛詞例釋復習教案
五、作副詞,同“已”,已經。例如: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因】
一、作動詞,遵循、沿襲。例如:
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二、作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2.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根據,譯為“依照”“根據”。例如: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臏傳》)
3.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時機,譯為“趁著”。例如:
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過秦論》)
4.介紹行為、動作所采用的手段、途徑,可譯為“由”“從”。例如: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作連詞
1.表承接,可譯為“于是”“就”“便”。例如: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因得觀所謂石鐘者(《石鐘山記》)
2.表原因,相當于“因為”“由于”。例如:
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木取材,方有人見之。(《雁蕩山》)
【于】
一、作介詞
1.引出動作、行為的對象、處所和時間,可譯為“對”“對于”“在”“在……中”“在……方面”“到”“從”“向”“自”“跟”“同”“給”“由于”等。例如:
于(對、對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得復見將軍于(在)此(《鴻門宴》)
茍全性命于(在……中)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寡人之于(在……方面)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到)河東,移其粟于(到)河內(《寡人之于國也》)
青,取之于(從)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2.放在動詞之后,表被動,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與它相應。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獨見辱于愚(《愚溪詩序》)
3.用在形容詞之后表比較,可譯為“比”。例如: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二、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可理解為“由于這個”,表示前后句的因果或承接。例如: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2.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譯為“在這”“從這”。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
【則】
一、作副詞
1.用于判斷句,起強調和確認的作用,可譯為“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項脊軒志》)
2.表示限于某個范圍,可譯為“只”“僅”“才”。例如:
及日中,則如盤盂(《兩小兒辯日》)
3.表示估計,可譯為“或許”“也許”。例如: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作連詞
1.表承接,可譯為“就”“便”“原來是”,或譯為“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師說》)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
2.表選擇,可譯為“就是”“或”。例如: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3.表轉折,可譯為“然而、卻”。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