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第十一節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知識梳理】
文言虛詞的復習,主要是歸納整理出大綱規定的十幾個虛詞在課本中出現過的用法,并熟練地掌握和運用。XX年考試說明共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于、與、則、之"15個虛詞。
在具體的解題過程中,有以下一些技巧:
1. 注意詞性,凡是詞性不同,那么它的意義和用法肯定不同。 比如"原莊宗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和"秦伯悅,與鄭人盟"中"與"的用法就不一樣,因為前者是連詞,前后兩個分句的語序可以調換,而后者是介詞,語序不可調換。 又比如"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和"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中的"焉"的用法也不一樣,因為前者是代詞,而后者是兼詞
2. 注意虛詞所在的位置以及在句中的成分。
比如"焉用亡鄭以陪鄰"和"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中的"焉",一個在句首,作疑問詞;一個在句末,作代詞。因為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明顯不同,所以它們的意義和用法明顯不同。
又比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和"秦王恐其破璧"中的"其"的用法,前者作定語,翻譯為"他的",后者作賓語,翻譯為"他",因為它們在句中所作的成分不一樣,所以它們的意義和用法不一樣。
3. 注意人稱的不同。
比如"秦王恐其破璧"和"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中的"其"人稱不同,前者是第三人稱,翻譯為"他",而后者是第一人稱,翻譯為"自己"。
又比如"作《師說》以貽之"和"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中的"之",前者是第三人稱代詞,翻譯為"他",后者是第一人稱代詞,翻譯為"我"。
4. 注意平時把課文中典型句子中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歸類、比較。
以"所"為例,我們從熟悉的課文中整理出下列句子,基本涵蓋了"所"的基本用法和意義,自己可以仿照歸納其他虛詞。
(1) 為仲卿母所遣("為……所"結構表示被動)
(2) 如姬父為人所殺("為……所"結構表示被動)
(3)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所+動詞,構成名詞短語)
(4)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名詞,處所)
(5)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用來……的)
(6)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用來……的)
(7) 吾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之所以,是為了)
(8)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之所以,是因為;……的原因,是……)
【知識鏈接】
而
(一)連詞。可鏈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
⑤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注:【并列關系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后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師說》)
②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