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2.原因,緣由,機緣。
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
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于
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廉頗藺相如列傳》)[在]
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到]
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進學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②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超過,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8.給。
陳涉少時,嘗于人傭耕(《陳涉世家》)
9.按照,根據。
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史記•淮陰侯列傳》)
【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廉頗藺相如列傳》[對此]
④于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⑤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對付。
龐煖易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