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四)助詞,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庖丁解牛》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④以資政殿學士行《指南錄后序》。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起提賓作用,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②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7."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