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教案 篇1
課題:認識依法治國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①知道依法治國的含義、本質、根本目的及基本要求②理解并掌握法治與德治的關系③理解實施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2、過程與方法情景感悟、案例分析、閱讀討論交流、合作探究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①懂得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②增強守法的意識重點難點:1、重點:依法治國的含義、本質、根本目的、基本要求2、難點:理解實施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媒體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內容形式
學生活動
內容形式
設計
意圖導入新課一、情景感悟,導入新課春秋時期,魯國國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竊案,久查未決。忽有人來告發,使案成功告破。國王下令獎賞告發人。該人卻要求開恩,從輕處罰竊羊賊,因為那人是他父親。“什么?你竟敢告你父親?”國王怒道。“我認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 己的父親,即犯國法,犯法則死!”國王說道。可憐的告發人被揪出去殺了。思考:國王的判案是“人治”還是“法治”? 過渡:在封建社會里,由于受“家天下”思想的影響,皇帝的話就是金科玉律,那是一個“人治”的社會。現在文明進入到現代社會,那現代社會又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呢?現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的社會。閱讀、討論、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設置問題情境,激發興趣并導入新課學習學習新課二、學習新課(一)你說我說大家說:用線將下列我們的生活與所對應的的相關法律連起來。上學 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就業 勞動法結婚登記 婚姻法駕駛車輛 道路交通安全法上飯店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摸彩票中獎 民法、稅法立遺囑 繼承法教師小結: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師:生活中能沒有法嗎?(二)感悟體驗1、仔細觀察文本插圖,比較并結合“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有家規,國有國法”等格言,談自己的感想。師:這說明了遵守家規、校規、公共場所活動規矩的重要性。2、名言閱讀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 ——王符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師:說明了大到國家的治理,小到我們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法律法規的規范和約束。(三)閱讀文本,梳理知識點1、什么是依法治國?2、依法治國的核心、本質、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分別是什么?3、堅持依法治國的意義是什么?4、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什么要依法治國?(區分:依法治國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主體是人民群眾、法是憲法、核心是依憲治國)(四)材料閱讀材料一: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于1982年修改了憲法,以后又通過四個憲法修正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00多件現行有效的法律和200多件關于法律問題的決定,國務院制定了650多件現行有效的行政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7500多件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框架已經建成,社會生活的各個主要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材料二:依法行政,是指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權限,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項社會事務,依法進行有效管理活動。它要求一切國家行政機關和工作人員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充分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行政職能,作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依法行政的范圍,包括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進行,其核心是行政執法。材料三:方工 51歲職務: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副檢察長事跡:主辦和參與過近3000件刑事案件的審查和起訴工作,無一錯案。先后主持經辦了成克杰、李紀周受賄案等大要案的公訴工作。座右銘: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實實做事,公公正正執法材料四:胡長清的主要違紀違法事實有:經濟上貪得無厭,利用職權便利及影響,大肆索賄受賄。胡長清大搞權錢交易,利用職權便利及影響,采取向有關部門負責人批條子、打招呼、下指令等手段,通過為他人解決貸款、建筑工程項目、營業執照、赴港定居、汽車過戶等問題,多次收受、索要賄賂。從1997年至1999年7月,共計收受、索要周雪華(私營企業主,已被捕)等8人人民幣153萬元、港幣75萬元、美金3.5萬元,以及價值140多萬元的高級手表、鉆戒等貴重物品。胡長清道德敗壞,生活腐化、墮落,情節惡劣。材料五:最高法院依法組成合議庭,經復核認為,被告人王懷忠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人民幣275萬元,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幣230萬元、澳幣1萬元,共計折合人民幣517.1萬元,為有關單位和個人謀取利益,其行為已構成受賄罪;王懷忠對價值人民幣480.58萬余元的財產不能說明合法來源,差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王懷忠受賄數額特別巨大,并具有多次索賄的法定從重處罰情節,更為惡劣的是,王懷忠為逃避法律制裁,利用職權強令索取他人的巨額賄賂用于阻止有關部門對其涉嫌經濟犯罪的查處,所犯受賄罪行極其嚴重,情節特別惡劣,社會危害性極大。一審判決、二審裁定認定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準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遂依法核準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維持一審對被告人王懷忠決定執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的刑事裁定。探究:1、以上的材料分別說明了什么?2、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有什么重要意義?過渡:社會沒有法不幸,那么有法就萬事打大吉了嗎?不是,還必須有道德的力量來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五)道德與法律的關系1、案例探究《被告山杠爺》(文本案例)思考:①山杠爺被依法逮捕感到很委屈,不少村民為山杠爺鳴不平.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②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影片中悲劇生重演?師:山杠爺不懂得加強道德建設,不懂得要依法辦事,說明普法;村民也是法盲,也要普法。總之,說明我國實施依法治國具有長期性與艱巨性。2、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學生閱讀文本,概括二者的關系師明確:①二者有共同的性質、任務和目標②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連線并暢談生活與法舉例談沒有法的后果觀察比較思考,然后全班交流閱讀思考交流圍繞提供的知識點逐一在文中勾畫出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小組閱讀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閱讀、思考、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閱讀文本,歸納二者關系,然后全班交流在大家說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法律從反面去談沒有法的危害,從而證明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片形象具體生動地說明了“規矩”的重要性注意幫助學生區分知識點這一組材料訓練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點的把握通過案例的分析,激發學生探究 興趣,從而自然過渡到對二者關系的探究鍛煉學生概括能力,把握信息的能力結束新課三、課堂小結依法治國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我們要樹立法的意識,做守法的公民,同時,我們也要以德治國,把二者作為我國的治國方略。板書:認識依法治國一、生活離不開法1、依法治國的含義、本質、根本目的2、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前提3、實行依法治國的意義二、道德與法律緊相連——德治與法治的區別與聯系作業:簡答:1、依法治國的含義、本質、根本目的、核心分別是什么?2、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前提是什么?怎樣理解違法必究?3、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是什么?4、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