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與雷達教學設計 篇1
《蝙蝠和雷達》是九年義務教育第六冊教材中的一篇科學短文。它既沒有《窮人》一課的細膩情感,也沒有《草原》一課的無限風光。如何利用課文本身的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會閱讀、學會說話、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將枯燥無味的說明文教學變成內容豐富的探究式學習活動,是本課設計的一個重要理念。
一、創設情景,激發參與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手段,找準教學的切入口,誘發他們的求知欲。一上課,我是這樣導入的:“現在咱們開個小小的招聘會,這里有兩積職業供大家選擇,一種是記者,一種是科研工作者。愿意應聘記者的同學站起來,請到左邊來。愿意應聘科研工作者的同學起立,請到右邊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就坐。”
把學生分成記者和科研工作者,將學生的學習活動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于參與,興趣濃厚。
二、自學交流,促進主動發展
⒈個人自學
師:昨天我們已經初步讀了課文,知道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就這件事記者要設計問題采訪科學家,科研工作者要準確地條理地回答記者提問。下面我們先自學課文,記者朋友們把你要提的問題羅列在紙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過程按要點羅列到紙上。老師愿當好你們的參謀,隨叫隨到,開始吧!
這樣,自學的過程成為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自學課文的準備過程中,經歷了閱讀——思考——文字提煉的過程,完成了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