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與雷達教學設計
《蝙蝠和雷達》是九年義務教育第六冊教材中的一篇科學短文。它既沒有《窮人》一課的細膩情感,也沒有《草原》一課的無限風光。如何利用課文本身的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會閱讀、學會說話、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將枯燥無味的說明文教學變成內容豐富的探究式學習活動,是本課設計的一個重要理念。
一、創設情景,激發參與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手段,找準教學的切入口,誘發他們的求知欲。一上課,我是這樣導入的:“現在咱們開個小小的招聘會,這里有兩積職業供大家選擇,一種是記者,一種是科研工作者。愿意應聘記者的同學站起來,請到左邊來。愿意應聘科研工作者的同學起立,請到右邊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就坐。”
把學生分成記者和科研工作者,將學生的學習活動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于參與,興趣濃厚。
二、自學交流,促進主動發展
⒈個人自學
師:昨天我們已經初步讀了課文,知道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就這件事記者要設計問題采訪科學家,科研工作者要準確地條理地回答記者提問。下面我們先自學課文,記者朋友們把你要提的問題羅列在紙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過程按要點羅列到紙上。老師愿當好你們的參謀,隨叫隨到,開始吧!
這樣,自學的過程成為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自學課文的準備過程中,經歷了閱讀——思考——文字提煉的過程,完成了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⒉合作學習
討論交流的合作學習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將學習的信息大容量、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
小組交流時氣氛很熱烈,有的小組整理問題的類型,有的小組比較哪個問法更恰當,有的小組配合畫圖,有的小組整合語言,他們各抒己見,積極探究。教師巡回各組,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參與討論,適時點撥,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為學生創新、爭論創設了寬松、和諧、合作的教學環境。
⒊交流探究
以“記者招待會”的形式,全班展開生與生、生與師的交流。招待會上,“記者”問題潑辣,“科學家”回答風趣。學生的理解、表達、情感、價值觀在這一特殊環境中得到發展、提升。下面是部分教學片斷:
記者:蝙蝠是怎么探路的?科學家做了……
師:(打斷學生提問)咱們問一個答一個,好嗎?
科學家:我來回答,老師,我用畫圖的方法解答行嗎?
師:可以呀!請上臺。
科學家:(王睿一)(在黑板上邊畫圖邊講解)蝙蝠從嘴里發出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
科學家:(丁寧)我畫的圖比他簡潔明了。
師:好,上來畫畫。
科學家:
嘴 障
蝙蝠 礙
耳朵 物
科學家:(李東昌)王睿一表達得不具體,應該是蝙蝠從嘴里發出一種聲音,叫超聲波,人的耳朵聽不見,蝙蝠的耳朵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