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說課(通用12篇)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1
《蝙蝠和雷達》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組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科普文章介紹了仿生學的應用——蝙蝠夜間是憑什么探路飛行的,飛機*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組課文的教學應注意:要在理解詞句,練習給課文分段的基礎上學習歸納段落大意,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經過分析,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了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弄清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2、學會生字新詞,練習給課文分段,學習歸納段意,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3、利用科學家幾次進行科學實驗的例子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1、學習歸納段意;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重點)
2、弄清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聯系。(難點)
根據以上的依據,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就分五個方面來談談。
一、巧設懸念,激趣導入
我采用展示圖片、設疑激趣的方法導入新課。一上課,先出示蝙蝠圖片,問:“(1)這是什么?它在什么時候才出來活動?(2)在漆黑的晚上,你能安全地進行各種活動嗎?那么蝙蝠在夜里是怎樣活動的?”然后出示飛機圖片問:“它能在夜里飛行嗎?*什么引路?”出示雷達圖片問:“它是怎樣引路的,它跟蝙蝠有聯系嗎?”通過層層設疑,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為學習下文打下基礎。
二、掃除障礙,理解文意
這一節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學任務:1、通過自學、點撥的方法使學生讀準字音、理解生詞。學法指導:讀準字音:拼查問:理解生詞:查問聯系上下文。 2、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用歸并法給課文分段和歸納段落大意。這樣就使學生通讀了課文,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結構,為精讀課文打下基礎。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自學、理解、思維、概括能力。
三、突破重點,弄清聯系
三次科學實驗,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間的聯系是這一節的教學要點,為達到要求,我采用“設置懸念、討論探究、方法指導、觀察演示、表演解說”等方法引導學生學文。這樣做有三個目的:1、引導學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徹地理解問題。2、化抽象為形象,突破教學重難點。3、訓練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環節的教學具體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由于1——3自然段的內容比較簡單,我主要采用讀、問、想、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飛機安全夜航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感受蝙蝠夜間飛行動作的靈巧。從中引導學生提出疑問: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啟示?它為什么能在夜間靈巧飛行?通過引導質疑,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步:指導學生弄清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教學時先讓學生在聽讀4——5自然段中思考:科學家在什么環境下做了多少次實驗?從中釋詞“橫七豎八”,并練習造句。然后讓學生默讀4——5自然段,采用“獨立思考、同桌討論”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實驗的方法、結果及結論(表格形式出現)。接著讓學生分別說說實驗的經過,同時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證明”并練習造句。這樣就使學生在多讀、多說的基礎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明白了蝙蝠是*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從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理解、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三步:指導學生揭開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發出和接收超聲波這一內容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觀察演示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教學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樣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然后讓學生邊聽讀邊看有關蝙蝠捉蚊子的影片演示并思考問題,并要求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回答,弄清密秘。由于影片這一輔助手段的運用,使抽象的科學原理生動形象化、顯現化,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另外,通過這一段的學習,總結出學法:聽朗讀、看演示、說原理。以此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自學下文打下基礎。這正體現了大綱提出的“閱讀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
第四步:指導學生明白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啟示,弄清雷達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間的聯系。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前面總結的學法自學課文,并仿照作出雷達的探路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教師做好放錄音及影片的工作)。在明白了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讓學生根據示意圖討論它們之間的聯系,再讓學生根據對話提示進行對話,并抽二個學生分別帶上頭飾進行對話、表演。這樣就使學生在分析、比較、聯想、對話、表演中明白了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系,生動化、趣味化了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且貫徹了大綱要求的“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學任務已大部分完成。
四、課外延伸,擴展思維
大綱指出:“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的聯系。”因此,學完課文后提問:“雷達是仿照蝙蝠制造出來的,科學家還從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啟示,制造了哪些現代化設備?”以此擴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把學習興趣由課內引向課外。
五、談話結束,激勵創造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科學的征途是無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將來也利用仿生學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設備?只要大家今后多學習知識、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開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夠辦得到。這樣結束課文,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思維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及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2
一、說教材: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中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并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二、說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正確讀寫12個生字。
難點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飛機空間安全飛行的聯系。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學課時 安排兩課時。
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以謎語為媒,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謎面是:會飛不是鳥,兩翅沒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動,捕捉害蟲本領高。(打一種動物)
謎底是:蝙蝠?茖W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雷達。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板書課題《蝙蝠和雷達》。通過猜謎語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況,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它的頭部和軀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沒長羽毛。視力很弱卻能在夜間飛翔、吃蚊、蛾等昆蟲。打開語文書p43,看文中的插圖,這是一只正在夜里飛翔的蝙蝠。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
1、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讀幾遍。
2、貼出本課生字表,讓學生從讀生字,老師對多音字、易讀錯、易寫錯的字作指導。如“蝙”不能讀成,“銳”翹舌音要讀準,“揭”這個字里面不要多寫一豎,“熒”要與“螢”區別開了,“避”字的筆畫順序。課內要留有一定的寫字時間,指導學生寫好字的結構,把字寫正確、寫美觀,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默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本冊的默讀,要在學生不出聲,不動嘴唇的基礎上,加快默讀速度的訓練。因為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更利于訓練思維。讓學生邊默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要怎么分段。用歸并法把課文各部分連起來歸納,本課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寫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
第二段(4~7):寫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寫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
四、精讀課文,突出重點:
1、齊讀課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幾個問題?
、佟霸谄岷诘囊估,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
這一句要帶著好奇,不解的語氣,讀出好奇、多思的語調。
用恍然大悟的語氣讀下面這句“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
、谥该x文中“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本毩曈谩凹词埂病痹炀,懂得這組關聯詞的用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
、邸半y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提問:這句要用什么語氣讀?(用不解、疑問的語氣讀)
2、學習4、5、6自然段。
緊緊圍繞“三次試驗”這個重點,啟發學生展開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大膽放手,給足時間讓學生自由學習,還要十分關注學習暫時困難的學生,對他們及時督促,熱情激勵。出示表格:
試驗順序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3、學習7、8自然段。
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解決了飛機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3
一、說教材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中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并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二、說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正確讀寫12個生字。
難點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飛機空間安全飛行的聯系。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學課時 安排兩課時。
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以謎語為媒,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謎面是:會飛不是鳥,兩翅沒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動,捕捉害蟲本領高。(打一種動物)
謎底是:蝙蝠。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雷達。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板書課題《蝙蝠和雷達》。通過猜謎語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況,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它的頭部和軀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沒長羽毛。視力很弱卻能在夜間飛翔、吃蚊、蛾等昆蟲。打開語文書p43,看文中的插圖,這是一只正在夜里飛翔的蝙蝠。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
1、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讀幾遍。
2、貼出本課生字表,讓學生從讀生字,老師對多音字、易讀錯、易寫錯的字作指導。如“蝙”不能讀成,“銳”翹舌音要讀準,“揭”這個字里面不要多寫一豎,“熒”要與“螢”區別開了,“避”字的筆畫順序。課內要留有一定的寫字時間,指導學生寫好字的結構,把字寫正確、寫美觀,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默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本冊的默讀,要在學生不出聲,不動嘴唇的基礎上,加快默讀速度的訓練。因為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更利于訓練思維。讓學生邊默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要怎么分段。用歸并法把課文各部分連起來歸納,本課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寫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
第二段(4~7):寫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寫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
四、精讀課文,突出重點:
1、齊讀課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幾個問題?
、“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
這一句要帶著好奇,不解的語氣,讀出好奇、多思的語調。
用恍然大悟的語氣讀下面這句“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
、谥该x文中“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練習用“即使……也……”造句,懂得這組關聯詞的用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
、“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提問:這句要用什么語氣讀?(用不解、疑問的語氣讀)
2、學習4、5、6自然段。
緊緊圍繞“三次試驗”這個重點,啟發學生展開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大膽放手,給足時間讓學生自由學習,還要十分關注學習暫時困難的學生,對他們及時督促,熱情激勵。出示表格:
試驗順序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男同學,女同學分開朗讀4、5、6自然段,邊讀邊想,這個表格怎么填,拿筆畫出關鍵的詞語。解釋“橫七豎八”這個成語的意思:
2、請三個同學上來填表。(其他同學兩人一組,小組討論,填寫老師發下去的表格)
試驗順序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蒙上眼睛
鈴鐺不響
不靠眼睛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鈴鐺響
要靠耳朵
第三次
封住嘴
鈴鐺響個不停
要靠嘴
教師總結: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蝙蝠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捕捉和分辨出復雜的回聲,而且它能把昆蟲反射回來的信號與其他樹木房子等反射回來的信號準確地區分開來,分辨出是食物還是障礙物,這種功能是多么神奇呀!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還有許多生物有奇物的本領,人們從青蛙看活動的東西很敏銳得到啟示,發明了“電子蛙眼”,能幫助飛機安全降落。工程師設計船體時模仿鯨的形體,大大提高了輪船航行的速度。你們也要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設計一個小發明嗎?激發學生閱讀關于仿生學的科普讀物和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六、說板書
用簡易表格明確地表示出:科學家通過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4
一、導入
通過自學,同學們都已經學會了本課的生字。應該說本課的七個生字是比較簡單好學的。不過,有兩個字,老師還是想提醒大家一下:一個是“揭開秘密”的揭字,注意,右邊中間是個豎折哦!在有一個就是“熒光屏”的“熒”字,下面是火。與它比較相似的還有幾個字呢,看看大屏幕,注意紅色的地方:螢火蟲是蟲子,夜鶯是鳥兒;晶瑩有美玉,熒光屏一定要有火哦!
二、了解文章梗概
1. 很多同學告訴我,這是一篇非常簡單的課文,自己讀一遍就讀懂了。我真為大家感到高興,因為你們聰明、自覺,學習能力強,F在我想出一個比較難的問題來考察一下大家,看看你們是不是讀懂了課文。
請大家看看課文的第二段: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注意沒有,老師把最后的句號換成了破折號,就破壞了句子的完整。誰能從課文中找到一個句子,比較適當地補充在這里,使句子重新完整起來呢?
對!就是最后一段的第一句: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
來,大家完整地讀一讀: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
三、激發興趣,自主讀書
1.同學們真能干。簡簡單單、明明白白地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
2.概括地讀是一種能力,但是,精讀、細讀才能顯現大家的閱讀水平,F在,老師想設計一個情境,請大家在認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扮演好這個情境中的兩個角色。
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飛行時發現了夜航的飛機。他非常驚訝,心想:這飛機怎么也有夜間飛行的本領?經過打聽,他知道了,原來是因為飛機上裝有雷達。蝙蝠很不服氣,就去找雷達,要和雷達比一比。
蝙蝠盛氣凌人地對雷達說:都說你很像我們蝙蝠,那么,請問雷達先生,我們蝙蝠有嘴發射超聲波,你有什么?我們蝙蝠有超聲波確定飛行方向,你有什么?我們蝙蝠有耳朵接收超聲波,你的耳朵在哪里?
來,認真讀課文,看看能不能幫助雷達回答蝙蝠的質問。注意,讀懂課文后,可以把答案寫在課后的括號里。
3.好,這么快啊。真能干。來誰能以雷達的語氣說一說。
哈,說的真好啊。不僅回答的干凈利索,而且語調顯得很有禮貌:我們雷達的天線就相當于你們蝙蝠的嘴,我們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你們蝙蝠的超聲波,我們雷達的熒光屏就相當于你們蝙蝠的耳朵。
4.此時,蝙蝠瞪大了眼睛。對,同學們說得對,蝙蝠很吃驚,更加疑惑:怪事,人類是怎樣發現我們的秘密的呢?
如果你是雷達,應該怎樣把課文的內容介紹給蝙蝠呢?
請大家認真朗讀課文,首先要讀正確——科學性的話題,可不能出現錯誤哦!其次,要注意:雷達是高科技產品。高科技,就要高貴,就要高雅?纯次覀冊鯓右愿哔F而優雅的語氣向蝙蝠耐心講述人類發現蝙蝠飛行秘密的事情。
5.下面我們開始做準備:第一步:熟讀課文。第二步:小組合作,一個當蝙蝠,一個當雷達,另外的同學當評為或者導演,幫助其他同學演好雷達。第三步:咱們全班一起進行表演。
6.同學們表演的真好。聽了雷達的介紹,蝙蝠會發出什么感慨呢?還有,如果雷達一高興,又會向蝙蝠介紹哪些人類仿生學進行的新發明呢?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5
【教材分析】
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義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教學目標】
1、略處理第一、二自然段,重點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讀中感悟蝙蝠飛行的“靈巧”。學習課文第四、五自然段,讀中理清試驗準備工作。讀中比較試驗結果,讀中發現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
2、角色轉移,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探求新知,研究發現!
3、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動起來,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
【重點難點】
1、了解雷達發明的理論來源。
2、理解蝙蝠夜間飛行時不會碰到障礙物的原因。
【設計思路】
上海著名特級教師程紅兵說得好:“缺少閱讀,對語文教學是釜底抽薪;缺少閱讀,對學生語文能力的養成是致命一擊!睂W生語文能力的養成,不是靠我們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在自身的閱讀實踐中不斷“悟”和“練”出來的。但閱讀活動中的“讀”并不是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讀,讀中要有思,讀中要有悟,讀中要有問,讀中要有比較,讀中要有發現……總而言之,萬變不離其“讀”,要抓住一個“讀”字。以“讀”為經,以“練”為緯,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
【教學準備】
1、與課文有關的教學軟件。
2、收集關于雷達的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導入激趣,揭示課題(略處理§1、2)。
1、師:
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比如說根據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你還知道哪些發明也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嗎?
。ㄖ该f)。
2、過渡:
那么,善于在夜間飛行的蝙蝠,給人們什么啟示呢?
、拧〕鍪镜谝蛔匀欢沃该x,(師點出“夜航”)讀了這一小節,你心中有疑問嗎?(生回答)
、啤∫x第二自然段,師順著學生回答:是呀,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人們從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蝙蝠和雷達》:
板書課題,指名讀題,齊讀。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以親切的談話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引入學習。在與學生的對話中,處理§1、2,啟發學生質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用知識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生活中,為學生學習課文主動地讀、專注地讀、興致勃勃地讀奠定了基礎。課始動,學生的主動注意動起來了,感覺器官也動起來了。
二、由疑導入,讀中感悟,導讀感知
(學習§3)1、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領呢?
、拧≌n件出示§3第一句話,指名讀,齊讀。
⑵ 蝙蝠在夜間飛行,你覺得它飛得怎么樣?(靈巧)
、恰∵呑x邊想第一句話,你是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劃一劃。
。o比……從來沒見過……)(即使……也……)(極細)……
、取〗涣,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⑸ 比讀,賽讀,師導:讀出蝙蝠飛行的靈巧!
2、⑴ 讀到這里,你心里產生什么疑問了嗎?(生說)
、啤。ㄕn件出示第二句話)誰能用疑問的語氣來讀讀這句話,表達一下我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設計意圖〗由疑導入,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讀,讀中有悟。讀不是漫無目的地讀,讀是要讓學生抓住語言文字進行感悟地讀。老師要采用科學的藝術,在讀中點撥和引導,為學生啟“悟”,以實現學生的自“悟”,引導學生在讀中抓住語言文字進行感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并把這種感悟通過讀表達出來!安粍庸P墨不讀書”,讓學生讀中有思,讀中有利,讀中有問,把讀的意義拓展開來,把讀的環節由低到高,鋪排開來,使“讀”步步深入,走得更 “扎實”!
三、角色轉移,讀中有思,讀中發現(學習§4)
1、師過渡:
同學們,既然我們心中都有同樣的疑問,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小科學家,通過幾次試驗,來研究和發現一下其中的奧秘吧!
2、自由讀§4:
⑴ 找一找,科學家第一次實驗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啤≌埳吓_板書。
⑶ 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順序地說一說科學家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3、默讀§4第一、第二句話:
⑴ 思考:在這些準備工作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細小的地方?在書上標一標。(“橫七豎八”、“許多繩子”、“許多鈴鐺”、“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⑵ 交流,師導:科學家在這些細小的地方這么做有何用意?
(實驗更精確,充分說明蝙蝠不靠眼睛探路。)
小結:看來,科學家們做試驗時想得還挺周到、細致的!
4、試驗結果如何?
⑴ 引讀第三句話。
試驗次數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啤⌒】茖W家們,從這個結果中你有何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來探路的。)
5、齊讀§4:
〖設計意圖〗角色轉移將學生從旁觀者推向與教材對話的位置,轉為“事中人”,將活潑好動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轉移角色進入課文,促進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對學生讀中的語言訓練。以“讀”為經,以“練”為緯,讓學生先了解有哪些準備工作,使其“言之有物”,再讓學生整理成一段話,使其“言之有序”,“讀中發現”。讀是有層次地讀,在讀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讓其主動發現。有人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開啟學生的心門,讓其在自身的閱讀實踐中主動發現。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讀中比較
1、自由讀§5。
2、學生小組自學完成表格:
試驗次數試驗方式試驗結果試驗結論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交流并派代表上臺介紹二、三次試驗經過。
4、出示第一次試驗結果和二、三次試驗結果。
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那么多繩子,它一根也沒碰著。
蝙蝠就象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拧≈该x。
、啤∽杂勺x這二句話,比一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試驗結果有什么不同。(師導:抓住兩句話中關鍵詞來說)。
⑶ 從中,你可以發現什么?
5、⑴ 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話:“三次試驗證明……”
⑵ 指名讀。(請學生板書三次試驗結果。)
⑶ 說說“配合”一詞能否去掉!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合作,我們要做的是以教材為憑借,引導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示范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學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通過教材這座橋梁,走向更廣闊的研究領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通過對教材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掌握一定的知識、方法,并憑借教材,小組間合作、交流,探討進行語言實踐活動,使其在活動中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讀中比較。三次試驗中,第一次和最后兩次的結果截然相反。在試驗結果的陳述中,作者有意強調結果的截然不同,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讀中比較,讓學生在讀中研究、發現,從而使讀不再浮于表面,形成真正的、有實效、有收獲的“讀”。
6、師小結全文:說說你在這堂課學習中的收獲!
五、作業設計
1、自學生詞,抄寫生詞。
2、根據自己的能力自選作業:
、拧∮米约旱脑拸褪隹茖W家三次試驗的經過;
、啤⊥瓿删毠P《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稱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氣介紹自己夜里飛行的秘密;
⑶ 以網絡和各類書報雜志中搜集整理仿生學知識,并整理成文,在讀書交流會上和大家一起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個人已有知識經驗不同,對知識掌握程度不一樣,自選作業,正是根據這一特點,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完成作業,這也是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
【板書設計】
試驗次數試驗方式試驗結果試驗結論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設計意圖〗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本板書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軌跡、教師教學的思路!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6
科:語文 授課年級:四年 設計人:吳
章節名稱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蝙蝠和雷達》
計劃學時
2
學習內容分析
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課后的“資料袋”簡要介紹了近代新興的學科──仿生學。
學習者分析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和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
重點:學習歸納段意;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
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
難點:弄清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聯系。
媒體內容與形式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以圖為媒
引入新課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請說一說你對它們的了解。 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
學生匯報搜集的資料
5
結合多媒體和學生的實際經驗引入學習內容。
朗讀課文
讀通讀順
、 自由朗讀課文兩遍,標出自然段序號,畫出生字詞。
、 兩人一組輪流讀課文,互相認讀生字詞。
、 出示寫有生字詞的小黑板,讀生字詞,提示學生注意形聲字和“蝙、熒”等字的讀音。
讀準字音,難讀句子多讀幾遍。
指名開火車讀生字
8
學生充分自讀,達到正確、流利朗讀,不懂的詞語初步自學理解。
默讀課文
歸納大意
課文主要講什么?
、谥该f,教師根據說的情況,小結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學是抓住課題聯系課文歸納的,有的同學是把課文各部分意思連起來歸納的。
請大家默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10
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相互的爭論來加深印象。
填表助學
自主閱讀
。1)從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關聯詞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說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問?請讀出疑問的語氣。
(2)默讀四、五、六自然段,填寫下表。
試驗順序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二次
第三次
(3)相互交流先在小組。
。4)讀讀課文,科學家是怎樣揭開蝙蝠探路之謎的。
。5)小結:a.出示句子“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說說從句子中體會到什么?(感悟“反復、終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雷達與蝙蝠有什么聯系?下節課我們再來閱讀探究這些問題。
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先在小組,再在班上交流填與表格的情況。
同桌互相看圖表,再指名上臺介紹。
6
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引與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積極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新方式。教師可以提出或師生共同提出一些閱讀建議,讓學生自主選擇,獨立閱讀,再組織合作探究與交流。
范寫生字
練寫字詞
教師示范難寫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導學生注意本課生字大多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邊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邊占三分之二,字要寫得勻稱整潔。
學生書寫
7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
導入新課
1 聽寫本課生詞。
2 指名說一說課文大意后,引入新課:這節課我們重點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以及雷達與蝙蝠之間的聯系。
自我批改錯的訂正一遍。
7
簡潔的語言引入新課。
合作閱讀
突破重難點
、僮杂勺x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問題。
、谝匝荽僮x,理解蝙蝠探路的辦法。
③以畫促讀,理解蝙蝠探路與雷達之間的聯系。
a.請用圖示求表示蝙蝠幅探路和雷達探測。
b.填空,看圖說一說雷達和蝙蝠之間的聯系。
飛機上的雷達就像是騙幅的( 。。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15
課文重難點的突破選用多種學習方法,教師大膽放手并善于組織與調控。使學生在有序的教學環境中接受知識。
總結全文
。1)默讀全文,說說你從本文中受到什么啟示?
。2)閱讀文后“資料袋”。
。3)布置學生課外搜集關于仿生學的資料。
有興趣的話,結合綜合性學習,設計小發明并動手實驗。
8
補充相關文字資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與探究興趣。
板書設計
蝙蝠和雷達
耳朵 雷達
蝙蝠飛機
嘴 無線電
教后反思
見博客“回復”部分。
<!-- -->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7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復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同時介紹了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1.教學效果(思效)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闭n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并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了解。然后對學生提出質疑:蝙蝠和雷達,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把它們連接起來是為什么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這樣的問題一提出來,一下子學生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學生樂于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于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作好了鋪墊。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設計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給學生設計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然后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后,我又讓同桌合作理一理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了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學生得到了主動、全面的發展。
2.教學收獲(思得)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以簡單的教學環節貫穿起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這節課我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
(1)引導學生用多種讀書方式。課堂上,根據學習內容和任務的需要,讓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討論、交流,鼓勵學生一次一次地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信息,提煉觀點,然后表達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這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也是一篇傳統的“老”教材。這篇文章雖然沒有優美的詞句,但課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言用詞準確。我引導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如:抓住“無論……即使……也……”體會蝙蝠夜間飛行的靈巧;緊扣“一個也沒響,一根也沒碰著”感受蝙蝠飛行時的敏銳;抓住“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復、終于”體會科學家們做研究,有所發明、創造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引導學生從咬文嚼字、品詞品句中體會出科學家的奉獻精神。
3.不足之處(思失)
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既令我欣慰,又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復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課文中的代表性語言,沒有達到復述課文的真正目的。
4.改進措施(思改)
復述完后,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另外,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8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從教材的內容看,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弄清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得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重點是理解科學家做實驗的初衷及經過.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減緩學生掌握本文科學知識的坡度,我運用現代化的電教媒體,使多樣化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創設一個生動具體,新穎活潑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形可見,有話可說,從而發展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設計如下:
一,電教引路,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這一環節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的視線聚集于特定的學習對象上,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參與學習活動.
在開始揭示課題時,教師采用一張幻燈片,燈片上畫有蝙蝠和飛機,并設計如下一個問題:圖片上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現代的交通工具,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聯系呢 這樣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能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
二,切入重點,多元組合,明白關系
針對課文的重點,難點,我采用"切入重點,輻射兩頭"的方法,邊講解課文邊利用抽動片,復臺片演示蝙蝠是怎樣利用用超聲波探路的,為此重點設計了兩項練習:第一,用自己的話說說科學家是如何進行三次實驗的;第二,說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飛行的.
關于第一項練習,具體操作如下:
1.要求輕聲讀課文第4—5節,一邊讀一邊思考: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做了幾次試驗 都是怎樣做的 試驗證明了什么
2.根據課文內容鎮空:(打出文字片)
順序
條件
經過
結果
證明
3.語言訓練:
(l)第一次試驗是在什么條件下做的 如何做的 結果怎樣 證明了什么 (用一段連貫的話說一說)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學家是怎樣做試驗的
(3)根據表格說一段完整的話,說清楚科學家是如何進行三次試驗的.
關于第二項練習,具體設計如下:
1.學生自由讀第6節,并思考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飛行的.
2.教師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來探路飛行的.(用復合,抽動片演示,邊演示,邊講解)
3.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蝙蝠是如何探路飛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發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這樣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通過讀文,演示,講解,練習,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激發了他們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了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又使學生受到了科學的教育.
三,激qing練筆,及時鞏固,加深理解
知識只有運用,才可能轉化為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個不斷操作,練習的過程.因此在學生的學習情緒處于高漲時,及時出示針對課文重點,難點的訓練題進行練習,可以收到很好的訓練效果.我擬的訓練題目是: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等等.
這種練習設計極具針對性,而且是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能達到加深理解課文內容之目的.
總之,抓住重點,追求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現代化電教手段的協調組合,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形成聽說讀寫的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9
蝙蝠和雷達
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做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能飛機裝上了雷達。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駕駛員從雷達的熒光屏上,能夠看清楚前方有沒有障礙物,所以飛機在夜里飛行出十分安全。
1、“終于”一詞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我會寫出近義詞。(6分):模仿( ) 清楚( ) 揭開( )
3、“秘密”指的是什么?用“———”畫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抄出一個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我會連線。(3分)
超聲波 雷達
嘴巴 電波
耳朵 熒光屏
《蝙蝠和雷達》文段選讀練習(二)(32分)
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
蝙(biān biǎn)蝠是在夜里飛行的,還能捕(bǔ pǔ)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bì pì) 開。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ruì yuè),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在一間屋子里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系著許多鈴鐺。他們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那么多的繩子,它一根也沒碰著。
科學家又做了兩次試驗: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1、我給文中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標出。(4分)
2、我會劃掉括號內不正確的讀音。(3分)
系(jì xì )著 蒙(mēng méng )上 塞(sāi sè )上
3、我會寫出近義詞。(4分):靈巧( ) 敏銳( ) 啟示( )
4、照樣子寫含有兩個數字的四字詞語。(3分)
橫七豎八: 、 、
5、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量詞。(3分)
。 )試驗 ( )屋子 ( )鈴鐺( )鐘頭 ( )繩子 ( )問題
6、按要求,給下面的句子換個說法。(6分)
。1)他們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讓它在屋子里飛。
被字句:
(2)蝙蝠到處亂撞。
比喻句:
。3)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
陳述句:
7、科學家做了 次試驗,目的是弄清楚
這個問題,最后得出結論是: (5分)
8、大自然是個無窮的寶庫,你有沒有從周圍的動物、植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寫下來。(4分)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10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很有意義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課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為了有效進行難點透析,減緩學生掌握本文科學知識的坡度,我運用現代化的電教媒體,使多樣化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創設一個生動具體、新穎活潑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形可見,有話可說,從而發展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了解科學家三次試驗的過程及揭示的秘密。
2、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弄清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
難點:理解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驗飛機裝上雷達,保證飛機安全飛行,懂得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設疑導思
同學們,大自然不愧為我們人類的老師,它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我們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自然界的生物上受到的啟發。你們知道哪些這樣的發明?(潛水艇受魚的潛水特點發明;飛機根據鳥兒飛行的特點發明;建筑師受蜂巢等結構的啟發設計建筑等)
二、把握重點,互動探究
1、激qing朗讀第一至第二自然段后,引發疑問: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誰能回答這個問題?(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2、介紹蝙蝠,引發疑問:蝙蝠的形狀是怎樣的?(哺乳動物,頭部、身體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它在夜間飛行的時候,還能捕捉飛蛾、蚊子等。而且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3、見到蝙蝠如此地在夜間飛行,你有什么疑問嗎?
三、介紹試驗,解釋疑問
1、指名朗讀科學家三次試驗的部分。
2、導入:問題是創造發明的源泉。人們由蝙蝠的夜行產生了疑問,引發思考。為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做了三次試驗,每次試驗的準備,經過結果是什么,最后的結論是什么?
3、學生匯報交流
4、引發疑問: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樣的結論,你又是有什么思考?
四、質疑問難,引導想象
1、同學們,課文哪一自然段介紹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2、明白了蝙蝠探路的秘密后,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會怎么想的?
3、假如你是飛機設計師,你會怎樣把蝙蝠夜間飛行的功能運用到飛機上的呢?(飛機也能發出一種波遇障礙返回時,飛機又能接受這種波,使飛行員看到是否有障礙物。)
4、科學家發明的雷達,就完成了這一使命。那雷達是怎樣工作的?
雷達的天線就像是蝙蝠的( )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 。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
五、回顧全文,激發情感
1、同學們,科學家就是在大自然的現象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不斷進行著發明創造的你能從動物身上獲得揭示,設計一項小發明嗎?相信你也能成為一個小科學家。
2、學完課文,你能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嗎?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思考與作業
【板書設計】
蝙蝠 嘴 超聲波 耳朵
蝙蝠和雷達
雷達 天線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11
課文分析:
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能大致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知道蝙蝠夜間飛行時不會碰到障礙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達在夜間探路的原理。
學情分析:
每一個學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抓住學生這一天性引導學生大膽的質疑問難,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做課堂真正的主人。
教學方法手段:
引導學生通過課件觀看科學家對蝙蝠進行的三次試驗的模擬動畫,使學生在觀察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2、課文朗讀錄音、寫有生字詞語的小黑板、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圖為媒,引入新課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請說一說你對它們的了解。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指導寫“蝙蝠”兩字。
二、朗讀課文,學習生字
1、聽課文朗讀,注意生字的讀音,標出自然段。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同桌輪流讀課文,互相評價,互相指導。
4、出示寫有生字詞的小黑板,指名開火車從讀生字詞,提示學生注意形聲字和“蝙、熒”等字的讀音。
三、默讀課文,歸納大意
1、課文主要講什么?請大家默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同桌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
3、指名講,師生共同歸納。你現在知道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了吧?
四、學習前三個自然段
(一)默讀前三個自然段,找出過渡句
(二)出示過渡句,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設問)讀了這個句子,你心中產生了什么疑問?
過渡:要想揭開其中的奧秘,我們要先來學習第三自然段。
(三)重點學習第三自然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2、指名講段意
3、對于蝙蝠在夜間飛行,你會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它?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1)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間飛行而且不會有危險的本領。
(2)模擬體驗:你想試一下在夜里飛行嗎?讓學生閉上雙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學生要注意安全。
(3)說感受
(4)指導朗讀:蝙蝠的本領真讓人佩服,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語氣來朗讀這一段話?(贊嘆、佩服)
五、結束語:我們人類是靠什么來判斷有沒有障礙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飛行,它靠的是不是那雙像貓頭鷹一樣銳利的眼睛呢?我們下一節課再來學習。
作業布置:
抄寫生字詞語
熟讀課文
查找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11課《蝙蝠和雷達》,還記得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關系嗎?(科學家們經過反復試驗,發現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并得到啟發,發明了雷達)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研讀課文,解開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
導入:【課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它說有話要對我們說呢,我們來聽聽吧:你們人類真了不起!竟然連我們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們人類是怎么發現我們的秘密的,同學們,你們能告訴我嗎?
師:同學們,你們愿意代替科學們回答小蝙蝠的問題嗎?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中,我們要把問題回答準確、完整就要先認真讀書,我們先來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寫了科學家們的試驗的?(4、5、6自然段)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學習4、5、6自然段。
(一)學習4、5、6自然段
【課件出示讀書要求】自由輕聲讀課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學家做了幾次試驗?在什么環境中做實驗,分別怎么做,結果怎么樣?得出了什么結論?
邊默讀4、5、6自然段,邊用簡潔、準確的話來填寫表格
試驗順序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組討論填表結果
指名講所填寫的表格【課件出示:表格】
哪位同學可以看著表格來為小蝙蝠解釋試驗的過程?要注意人稱的變化!菊n件出示:表格】
【出示課件】過渡語:你們這班小科學家真棒!那你們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來探路的嗎?
(二)學習第七自然段
課文哪個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問題?快速讀第七自然段,動手畫出有關句子,并把句子讀一讀。
匯報句子
男女同學賽讀
默讀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處畫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圖
展示示意圖,并復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學生的示意圖,板書:
同桌看板書復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學家們發現蝙蝠夜間能安全飛行的秘密容易嗎?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理解“反復、終于”的用詞準確性。【課件出示句子】
齊讀句子,說體會
齊讀體會
齊讀第七自然段
【課件出示小蝙蝠】:同學們說得不錯,我能在夜間安全飛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兩樣東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們人類的科學家發明的雷達又是怎樣探路的呢?課文哪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答案?
(三)學習第八自然段
邊讀文段,邊畫出有關句子,并讀一讀
模仿板書動手畫雷達的探路方法示意圖
同桌交流示意圖,并復述
指名展示示意圖,并復述,完善學生的示意圖并板書:
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44頁,完成課后練習三
指名講答案
齊讀
三、拓展延伸
(一)默讀“資料袋”,填寫:人們從( )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 )!菊n件出示】
(二)介紹自己知道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用“人們從( )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 )。”的句式來說!菊n件出示】
(三)補充有關仿生學的資料【課件出示】
(四)說一說:我從( )身上得到啟發,想發明( )。【課件出示】
參考:我從變色龍身上得到啟發,想發明變色紙尿褲,如果嬰兒小便了,就顯示藍色,如果嬰兒拉臭臭了,就顯示紅色,大大方便了家長。
(五)推薦課外書籍:《開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學》【課件出示】
四、作業布置:
1、閱讀有關動、植物秘密的書籍,仿照《蝙蝠和雷達》的寫法,寫寫自己從動、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啟示,設計出來的小發明。
五、板書設計: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復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我把它歸結為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是發現問題:飛機和蝙蝠都能安全飛行;之后分析問題:是不是蝙蝠的耳朵特別靈敏等等。之后是做三次試驗證明蝙蝠安全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揭示了蝙蝠探路的秘密,解決了問題。
《蝙蝠和雷達》說課 篇12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介紹仿生學知識的常識性課文。理解人們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飛機能夠在夜里安全飛行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和飛機利用雷達導航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對于這些學生沒有感性認識的事物,光靠口頭講解顯然無濟于事,而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則能幫助學生從直觀的畫面上認識、接觸、理解事物,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解決學習中的重點、難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常識性課文,一般語言比較枯燥、平淡,教學方法不當,往往難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而使學習效率大打折扣。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則使這一尷尬得以解決。在出示《蝙蝠和雷達》這一課題前,我先創設了情境:漆黑的夜晚,一架銀灰色的飛機亮著一紅一綠兩盞燈,伴著轟轟聲,由遠而近,劃破長空。鮮艷的色彩,強烈的音響,動感的畫面,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了。這時,我及時提出疑問:飛機為什么能在夜間安全飛行呢?以此,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多媒體屏幕又分別演示了靜態、動態的蝙蝠、雷達,使學生對這兩個互不相干事物有了清晰的認識,并產生疑問:蝙蝠和雷達有什么關系呢?此時,我出示課題《蝙蝠和雷達》,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學輔墊,學生對課文到底寫了什么,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此時,學生學習課文,已到了最佳時機,而這樣好的開端,如果沒有多媒體課件的參與,顯然是不可能的。
二、直觀演示、解決難點
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的三次試驗,是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秘密,解決飛機夜航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這一教學難點的關鍵。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把原來抽象難懂的試驗過程,一步一步清晰地、有條理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第二次塞上蝙蝠的耳朵,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結果第一次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而第二、三次的結果都是蝙蝠到處亂飛,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動感的畫面,直觀形象的演示,學生自然而然地推斷出: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環節的教學,如果仍沿用舊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講解,只會使學生越聽越糊涂,教學效果也未必令人滿意。而多媒體課件,界面的友好性,反饋的及時性,得到了充分體現,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三、人機交互、突破難點
蝙蝠和雷達到底有什么關系呢?解決好這個難點問題,計算機的人機交互,充分發揮了它的優勢。
由于學生已經弄懂了蝙蝠夜飛的秘密,所以學生可以在計算機上通過鍵盤操作,畫出示意圖。
科學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那么,根據蝙蝠飛行示意圖,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課文的介紹,畫出雷達工作原理圖。這時,學生靈活的雙手在鍵盤上跳動,而老師則通過網絡,隨機調取任何一位學生的示意圖,進行個別指導,及時了解學生對難點問題的理解。當學生正確畫出雷達工作示意圖時,屏幕上還會出現一個圓圓的笑臉,夸它真棒!這時,笑意寫在孩子們的臉上,他們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把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的示意圖和飛機利用雷達導航的示意圖,合在一起,蝙蝠和雷達的關系就一目了然了。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課文的重點、難點,都迎刃而解。
《蝙蝠與雷達》一課,有效的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視野的擴大,動畫、圖像、聲音等媒體的參與減少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加強了學生從形象到抽象的有效遷移,使學生在觀察、想象、語言、思維等方面獲得有效的訓練,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