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明皇帝紀(jì)上卷第九
〔一〕 鄧衍,東觀記作“鄧寅”。
甲子,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三級;鰥寡孤獨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一〕。
〔一〕 范書明帝紀(jì),此事乃因立皇后馬氏、立皇太子炟而行。袁紀(jì)系于二年二月,非,詳見前注。疑袁紀(jì)錯簡,立皇后、太子事,及馬后事跡,均當(dāng)置于此。
夏四月辛酉,立皇子建為千乘王,當(dāng)為廣平王〔一〕。
〔一〕 范書“當(dāng)”作“羨”。
秋八月,有司議世祖廟樂。東平王倉議曰〔一〕:“漢制舊典,宗廟各奏其樂,不必相襲,以明其德也。高帝受命龍興,誅暴秦,天下各得其所,作武德之舞。孝文皇帝躬行節(jié)儉,澤施四海,制盛德之舞。光武皇帝受命中興,撥亂反正,登封告成,功德巍巍。夫歌所以詠德,舞所以象功,廟樂宜曰‘大武之舞’。”徙之。
〔一〕 倉即蒼,詩黍離“悠悠蒼天 ”,傳曰:“蒼本亦作倉。”
初起北宮。尚書仆射鐘離意諫曰:“陛下以天旱不雨,每自刻責(zé),避正殿,損常膳,而天猶不雨,豈舉動失所,而政違天心者邪?昔湯遇旱,以六事自責(zé)曰: ‘政不節(jié)邪?使民疾邪?宮室營邪?女謁盛邪?苞苴行邪?讒夫昌邪?’〔一〕今百姓須雨而天久旱,竊以為北宮大作,是宮室營,政不節(jié)之類也。自古已來,非患宮室小,但患民之不安。詩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二〕言君臣相濟,上下同憂也。今天下疲弊,衣食不充,可謂憂矣。食祿于朝,備在近列,敢不以聞。 ”
〔一〕 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jì)聞曰:“鐘離意謂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zé),本于荀子。”按荀子大略篇曰:“湯旱而禱曰:‘政不節(jié)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賄賂也。
〔二〕 出小雅大田之章。
時詔賜降胡子縑。尚書〔案〕(素)事〔一〕,誤以十為百,上大怒,詔郎欲鞭之〔二〕。意曰:“過誤者,人所有也。若以懈慢為罪,臣居大官,皆在臣,臣請先受坐。”解衣就撻。上意解,皆原之。上性急,好以小察為明,公卿大臣數(shù)被誣毀,尚書近臣尤甚。由是朝廷悚栗,事為多茍且,以避誅責(zé)。意獨犯顏論事,數(shù)封還詔書。群臣獲怒者,輒救請之。
〔一〕 據(jù)東觀記、范書改。
〔二〕 郎原作“即”,亦據(jù)東觀記、范書逕改。
意薦彭城劉平,征為議郎,上數(shù)引見,遷侍中、宗正。平薦舉承宮、郇恁,皆名士也。以老病乞骸骨,歸鄉(xiāng)里。
平字公子,始以孝行稱。為郡吏,守災(zāi)丘長,政教大行。每屬縣賊,輒令平守之,所至皆治。更始時,天下亂,平弟仲為賊所害,平抱仲女,棄己子而走。母欲還取之,平曰:“力不能兩全,仲不可以絕類也〔一〕。”遂去,不顧。平嘗出,為母求食。賊得平,將食之,平叩頭涕泣曰:“今旦為老母采莒〔二〕,母饑,待平為命,愿得反食母而還就死。”賊見其至誠,哀而遣之。平還,既食母,即白曰:“屬與賊期,義不可欺。”遂復(fù)還。賊皆大驚,相謂曰:“常聞烈士,今乃見之矣。吾不忍食子!”建武初,平狄將軍龐萌反,攻太守孫萌。平為主簿,冒白刃伏萌上,身被匕創(chuàng),嗥泣曰:“愿以身代明府。”賊乃相顧曰:“義士也,勿殺。 ”遂解去。萌絕而復(fù)蘇,因涕泣相抱。后數(shù)日,萌竟死。后太守嘉其節(jié)義,舉孝廉,為全椒長。使掾、吏、卒五日一來治所,余日令各就農(nóng)桑,官閑事簡,民人懷感,盜賊屏息,資賦增益,為諸邑最。刺史、太守行部獄,無囚徒,民各自以得職,不知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