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系,太和初授昭應尉,直史館。二年,拜右拾遺、史館修撰,典實有父風。與同職沈傳師、鄭浣、陳夷行、李漢等受詔撰《憲宗實錄》。四年,書成奏御,轉尚書工部員外,遷本司郎中,仍兼史職。宰相宋申錫為北軍羅織,罪在不測,系與諫官崔玄亮泣諫于玉階之下,申錫亦減死,時論稱之。開成中,轉諫議大夫。武宗朝,李德裕用事,惡李漢,以系與漢僚婿,出為桂管都護御觀察使。中宗即位,征拜給事中、集賢殿學士、判院事。轉吏部侍郎,改左丞。出為興元節度使,入為刑部尚書。俄檢校戶部尚書、鳳翔尹,充鳳翔隴節度使,入為兵部尚書。以弟伸為丞相,懇辭朝秩,檢校尚書左仆射、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封淮陽縣開國公,食邑五百戶。
伸,登進士第,歷佐使府。大中初入朝,右補闕、史館修撰,轉中書舍人,召入翰林為學士。自員外郎中,至戶部侍郎、學士承旨,轉兵部侍郎。大中末,中書侍郎、平章事。
仙、佶,皆至刺史。
偕,有史才,以父任歷官左拾遺、史館修撰,轉補闕。咸通中,與同職盧耽、牛叢等受詔修《文宗實錄》。
蔣氏世以儒史稱,不以文藻為事,唯伸及系子兆有文才,登進士第,然不為文士所譽。與柳氏、沈氏父子相繼修國史實錄,時推良史,京師云《蔣氏日歷》,士族靡不家藏焉。
柳登,字成伯,河東人。父芳,肅宗朝史官,與同職韋述受詔添修吳兢所撰《國史》;殺青未竟而述亡,芳緒述凡例,勒成《國史》一百三十卷。上自高祖,下止乾元,而敘天寶后事,絕無倫類,取舍非工,不為史氏所稱。然芳勤于記注,含毫罔倦。屬安、史亂離,國史散落,編綴所聞,率多闕漏。上元中坐事徙黔中,遇內官高力士亦貶巫州,遇諸途。芳以所疑禁中事,咨于力士。力士說開元、天寶中時政事,芳隨口志之。又以《國史》已成,經于奏御,不可復改,乃別撰《唐歷》四十卷,以力士所傳,載于年歷之下。芳自永寧尉、直史館,轉拾遺、補闕、員外郎,皆居史任,位終右司郎中、集賢學士。
登少嗜學,與弟冕咸以該博著稱。登年六十余,方從宦游,累遷至膳部郎中。元和初,為大理少卿,與刑部侍郎許孟容等七人,奉詔刪定開元已后敕格。再遷右庶子,以衰病改秘書監,不拜,授右散騎常侍致仕。長慶二年卒,時九十余,輟朝一日,贈工部尚書。弟冕。
冕,文史兼該,長于吏職。貞元初,為太常博士。二年,昭德王皇后之喪,論皇太子服紀。左補闕穆質請依禮周期而除,冕與同職張薦等奏議曰:
準《開元禮》,子為母齊衰三年,此王公已下服紀。皇太子為皇后喪服,國禮無聞。昔晉武帝元皇后崩,其時亦疑太子所服。杜元凱奏議曰:"古者天子三年之喪,既葬除服。魏氏革命,亦以既葬為節。故天子諸侯之禮,嘗已具矣,惡其害己而削去其節。今其存者唯《士喪禮》一篇,戴勝之記錯雜其內,亦難以取正;侍优涠穑c國為體,固宜卒哭而除服。"于是山濤、魏舒并同其議,晉朝從之。歷代遵行,垂之不朽。
臣謹按實錄,文德皇后以貞觀十年九月崩,十一月葬,至十一年正月,除晉王,治為并州都督。晉王即高宗在藩所封,文德皇后幼子,據其命官,當已除之義也。今請皇太子依魏、晉故事,為大行皇后喪服,葬而虞,虞而卒哭,卒哭而除,心喪終制,庶存厭降之禮。
事下中書,宰臣召問禮官曰:"《語》云:'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今豈可令皇太子衰服侍膳,至于既葬乎?準令,群臣齊衰,給假三十日即公除。約于此制,更審議之。"張薦曰:"請依宋、齊間皇后為父母服三十日公除例,為皇太子喪服之節。"三十日公除詣于正內,則服墨慘,歸至本院,衰麻如故。穆質曰:"杜元凱既葬除服之論,不足為法。臣愚以為遵三年之制則太重,從三十日之變太輕,唯行古之道,以周年為定。"詔宰臣與禮官定可否。宰臣以穆質所奏問博士,冕對曰:"準《禮》,三年喪,無貴賤一也。豈有以父母貴賤而差降喪服之節乎?且《禮》有公門脫齊衰,《開元禮》皇后為父母服十三月,其稟朝旨,十三日而除;皇太子為外祖父母服五月,其從朝旨,則五日而除。所以然者,恐喪服侍奉,有傷至尊之意也。故從權制,昭著國章,公門脫衰,義亦在此,豈皆為金革乎?皇太子今若抑哀,公除墨慘朝覲,歸至本院,依舊衰麻,酌于變通,庶可傳繼。"宰臣然其議,遂命太常卿鄭叔則草奏,以冕議為是。而穆質堅執前義,請依古禮,不妨太子墨衰于內也。宰臣齊映、劉滋參酌群議,請依叔則之議,制從之。及董晉為太常卿,德宗謂之曰:"皇太子所行周服,非朕本意,有諫官橫論之。今熟計之,即禮官請依魏、晉故事,斯甚折衷。"明年冬,上以太子久在喪,合至正月晦受吉服,欲以其年十一月釋衰麻,以及新正稱慶。有司皆論不可,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