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是謂盜□。非道也哉!
嚴可均曰:王弼“盜夸”下復有“盜夸”二字,釋文引河上本同。
謙之案: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引弼注:“誇而不以其道得之,盜誇也;貴而不以其道得之,竊位也。故舉非道以明,非道則皆盜誇也。”知王本讀夸為誇。武內敦乙本與羅卷均作“盜誇”,下復有“盜誇”二字,想王本亦同。惟武內敦乙本有“也哉”二字,羅卷無。又嚴、彭、王羲之、磻溪、樓正均作“盜誇”,范本作“盜□”。
楊慎曰:“是謂盜誇”,諸本皆作“誇”。柳子厚詩亦押盜誇,蓋韻之故。今據韓非解老篇改作“竽”。
非之解曰:“竽為眾樂之倡,一竽唱而眾樂和。大盜倡而小盜和,故曰盜竽。”其說既有證,又與“餘”字韻協,且韓去老不遠,當得其真,故宜從之,雖使老子復生,不能易此字也。又柳子厚押韻,林蕭翁、劉會孟解訓,皆作“誇”,蓋不考之過。河上公注亦作“誇”,豈有如此低神僊乎?
俞樾曰:按“夸”字無義。韓非子解老篇作“盜竽”,其解曰:“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今大姦作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盜必和。故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資貨有餘者,是之謂盜竽矣。”蓋古本如此,當從之。
顧炎武曰:“夸”,古音枯。老子“朝甚除”至“是謂盜夸”,說文:“夸,從大,于聲。”又洿、刳、刳、?字皆從夸得聲。楊慎據韓非子改老子“盜夸”為“盜竽”,恐非(唐韻正卷四)。又曰:“是謂盜夸”,楊慎改為“盜竽”,謂本之韓非子,而不知古人讀夸為刳,正與“除”為韻也(答李子德書)。
于省吾曰:按“盜”應讀作“誕”,盜、誕雙聲,並定母字。敦煌本“夸”作“誇”,“盜誇”即“誕誇”。說文:“夸,從大,于聲。”景龍本“夸”作“□”。韓非子解老作“盜竽”,“盜竽”即“誕迂”,“迂”“竽”並“夸”之借字,韓非子解竽為樂器,誤矣。呂覽本生“非夸以名也”,注:“夸,虛也。”荀子榮辱“豈不迂乎哉”,注:“迂”,失也。”失與虛義相因。漢書五行志“叔迂季伐”,注:“迂,夸誕也。”上言“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皆誕誇之事,上下文義,適相連接。“誕誇”、“誕迂”乃古人謰語,亦作“誇誕”、“迂誕”。荀子不茍:“夸誕生惑。”儒效:“夸誕則虛。”抱樸子袪惑:“淺薄之徒,率多誇誕。”史記孝武本紀:“事如迂誕。”漢書藝文志:“ 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語例並同。自讀“盜”如字,而“盜夸”二字遂不可解詁。
謙之案:作“盜□”是也。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二引古老子作夸,與碑本合。御注、趙孟頫本同此。范本作“□”,疑與“□”字通。□,說文:“所以驚人也。從大從□。一曰:俗語以盜不止為□,讀若瓠。”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姚文田:除、蕪、虛、餘、竽韻(十二魚平聲)。鄧廷楨、奚侗。“竽”作“夸”。高本漢:除、蕪、虛、餘、竽(一作“夸”)與采、食、哉相間為韻。武內義雄:畏、夷、徑為韻。謙之案:畏、夷皆脂部,“徑”字非韻。
江永古韻標準卷一九麻“夸”,引老子“朝甚除”至“是謂盜夸”。
右景龍碑本五十二字,敦煌本、王、范本同,河上本五十一字,傅本五十四字。河上本題“益證第五十三”,王本題“五十三章”,范本題“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