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謙之案:景福、柰卷、顧歡、諸河上、王本均作“習常”。邢玄、樓正、磻溪、嚴、彭、傅、范、王羲之、趙孟頫作“襲常”,“襲”“習”古通。文選任彥昇蕭公行狀注引尚書金滕“習”作“襲”,云:“習、襲通。”周禮地官胥師注云:“故書襲為習。”皆其例證。又“常”,說文:“下也,從巾,尚聲,或從衣。”蓋“常”即古“裳”字。釋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此云“襲常”,與二十七章“是謂襲明”,同有韜光匿明之意。“襲”,玉篇:“左衽袍也,入也,重衣也。”意即重衣下,所以自障蔽也。又“習常”之“常”,葉夢得本正作“裳”。惟老子書中,“光”與“明”異義(大田晴軒說)。十六章“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五十二章“見小曰明”,二十二章“不自見故明”,二十四章“自見不明”,言“明”皆就內在之智慧而言。五十八章“光而不耀”,四章、五十 六章“和其光”,五十二章“用其光,復歸其明”,言“光”皆就外表之智慧而言。蓋和光同塵,光而不耀,是韜藏其光,亦即莊子齊物論所謂“葆光”,此之謂“襲裳”也。不自見故明,明道若昧(四十一章),則是韜藏其明,“是謂微明”(三十六章),“是謂襲明”(二十七章)。蓋襲明之與襲常,似同而實異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始、母、母、子、母、殆韻(之部),門、勤韻(文部),事、救韻(之、幽通韻、事協士瘦反),明、強、光、明、殃、常韻(陽部)。謙之案:事,之部,救,幽部,之、幽通韻。奚侗同。奚曰:“母讀若每。事、救為韻。鶡冠子世兵篇以、之韻游、郵,亦其例。”
顧炎武唐韻正卷十四十五厚:“母”,古音滿以反,引老子此章及“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以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鄧廷楨曰:事、救為韻。事為之部之去聲,救為幽部之去聲,非韻而以為韻者,猶之詩絲衣以“俅”韻“□”、“基”、“牛”、“鼒”也。
右景龍碑本七十二字,敦煌本、河上、王本同,傅本七十三字,范本七十二字。河上本題“歸元第五十二”,王本題“五十二章”,范本題“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