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又著醫門法律,取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分門著論。次法,次律。法者,治療之術,運用之機;律者,明著醫之所以失,而判定其罪,如折獄然。昌此書,專為庸醫誤人而作,分別疑似,使臨診者不敢輕嘗,有功醫術。
后附寓意草,皆其所治醫案。凡診病,先議病,后用藥,又與門人定議病之式,至詳審。所載治驗,反覆推論,務闡審證用藥之所以然,異於諸家醫案但泛言某病用某藥愈者,并為世所取法。
昌通禪理,其醫往往出於妙悟。尚論后篇及醫門法律,年七十后始成。昌既久居江南,從學者甚多。
徐彬,字忠可,浙江嘉興人。昌之弟子。著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及金匱要略論注,其說皆本於昌。四庫著錄金匱要略,即用彬論注本。凡疏釋正義,見於注;或賸義及總括諸證不可專屬者,見於論。彬謂:“他方書出於湊集,就采一條,時亦獲驗。若金匱之妙,統觀一卷,全體方具。不獨察其所用,并須察其所不用。”世以為篤論。
張璐,字路玉,自號石頑老人,江南長洲人。少穎悟,博貫儒業,專心醫藥之書。自軒、岐迄近代方法,無不搜覽。遭明季之亂,隱於洞庭山中十馀年,著書自娛,至老不倦。仿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匯集古人方論、近代名言,薈萃折衷之,每門附以治驗醫案,為醫歸一書,后易名醫通。
璐謂仲景書衍釋日多,仲景之意轉晦。后見尚論、條辨諸編,又廣搜秘本,反覆詳玩,始覺向之所謂多歧者,漸歸一貫,著傷寒纘論、緒論。纘者,祖仲景之文;緒者,理諸家之紛紜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
其注本草,疏本經之大義,并系諸家治法,曰本經逢原;論脈法大義,曰診宗三昧:皆有心得。又謂唐孫思邈治病多有奇異,逐方研求藥性,詳為疏證,曰千金方釋義,并行於世。
璐著書主博通,持論平實,不立新異。其治病,則取法薛已、張介賓為多。年八十馀卒。圣祖南巡,璐子以柔進呈遺書,溫旨留覽焉。子登、倬,皆世其業。
登,字誕先,著傷寒舌鑒;
倬,字飛疇,著傷寒兼證析義:并著錄四庫。
高斗魁,字旦中,又號鼓峰,浙江鄞縣人。諸生。兄斗樞,明季死國難。斗魁任俠,於遺民罹難者,破產營救。妻因事連及,勒自裁。素精醫,游杭,見舁棺者血瀝地,曰:“是未死!”啟棺,與藥而甦。江湖間傳其事,求治病者無寧晷。著醫學心法;又吹毛編,則自記醫案也。其論醫宗旨,亦近於張介賓。
周學海,字澂之,安徽建德人,總督馥子。光緒十八年進士,授內閣中書,官至浙江候補道。潛心醫學,論脈尤詳,著脈義簡摩、脈簡補義、診家直訣、辨脈平脈章句。引申舊說,參以實驗,多心得之言。博覽群籍,實事求是,不取依讬附會。慕宋人之善悟,故於史堪、張元素、劉完素、滑壽及近世葉桂諸家書,皆有評注。自言於清一代名醫,服膺張璐、葉桂兩家。證治每取璐說,蓋其學頗與相近。宦游江、淮間,時為人療治,常病不異人,遇疑難,輒有奇效。刻古醫書十二種,所據多宋、元舊槧藏家秘笈,校勘精審,世稱善本云。
張志聰,字隱庵,浙江錢塘人。明末,杭州盧之頤、繇父子著書,講明醫學,志聰繼之。構侶山堂,招同志講論其中,參考經論,辨其是非。自順治中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間,談軒、岐之學者咸歸之。注素問、靈樞二經,集諸家之說,隨文衍義,勝明馬元臺本。
又注傷寒論、金匱要略,於傷寒論致力尤深,歷二十年,再易稿始成。用王叔和原本,略改其編次。首列六經病,次列霍亂易復并濕、暍汗、吐下,后列辨脈、平脈,而刪叔和序例,以其與本論矛盾,故去之以息辨。駁辨成無已舊注,謂:“風傷衛,寒傷營,脈緩為中風,脈緊為傷寒。傷寒,惡寒無汗,宜麻黃湯;中風,惡風有汗,宜桂枝湯:諸說未盡當。而風、寒兩感,營、衛俱傷,宜大青龍湯為尤謬。其注,分章以明大旨,節解句釋,兼晰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經脈藏府之貫通循行,使讀論者取之有本,用之無窮,不徒求之糟粕,庶免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