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葉桂,字天士,江蘇吳縣人。先世自歙遷吳,祖時、父朝采,皆精醫。桂年十四喪父,從學於父之門人,聞言即解,見出師上,遂有聞於時。切脈望色,如見五藏。治方不出成見,嘗曰:“劑之寒溫視乎病,前人或偏寒涼,或偏溫養,習者茫無定識。假兼備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朝用一方。晚易一劑,詎有當哉?病有見證,有變證,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
其治病多奇中,於疑難證,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醫之方,略與變通服法;或竟不與藥,而使居處飲食消息之;或於無病時預知其病;或預斷數十年后:皆驗。當時名滿天下,傳聞附會,往往涉於荒誕,不具錄。卒,年八十。臨歿,戒其子曰:“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后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桂神悟絕人,貫徹古今醫術,而鮮著述。世傳所注本草,多心得。又許叔微本事方釋義、景岳發揮。歿后,門人集醫案為臨證指南,非其自著。附幼科心法一卷,傳為桂手定,徐大椿謂獨精卓,后章楠改題曰三時伏氣外感篇;又附溫證證治一卷,傳為口授門人顧景文者,楠改題曰外感溫證篇。二書最為學者所奉習。
同里薛雪,名亞於桂,而大江南、北,言醫輒以桂為宗,百馀年來,私淑者眾。最著者,吳瑭、章楠、王士雄。
雪,字生白,自號一瓢。少學詩於同郡葉燮。乾隆初,舉鴻博,未遇。工畫蘭,善拳勇,博學多通,於醫時有獨見。斷人生死不爽,療治多異跡。生平與桂不相能,自名所居曰掃葉莊,然每見桂處方而善,未嘗不擊節也。著醫經原旨,於靈、素奧旨,具有發揮。世傳濕溫篇,為學者所宗,或曰非雪作。其醫案與桂及繆遵義合刻。
遵義,亦吳人。乾隆二年進士,官知縣。因母病,通方書,棄官為醫,用藥每出創意,吳中稱三家焉。
瑭,字鞠通,江蘇淮陰人。乾、嘉之間游京師,有名。學本於桂,以桂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人多忽之。著溫病條辨,以暢其義,其書盛行。
同時歸安吳貞,著傷寒指掌,亦發明桂醫案之旨,與瑭相同。
楠,字虛谷,浙江會稽人。著醫門棒喝。謂桂、雪最得仲景遺意,而他家不與。
士雄,字孟英,浙江海寧人。居於杭,世為醫。士雄讀書礪行,家貧,仍以醫自給。咸豐中,杭州陷,轉徙上海。時吳、越避寇者麕集,疫癘大作,士雄療治,多全活。舊著霍亂論,致慎於溫補,至是重訂刊行,醫者奉為圭臬。又著溫熱經緯,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大意同章楠注釋。兼采昔賢諸說,擇善而從,勝楠書。所著凡數種,以二者為精詳。
同時浙西論醫者,平湖陸以湉、嘉善汪震、烏程汪曰楨,宗旨略同。
陽湖張琦、曜孫,父子皆通儒,以醫鳴,取黃元御扶陽之說,偏於溫。曜孫至上海,或勸士雄往就正,士雄謝之。號葉氏學者,要以士雄為巨擘,惟喜用辛涼,論者謂亦稍偏云。
徐大椿,原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洄溪,江蘇吳江人,翰林檢討釚孫。生有異稟,長身廣顙,聰強過人。為諸生,勿屑,去而窮經,探研易理,好讀黃老與陰符家言。凡星經、地志、九宮、音律、技擊、句卒、嬴越之法,靡不通究,尤邃於醫,世多傳其異跡。然大椿自編醫案,惟剖析虛實寒溫,發明治療之法,歸於平實,於神異者僅載一二。其書世多有,不具錄。
乾隆二十四年,大學士蔣溥病,高宗命徵海內名醫,以薦召入都。大椿奏溥病不可治,上嘉其樸誠,命入太醫院供奉,尋乞歸。后二十年復詔徵,年已七十九,遂卒於京師,賜金治喪。
大椿學博而通,注神農本草經百種,以舊注但言其當然,不言其所以然,采掇常用之品,備列經文,推闡主治之義,於諸家中最有啟發之功。
注難經曰經釋,辨其與靈樞、素問說有異同。注傷寒曰類方,謂:“醫家刊定傷寒論,如治尚書者之爭洪范、武成,注大學者之爭古本、今本,終無定論。不知仲景本論,乃救誤之書,當時隨證立方,本無定序。”於是削除陰陽六經門目,但使方以類從,證隨方定,使人可案證以求方,而不必循經以求證。一切葛藤,盡芟去之。所著蘭臺軌范,凡錄病論,惟取靈樞、素問、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隋巢元方病源、唐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臺秘要而止。錄方亦多取諸書,宋以后方,則采其義可推尋、試多獲效者,去取最為謹嚴。於疑似出入之間,辨別尤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