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疇人一薛鳳祚杜知耕 龔士燕 王錫闡潘檉樟 方中通揭暄梅文鼎子以燕 孫瑴成 曾孫鈁 弟文鼐 文鼏 明安圖子新陳際新 張肱劉湘煃 王元啟 朱鴻 博啟 許如蘭
推步之學,由疏漸密。泰西新法,晚明始入中國,至清而中、西薈萃,遂集大成。圣祖聰明天亶,研究歷算,妙契精微。一時承學之士,蒸蒸鄉化,肩背相望。二百年來,推步之學,日臻邃密,匪特辟古學之榛蕪,抑且補西人之罅漏。嘉慶初,阮元撰疇人傳,后學一再續之,唐、宋以來,於斯為盛。今甄其卓然名家者著於篇,其政事、文學登於列傳及儒林、文苑者;西人官欽天監,廁於卿貳,各自有傳者:不具列焉。
薛鳳祚,字儀甫,淄川人。少習算,從魏文魁游,主持舊法。順治中,與法人穆尼閣談算,始改從西學,盡傳其術,因著算學會通正集十二卷,考驗二十八卷,致用十六卷。其曰對數比例者,乃西算以假數求真數之便法也;曰中法四線,以西法六十分為度,不便以十進位,改從古法,以百分為度,所列止正弦、馀弦、正切、馀切,故曰四線。其推步諸書:曰太陽太陰諸行法原,曰木火土三星經行法原,曰交食法原,曰歷年甲子,曰求歲實,曰五星高行,曰交食表,曰經星中星,曰西域回回術,曰西域表,曰今西法選要,曰今法表,皆會中、西以立法。以順治十二年乙未天正冬至為元,諸應皆從以起算。以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五十七秒五微為歲實,黃、赤道交度有加減,恒星歲行五十二秒,與天步真原法同。梅文鼎謂其書詳於法,而無快論以發其趣,蓋其時新法初行,中、西文字輾轉相通,故詞旨未能盡暢。然貫通其中、西,要不愧為一代疇人之功首云。
鳳祚定歲實秒數為五十七,與奈端合,與穆尼閣以為四十五秒者不同,則其學非墨守穆氏可知。或譏其謹守穆尼閣成法,依數推衍,非篤論也。
杜知耕,字端甫,號伯瞿,柘城舉人。精研幾何,以利瑪竇、徐光啟所譯幾何原本復加刪削,作幾何論約七卷,后附十條,則知耕所作也。言其法似為本書所無,其理實涵各題之內,非能于本書之外別生新義也。稱后附者,以別于丁氏、利氏之增題也。又雜取諸家算學,參以西人之說,依古九章為目,作數學鑰六卷。言數非圖不明,圖非指不明,圖中用甲乙等字作志者,代指也,故其書于圖解尤詳。梅文鼎稱其圖註九章,頗中肯綮云。
龔士燕,字武任,武進人。少穎異能文,講求性理,旁通算術,發明蔡氏律呂新書,推演黃鍾圜徑、開方密率諸法,而於元太史郭守敬授時術尤得其秘。如求冬至時刻,上推百年加一算,以為歲周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之內,滿百年消長一分。核之春秋日食三十七事,多與符合。又如推晦、朔、弦、望,以太陽之盈與太陰之遲,以太陰之疾與太陽之縮皆相并,為同名相從;以太陽之盈與太陰之疾,以太陰之遲與太陽之縮皆相減,為異名相消:乃得盈縮遲疾化為加減時刻之差。以此加減朔望之大、小馀分,得定朔弦望諸時刻。至盈、縮、遲、疾,郭守敬創平、立、定三差,理隱數繁,能審其機括,繪圖以明之。
又如赤道變黃道之法,謂在二至后者,以度率一零八六五除赤道積度變為黃道宿度;在二分后者,以度率一零八六五乘赤道積度變為黃道宿度。凡此授時之術,引伸益明。其馀月離五星等法,與回回、西洋諸算,遇有疑難,無不洞悉。至日、月體徑有大小,交食限數有淺深,具見其奧。且悟唐順之弧容直闊之法,以推求太陰出入黃道,在內在外,不離乎六度。自是一應七政、氣朔、交食諸端,按法而推,百不失一。
康熙六年,詔募天下知算之士,於是入都。其時欽天監用大統算七政多不合天,奉旨在觀象臺每日測驗,而金星比算差至十度。因修改古法,乃據七年所測表景推測太盈縮,又據日測五星行度,考其遲疾。彼此推求加減,氣、閏、轉、交諸應,測驗皆與天合。蓋其法亦本郭守敬,太陽為氣應,推冬至日躔用之;太陰周天為轉應,朔望用之;日月地球之運,同在一直線,視點上為交應,推日月食用之;合氣盈、朔虛之奇零為閏應,推閏月用之;此外又有金、木、水、火、土同聚一宿為合應,推五星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