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勛自燕山遁歸。建炎元年七月,至南京,以御衣所書進入。高宗泣以示輔臣。勛建議募死士航海入金國東京,奉徽宗由海道歸,執政難之,出勛于外,凡九年不得遷秩。紹興五年,除江西兵馬副都監,勛以遠次為請,改浙東,言者論其不閑武藝,專事請求,竟奪新命。
十一年,兀術遣使議和,授勛成州團練使,副劉光遠報之。及淮,遇兀術,遣還,言當遣尊官右職持節而來,蓋欲亟和也。勛還,遷忠州防御使。金使蕭毅等來,命勛為接伴使。未幾,落階官為容州觀察使,充金國報謝副使,召入內殿,帝灑泣,諭以懇請親族之意。及見金主,正使何鑄伏地不能言,勛反覆開諭,金主首肯許還梓宮及太后。勛歸,金遣高居安等衛送太后至臨安,命勛充接伴使。遷保信軍承宣使、樞密副都承旨。
二十九年,拜昭信軍節度使,副王綸為稱謝使。時金主亮已定侵淮計,勛與綸還,言鄰國恭順,和好無他,人譏其妄。孝宗朝加太尉、提舉皇城司、開府儀同三司。淳熙元年卒,贈少保。
李稙,字元直,泗州臨淮人。幼明敏篤學,兩舉于鄉。從父中行客蘇軾門,太史晁無咎見之曰:"此國士也。"以女妻焉。
靖康初,高宗以康王開大元帥府。湖南向子諲轉運京畿,時群盜四起,餉道阨絕,環視左右無足遣者。有以稙薦,遂借補迪功郎,使督四百艘,總押犒師銀百萬、糧百萬石,招募忠義二萬余眾,自淮入徐趨濟,凡十余戰,卒以計達。時高宗駐師鉅野,聞東南一布衣統眾而至,士氣十倍,首加勞問。稙占對詳敏,高宗大悅,親賜之食,曰:"得一士如獲拱璧,豈特軍餉而已。"承制授承直郎,留之幕府。
稙三上表勸進:"愿蚤正大寶,以定人心,以應天意。"三降手札獎諭。稙感激知遇,言無不盡,為汪伯彥、黃潛善所忌。高宗既即位,為東南發運司干辦公事,尋以奉議郎知潭州湘陰。縣經楊么蕩析,稙披荊棘,立縣治,發廩粟,振困乏,專以撫摩為急。
丞相張浚督師江上,知稙才,薦為朝奉郎、鄂州通判。大盜馬友、孔彥舟未平,稙請修戰艦,習水戰,分軍馬為左右翼,大破彥舟伏兵,誅馬友,二盜平。浚以破賊功上于朝,轉朝奉大夫、通判荊南府。秩滿,除尚書戶部員外郎。
時秦檜當國,凡帥府舊僚率皆屏黜,浚亦去國。稙即丐祠奉親,寓居長沙之醴陵十有九年,杜門不仕。
檜死,子諲以戶部尚書居邇列,語及龍飛舊事,識稙姓名,除戶部郎中。稙始入見,帝曰:"朕故人也。"方有意大用,以母老,每辭,愿便養,除知桂陽軍。丁母憂,歸葬,哀毀廬墓,有白鷺朱草之祥。劉锜遺之書曰:"忠臣孝子,元直兼之矣。"
服闋,參政錢端禮薦差知瓊州。陛辭,帝慨然曰:"卿老矣,瓊管遠在海外。"改知徽州。徽俗崇尚淫祠,稙首以息邪說、正人心為事,民俗為變。轉朝請大夫、直秘閣,改知鎮江府,遷江、淮、荊湘都大提點坑冶鑄錢公事。
逾年,金人敗盟,朝廷將大舉,以稙漕運有才略,授直敷文閣、京西河北路計度轉運使。稙措畫有方,廷議倚重。乾道元年,遷提刑江西。二年,直寶文閣、江南東路轉運使兼知建康軍府兼本路安撫使,主管行宮留守司事。
稙上書極言防江十策,其略曰:"保荊、襄之障,以固本根;審中軍所處,以俟大舉;搜選強壯,以重軍勢;度地險阨,以保居民;避敵所長,擊其所短;金人降者宜加賞勸。"皆直指事宜,不為浮泛。疏上,帝嘉其言,以太府卿召赴闕,有疾不克上道,遂以中奉大夫、寶文閣學士致仕,還湘。
時胡安國父子家南岳下,劉锜家湘潭,相與往還講論,言及國事,必憂形于色,始終以和議為恨。年七十有六卒。有文集十卷,題曰《臨淮集》,廬陵胡銓為之序。謚忠襄。
子五人,汝虞知桃源縣,汝士朝奉大夫、知黃州,汝工知昌化軍。
韓公裔,字子扆,開封人。初以三館吏補官,掌韋賢妃閣箋奏,尋充康王府內知客。金兵犯京,王出使,公裔從行。渡河,將官劉浩、吳湛私斗,公裔諭之乃解。次磁州,軍民戕奉使王云,隨王車入州廨,公裔復諭退之。王之將南也,與公裔謀,間道潛師夜起,遲明至相,磁人無知者,自是親愛愈篤。及兵退,張邦昌遣人同王舅韋淵來獻傳國璽。時淵自稱偽官,議者又謂邦昌不可信,王怒將誅淵,公裔曰:"神器自歸,天命也。"王遂受璽,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淵,釋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