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禮十八 沿革十八 嘉禮三
北齊皇帝納后之禮,納采、問名、納徵訖,告圓丘方澤及廟。是日,皇帝臨軒,命太尉為使,司徒副之。持節詣后行宮,東向,奉璽綬冊以授中常侍。皇后受冊於行殿。使者出,與公卿以下皆拜。有司備迎禮。太保、太尉受詔而行。主人公服,迎拜於門。使者入,升自賓階,東面。主人升自阼階,西面。禮物陳於庭。設席於兩楹間,童子以璽書版升,主人跪受。送使者,拜於大門外。有司先於昭陽殿兩楹間供帳,為同牢之具。皇后服大嚴繡衣,帶綬珮,加幜。(幜音景。)女長御引出,升畫輪四望車。女侍中負璽陪乘。鹵簿如大駕。皇帝服袞冕出,升御座。皇后入門,大鹵簿住門外,小鹵簿入。到東上閤,施步障,降車,席道以入昭陽殿。前至席位,姆去幜,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升自西階,詣同牢座,與皇后俱坐。各三飯訖,又各酳二爵一巹。奏禮畢,后興,南面立。皇帝御太極殿,王公以下拜,皇帝興,入。明日,后展衣,於昭陽殿拜表謝。又明日,以榛栗棗脩,見皇太后於昭陽殿。擇日,群官上禮。又擇日,謁廟。皇帝使太尉,先以太牢告,而后遍見群廟。
大唐皇帝納后,卜日,告天地,臨軒命太尉為使,宗正卿為副,并如開元禮。
天子冊妃嬪夫人(周 后漢 晉)
周制,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以聽天下之內治。(天子六寢,而六宮在后,六官在前,所以承副,施外內之政也。三夫人以下百二十人,周制也。三公以下百二十人,似夏時也,以治外。而六宮內政,取其相應焉。又三小者為次妃,帝堯因焉。至舜不告娶,不立正妃也。但立三妃而已,謂之三夫人,離騷所歌三夫人,舜妃也。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說云,天子娶十二,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等差之,則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周人上法帝嚳立正妃,又三九二十七人為八十一以增之,合百二十人。其位:后也,夫人也,嬪也,世婦也,御女也。五者相參,定尊卑也。公羊云:"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公羊說曰:"天子諸侯娶三國,凡九女,法地有九州,是以承天之施。娶三國者,廣異類也。恐一國有血脈相似,俱無子也。侄娣媵者,不相妒嫉也。年雖幼,待年於父母之國。古者女嫁則侄娣從,謂之媵。")
后漢獻帝建安十八年,曹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絹五萬疋。小者待年於國。(留住於國,待年長。)二十年,并拜貴人。
晉武帝泰始十年,將聘三夫人、九嬪,有司奏:"禮,皇后聘以穀珪,無妾媵禮贄之制。"詔曰:"拜授可依魏氏故事。"於是臨軒,使使持節兼太常拜三夫人,兼御史中丞拜九嬪。
皇太子納妃
(皇子諸王附○ 漢 晉 東晉 宋 齊 北齊 隋 大唐)
漢制,皇太子納妃,奉常迎。(時叔孫通定禮,以天子無親迎之義,皇太子以奉常迎也。)
晉太康中,有司奏:太子婚,納徵用玄纁束帛,加羊馬二駟。
東晉太子婚,納徵禮用玉璧一,虎皮二。(王彪之上書曰:"或者獸取威猛有斑彩,玉象德而有溫潤。尋珪璋亦玉之美者,豹皮彩蔚,以譬君子。"王肅納徵辭云:"玄纁束帛,儷皮雁羊。"前漢亦無用羊之禮。鄭氏婚物贊曰"羊者祥也",婚之有羊,自漢末始。)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四月,皇太子納妃,六禮文與納后不異。百官上禮。其月壬戌,於太極殿西堂敘宴二宮隊主副、司徒征北鎮南三府佐、揚兗江三州綱、彭城江夏南譙始興武陵廬陵南豐七國侍郎以上,諸二千石在都邑者,并在會。又詔今小會可停伎樂。(時有臨川曹太妃喪。)
明帝泰始五年,有司奏:"按晉江左以來,太子婚,納徵禮,用璧一,獸皮二,未詳所準。今法章徽儀,方將大備,宜憲范經籍。今皇太子婚,納徵,禮合用珪璋豹皮熊羆皮與不?下禮官詳議,依經記更正。若應用者,為各用一?為用兩?"博士裴昭明議:"按周禮,納徵,玄纁束帛儷皮。(鄭玄曰:"束帛以致命。兩皮,庭實。皮,鹿皮。")晉納妃以獸豹皮二。獸豹雖文,禮所不用。熊羆吉祥,婚典不及。珪璋雖美,為用各異。今儲皇聘納,宜準經誥。"兼太常丞孫詵議以為:"聘幣之典,損益惟義。今儲后崇聘,禮先訓遠,皮玉之美,宜盡輝備。禮稱束帛儷皮,則珪璋數合同璧,熊羆文豹,各應用二。"博士虞龢(音和)議:"按儀禮直云'玄纁束帛儷皮'。禮記郊特牲云虎豹皮與玉璧,非虛作也。虎豹皮居然用兩,珪璋宜仍舊各一。"參議詵、龢二議不異,今加珪璋各一,豹熊羆皮各二,龢議為允。詔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