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
吏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天下官吏選授之政令。凡職官銓綜之典,吏員調(diào)補之格,封勛爵邑之制,考課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世祖中統(tǒng)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六員。至元元年,以吏禮自為一部,尚書三員,侍郎仍二員,郎中仍四員,員外郎三員。三年,復為左三部。五年,又合為吏禮部,尚書仍二員,侍郎、郎中、員外郎各一員。七年,始列尚書六部。吏部尚書一員,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二員。八年,仍為吏禮部,尚書、侍郎、郎中各一員,員外郎仍二員。十三年,分置吏部,尚書增置七員,侍郎三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四員。十九年,尚書裁為二員,侍郎一員,郎中一員,員外郎二員。二十一年,尚書三員,侍郎一員,郎中、員外郎如故。二十三年,定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員額各二員。二十八年,增尚書為三員,主事三員,蒙古必阇赤三人,令史二十五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六人,蒙古書寫二人,銓寫五人,典吏一十九人。
戶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三員,從六品,掌天下戶口、錢糧、田土之政令。凡貢賦出納之經(jīng),金幣轉(zhuǎn)通之法,府藏委積之實,物貨貴賤之直,斂散準駁之宜,悉以任之。中統(tǒng)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六員。至元元年,分立戶部,尚書三員,侍郎、郎中四員,員外郎省為三員。三年,復為左三部。五年,復分為戶部,尚書一員,侍郎、郎中各一員,員外郎又省為二員。七年,始列尚書六部,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如故。十三年,尚書增置一員,侍郎、郎中、員外郎如故。十九年,郎中、員外郎俱增至四員。二十三年,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定以二員為額。明年,以戶部所掌,視他部特為繁劇,增置二員。成宗大德五年,省尚書一員,員外郎亦省一員,各設三員,主事八員,蒙古必阇赤七人,令史六十一人,回回令史六人,怯里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三十二人,蒙古書寫一人,典吏二十二人,司計官四人。其屬附見于后:
都提舉萬億寶源庫,掌寶鈔、玉器,至元二十五年始置。都提舉一員,正四品;提舉一員,正五品;同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六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司吏二十三人,譯史二人,司庫四十六人,內(nèi)以色目二人參之。
都提舉萬億廣源庫,掌香藥、紙劄諸物,設置同上。提控案牘二員,司吏一十二人,譯史一人,司庫一十三人。
都提舉萬億綺源庫,掌諸色段匹,設置并同上,而副提舉則增一員。提控案牘設三員,后省二員,司吏二十二人,譯史一人,司庫二十六人,內(nèi)參用色目二人。
都提舉萬億賦源庫,掌絲綿、布帛諸物,設置并同上。提控案牘二員,其后省一員,司吏一十七人,譯史一人,司庫一十五人,內(nèi)參用色目二人。
四庫照磨兼架閣庫,管勾一員,從九品。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以四庫錢帛事繁,始置一員,仍給印。
提舉富寧庫,至元二十七年始創(chuàng)。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分掌萬億寶源庫出納金銀之事。吏目一人,其后司吏增至六人,譯史一人,司庫八人。
諸路寶鈔都提舉司,達魯花赤一員,正四品;都提舉一員,正四品;副達魯花赤一員,正五品;提舉一員,正五品;同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二員,從六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國初,戶部兼領(lǐng)交鈔公事。世祖至元,始設交鈔提舉司,秩正五品。二十四年,改諸路寶鈔都提舉司,升正四品,增副達魯花赤、提控案牘各一員。其后定置已上官員,提控案牘又增一員。設司吏十二人,蒙古必阇赤一人,回回令史一人,奏差七人。
寶鈔總庫,達魯花赤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從五品;副使三員,正七品。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改元寶庫為寶鈔總庫,秩正六品。二十六年,升從五品,增大使、副使,設司庫。其后遂定置已上官員。司吏七人,譯史一人,司庫五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