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八 朱子十五
至之少精深,蜚之少寬心,二病正相反。〔道夫〕
植再舉曾子"忠恕一貫"及子貢"聞一知二"章。曰:"大概也是如此。更須依曾子逐事經歷做過,方知其味。"先生繼問或人:"理會得所舉忠恕否?"陳因問集注中舉程子第一段。先生曰:"明道說此一段甚好,非程子不能道得到。自'忠恕一以貫之'以后說忠恕,至'達道也'住,乃說'一以貫之'之忠恕。其曰'此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何也?蓋此數句乃動以天爾。如'推己及人,違道不遠',則動以人爾。"又問:"如此,則有學者之忠恕?"曰:"圣人不消言恕,故集注中云,借學者之事而言。"以下訓植。
植舉"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䌷繹說過。曰:"大概是如此,而今只是做仁工夫。"植因問:"顏子'博文約禮',是循環工夫否?"曰:"不必說循環。如左腳行得一步了,右腳方行得一步;右腳既行得一步,左腳又行得一步。此頭得力,那頭又長;那頭既得力,此頭又長,所以欲罷而不能。所謂'欲罷不能'者,是它先見得透徹,所以復乎天理,欲罷不能。如顏子教他復天理,他便不能自已;教他徇人欲,便沒舉止了。蓋惟是見得通透,方無間斷。不然,安得不間斷!"
過見先生。越數日,問曰:"思得為學之要,只在主敬以存心,格物以觀當然之理。"曰:"主敬以存心,卻是。下句當云:'格物所以明此心。'"以下訓過。
先生教過為學不可粗淺,因以橘子譬云:"皮內有肉,肉內有子,子內有仁。"又云:"譬如埽地,不可只埽面前,如椅子之下及角頭背處,亦須埽著。"
先生語過以為學須要專一用功,不可雜亂,因舉異教數語云:"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置之一處,無事不辦。"
謂林正卿曰:"理會這個,且理會這個,莫引證見,相將都理會不得。理會'剛而塞',且理會這一個'剛'字,莫要理會'沉潛剛克'。各自不同。"〔節〕訓學蒙。
問思慮紛擾。曰:"公不思慮時,不識個心是何物。須是思慮時,知道這心如此紛擾,漸漸見得,卻有下工夫處。"以下訓賜。
問:"存心多被物欲奪了。"曰:"不須如此說,且自體認自家心是甚物?自家既不曾識得個心,而今都說未得。才識得,不須操而自存;如水火相濟,自不相離。圣賢說得極分明。夫子說了,孟子恐后世不識,又說向里,后之學者依舊不把做事,更說甚閑話。孟子四端處,侭有可玩索。"
問:"每日暇時,略靜坐以養心,但覺意自然紛起,要靜越不靜。"曰:"程子謂:'心自是活底物事,如何窒定教他不思?只是不可胡亂思。'才著個要靜底意思,便是添了多少思慮。且不要恁地拘迫他,須自有寧息時。"又曰:"要靜,便是先獲,便是助長,便是正。"以下訓胡泳。
問:"程子教人,每於己分上提撕,然后有以見流行之妙。正如先生昨日答語中謂'理會得其性情之德,體用分別,各是何面目'一段一般。"曰:"是如此。"問:"人之手動足履,須還是都覺得始得。看來不是處,都是心不在后,挫過了。"曰:"須是見得他合當是恁地。"問:"'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只是熟后自然見得否?"曰:"也只是隨處見得那忠信篤敬是合當如此。"又問:"舊見敬齋箴中云:'擇地而蹈,折旋蟻封。'遂欲如行步時,要步步覺得他移動。要之無此道理,只是常常提撕。"曰:"這個病痛,須一一識得,方得。且如事父母,方在那奉養時,又自著注腳解說道,這個是孝;如事兄長,方在那順承時,又自著注腳解說道,這個是弟,便是兩個了。"問:"只是如事父母,當勞苦有倦心之際,卻須自省覺說這個是當然。"曰:"是如此。"
伯量問:"南軒所謂'敬者通貫動靜內外而言',泳嘗驗之,反見得靜時工夫少,動時工夫多,少間隨事逐物去了。"曰:"隨事逐物,也莫管他。有事來時,須著應他,也只得隨他去,只是事過了,自家依舊來這里坐,所謂'動亦敬,靜亦敬'也。"又問:"但恐靜時工夫少,動時易得撓亂耳。"曰:"如何去討靜得!有事時須著應。且如早間起來,有許多事,不成說事多撓亂人,我且去靜坐。不是如此。無事時固是敬,有事時敬便在事上。且如早間人客來相見,自家須著接它;接它時,敬便在交接處。少間又有人客來,自家又用接它。若自朝至暮,人客來不已,自家須盡著接它,不成不接它,無此理。接它時,敬便隨著在這里。人客去后,敬亦是如此。若厭人客多了心煩,此卻是自撓亂其心,非所謂敬也。所以程子說:'學問到專一時方好。'蓋專一,則有事無事皆是如此。程子答或人之問,說一大片,末梢只有這一句是緊要處。"又曰:"不可有厭煩好靜之心。人在世上,無無事底時節。要無事時,除是死也。隨事來,便著應他。有事無事,自家之敬元未嘗間斷也。若事至面前,自家卻自主靜,頑然不應,便是心死矣!"〔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