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論語二十七
躬自厚章
問:"'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自責厚,莫是周備篤切意思否?"曰:"厚是自責得重,責了又責,積而不已之意。"〔賀孫〕或錄云:"只是責己要多,責人要少。"
不曰如之何章
林問"不曰如之何"。曰:"只是要再三反復思量。若率意妄行,雖圣人亦無奈何。"〔淳〕
君子義以為質章
問"君子義以為質"一章。曰:"'義以為質',是制事先決其當否了;其間節文次第須要皆具,此是'禮以行之'。然徒知盡其節文,而不能'孫以出之',則亦不可。且如人知尊卑之分,須當讓他。然讓之之時,辭氣或不能婉順,便是不能'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者,是終始誠實以成此一事,卻非是'孫以出之'后,方'信以成之'也。"〔時舉〕
或問"君子義以為質"一章。曰:"義,只是合宜。義有剛決意思,然不可直撞去。禮有節文度數,故用'禮以行之'。'孫以出之',是用'和為貴'。義不和,用'禮以行之',己自和。然禮又嚴,故'孫以出之',使從容不迫。信是樸實頭做,無信則義禮孫皆是偽。"甘吉父問:"行與出何別?"曰:"行,是當恁地行;出,是做處。"〔賀孫〕
問:"'君子義以為質'一章,看來有義以為本,必有下面三者,方始成就得。"曰:"然。'義以為質',是應事處。"又問:"以敬為主,則義為用;以義為本,則下面三者為用。"曰:"然。"〔燾〕
周貴卿問:"義是就事上說。蓋義則裁斷果決,若不行之以節文,出之以退遜,則恐有忤於物。"'信以成之',這一句是繳上三句,言若不誠實,則義必不能盡,禮必不能行,而所謂孫,特是詐偽耳。"曰:"也是恁地。"〔義剛〕
問:"禮行孫出,何以別?"曰:"行是安排恁地行,出是從此發出。禮而不遜,則不免矯世以威嚴加人。"〔拱燾〕
問:"'義以為質'至'信以成之'章,如孔子之對陽貨,孟子之不與王驩言,莫全得此理否?"曰:"然。"問:"行與出如何分?"曰:"行,是大綱行時;出,則始自此出去也。人固有行之合禮,而出之不遜者。"〔廣〕
至之問:"明道謂:'君子"敬以直內",則"義以方外";"義以為質",則"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曰:"只是一個義。'義以為質',便是自'義以方外'處說起來。若無'敬以直內',也不知義之所在。"〔時舉〕
君子矜而不爭章
問"矜而不爭"。曰:"矜是自把捉底意思,故書曰:'不矜細行,終累大德!'"〔雉〕
或問:"'不矜細行',與'矜而不爭'之'矜',如何?"曰:"相似是個珍惜持守之意。"〔人杰〕
子貢問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章
"恕可以終身行之,是行之無窮盡。"問:"孔子言恕,必兼忠,如何此只言?"曰:"不得忠時不成。恕時,忠在里面了。"〔榦〕
問:"可以終身行之之恕,恐推到極處,便是'以己及物為仁'否?"曰:"這未說那一邊,只說推在。"〔燾〕
問:"'終身行之,其。T俞}!'絜矩之道,是恕之端否?"曰:"絜矩正是恕。"〔浩〕
問:"'終身行之,其。T俞}!'如何只說恕,不說忠?看得'忠'字尤為緊要。"曰:"分言忠恕,有忠而后。华氀运,則忠在其中。若不能恕,則其無忠可知。恕是忠之發處,若無忠,便自做恕不出。"問:"忠恕,看來也是動靜底道理。如靜是主處,動是用處,不知是否?"曰:"圣人每就用處教人,亦不是先有靜而后有動。"問:"看來主靜是做工夫處。"曰:"雖說主靜,亦不是棄事物以求靜。既為人,亦須著事君親,交朋友,綏妻子,御僮仆。不成捐棄了,閉門靜坐,事物來時也不去應接,云:'且待我去靜坐,不要應。'又不可只茫茫隨他事物中走。二者中須有個商量倒斷,始得。這處正要著力做工夫,不可皮膚說過去。"又曰:"動靜亦不是截然動,截然靜。動時,靜便在這里。如人來相問,自家去答他,便是動。才答了,便靜。這里既靜,到事物來便著去應接。不是靜坐時守在這里,到應接時便散亂了去。然動靜不出是一個理。知這事當做,便順理做去,便見動而靜底意思,故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事物之來,若不順理而應,則雖塊然不交於物,心亦不能得靜。惟動時能順理,則無事時始能靜;靜而能存養,則應接處始得力。須動時做工夫,靜時也做工夫。兩莫相靠,莫使工夫間斷,始得。若無間斷,靜時固靜,動時心亦不動。若無工夫,動時固動,靜時雖欲求靜,亦不可得而靜矣。動靜恰似船一般,須隨他潮去始得。浪頭恁地高,船也隨他上;浪頭恁地低,船也隨他下。動靜只是隨他去,當靜還他靜,當動還他動。又如與兩人同事相似,這人做得不是,那人便著救他;那人做得不是,這人便著去救他。終不成兩人相推,這人做不是,卻推說不干我事,是那人做得如此;那人做不是,推說不干我事,是他做得如此,便不是相為底道理。"又曰:"所以程子言'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又言'涵養當用敬,進學則在致知'。若不能以敬養在這里,如何會去致得知。若不能致知,又如何成得這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