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學六
程先生所以有功於后學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人之心性,敬則常存,不敬則不存。如釋老等人,卻是能持敬。但是他只知得那上面一截事,卻沒下面一截事。覺而今恁地做工夫,卻是有下面一截,又怕沒那上面一截。那上面一截,卻是個根本底。〔卓〕
今人皆不肯於根本上理會。如"敬"字,只是將來說,更不做將去。根本不立,故其他零碎工夫無湊泊處。明道延平皆教人靜坐。看來須是靜坐。〔蓋卿〕
"敬"字工夫,乃圣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
"敬"之一字,真圣門之綱領,存養之要法。一主乎此,更無內外精粗之間。
先立乎其大者。持敬。〔方〕
敬則萬理具在。〔節〕
仲思問"敬者,德之聚"。曰:"敬則德聚,不敬則都散了。"〔伯羽〕
敬勝百邪。〔泳〕
只敬,則心便一。〔賀孫〕
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
人常恭敬,則心常光明。〔道夫〕
敬則天理常明,自然人欲懲窒消治。〔方〕
人能存得敬,則吾心湛然,天理粲然,無一分著力處,亦無一分不著力處。〔方〕
敬是個扶策人底物事。人當放肆怠惰時,才敬,便扶策得此心起。常常會恁地,雖有些放僻邪侈意思,也退聽。〔賀孫〕
敬不是只恁坐地。舉足動步,常要此心在這里。〔淳〕
敬非是塊然兀坐,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而后謂之敬。只是有所畏謹,不敢放縱。如此則身心收斂,如有所畏。常常如此,氣象自別。存得此心,乃可以為學。〔砥〕
敬不是萬事休置之謂,只是隨事專一,謹畏,不放逸耳。
敬,只是一個"畏"字。〔燾〕
敬無許多事。〔方〕
"敬,只是收斂來。"又曰:"敬是始終一事。"〔節〕
問敬。曰:"一念不存,也是間斷;一事有差,也是間斷。"
問:"敬何以用工?"曰:"只是內無妄思,外無妄動。"〔柄〕
"心走作不在此,便是放。夫人終日之間,如是者多矣。'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力行',皆求之之道也。須是敬。"問敬。曰:"不用解說,只整齊嚴肅便是。"〔升卿〕
持敬之說,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齊嚴肅","嚴威儼恪","動容貌,整思慮","正衣冠,尊瞻視"此等數語,而實加工焉,則所謂直內,所謂主一,自然不費安排,而身心肅然,表里如一矣。〔升卿〕
或問:"主敬只存之於心,少寬四體亦無害否?"曰:"心無不敬,則四體自然收斂,不待十分著意安排,而四體自然舒適。著意安排,則難久而生病矣。"
何丞說:"敬不在外,但存心便是敬。"先生曰:"須動容貌,整思慮,則生敬。"已而曰:"各說得一邊。"〔方〕
"坐如尸,立如齊","頭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氣容肅",皆敬之目也。〔升卿〕
今所謂持敬,不是將個"敬"字做個好物事樣塞放懷里。只要胸中常有此意,而無其名耳。〔振〕
元思問:"持敬易散漫,如何?"曰:"只喚著,便在此。"〔可學〕
或問:"持敬患不能久,當如何下功夫?"曰:"某舊時亦曾如此思量,要得一個直截道理。元來都無他法,只是習得熟,熟則自久。"〔銖〕
問:"人於誠敬有作輟。"曰:"只是在人,人須自責。如'為仁由己',作與輟都不干別人事,須是自家肯做。"又問:"如此時須是勉強?"曰:"然。"去偽。
或問:"先持敬,令此心惺惺了,方可應接事物,何如?"曰:"不然。"伯靜又問:"須是去事物上求。"曰:"亦不然。若無事物時,不成須去求個事物來理會。且無事物之時,要你做甚么?"〔賀孫〕
"動出時也要整齊,平時也要整齊。"方問:"乃是敬貫動靜?"曰:"到頭底人,言語無不貫動靜者。"〔方〕
問:"敬通貫動靜而言。然靜時少,動時多,恐易得撓亂。"曰:"如何都靜得!有事須著應。人在世間,未有無事時節;要無事,除是死也。自早至暮,有許多事。不成說事多撓亂,我且去靜坐。敬不是如此。若事至前,而自家卻要主靜,頑然不應,便是心都死了。無事時敬在里面,有事時敬在事上。有事無事,吾之敬未嘗間斷也。且如應接賓客,敬便在應接上;賓客去后,敬又在這里。若厭苦賓客,而為之心煩,此卻是自撓亂,非所謂敬也。故程子說:'學到專一時方好。'蓋專一,則有事無事皆是如此。程子此段,這一句是緊要處。"〔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