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 論語三十一
問:"子夏之門人小子灑掃應對進退"章。曰:"某少時都看不出,將謂無本末,無大小。雖如此看,又自疑文義不是如此。后來在同安作簿時,因睡不著,忽然思得,乃知卻是有本末小大。然不得明道說'君子教人有序'四五句,也無緣看得出。圣人'有始有卒'者,不是自始做到終,乃是合下便始終皆備。'灑掃應對','精義入神'便都在這里了。若學者便須從始做去方得,圣人則不待如此做也。"〔時舉〕
問"灑掃應對"章程子四條。曰:"此最難看。少年只管不理會得'理無大小'是如何。此句與上條教人有序,都相反了。多問之前輩,亦只似謝氏說得高妙,更無捉摸處。因在同安時,一日差入山中檢視,夜間忽思量得不如此。其曰'理無小大',無乎不在,本末精粗,皆要從頭做去,不可揀擇,此所以為教人有序也。非是謂'灑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更不用做其他事也。"〔雉〕
亞夫問:"伊川云:'"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理無大小筆也。故君子只在慎獨。'又曰:'圣人之道,更無精粗。從"灑掃應對"與"精義入神",貫通只一理。雖"灑掃應對",只看所以然如何。'"曰:"某向來費無限思量,理會此段不得。如伊川門人,都說差了。且是不敢把他底做不是,只管就他底解說;解來解去,只見與子夏之說相反,常以為疑。子夏正說有本有末,如何諸公都說成末即是本?后在同安,出往外邑定驗公事,路上只管思量,方思量得透。當時說與同官某人,某人亦正思量此話起,頗同所疑。今看伊川許多說話時,復又說錯了。所謂'"灑掃應對"與"精義入神",貫通只一理。雖"灑掃應對",只看所以然如何'。此言'灑掃應對'與'精義入神'是一樣道理。'灑掃應對'必有所以然,'精義入神'亦必有所以然。其曰'通貫只一理',言二者之理只一般,非謂'灑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固是'精義入神'有形而上之理,即'灑掃應對'亦有形而上之理。"亞夫問:"集注云:'始終本末,一以貫之,惟圣人為然。'此解得已分明。但圣人事是甚么樣子?"曰:"如云'下學而上達',當其下學時,便上達天理,是也。"〔賀孫〕
齊卿問:"程子云云'故君子只在慎獨',何也?"曰:"事有小大,理卻無小大。合當理會處,便用與他理會,故君子只在慎獨。不問大事小事,精粗巨細,盡用照管,盡用理會。不可說個是粗底事不理會,只理會那精底。既是合用做底事,便用做去。又不可說'灑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灑掃應對'只是粗底,'精義入神'自是精底。然道理都一般,須是從粗底小底理會起,方漸而至於精者大者。所以明道曰:'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近者小者,而后教以大者遠者。非先傳以近小,而后不教以遠大也。'"或云:"'灑掃應對'非道之全體,只是道中之一節。"曰:"合起來便是道之全體,非大底是全體,小底不是全體也。"問:"伊川言:'凡物有本末,不可分作兩段。'"曰:"須是就事上理會道理,非事何以識理?'灑掃應對',末也;'精義入神',本也。不可說這個是末,不足理會,只理會那本,這便不得。又不可說這末便是本,但學其末,則本便在此也。"〔僩〕
"灑掃應對","精義入神",事有大小,而理無大小。池錄作"精粗",下同。事有大小,故其教有等而不可躐;理無大小,故隨所處而皆不可不盡。池錄作:"故唯其所在,而皆不可不用其極。"謝氏所謂"不著此心如何做得"者,失之矣。〔道夫〕
問:"程子曰:'"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理無大小,故君子只在慎獨。'此只是獨處少有不慎,則形而上下便相間斷否?"曰:"亦是。蓋不能慎獨,只管理會大處,小小底事便照管不到。理無小大,大處小處都是理。小處不到,理便不周匝。"〔淳〕
問:"'"灑掃應對"即是"精義入神"之理',此句如何?"曰:"皆是此理,其為上下大小不同,而其理則一也。"問:"莫只是盡此心而推之,自小以至大否?"曰:"謝顯道卻說要著心。此自是說理之大小不同,未可以心言也。'灑掃應對'是此理,而其'精義入神'亦是此理。'灑掃應對'是小學事,'精義入神'是大學事。精究其義以入神,正大學用功以至于極致處也。若子夏之門人,止當為'灑掃應對'而已,以上又未暇也。"因問:"'"灑掃應對"是其然,必有所以然者',如何?"曰:"所以然者,亦只是理也。惟窮理,則自知其皆一致。此理惟延平之說在或問"格物"中。與伊川差合,雖不顯言其窮理,而皆體此意。"后先生一番說伊川"是其然",為伊川只舉得一邊在此,"是其然"。"灑掃應對"與"精義入神",皆是"是其然,必有所以然"。"灑掃應對"與"精義入神",皆有所以然之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