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清兵衛與葫蘆(精選2篇)
教案:清兵衛與葫蘆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的情節結構,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2、過程與方法:結合文章理解情節運行模式和運行動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小說的運行模式和運行動力的知識教材分析:
《清兵衛與葫蘆》是日本小說家志賀直哉寫的一篇主張尊重個性的小說,通過講述一個異國的悲劇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長專制思想對青少年的扼殺。文章敘述直白,易于理解,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是對學生進行小說的閱讀欣賞與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用心自讀課文,把握關鍵詞句;體會作品運用簡練傳神的描寫表現人物復雜的心理塑造人物的方法;指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態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使之獲得人生的感悟。
學情分析:
初三五班是我這學期新接的一個班級,對學生的情況還不了解,通過一學月的教學,我感覺這個班學生這應是個中等水平的班級,課前有約半數的學生能夠預習,上課的秩序井然,但有少部分學生參與語文課堂不積極,不喜歡表達,在學習上尚需教師的引導、啟發與點撥,更需要老師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教學方法設想:
新課標提出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作品,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只是培養學生自讀的一個環節。根據單元目標的分解,學生應該在學習講讀課的時候獲得自讀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個環節。
1、小說自讀方法指導;(在單元講讀課文的時候,教給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
2、小說自讀目標確定;(由老師確定,每組用抽簽的方式確定研究的重點,課前預習,老師要檢查預習作業。小組同學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參與合作與探究的準備。)
3、小說自讀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按規定時間展示,找兩名計時員,兩名記錄參與課堂答問的名單。)
4、小說自讀小結與反思。(師將重點內容小結點撥、補充,并宣布比賽結果,)
本節課是實現自讀目標的第三個環節。主要通過學生自讀,合作探究本文的人物、情節、環境及主題、寫法體驗閱讀一篇小說的方法。同時學生能針對自己的愛好學會正確的取舍。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章的情節結構,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2.結合文章理解情節運行模式和運行動力
3.理解文章中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流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我們所學的幾個單元的外國小說中,如《丹柯》《炮獸》等你覺得小說的情節怎樣呢?請舉例具體分析。(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對,也就是說作家在讓小說在運行時,不是毅然決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呈現出猶豫不定的狀態,即使小說情節“搖擺”
《清兵衛與葫蘆》,這篇小說的情節也是否具有我們所說的情節“搖擺”呢?大家認真閱讀體會。
二、作家簡介(用投影)
志賀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說家,被日本評論家譽為“小說之神”。1904年發表處女作《菜花與少女》。1910年,與有島武郎、有島生馬等共同創辦《白樺》雜志,圍繞于這個刊物的一些年輕作家與美術家,對當時主張純客觀主義的自然主義文藝思潮不滿,要求肯定積極的人性,主張尊重個性,發揮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文學,形成“白樺”一派。志賀直哉為“白樺”派代表作家之一,“白樺”派成為日本現代文學中一個重要的流派。
三、梳理情節,體會情節的“搖擺”——“文似看山不喜平”
1.學生認真閱讀課文,說說這篇小說的情節也是否具有我們所說的“搖擺”呢?具體情節如何?
喜愛、熱衷、癡迷葫蘆,——“移情別戀”,愛好繪畫。具體如下
熱愛葫蘆——買到好葫蘆——葫蘆被繳——葫蘆被砸——葫蘆高價出售——愛好繪畫
2.通過課文的這些情節,你能發現讓情節“搖擺”的原因嗎?結合情節分析。(討論)
討論、交流:出乎意料;突發事件;危機爆發。
3.小說情節一般過程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時候開端前有序幕、結局后有尾聲。請把課文的情節進行劃分。
熱愛葫蘆(開端)——買到好葫蘆(發展)——葫蘆被繳——葫蘆被砸(高潮)——葫蘆高價出售(結局)——愛好繪畫(尾聲)
4.課文第一段與后文有什么聯系?起怎樣作用?
(倒敘,形成懸念,與結尾遙相呼應)
四、理解課文細節描寫作用——細節讓情節豐滿充實
1.清兵衛花一毛錢買的葫蘆,最終被古董商以600塊錢的高價賣了出去。
——這說明他具有獨到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與前面父親對他的審美觀的否定構成對比,同時批判了長輩的專斷行為使一個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愛好和能力。
2.清兵衛的父親對他的喜歡繪畫,又開始嘀咕了。
——父親仍無法理解他的愛好,使我們不得不擔心,他的這項喜好又能堅持多久?
3.“清兵衛的父親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蘆,就拿起錘子一個一個地砸碎;清兵衛只是臉色發青,不敢做聲。”
這里對清兵衛的描寫表現了他在經歷了震驚、恐懼、痛苦和絕望之后,已經認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堅持自己的愛好了。這相寫,更加讓人感嘆和深思粗暴專制的嚴重惡果。
4.“從此,他片刻也不離這個葫蘆,還帶到學校里去。終于因為在上課的時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給級任教員看見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課,所以教員更加生氣。”這句話如何理解?
對這個葫蘆癡迷到上課也不離手的程度,證明此葫蘆不同尋常,為下文被賣六百塊埋下伏筆,也暗示了清兵衛獨到的審美力。而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清兵衛上課不守紀律。
5.課文寫清兵衛竟然把老頭子的禿頂看成是葫蘆的細節尤為生動傳神,如果不是癡迷到一定程度,絕不會產生這樣的錯覺。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課
二、理解小說的主題,拓展延伸。
1.根據大家對小說情節梳理和對課文細節的理解,你覺得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小說通過清兵衛與葫蘆的故事,批判了那種粗暴扼殺少年個性、剝奪孩子愛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個性,讓個性自由發展。
2.讀了這篇小說,讓你想到怎樣一篇文章?簡單分析。(《風箏》)
3.中日兩國在教育孩子方面,為什會有如此相似之處?學生討論。
日本與中國屬于東方國家,文化受中國影響較深,封建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文化傳統上強調統一的意志,缺少個性和自由空氣,因而扼殺個性的現象比較普遍。小說中,清兵衛的愛好被剝奪,被貶得一無是處,這是多么令人悲哀啊!更令人深思的是清兵衛在這些壓力下,自覺地放棄愛好,是多么可惜啊,他將永遠無法正確估計自己天才般獨特的審美力,而這一切與他擦肩而逝,永遠地消失了,這難道不令人感嘆嗎?
4.投影幾個在教育孩子上能從小孩的個性出發而成功的例子。
例子一:
例子二
三、拓展練習
【美文賞讀】
你是一盞燈
夏商醒來時發現長途汽車趴在了路邊。他迷迷糊糊地問鄰座的高顴骨姑娘:“車拋錨了?”高顴姑娘看了他一下,低聲說:“我也不清楚。”
從前面傳來的消息證實了夏商的猜測。嘈雜聲迅速變成了堅硬的憤怒在車廂里扔來扔去。有人后悔自己不該坐這種破車,有人則叫嚷著退票。其實外面黑咕隆呼的,除了司機,大概沒有人知道所居何處。不過夏商覺得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臘月二十七,誰不想早點兒趕回家去吃頓團圓飯呢?況且長臉司機蠻橫地把車票從70元提到100元,現在這種憤怒終于找到了釋放點。憋悶
使夏商離開了座位。夏商把旅行包交給鄰座的高顴骨姑娘請她照看一下,自己則費勁地鉆出人墻擠下了車。四周黑透了,山風像一把冰刀劃著夏商的臉,他扶了扶頭上的軍帽。長臉司機鉆在車底下,嘭嘭的敲打聲被黑暗放大又吞沒了。夏商站了片刻,搓著手回到了車上。高顴骨姑娘縮在座位上。看著她浮在燈影里的疲憊,夏商心里像被鐵塊撞了一下。車廂里不斷有人上上下下,打聽著修車的進度,但消息似乎和外邊的夜色一樣黑暗。過了10分鐘,一臉憔悴的長臉司機告訴大家,車沒法修了。憤怒像冰山一樣壓向司機,責罵聲變得雜亂無章。長臉司機無奈地說:“你們當中誰能把車修好,我出300元。”嘈雜聲像一把枯草被割去了,整個車廂一片靜寂。夏商遲疑了一下說:“我來試試”。所有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貼到夏商的身上。長臉司機一看有人修車,又是個軍人,仿佛找到了救星。“我有個要求。”夏商說:“300元我不要,但是你得把多收的車費退還給大家。”長臉司機明顯感到為難,后來終于說:“好吧。不過,如果你修不好,我就不能照辦了。”
故障被排隊是半個小時以后,當夏商汗涔涔地鉆出車底時,長臉司機對夏商的精湛技術贊不絕口。現在,夏商關心的是他和長臉司機的約定。
“天太黑了。”長臉司機嬉著臉說,“等到站了再說行不行?”
“不行!”夏商斬釘截鐵地說,“車上多少人,你可以把錢交給我!”
長臉司機意識到自己的尾巴被踩住了,嘴角一牽,牽也一臉的無奈。車上坐了62人,按約定,多收的1860元全部交到了夏商手里。夏商拿著錢環視著大家說:“請安靜,有件事我想跟大家商量一下。”夏商說著,用手指了指鄰座的高顴骨姑娘,“昨天下午,她在車站被人偷了錢包,連車票也買不起了。她是出門打工的,也就是說她一年的血汗白流了。和大家一樣,我與她素不相識,可她的遭遇讓人同情,所以我建議,大家把自己的30元錢捐出來,讓她也能過一個歡樂的春節。”車廂里靜得出奇,所有的憐憫都聚焦到高顴骨姑娘的臉上。她顯然沒有思想準備,模糊的燈影下忽然嚶嚶而泣。
“也算我一個吧。”長臉司機說著,也掏出幾張鈔票交給夏商。有人鼓掌,噼噼啪啪的,弄得長臉司機反倒不自然起來。夏商啪地立正,對著車廂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回到家的晚上,夏商打開旅行包,意外地發現了一疊錢和一張紙條,上面草草寫著:原諒我吧,我不該欺騙你。你是一盞燈,將永遠照亮我以后的日子。
1、本文是一篇小說,請按照提示寫出小說情節發展的后兩個階段。
開端:夏商乘坐的長途汽車在半夜拋了錨。
發展:夏商主動提出修車并向長臉司機提出了退錢的要求。
高潮:
結局:
2、綜合全文看,夏商在乘坐長途車之前幫助高顴骨姑娘做的事是,他是一個具有品質的優秀軍人。
3、這個故事不長,但處處有照應。你能找出運用了照應寫法的地方嗎?請找出兩處,并結合其中一處談談這種寫法的好處。
①
②
好處:
4、請發揮你的想象,以第一人稱寫寫長臉司機捐錢前后的心理變化,不少于100字。
5、你覺得小說的題目《你是一盞燈》用得好嗎?如果好,請你說說理由;如果你覺得不好,請你擬寫一個更出色的題目。
教學反思:
《清兵衛與葫蘆》是第五單元“情節”的第一篇小說。“情節”話題重在讓學生知道情節運行的基本模式和對小說主題的作用。因此,《清兵衛與葫蘆》就是一個讓學生了解“情節”有關知識的一個范例。教學時就要緊扣“情節”與小說內容,把知識融于小說內容中,避免向學生枯燥的傳授知識,做到理論與內容的有機結合。這是單元的起始課,讓學生學好此文,也為學生能利用本知識進行小說欣賞打下基礎。
教案:清兵衛與葫蘆 篇2
【教學思路】
選修課程更強調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多元的評價方式。《外國小說欣賞》定位為“欣賞”,更強調學生主體的體驗。“話題”的限定,更強調理性思考與單元意識。語文課程應始終注重能力與素養的提升。基于對課程和教材的這些認識,本課在教學組織上遵循由感性體驗到理性總結再到具體實踐的認知規律,借助學案《探究學習表》,采用自主閱讀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生本、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以期達到促進學生能力與素養提升的目的。
本單元探討的話題為“情節”,《清兵衛與葫蘆》情節的動人之處在于它的“細節”和“搖擺”。其中“搖擺”為較前沿的理論,對學生而言,在理解和把握上有較大難度。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本課主要以這篇小說的情節是什么,好在哪里,如何做到,這三個邏輯上前后關聯的問題為主線,著重引導學生體驗具體而動人的細節,明確“搖擺”的含義及作用,了解使小說情節動人的方式方法,并能學以致用。
【學情分析】
1.本文文筆簡潔清新,學生在整體感知方面不會有較大難度。小說貼近學生生活,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共鳴。
2.有著較豐富閱讀經驗的高二學生能夠較順利地領會作品的內容與主題,理清小說的情節脈絡,但較少關注對情節的賞析。
3.在學習方式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高二學生已經能夠自主研讀文本,提出問題,表述己見;開始習慣于合作交流,相互學習。
4.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對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領會作品的內容與主題。
2.理解本文情節運行的方式方法。
3.構思合理而巧妙的情節。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討論交流,理解本文情節運行的方式方法。 通過寫作練習、相互觀摩,較熟練地構思恰當而巧妙的情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尊重人性、尊重個性的觀念。培養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本文情節運行的方式方法。
【教學難點】構思合理而巧妙的情節。
【教學方法】自主閱讀,小組合作,對話交流。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平處見奇景,小說大乾坤。”平日里,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常常驚嘆于作家的天才構思。生活經作家妙筆的點化,生發出曲折動人的情節之花,結出豐富深刻的思想之果。情節的運行究竟有著怎樣的奧秘?該如何構思巧妙而恰當的情節?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通過一個平凡普通的葫蘆所演繹出的奇妙故事,來探究這一話題。
二、整體感知
這一單元我們要欣賞的是外國小說的情節。這節課我們以日本小說《清兵衛與葫蘆》為例,探究小說情節運行的方式方法。之前,我們下發了探究學習表,同學們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各自在組長的帶領下,閱讀文本,研討課題。今天,我們就和全班同
學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
1.閱讀《清兵衛與葫蘆》,請用簡明的語言概括這一故事。
《清兵衛與葫蘆》講述了小學生清兵衛熱衷于葫蘆,因為父親和老師的反對,最終被迫改變愛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往往包含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情節。所謂“情節”是文學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劃或設計。它是按照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開。情節運行的基本模式: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2.請同學們用“葫蘆”的語言形式,概括小說情節運行的各個環節。
【注】“整體感知”部分主要解決“情節是什么”的問題。這里包含兩層意思:
一、這篇小說的主要故事情節;二、情節的概念和運行的基本模式。通過概括的方式領會作品內容,理清情節,同時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三、自主探究
仔細閱讀小說,欣賞情節的動人之處;或對不認同的情節設計,提出自己的看法。
1.教師示范。
示例:小說的開頭,即第一段是概述,用簡練自然的語言概括全篇,把整個情節線索勾勒出來,但惟獨留下一個缺省──“自從發生了這件事以后,清兵衛和葫蘆就斷了關系。”“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這個有意的語焉不詳,就是一個懸念,引發讀者探究的興趣。制造懸念,誘發閱讀期待,是推動情節開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自主閱讀,重點探究。
3.按情節運行的順序,請同學發表見解。
(教師板書學生發言的關鍵詞。)
【注】“自主探究”部分主要解決“情節好在哪里”的問題。教學方式主要是學生自主閱讀,重點探究,通過生本、師生間的對話,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在認知層面側重于感性認識。
這一部分預期的目標是學生發現小說具體而典型的細節與情節運行過程中的搖擺,為下一環節總結歸納情節運行的方式方法,上升到理性認識,打好基礎。為了目標的達成,有如下預設:
【預設】
1.教師的示范是為了引導學生圍繞“情節”這一話題,見微知著,深入思考,并組織語言,流利表達。
2.小說自發生部分始就充滿了大量的細節描寫,這些細節生動有趣,滿含意味,一定會引發學生的興趣,并對其作出賞析。要求“按情節運行的順序”,發言符合閱讀的規律,保障課堂教學的有序。學生發言后,教師應對“細節”做一個小結,強化認識,為下一環節的歸納總結寫作規律做鋪墊。
3.對于情節運行過程中的搖擺,學生將會較少關注,而且對概念也難以理解。探究問題中的“對不認同的情節設計,提出自己的看法”是為解決這一矛盾埋下的伏筆。教師可承接學生賞析細節這一話題,從對一兩個典型細節的作用的理解中,引出“搖擺”這一概念。概念理解清楚后,再請學生尋找小說其他搖擺處,以加深認識,從而較熟練掌握。
4.預計引出對搖擺理解的典型細節有兩處:一是清兵衛與父親和客人的對話,二是教員的愛好。設計一個問題:這一處細節能否刪去?
5.教師板書學生發言的關鍵詞,為下一環節總結歸納提供直觀的素材。
四、合作探究
剛才各位同學對本文情節運行的方式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討,黑板上眾多的關鍵詞就是我們思考的成果。接下來,就讓我們發揮團隊的力量,在這充分感性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理
性的探討:如何設計巧妙而恰當的情節。
【注】“合作探究”部分解決“怎樣做”的問題。教學方式主要是小組合作交流。通過生生間的對話,借助板書上的關鍵詞,總結歸納,在認知層面上達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總結歸納出來的方法要明白清楚、有操作性,為下一環節的寫作實踐打好基礎。
【預設】1.細節描寫使情節豐滿、充實。
2.矛盾沖突使情節緊湊,有表現力。
3.搖擺使情節跌宕起伏,搖曳多姿。
五、寫作實踐
設計一個巧妙而恰當的情節,續寫《清兵衛與葫蘆》。字數300字左右。
【注】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是認知的一個完整過程;從個人體驗到小組合作再到個人實踐,是能力與素養的一次提升。他人的作品是自己寫作的示范,而續寫是自身對于原作品的再創造,是更深刻的個性解讀。讀寫結合,相輔相成,學以致用。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有一個巨大的收獲——震撼。我震撼于同學們天才的想象力與深厚的語文素養,我震撼于同學們認真鉆研的治學能力,我更震撼于同學們團隊合作、精誠團結的精神。這節課,我只是一個主持人,同學們才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我想,同學們也會有一個收獲,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歸納的認知飛躍中摸索出一個藝術創作的規律,從與作家、作品的對話中感受到對人性的尊重。也許這個過程還不那么完善,但我們已然領會到關注生活的點滴,藝術地棲息于大地。這便是“文學就是人學”的內涵。
【注】用激勵性的語言突出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重要性。總結課堂教學內容,適當加以延伸。
七、課后作業
1.完成《探究學習表》中“評價”部分,總結得失。
2.閱讀《在橋邊》,看看這篇小說在情節運行上有哪些特點,并嘗試提出一個與之相關的小課題。
【注】完成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強調一個好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將講讀與自讀相結合,引導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探究。
【教學反思】
預設與生成的矛盾,在課堂教學中突出表現之一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
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對話有別于生活中的對話,它具有兩方面的特性:一是對話雙方平等交流,二是對話內容有教學意義。
對話雙方即教師與學生,他們之間平等交流的核心當然是人格上的平等,但這種平等受現實諸多因素的制約,并非哪一方放低姿態或不卑不亢即可達成。師生間平等交流在課堂上最大的阻礙是知識儲備的差異。全知全能的教師與所知有限的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學問,其結果不難想象。將這種對話的不成功完全歸咎于學生,則反映的是教師的無知與無能。要解決這一矛盾,關鍵在于教師主動搭建使學生能夠在知識上與之對話的平臺。因此,課前設計有效的預習方案并督促落實,課中適時提供示范等教學方法不可或缺。
對話為教學服務,高效課堂必然要求師生間的對話緊密圍繞有效教學展開。脫離教學目標一味迎合學生,或緊抓標準答案一味逼迫學生的對話都于教學無益。如《清兵衛與葫蘆》這篇小說,學生感興趣的也許是主題,是情感,是人物;但單元欣賞的重點是情節。對于這篇小說的情節,學生也許覺得平淡無奇,也許覺得錯漏百出,也許覺得別有滋味。這些問題如果教師事先不下足功夫,一旦在課堂對話中爆發出來,教學便成為尷尬的一刻。因此,很有必要課前印發學案,使學生明確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與內容,了解大體的交流過程。課中教師或明或暗地引導也并不能認為是對學生思考的橫加干涉。
準確把握學情,科學設計方案,是教師預設成功的保障;適時恰當地引導,則能讓生成更為有效。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對話,考驗每一位教師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