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衛玉葫蘆》教案
[教材分析]《清兵衛與葫蘆》是日本小說家志賀直哉寫的一篇主張尊重個性的小說,通過講述一個異國的悲劇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長專制思想對青少年的扼殺。文章敘述直白,易于理解,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是對學生進行小說的閱讀欣賞與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用心讀課文,把握關鍵詞句;體會作品運用簡練傳神的描寫表現人物 復雜的心理塑造人物的方法;指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態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使之獲得人生的感悟。
[學情分析] 初三•三班是我這學期新接的一個班級,對學生的情況還不了解,通過一周的教學,我感覺這應是個中等水平的班級,課前有約半數的學生能夠預習,上課的秩序井然,學習的熱情較高,與教師配合較好,在學習上尚需教師的引導、啟發與點撥。
[教學環節1: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讀了課文,理清了這篇小說的情節。作者以故事的結局開頭,然后依次展開情節,巧妙的匠心見諸筆端。小說是圍繞什么物件展開情節、塑造人物、表現主旨的呢?
生:(異口同聲) 是葫蘆。
師:[在黑板中心畫一只葫蘆,進一步引導,創設爭論氛圍] 老師畫了一只葫蘆,這只葫蘆是清兵衛喜歡的嗎?
生:(七嘴八舌)是。
不是。
師:[順勢激發學生的興趣] 為什么呢?
生:(爭先恐后地)清兵衛喜歡的是外形周正的平常葫蘆,這只就是他喜歡的那種。
生:這只葫蘆有點大,清兵衛不會喜歡的。
(在爭論中學生已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的情境)
師:[結束爭論,適時點撥] 每個人的審美都不同,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有不同的結論。我們就當這只葫蘆是清兵衛喜歡的,是那只惹了禍的葫蘆吧!
(學生點頭認同)
[教學環節2:從眾多人物中找出主人公,根據文中傳神的描寫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師:全文圍繞葫蘆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都塑造了哪些人物?
生:有清兵衛、清兵衛的爸爸、教員。
生: 還有客人、古董店老板、買葫蘆的富家、校役。
生:還有清兵衛的母親、賣柿子的老太太、禿腦袋老頭兒。
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全面,那主人公是誰呢?
生:(齊答)是清兵衛。
師:[板書“清兵衛”,追問] 為什么?
生:因為全文的事件都是圍繞清兵衛來寫,而且對清兵衛的描寫細致、傳神。
師:[啟發] 他只答出了部分原因,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通過對清兵衛的遭遇的敘述,可以表現作者的態度、文章的主旨。
師:[點撥] 以上兩名同學說的合在一起,答的也就全面了。故事中主人公清兵衛對葫蘆的感情怎樣?
生:喜愛、熱衷。
生:癡迷、專心。
師:[板書“喜愛、熱衷、癡迷”] 你是怎樣知道的?找出關鍵的語句,指出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表現了清兵衛怎樣的性格特點?
(分組討論,共四大組,每一大組圍繞情節的一部分;再分小組,組與組討論的內容可以交叉。同學們爭先發言,彼此交流。教師巡查,針對各部分內容指導、啟發,與學生交流看法。)
師:[宣布討論結束] 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生:第4段寫清兵衛“對葫蘆熱衷得這么厲害……每次上街的時候……總是呆呆地站在門前望。”這是動作描寫,表現清兵衛喜愛葫蘆。
生:第5段寫“清兵衛是一個才十二歲的小學生……每天學校里放學回來,他也不跟別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個人到街上去看葫蘆。”是動作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