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牧歌》優秀教案(精選13篇)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作品《牧歌》,加深對蒙古族音樂文化的理解,感受蒙族人民對生活和家鄉的熱愛,增強熱愛家鄉和生活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歌曲的學習演唱,并配以討論、欣賞、分析探究等活動/方法,學生能夠了解長調的音樂特點,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知識與技能】
認識長調的音樂特點,掌握其節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的演唱特點。并能夠用悠揚抒情的情緒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作品熱愛家鄉和生活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蒙古族民歌風格,掌握《牧歌》演唱特點。
【難點】
分辨蒙古族民歌長調和短調的風格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請同學演唱各地區民歌,并提問:各地歌曲風格都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因為地區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歌曲風格,有的細膩婉轉,有的活潑跳躍、有的高亢嘹亮。順勢揭示課題《牧歌》。
(二)初步感知
1.教師播放歌曲,并提問歌曲描述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牧民放牧的情景。
2.教師再次播放歌曲,并提問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情緒悠揚舒展,很是寬廣抒情。
(三)學唱歌曲
1.發聲練習(常規發聲/依據歌曲元素進行發聲),教師提醒學生采用“嗚”和“啊”的聲音進行發聲練習,注意嗓音保護。
2.教師范唱歌曲,學生小聲哼唱。
教師提問:節奏變化和旋律起伏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節奏變化不大,旋律起伏較小。
3.教師播放歌曲,引導學生聆聽節奏和旋律特點。
教師提問:歌曲的節奏和旋律的特點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先探索,之后總結并講解:節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
4.教師范唱旋律,引導學生跟隨,注意氣息。
教師提問:對于歌曲的呼吸發現了什么問題?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并組織學生練習:歌曲整體旋律和節奏偏向舒緩,因而注意用緩吸緩呼的方式演唱歌曲。
5.完整演唱譜例。
6.教師引導學生有節奏和感情的朗誦歌詞,并請學生思考:唱詞特點。
學生討論并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并講解:詞組尾字多長音,表現悠長的感覺。
7.教師引導學生加歌詞完整演唱歌曲,糾正歌詞及旋律的對應問題。
請學生思考:歌曲表達的情感的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對家鄉和生活的熱愛。
8.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整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鞏固提高
教師以分辨長調和短調為主題,引導學生對比、思考并總結。
1.請學生演唱《嘎達梅林》并回顧歌曲特點。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嘎達梅林》是蒙古族民歌中的短調,短調民歌節拍律動鮮明、結構句法清晰。
2.引導學生回顧《牧歌》的特點并進行對比。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并講解:長調在蒙古社會享有獨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長調也叫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節慶時演唱的一種民歌,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揮,演唱的節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景象。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
(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回顧長調和短調的知識,長調的演唱特點和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教師呼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
布置課后作業:搜集長調的相關歌曲,下節課進行交流分享。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多種藝術形式,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以及對祖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
二、過程與方法:對音樂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有初步體驗;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識,認識馬頭琴音色;
三、知識與技能: 學會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樂獨特的長調風格。
教學重點:
體驗蒙古族民歌的風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點。
教學難點:
結合音樂啟發學生參與表演及創作,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音樂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通過草原圖片的播放,將學生的思緒引入到大草原。
2.學生自主分組,討論交流我國的草原分布狀況及對蒙古族各種文化生活。
二、新課教學:
1.初步感知:
、傩蕾p歌曲《牧歌》,學生初步聆聽后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趶吐牳枨赌粮琛,引導學生發現旋律的特點(曲調悠長、速度慢、抒情、寬廣)。
2.探究學習:
①老師范唱歌曲,學生跟隨老師,看著樂譜和歌詞哼唱,找出歌譜中的音樂符號,并探究這些符號的特點。
②學生根據哼唱討論探究本首歌曲的節奏特點。
③再次跟鋼琴哼唱旋律,之后請學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誦歌詞,通過旋律的'哼唱和歌詞的朗誦引導學生發現歌詞與旋律高低之間的關系。
、苡懈星榈耐暾莩。
三、鞏固拓展
1.欣賞著名歌唱家德德瑪演唱的《牧歌》與無伴奏合唱《牧歌》,比較兩種演唱形式的區別。
2.欣賞舞蹈片段《牧歌》,讓學生在欣賞舞蹈的基礎上再次體會歌曲的意境美。
3.學生以五人為一組,任意選擇一項任務,在創作過程中,老師不停地播放《牧歌》音樂,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四、課堂小結
請同學們談一談學習完這首歌曲之后的感想。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面向全體同學,通過同學們的聽、唱、看、感受、體驗、創作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得音樂素養。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欣賞和學唱《牧歌》,感受蒙古族長調民歌的風格特點;探究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體驗內蒙民歌獨特的魅力。
2)讓學生感受蒙古人民對自己故鄉深沉真摯的感情,增強學生熱愛民族文化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聆聽感受、欣賞思考、體驗、創編等教學過程,使學生認識民歌特征與地域文化的聯系,通過自主思考、交流、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3、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的演唱《牧歌》;學習和了解作品相關的節奏、旋律等音樂知識。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演唱《牧歌》;
2、通過比較法感受蒙古族長調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切分節奏的把控,并模仿一些簡單的長調演唱方式和處理方式。
2、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獨特韻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賞
師:上周,我們在青海認識了一位美麗的姑娘,本周,我們將繼續音樂之旅,首先,請同學們通過兩首歌曲進行對比,說一說作品出自哪個民族?兩首作品在音樂風格上有何異同?(播放《牧歌》《金杯》)
生:作品是蒙古族民歌(從速度、節奏、情緒分析)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這兩首作品是來自蒙古族。兩首樂曲風格截然不
同,速度一快一慢,節奏一個悠長、自由,一個規整、緊湊,情緒一個抒情,一個歡快、熱烈。你們知道為什么嗎?你們了解蒙古族嗎?我們一起通過圖片了解蒙古族和他們的音樂。
2、了解蒙古(播放圖片)
蒙古族又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甘肅等地。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蒙語”。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他們有著自己特有的草原文化,他們居住的地方,地廣人稀,所以歌聲中時有蒼涼之感,所以,當有賓客來時,他們又十分直爽熱情好客。這也造就了別有韻味的蒙族民歌特點——蒙族長調和蒙族短調。
3、介紹長調和短調。
師:請同學們根據長調、短調的特點,分辨兩首樂曲分別屬于哪一種?
生:《牧歌》長調,《金杯》短調
師:真不錯,現在我們就一起隨著蒙族長調《牧歌》的美妙旋律,走進蒙古,走進草原。
二、新歌學唱
1、聆聽與感受
1)師范唱,感受音樂的速度與情緒,思考歌曲一共有幾個樂句?根據范唱標記換氣記號。
生:速度慢;情緒:深情的,舒展的;歌曲樂句:2個樂句;氣息悠長
2、體驗發聲
1)感受緩吸緩呼,引導學生緩慢吸氣,保持兩秒鐘,緩慢用“嘶”出氣;小腹控制,像蠶吐絲那樣均勻,越長越好。
2)與老師配合,老師唱歌詞,生用“嘶”感受氣息。注意:在換氣記號處換氣
3)請同學們用“u”演唱歌曲的旋律,注意運用緩吸緩呼的呼吸方式。發現難點,節奏自由。
4)請隨老師一起左右晃動身體,注意每小節的第一拍與身體晃動的位置的關系。感受節拍與節奏。
3、難點解決——音樂知識
1)知識講解,延音線: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連;演唱或演奏時作為一個音符,它的長度等于所有這些音符的總和。
2)尋找譜例中所有的延音線,計算出音符應演唱的時值。
3)晃動身體,視唱歌譜。
4)老師視唱曲譜,觀察老師的`手部動作,思考手部動作和旋律、歌詞之間的關系。
5)再次搖晃身體,加上手部動作視唱曲譜,注意音準。
4、演唱歌曲
1)同學們試著填詞演唱歌曲,注意正確的演唱姿勢、呼吸方式,以及長音的保持。
2)請同學朗誦歌詞,思考歌詞除描寫草原之外的深層含義——熱愛家鄉
3)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4)舉例說明你知道的蒙古長調民歌,并思考他們的演唱風格,體會力度變化
生:《鴻雁》《天堂》
5)為《牧歌》設計力度變化,再次演唱
三、音樂拓展
音樂拓展一《牧歌》(無伴奏合唱)
思考:
①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與我們學唱的《牧歌》有什么不同?
、谀阏J為哪種演唱形式更能表現出大草原藍天、白云、羊群的美景?為什么?音樂拓展二創編歌詞
師:民歌具有地域性,請你根據嵐山漁業發達的特點,仿寫歌詞,重新進行填詞演唱,抒發自己對家鄉的熱愛
四、小結
蒙族長調有著20__年的歷史,但是由于流行音樂的沖擊,不少長調的種類正在逐漸減少,20__年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做名錄”。我們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可謂五彩斑斕,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做民歌的傳唱者,讓這些民間的經典世世代代傳唱下去。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聆聽《萬馬奔騰》,感受、體驗馬頭琴的音色及樂曲的藝術表現力,認識了解馬頭琴的形制及獨奏、齊奏的演奏形式。
2、通過對本單元所學的歌曲及音樂知識,能夠對蒙古族音樂感興趣,并樂于主動學習、認識、了解蒙古族的音樂的。
教學重點、難點:
1、結合“實踐與創作”第四題,感受、體驗、判斷馬頭琴的音色。
2、通過“實踐創造第六題”,初步學習變換拍子的創作。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和電子音響設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演唱上節課歌曲《牧歌》
2、提問: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樂器叫什么名?屬于哪一類?(馬頭琴、拉弦樂器)
二、認識馬頭琴
1、馬頭琴,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首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的音箱為木制,呈梯形,兩面蒙飾有圖案的馬皮〔或羊皮〉。琴身由硬木制作,并張有兩根弦。馬頭琴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以及遼寧、黑龍江、甘肅、青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蒙古族居住的地區。最初的馬頭琴琴首的雕飾并不是馬頭,而是“馬特爾”,傳說此圖像類似古代圖騰崇拜時期的“龍馬”,以示吉祥和幸福。而西部卻流傳著這樣一個關于馬頭琴的傳說:牧人為了懷念已死去的心愛的小馬,制作出了馬頭琴:用馬皮蒙琴面,馬頭骨為音箱,腿骨做琴桿,馬尾為琴弦和弓毛,并在琴首上端雕刻小馬頭像等。馬頭琴是蒙古族音樂最重要的樂器。
2、馬頭琴的演奏特點是以指甲從弦側觸弦發音,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豐富的泛音。善于表現柔和深情的樂曲,特別適合演奏悠長遼闊的旋律。用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可奏雙音,發音圓潤,音量較小。馬頭琴除獨奏外,還用于民歌、說書的伴奏,在伴奏民歌時,多用三度、四度的顫音來模仿演唱的特點。馬頭琴也常與四胡等樂器合奏。
三、欣賞《萬馬奔騰》
1、欣賞前認真查看曲譜中帶有馬頭圖像的旋律,并查看樂曲的拍號;
2、初聽樂曲,感受三種變換拍子的旋律特點變化和馬頭琴在演奏“風吹”“馬叫”時的音色變化及演奏方法。
3、觀看高寶力現場演奏的《萬馬奔騰》視頻,以視聽結合的方式感受馬頭琴的演奏。
四、學習音樂知識,完成實踐創造第六題
1、變換拍子:在樂曲中,各種拍子交替出現,叫做“變換拍子”。變換拍子的拍號,一般都記寫在拍子變換的地方。假如拍子的變換有規律的出現,也可以在樂曲開始處一并記出。
2、實踐創造第六題
1)視唱《鄂倫春小調》的旋律,感受所具有的整齊劃一的感覺
2)讓學生將《鄂倫春小調》的節拍改為3/4拍(可以有多種改編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種,還可以分小組改編)
3)請學生視唱各種改變后的3/4拍樂譜,體會3/4拍舞曲般的感覺。更進一步感受2拍子和3拍子的不同特點。
五、繼續練習“學習一、二”
六、課堂后下課!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萬馬奔騰,三首不同風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樂的魅力并了解兩首樂曲產生的時代背景,表現內容、旋律特點及音樂形象。
教學重點:
學唱欣賞曲的音樂主題。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準備:
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聽音樂問好。
2、發聲練習。
3、節奏訓練。
4、復習。
5、導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聽全曲。
2、介紹演奏家。
3、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
4、復聽全曲,同時隨音樂打拍子。
5、學唱主題音樂。
6、表演。
三、結束部分:小結。結束全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學唱歌曲《小黃鸝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小鳥的美好感情。
通過合唱歌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和諧優美的聲音中感受音樂的美妙并訓練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連接中訓練學生對音樂的感受。
教學重點:用正確的方法演唱二聲部合唱歌曲。
教學難點:同上。
教學準備: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聽音樂部好。
2發聲練習。
3復習。
4節奏訓練。
5導言。
二、基本部分:
1、聽范唱帶。
2、教師范唱。
3、有節奏的讀歌詞。
4、學習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隨音樂邊唱邊打拍子。
6、掌握音樂的強、弱。
7、齊唱。
8、自評、互評。
三、結束部分: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銀杯》,培養學生熱愛蒙古族音樂,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和諧優美的聲音中感受音樂的美妙并訓練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連接中訓練學生對音樂的感受。
教學重點:復唱時正確演唱。
教學難點:正確演里二聲部。
教學準備: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聽音樂問好。
2、發聲練習。
3、節奏訓練。
4、導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聽范唱帶。
2、教師范唱。
3、隨音樂打拍子。
4、掌握音樂的強、弱。
5、齊唱。
6、指導不足之處。
7、反復練唱。
三、結束部分:小結。結束全課。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2、《牧歌》的欣賞,拓展學生對原民歌的理解范圍,使他們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遠流淌在學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內蒙民歌悠揚寬廣的旋律特點,感受無伴奏合唱的人聲美與豐富的和聲效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讓學生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1、師:我國有多少個民族?(56個)你們知道哪些民族?(學生自由說。)
2、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師請你們來聽聽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誰能介紹一下這個民族?
4、同學們都說的很好,可眼見為實,還是讓我們去看看吧……
(視屏)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5、師:感覺怎么樣?(學生自由說)
二、欣賞樂曲《牧歌》。要求會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讓我想起一首歌(老師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譜和歌詞)
2、你們聽過這首歌嗎?想說點什么嗎?
。ㄇ{悠長、速度慢、抒情、寬廣的旋律)
3、一起跟著老師輕輕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ㄓ肕唱)
4、我們再來念念歌詞怎么樣?
5、比較兩句:誒,你們有沒有發現歌詞與旋律高低之間有著什么關系啊?
師:對啊,同學們非常聰明,這兩句的歌詞與旋律是相互對應的,第一句:藍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綠草羊群音也隨著歌詞變得比較低平。
上句:藍天白云――音高
下句:綠草羊群――音平
內蒙民歌大體可分為長調和短調兩種,這首《牧歌》曲調悠揚,連綿起伏,節奏舒展,氣勢寬廣,是一首典型的長調。
6、就讓我們一起輕輕地唱唱歌曲吧!
7、欣賞《牧歌》
1)請你閉上眼睛聽,現在又想告訴我什么?(欣賞無伴奏合唱的《牧歌》)
(無伴奏合唱)恩,(視屏)這種只用人聲歌唱而不用樂器伴奏的聲樂演唱形式,就叫無伴奏合唱。
那你們能聽出那幾個聲部呀?(視屏)女高
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個聲部組成的
師引導生說:這四個聲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廣闊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潔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無邊無際的.大草原)。
2)你們更喜歡哪一首《牧歌》呢?為什么?
。ǜ茱@出草原的寬廣、音色空曠優美)
3)老師請你們親自感受一下四個聲部的和聲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詞)
。≌婷腊。
4)師:咦!你們有沒有發現這首歌曲的開頭和結尾有什么特點?
。ㄒ雍臀猜暎┮右饩硨拸V、遼闊,音樂慢慢地響起來就好象從遠景拉到了近景。
尾聲慢慢弱下來,而且有一種沒有結束的感覺,給人無盡的遐想。
5)師:通過歌曲的欣賞,你們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師:那你喜歡這個民族嗎?讓我們一起再次來感受一下這種美麗寬廣、幸福自由的感覺。(復聽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賞《牧歌》,目的是讓學生在欣賞舞蹈的基礎上再次來體會歌曲的意境美。
師: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師也特別喜歡這首歌,還特地去收集了有關這首《牧歌》的舞蹈請大家欣賞。
師:你們還想說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小結:動聽的音樂加上優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創作:目的是讓學生發揮想象,表達情感。
師:同學們,看你們這么喜歡這首歌曲,我有個提議,為《牧歌》盡上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的一項任務完成。
(視屏)
1、編一段歌詞
2、寫一篇短文
3、畫一幅美圖
在創作過程中,老師不停地放《牧歌》音樂,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五、評展: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己的作品中體驗音樂帶來快樂,自豪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對自己故鄉深沉真摯的戀情,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及對祖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
2、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樂獨特的長調風格
3、欣賞《牧歌》感受無伴奏合唱人聲的藝術魅力,多聲部效果的美感和內蒙古民歌優美的
二、教學重難點
1、體驗蒙古民歌的風格,把握《牧歌》的特點及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
2、感受無伴奏合唱形式的人聲美與豐富的和聲效果。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四、教學過程
。ㄒ唬、師生問好,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國有多少個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
生:56個,漢族、回族、苗族、彝族等。
師:今天我帶領大家去一個民族,蒙古族,好嗎? (課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
師:感覺怎么樣?(學生自由說)
(二)、新課教學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樂。無論你是什么民族,無論你在什么地方,只要聽到蒙古人演唱的長調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濃郁的草原氣息,體味到高度的藝術享受。不信,我們來欣賞一下。在欣賞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
牧歌:十四世紀發源于意大利,是一種聲樂體裁,我國民歌中的“牧歌”屬
于山歌性質,是牧民放牧時唱的歌,內容多為贊美勞動,歌頌家鄉和抒發情感。
1、欣賞男聲獨唱《牧歌》從這首歌曲的欣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聯想到了什么?(速度緩慢、曲調悠揚飄逸、低回婉轉、抒情。它的色彩非常豐富:藍藍的天、潔白的云、碧綠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們帶進了一幅很有詩意的畫里。)
設計意圖:初步感受,理解樂曲和表達的情感。以視、聽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對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為后面欣賞活動想象力的發揮作好鋪墊,積累物質基礎。
2、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
(1) 通過聆聽無伴奏《牧歌》問同學們和我們平時聽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 講解無伴奏合唱知識,讓學生了解無伴奏合唱形式。
在合唱的各種形式中,有一種完全不使用伴奏樂器的純人聲合唱形式,稱為無伴奏合唱。
(3)學生認真聆聽和我們剛才欣賞的獨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請同學們談一談又有什么感受?(相同點:主旋律基本相同,表達的情緒、速度、節奏都差不多。不同點:演唱形式是無伴奏合唱,歌詞也不同。優美、抒情、安靜、草原、牧人、熱愛草原等)
師總結:這是作曲家瞿希賢根據詩人海默的詞,把這首民歌改編而成的無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聲部交替出現,互相呼應,加上濃郁和諧的和聲效果使音樂的內涵更加充實,意境得到升華。使這首優美的民歌形像更加豐滿,色彩更為豐富!
設計意圖: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欣賞能力,學習的自主性和有目的性增強。因此,此時的提問不局限思路,讓學生擺脫問題的束縛,自由欣
賞,自由想象,通過比較法讓學生了解蒙古長調的特點,生動直觀、加深印象。
3、 復聽無伴奏合唱《牧歌》分析,討論作品特點、結構。進一步感受音樂美。
。1)播放音樂,學生認真聆聽。
提問:
A、你們能聽出那幾個聲部呀?( 女高、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個聲部組成的。 師引導學生說:這四個聲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廣闊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潔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無邊無際的大草原)。
B、這首合唱可分為幾個樂段?(引子部分、第一樂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尾聲部分)
(2)分段欣賞。每個樂段表達了什么內涵?
力度意境 出現的聲部與音色特點
引子部分:pp 草原由近到遠女低: 飽滿 柔美舒
男低: 渾厚 結實緩
第一樂段: f草原的遼闊寬廣 女高: 明亮 華麗
第二部分: mf 草原的連綿起伏男高: 高亢 明亮 悠 第三部分:f 歌唱草原贊美生活 四個聲部 長
尾聲部分: ppp 意猶未盡余音繞梁 女高領唱
。3)同學們兩首牧歌對比起來,你更喜歡哪一首呢?為什么?
生:無伴奏合唱。因為更能顯示出草原的寬廣,音色空曠優美!
設計意圖:先由學生分散發言,對關于作品特點的分析做個簡單小結,以對作品有個整體性的了解,可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然后再由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作必要的補充,使學生對作品,特別是對“無伴奏合唱”這一獨具特色的聲樂演唱形式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學生實踐與才藝展示
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師也特別喜歡這首歌,現在老師伴隨《牧歌》音樂給大家跳一段蒙古舞蹈怎么樣?。
設計意圖:經過老師的帶動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更加讓學生投入到音樂當中,去感受音樂、表現音樂、提升對音樂的鑒賞能力。
同學們,看你們這么喜歡這首歌曲,我有個提議,為《牧歌》盡上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的一項任務完成。
1、聽賞音樂,劃出音樂的旋律線或音樂使你聯想到的畫面畫下來。
2、隨音樂朗誦歌詞。
3、上臺表演舞蹈,可模仿老師的舞蹈動作或自編動作。
在創作過程中,老師不停地放《牧歌》音樂,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抒發對音樂的感受,表現音樂的形式同樣需要不拘一格,因而這時又一次把學習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表現方式,既滿足了學生的自我表現欲,也給了學生廣闊的表現空間,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ㄋ模┩卣寡由
欣賞:無伴奏合唱《小白菜》
設計意圖:拉近我與學生,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從而使學生對無伴奏歌曲有更深的了解與掌握。
四、小結
同學們,通過欣賞《牧歌》,我們對蒙古族音樂有了初步感受體驗,通過參與討論和表演,同學們對歌曲有了進一步了解,開闊了視野。不同音樂創作形式帶給了我們不同的音樂美感,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老師相信這優美的旋律深留在你們的腦海里,當然這一切都得感謝我們的民歌,正是這些民歌激發了音樂創作者的靈感,給他們提供了音樂創作的素材,才能使我們欣賞到更美的音樂作品,也讓我們永遠記住我們的民歌吧。
五、課后作業
同學們課下搜集一些蒙古民歌或無伴奏合唱歌曲試聽、學唱,并自由選則一首歌曲演唱。
六、教學效果
通過學生的聽、唱、看、感受、體驗、創作讓學生充分享受到音樂的美,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音樂帶來快樂,自豪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我根據學生特長讓學生不同形式表現《牧歌》,學生們都樂于參加音樂活動,并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和認識,他們團結協作,在音樂的氛圍里練習了技能,并且促進了各學科間的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藝術氛圍中達到課堂的高潮,同時也達到了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教學目的。
欣賞《阿瑪嘞火》《瑪依拉》《森吉德瑪》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8
《牧歌》是沙漢昆于1953年改編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作品以內蒙古昭烏達盟民歌《牧歌》為基礎發展而成的。音樂舒展優美,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體現了南北朝民間歌謠《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樂曲根據民歌旋律為素材而創作的小提琴曲。
樂曲主題悠揚飄逸、低回婉轉,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有一定難度,而且對沒有去過草原的孩子來說,也是難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課的導入就從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語和中文演唱分別演唱的,配以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圖片,將孩子們帶入到藍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詩如畫的意境中。
創設情境,將孩子們引入到美麗的大草原中后,開始欣賞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題旋律。主題旋律的聆聽,采用多種音樂實踐的形式多次聆聽:哼唱主旋律,用絲巾表現音樂,手畫旋律線等等,特別是用絲巾表現音樂環節比較出彩。第一次用絲巾表現時,讓學生自由表現,有些學生是盲目地無規則揮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現出了慢速的特點,還有些樂感好的能跟著旋律在舞動,并能表現出上下樂句的不同,可以說第一次處在探索感受的階段。經過旋律出示演唱后,再次揮動絲巾,大多數能夠做到跟著旋律分樂句進行,表現出符合牧歌的特點。用絲巾來表現音樂,是運用了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的教育理念。
本課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讓學生體會小提琴這個樂器的音色特點,揉弦長弓是小提琴表現《牧歌》主要手段,通過觀看小提琴家盛中國的表演,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后再出示實物小提琴,讓學生摸一摸試一試,請會演奏的學生演一演,相信學生會把小提琴這個樂器的特點深深地刻在腦海里。小提琴的音色動人,似人聲,有娓娓道來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繹的《牧歌》令人動容,每每旋律出現,孩子們仿佛置身于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讓人感動、讓人戀戀不舍,隨之拓展聆聽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瑪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曲,加深了學生對草原對蒙古族無限向往之情。
本課的設計具有以情導入,以聲感人的特點,課堂中學生全情投入,沉浸在草原寬廣無垠、藍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牧歌》及相關音樂文化,使學生了解我國北部邊疆草原的人文風情和音樂風格,感受蒙古族音樂的魅力,從而熱愛自然,親近自然。
2、通過歌唱和欣賞等綜合性音樂活動,感受蒙古民族音樂的旋律、節奏、音色及情緒的特點,能通過歌聲與形體動作,表現出自己的音樂感受。
3、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有創造性的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能夠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教學重點:
1、感受蒙古民族音樂的特點。
2、從音樂的角度領會蒙古民族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難點:
歌曲音樂節奏和音準的準確把握。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音響、電子琴、口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相關文化(10分鐘)
1、提前播放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迎接學生進入教室。
2、通過歌曲把學生的思緒帶到美麗的大草原中。
師:剛才大家聽到的這首歌曲,是降央卓瑪演唱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接下來,請大家和我一起走進美麗的大草原,去領略一下蒙古族的風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樂的魅力。
3、了解我國的草原分布情況
師:我國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在銀幕上顯示我國主要草原分布情況,教師用簡短的歌曲來表現各地草原歌曲特點。如:黑龍江的《烏蘇里船歌》、內蒙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
4、通過詩歌了解草原
師:同學們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寫草原的詩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學有感情地朗誦。
5、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會、樂器。
(展示舞蹈圖片)介紹舞蹈特點: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P47)
請幾位同學上臺學習抖肩、騎馬兩個簡單的舞蹈動作。
(展示《那達慕》盛會圖片)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F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馬頭琴圖片)介紹馬頭琴。(P45)
二、新課學習(30分鐘)
1、欣賞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華演唱(P48)
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描繪歌曲的意境。
(用5550|5550|5555|5550|的節奏來肯定回答問題的同學,
意思是:真不錯,真不錯,你的回答真不錯!)
2、配樂朗誦《牧歌》歌詞
老師彈琴,學生有感情地朗誦《牧歌》歌詞,注意朗誦的速度和節奏。
3、教師范唱,學生對照口型開口默唱,著重讓學生盡快把握音樂的節奏、音準和速度。
4、全體同學跟琴輕唱,學會歌曲。
5、全班合唱《牧歌》
把學生分成四組,一組用“n音”唱旋律,一組用“lu音”唱旋律,一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組唱歌詞,教師伴奏。
6、介紹無伴奏合唱
無伴奏合唱是指僅用人聲演唱而不用樂器伴奏的多聲部音樂表演方式。
無伴奏合唱能充分發揮男女不同聲部、聲區、音色的表現力,并在整體上保持音質的協調和格調的統一。
7、欣賞無伴奏合唱歌曲《牧歌》
說說無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給人的不同感受。(充分發揮人聲特點,更加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三、拓展學習(4分鐘)
1、欣賞器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詞表達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畫卷,描繪了牧民安寧、舒暢、如意的生活美景。音樂以當民歌為素材,用柔和、安詳但又蘊含著飽滿激情的旋律,抒發草原牧民對新生活的贊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婦女在草原上眺望,贊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過教師現場口琴演奏《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蒙古族音樂的熱情和對美麗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結(半分鐘)
本課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國美麗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風情、舞蹈、盛會、音樂風格。著重學習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五、布置作業(半分鐘)
請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別喜歡的,學會有感情地演唱。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10
年級:小學六年級
課時:一課時
課型:以欣賞為主的綜合課
教材分析:
無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構成的長調民歌,其曲調悠長,連綿起伏,節奏舒展,氣勢寬廣。作者瞿希賢根據海默的詞,把這首民歌改編成無伴奏合唱曲,使優美的民歌形象更加豐滿,色彩更為豐富。不同音色的聲部交替出現,互相呼應,加上濃郁和諧的和聲效果,使音樂的內涵更為充實,意境得到升華。由于這首無伴奏合唱較原民歌更加豐富、優美動聽,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并成為無伴奏合唱的珍品。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運用《音樂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學生的聽、唱、看、感受、體驗、創作讓學生充分享受到音樂的美,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精神,以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2、《牧歌》的欣賞,拓展學生對原民歌的理解范圍,使他們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遠流淌在學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內蒙民歌悠揚寬廣的旋律特點,感受無伴奏合唱的人聲美與豐富的和聲效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讓學生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1、師:我國有多少個民族?(56個)你們知道哪些民族?(學生自由說。)
2、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師請你們來聽聽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誰能介紹一下這個民族?
4、同學們都說的很好,可眼見為實,還是讓我們去看看吧……
(視屏)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5、師:感覺怎么樣?(學生自由說)
二、欣賞樂曲《牧歌》。要求會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讓我想起一首歌(老師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譜和歌詞)
2、你們聽過這首歌嗎?想說點什么嗎?
。ㄇ{悠長、速度慢、抒情、寬廣的旋律)
3、一起跟著老師輕輕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ㄓ肕唱)
4、我們再來念念歌詞怎么樣?
5、比較兩句:誒,你們有沒有發現歌詞與旋律高低之間有著什么關系?
師:對啊,同學們非常聰明,這兩句的歌詞與旋律是相互對應的,第一句:藍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綠草羊群音也隨著歌詞變得比較低平。
上句:藍天白云――音高
下句:綠草羊群――音平
內蒙民歌大體可分為長調和短調兩種,這首《牧歌》曲調悠揚,連綿起伏,節奏舒展,氣勢寬廣,是一首典型的長調。
6、就讓我們一起輕輕地唱唱歌曲吧!
7、欣賞《牧歌》
1)請你閉上眼睛聽,現在又想告訴我什么?(欣賞無伴奏合唱的《牧歌》)
。o伴奏合唱)恩,(視屏)這種只用人聲歌唱而不用樂器伴奏的聲樂演唱形式,就叫無伴奏合唱。
那你們能聽出那幾個聲部呀?(視屏)女高
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個聲部組成的
師引導生說:這四個聲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廣闊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潔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無邊無際的大草原)。
2)你們更喜歡哪一首《牧歌》呢?為什么?
。ǜ茱@出草原的寬廣、音色空曠優美)
3)老師請你們親自感受一下四個聲部的和聲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詞)
!真美啊!
4)師:咦!你們有沒有發現這首歌曲的開頭和結尾有什么特點?
(引子和尾聲)引子意境寬廣、遼闊,音樂慢慢地響起來就好象從遠景拉到了近景。
尾聲慢慢弱下來,而且有一種沒有結束的感覺,給人無盡的遐想。
5)師:通過歌曲的欣賞,你們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師:那你喜歡這個民族嗎?讓我們一起再次來感受一下這種美麗寬廣、幸福自由的感覺。(復聽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賞《牧歌》,目的是讓學生在欣賞舞蹈的基礎上再次來體會歌曲的意境美。
師: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師也特別喜歡這首歌,還特地去收集了有關這首《牧歌》的舞蹈請大家欣賞。
師:你們還想說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小結:動聽的音樂加上優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創作:目的是讓學生發揮想象,表達情感。
師:同學們,看你們這么喜歡這首歌曲,我有個提議,為《牧歌》盡上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的一項任務完成。
(視屏)
1、編一段歌詞
2、寫一篇短文
3、畫一幅美圖
在創作過程中,老師不停地放《牧歌》音樂,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五、評展: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己的作品中體驗音樂帶來快樂,自豪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11
一直以為音樂是我的摯愛,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和我一樣也如癡如醉地迷上音樂課,所以對學生的內心情感,我一直不太關注,可是本周在音樂欣賞課上發生的事情卻讓我改變了許多。
《牧歌》是五年級音樂欣賞教材中第二課的欣賞曲。是一首無伴奏的內蒙合唱民歌。我在初一年級二班上課時先讓同學們弄清了什么是無伴奏合唱,又請他們了解了內蒙古牧民的生活環境,再請他們欣賞《牧歌》。聽完后我按慣例提問:"同學們,誰來說說這首無伴奏的歌曲帶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 "我的話音未落,突然冒出一名男孩的聲音"像哀樂一樣,就像誰家死了人一樣",話音一落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還有幾名同學隨聲附和"對,對,對,我們都有這種感受,就像死了人似的,一點兒也不美,很悲傷,真跟哀樂似的……"哈哈哈,全班又是一陣哄笑。面對亂哄哄的教室,我當時真的感到既生氣又意外,想不到他們會這樣回答。我請他們安靜,可學生竟然莫名其妙地騷動起來。有的男孩甚至笑嘻嘻地問我:"老師,我們聽這首歌就像哀樂,不對嗎 "在告誡自己冷靜后,看著亂哄哄的課堂,我沒有呵斥他們,而是平靜地說"請大家安靜",然后就不再說話靜靜地看著他們。這時,有的同學說:"你們別笑了,聽老師講。"我沒有馬上講,待到大家都安靜后,我說,同學們,我個人認為這首由著名的詩人海默填詞,作曲家瞿希賢改編的民
歌很美。它不僅描寫了藍天,白云,綠草,羊群的自然美景,而且歌頌了勤勞的牧民們對生活的熱愛。樂曲的速度緩慢,悠揚仿佛把我們帶到了美麗的大草原。音樂在每個人聽起來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由于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生活閱歷不同,所以聽音樂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學聽這首歌曲像哀樂,我不能說你不對,但你們認為哀樂就不美嗎我說不同的音樂含義也不一樣,哀樂包含了活著的人對死去的人的一種哀思與懷念敬仰之情,你們說對嗎 "此刻,全班靜極了,同學們齊聲說:"對!"我不失時機地說:"音樂是用心來聽的,同學們回家后可以拿出發給你們的欣賞帶,多聽幾遍,也許你會發現,每一遍的感受都會有所不同。不信,試試看好嗎 ?"
通過這節欣賞課,我感到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正確聆聽音樂,更應引導他們去熱愛生活,體驗生活,感受情感;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正如一位音樂大師所說:"在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顆音樂的種子"就像茁壯成長的小樹,需要陽光與雨露,我們應給學生一些生活的陽光,適宜的土壤,把他們培養成參天大樹!
音樂教育是人文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允許學生不拘泥于樂曲本身的文本含義,可以大膽想象展現個性,創造潛能。所以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首先要從傳統教育的圈子中走出來摒棄自私與狹隘,體現在課堂上就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要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就要"勇敢地
退出來,適時地走進去"。這樣,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他們學得開心,學得主動,才能達到音樂教學的主要目標:審美為核心。讓我們一起乘著音樂的翅膀在浩瀚的天際中展翅飛翔吧!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12
《牧歌》的教學,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整個教學過程將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感受、體驗、想象、表現的機會,從而能夠充分展示才華、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
本節課的教學,我創設了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關注學生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充分讓學生說、玩、唱、跳、想象和創造,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新《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本節課注重學生的發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本課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也是藝術實踐最重要的過程,因而要從聽入手,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旋律,再引導學生從歌詞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過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過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從唱、跳、伴奏和創造等方面來表現音樂的美。另外,本節課也給了很多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每個學生既是創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賞者。
但是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學習歌曲的方式還可以更靈活多樣,以更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歌詞的學習上時間過長,應該充分相信初中年級學生的能力,比較簡單的節奏教師只需稍做引導就可學生自主學習。
音樂《牧歌》優秀教案 篇13
教學內容:
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小黃鸝鳥》演奏《筷子舞》《銀杯》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萬馬奔騰,三首不同風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樂的魅力并了解兩首樂曲產生的時代背景,表現內容、旋律特點及音樂形象。
教學重點:學唱欣賞曲的音樂主題。
教學難點:同上。
教學準備:電子琴、錄音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聽音樂問好。
2發聲練習。
3節奏訓練。
4復習。
5導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聽全曲。
2介紹演奏家。
3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
4復聽全曲,同時隨音樂打拍子。
5學唱主題音樂。
6表演。
三、結束部分:小結。結束全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學唱歌曲《小黃鸝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小鳥的美好感情。
通過合唱歌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和諧優美的聲音中感受音樂的美妙并訓練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連接中訓練學生對音樂的感受。
教學重點:用正確的方法演唱二聲部合唱歌曲。
教學難點:同上。
教學準備: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聽音樂部好。
2發聲練習。
3復習。
4節奏訓練。
5導言。
二、基本部分:
1、聽范唱帶。
2、教師范唱。
3、有節奏的讀歌詞。
4、學習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隨音樂邊唱邊打拍子。
6、掌握音樂的強、弱。
7、齊唱。
8、自評、互評。
三、結束部分: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銀杯》,培養學生熱愛蒙古族音樂,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和諧優美的聲音中感受音樂的美妙并訓練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連接中訓練學生對音樂的感受。
教學重點:復唱時正確演唱。
教學難點:正確演里二聲部。
教學準備: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聽音樂問好。
2、發聲練習。
3、節奏訓練。
4、導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聽范唱帶。
2、教師范唱。
3、隨音樂打拍子。
4、掌握音樂的強、弱。
5、齊唱。
6、指導不足之處。
7、反復練唱。
三、結束部分:小結。結束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