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防災減災日主題隊會教案(精選2篇)
512防災減災日主題隊會教案 篇1
一、主題隊會目的
1、使學生了解有關地震的基本知識。
2、使學生掌握避震要點,提高學生的自救、自護能力。
二、隊會準備
1、學生課外搜集資料了解地震的有關知識。
2、組織學生觀看VCD《地震揭秘》、《直面地震》等宣傳光盤。
三、隊會過程(隊會開始儀式)
1、教師談話導入。
中國地震局發(fā)布的《國家防震減災規(guī)劃(x年-20__年)》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地震活動烈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占全球陸地面積的7%,但20世紀全球大陸35%的7.0以上地震發(fā)生在中國;20世紀全球因地震死亡120萬人,中國占59萬人,居各國之首。緊鄰北川的四川安縣桑棗中學,在“5.12”大地震中全校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成功疏散無一傷亡,這得益于平時的多次演習;中國救援醫(yī)學創(chuàng)始人李宗浩哀嘆于汶川地震中人們對一些必備救助常識的缺乏,很多病人因救助方法不當而造成終生輾轉于床榻上的截癱。這充分說明掌握防震逃生與救助技能對一個人的終身發(fā)展是多么重要。
2、介紹一下地震常識。
(1)地震是怎么回事?
(播放課件)地震是人們平常所說的地動,是通過感覺或儀器察覺到的地面震動。它與風雨電一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自然現(xiàn)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的發(fā)生,是由于地殼運動過程中,來自天體的、地球內部的、外部的、以及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導致地殼不同部位出現(xiàn)受力不均衡,分別受到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地應力集中區(qū),比較脆弱的地方,就容易破裂,引起斷裂變動,地震也就隨之發(fā)生了。
(2)什么叫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匯報)地震都發(fā)生在地殼和上地幔中,我們把地球中發(fā)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理論上常常將震源看成一個點,而實際上它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一個區(qū)域。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實際上震中也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區(qū)域,即震中區(qū)。震源深度是從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根據震源深度可以把地震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3)地震多發(fā)生在什么地方?
(播放課件)地震的發(fā)生是受著地質構造這個條件控制的。因此,地震的分布,多發(fā)生在那些活動構造體系內的活動構造帶上,而且主要分布在存在著活動斷層的地方。也就是說,地震的發(fā)生主要與活動斷層有關。
3、地震時怎樣開展自救。
(學生匯報,教師整理)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撒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穿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身體應采取的姿勢: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部、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燈火,因為空氣中有易燃易爆氣體。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xiàn)實性,而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穿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幸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室內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床下、堅固家具附近;內墻墻根、墻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切記: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陽臺上去。
4、演示活動教師演示怎樣在室內避震,學生演練室內避震。
5、教師總結。
四、班隊會結束。
512防災減災日主題隊會教案 篇2
活動目的:通過結合“全國防災減災日”開展活動,進一步強化學校安全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掌握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保證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健康有序的開展。
活動要求:各年級中隊輔導員布置隊員提前收集資料,各中隊根據自己學生情況自定活動主題,可根據下發(fā)的材料學習,學習后討論,也可適當在班級里做模擬演練。活動時將各自主題書寫在教室黑板上。
活動資料:
一、地震時該怎樣辦
1、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地震晃動時間約為1分鐘左右。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2、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
地震發(fā)生后,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制板墻、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3、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動會造成門窗錯位,打不開門,曾經發(fā)生有人被封閉在屋子里的事例。請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4、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
在繁華街、樓區(qū),最危險的是玻璃窗、廣告牌等物掉落下來砸傷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護好頭部。在樓區(qū)時,根據情況,進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較安全。
5、地震發(fā)生后應當采取哪些自救措施?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chuàng)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
a、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fā)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
b、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
c、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
d、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采取脫險行動。
e、尋找和開避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f、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jié)省氣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計劃著節(jié)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
g、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墻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的有人時,再呼救。
二、火災逃生小常識
一般來說,在高層建筑中遭遇火災時,首先應該防止窒息和中毒,從消防通道及時逃生。如果火勢太大,可以選擇衛(wèi)生間等地方躲避,等待救援。千萬不要驚慌失措,貿然跳樓。
1、衛(wèi)生間是個避難所
如果房間內起火,且門已被火封鎖,室內人員不能順利疏散時,可另尋其他通道。如通過陽臺或走廊轉移到相鄰未起火的房間,再利用這個房間的通道疏散。發(fā)生火災時,實在無路可逃時,可利用衛(wèi)生間進行避難。因為衛(wèi)生間濕度大,溫度低,可用水潑在門上、地上進行降溫。
2、如果房間外面起火,且火勢較大,可將門縫用毛巾、棉被等封死,不斷往上澆水進行冷卻,防止外部火焰及煙氣侵入。如果是晚上聽到報警,首先要用手背去接觸房門,如果是熱的,門不能打開,否則煙和火就會沖進臥室。如果房門不熱,火勢可能還不大,通過正常的途徑逃離房間是可能的。如在樓梯間或過道上遇到濃煙時要馬上停下來,千萬不要試圖從煙火里沖出。
3、濕毛巾捂嘴匍匐前進
在疏散過程中,應采用濕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防止吸入毒氣。由于著火時煙氣太多聚集在上部空間,因此在逃生時,不要直立行走,應彎腰或匍匐前進,但石油液化氣或城市煤氣火災時,不應采用匍匐前進方式。
因為火災現(xiàn)場溫度很高,可以用浸濕的棉被、毛毯等遮蓋在身上,確定逃生路線后,以最快的速度直接沖出火場,到達安全地點。
4、千萬注意,不能乘普通電梯逃生。
高樓起火后容易斷電,這時候乘普通電梯就有“卡殼”的可能,使疏散失效,反而處于更危險的境地,而且人員在電梯里隨時會被濃煙毒氣熏嗆而窒息。
5、迫不得已不要跳樓
如果多層樓著火,樓梯的煙氣火勢特別猛烈時,可利用繩索、消防水帶,或者用床單撕成條連接起來,一端緊拴在牢固的門窗上,再順著繩索滑下。
如無條件采取上述自救辦法,而時間又十分緊迫,煙火即將威脅生命時,較低樓層(如二樓)可以選擇跳樓逃生。但是一定要先向地面上拋下棉被、沙發(fā)墊子等物品,以增加緩沖,然后手扶窗臺往下滑,以縮小跳樓高度,并保證雙腳首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