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教案(通用6篇)
扎染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欣賞多種形式的扎染作品,感受扎染奇妙、多變的藝術美,愿意用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理解。
2.嘗試用折、卷、扎、染等多種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了解扎染的基本過程。
3.感受扎染藝術的形式美和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體驗扎染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視頻、PPT、棉布制作的小布包、小圍裙、小衣服、小肚兜、小手帕若干,扎染顏料每人一份、剪刀、皮筋、叉子若干,托盤20個、水5盆。
2.布置幼兒園娃娃家場景。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宣傳片,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美美小鎮(zhèn)上新開了一家扎染服裝廠,吸引來了很多人參觀,非常的熱鬧,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扎染,廠長還特別做了宣傳片,我們來看一看什么是扎染。
小結:原來,扎染是我國民間的一種特殊工藝,把白色的布進行捆扎,再浸染上顏色就可以在布料上留下美麗的、有趣的花紋了。你們想去廠里參觀嗎?那我們也進去參觀一下吧!
二、欣賞圖片,感受扎染服裝之美。(服裝展示區(qū))
師:這些衣服哪里漂亮?原來用扎染的方法可以做出這么漂亮的花紋和圖案那。布要怎么扎、怎么染呢?我們一起到扎染車間去看看工人阿姨是怎么做的。
三、欣賞視頻(條紋型、螺旋形),了解扎染的過程和簡單方法。(扎染車間)
師:視頻中老師先做什么?怎么扎?扎好之后做什么?之后是如何染上顏色的,不同的扎法出來的圖案又是怎樣的?
師幼小結扎染過程:卷布---扎布---濕水---染色---晾干---打開。
拓展幼兒扎布經驗:除了視頻中老師的扎布方法,你還想要怎么扎?
四、幼兒嘗試扎染。(扎染體驗區(qū))
師:扎染車間參觀完了,廠長還特別給我們準備了體驗區(qū),讓我們每一位小朋友也動手試一試(出示物品圖片:小肚兜、小布包、小手帕、小衣服。)
要求:
1.卷布時小手用力,捏緊布,皮筋也要扎緊,不能松。
2.染布時一格用一種顏色,用完一種顏色蓋緊蓋子,再換下一種顏色,在桌子上操作,不把顏料弄地上。
3.桌上有擦手毛巾,可以用來擦手。
五、展示評價作品。
師:同樣是布,用了同樣的染料,染出來的花紋有什么不同?
小結:原來扎布的方法不一樣,染出來的花紋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扎染的神奇之處,這就是扎染的魅力。
結束語:把我們扎染的作品布置到班級娃娃家吧。
大班科學領域《影子劇院》優(yōu)質課視頻+有聲繪本PPT課件+教案+音樂
扎染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了解扎染這種民族工藝的基本過程;感受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自由的表現(xiàn)、創(chuàng)作。
活動準備:
手絹布(白色)一塊,廣告色或者扎染專用顏料,細繩。提前將廣告色調出來(濃一些為好)。
活動過程:
1.出示白色手絹,引導小朋友注意到這塊手絹是白色的,可以在上面進行創(chuàng)作,做出一塊"花手絹"。我們可以采用一種辦法叫做"扎染"。
2.教師演示扎染的方法:任意選取手絹中的一點,作為頂點,將手絹團成錐形,然后用皮筋扎緊,然后將這個扎好的頭兒放到自己喜歡的彩色水里蘸一會兒,然后打開,就會發(fā)現(xiàn)白手絹上出現(xiàn)了一朵鮮亮的扎染花,小朋友可以繼續(xù)選取別的點進行操作,還可以更換顏色。
活動結束:
可以將手絹換成大一點的白布,在白布上還可以用油畫棒來畫畫,畫完一個主題后再進行扎染,效果更佳。
扎染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蠟染和扎染都屬于我國傳統(tǒng)民間印染工藝,以靛藍(藍靛)染料在純白棉布上染上藍白相間的圖案,用于生活中紡織品上的圖案,如:門簾、桌布、服裝、服飾等。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運用防染的技藝從古至今源遠流長,蘊含著人類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成為民間傳統(tǒng)印染工藝的瑰寶。通過欣賞蠟染與扎染作品,了解傳統(tǒng)印染工藝的制作方法,嘗試制作蠟染、扎染作品,感受其特有的藝術魅力。
教材中選用了湖南鳳凰縣民間染布大師劉大炮的印染被面《喜慶豐收》,傳統(tǒng)題材的貴州蠟染作品《貴州苗族彩色蠟染作品》《三都苗族蠟染布兜》,現(xiàn)代題材的蠟染作品《靜物彩色蠟染藝術壁掛》。題材與內容有民間、傳統(tǒng)、吉祥喜慶的動物、植物圖案作品,也有現(xiàn)代題材的蠟染靜物壁掛。展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作品與現(xiàn)代色彩靜物不同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美感。讓學生看到我國蠟染和扎染傳統(tǒng)手工藝在創(chuàng)作中得以傳承創(chuàng)新。
本課屬于“設計·運用”學習領域的內容,是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了解我國民間傳統(tǒng)印染工藝中的防與染的技藝,指導學生進行實踐,用自己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創(chuàng)作出具有情趣濃郁、充滿蠟染和扎染藝術特色的美術作品。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悅目動情的情感,從而升華為保護和傳承我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作為在第二單元的活動之一,展現(xiàn)了這種特有的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
【教學思路】
鑒于本課涉及蠟染和扎染兩種不同的染布技藝,可分別進行教學。蠟染、扎染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蠟染工藝染色部分采用傳統(tǒng)的浸染數(shù)次、然后在空氣中氧化顯色數(shù)天,在初中短期教學中難以實現(xiàn)。為了便于課堂教學的實施,采取蠟繪的方法適用于短時間教學,簡便易行效果明顯。扎染需要開水煮染、流水漂洗、熨斗熨燙等工藝,在有條件的學校安排此類課程的教學非常必要。
考慮到九年級學生在操作技術水平和難度的把握上,可以使用電磁爐加熱蠟,或者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煮染工具的操作。
綜上所述,兩個內容的課程都可以以鑒賞作品、分析造型美感、了解知識與技能、教師示范、提出實踐要求,以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的方式進行教學實施。在學具準備中要考慮學生分組的情況和教室空間的布局,盡量安排妥當,利于學生順利進行操作,這也是保證教學有序進行和完成作品的必要保障。完成操作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整理好作品與學具,養(yǎng)成正確使用學習用具、愛護學習環(huán)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學的重難點及解決措施】
教學重點:學習蠟染、扎染工藝制作方法,區(qū)別兩種不同防染工藝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蠟染封蠟、手繪著色、脫蠟操作技法及要點。扎染防染捆扎技巧、染色、漂洗、拆線、整燙的過程要點。
解決措施及方法:重點對比說明,突出知識點。
制作方法:
蠟染工藝主要突出以加熱的蠟描繪顯現(xiàn)織物本身色彩部分。防止冷染色溫度過高使蠟融化影響染色效果。
扎染工藝是先用線在織物上扎結成綹(稱線勒扎結),或在織物上縫紉(稱線縫扎結),用以防染,然后入染缸浸染,浸染后抽去所扎或縫的線。由于染液在織物上因扎結而有不同程度的浸染,因而形成由深至淺的暈染花紋,成為扎染的藝術特色。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tǒng)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fā)展為多色,效果更佳。
藝術特征:
蠟染作品會出現(xiàn)冰裂紋,形成蠟染的獨特效果。
扎染作品被防染的織物圖形部分紋理呈放射狀,具有其獨特的形式美。
難點針對具體,著重強調:
蠟染制作采用適合課堂教學的蠟繪方法,在圖形設計上重點考慮如果是多色,先染或繪制淺色部分,然后再繪制深色圖形部分,最后把需要留下的部分封蠟。繪蠟時要浸透到紡織品的纖維中,這樣防染效果會得以保證。脫蠟時要徹底清除蠟質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作品需要洗滌,為了防止掉色,可蒸鍋加熱固色。
扎染最重要的是捆扎用力結實,這樣能有效防止染料染進植物纖維中,花紋染色后才會結構清晰。除了漂洗力求洗凈以外,特別注意拆線時不要剪破織物以免功虧一簣。
教學用具:教學PPT、相應圖片資料、電磁爐、蒸鍋、熨斗、蜂蠟、石蠟、混合蠟、各色直接染料、蠟刀、夾子、包裝繩、白棉布、報紙、毛筆等繪畫工具。
【教學建議】
設計方案
有條件的學校:蠟染、扎染兩種不同染布工藝,可以依據條件選擇,每部分內容可安排2~3節(jié)課,分為:
第一節(jié)課:欣賞作品,講解知識,分析作品,設計繪制圖形、色彩草圖,完成布上譽稿。
第二節(jié)課:蠟染教學環(huán)節(jié),封蠟、繪色(圖案描繪)單色或多色,有條件和時間充裕安排蒸鍋固色(半小時)。扎染教學環(huán)節(jié):捆扎、縫制圖形,煮染、漂洗、拆線晾曬。
第三節(jié)課:蠟染課:脫蠟、整理、展示、評述總結。扎染課:熨燙整理、展示、評述總結。
【教學評價建議】
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聽課筆記的評價(隨堂或課后)。
對操作有序認真的小組和負責任的組長進行鼓勵和適當獎勵(如課堂加分等鼓勵措施)。
對學生作品的評價內容:制作工藝效果、設計藝術效果、學習態(tài)度表現(xiàn)等。分等級評價為優(yōu)秀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3分以下。
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評價:
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充分、符合實際。
教具準備充分,步驟清晰、目標明確。
有效教學、學生學習態(tài)度、操作規(guī)范、作品效果良好。
【相關教研提示】
課堂教學方面:對蠟染、扎染工藝教學多種方法的研究。
針對本課課程如何利用地方資源的研究。
專業(yè)課程方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蠟染、扎染,如何帶領學生開展保護與傳承的研究活動。
【拓展篇】
教師大膽嘗試用面糊糊代替封蠟防染,丙烯或紡織染料作為染色劑,采用紙質纖維代替布料紡織品,顏料點染、浸染等便捷的制作方法,來達到工具使用簡便,容易推廣和實現(xiàn)蠟染扎染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藝術效果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勇于開發(fā)新的教學手段,強化教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
學生課后搜集民間印染傳統(tǒng)手工藝資料素材,創(chuàng)建課外小組和社團,積極開展關注、保護、傳承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鏤空印花、蠟染、扎染三大印花民間傳統(tǒng)工藝,為使之發(fā)揚光大做出自己的努力。
扎染教案 篇4
知識引入: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而獨特的染色工藝。 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一、活動目標
1、繼續(xù)了解民族工藝——扎染,在初步嘗試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扎染制作活動。
2、體驗制作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第一次制作的幼兒作品展示
2、各種形狀的布、橡皮筋
3、紅、黃、藍、綠四色顏料盆,清水桶,抹布
4、剪刀,展示板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欣賞第一次制作的作品展示
1、誰的作品扎染成功了,為什么?(扎緊了)
2、誰的作品沒有扎染成功,為什么?(沒扎緊)
3、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讓橡皮筋扎的緊一點?(可以多繞幾根)
(二)欣賞老師的第二次制作
1、為什么會一朵花上出現(xiàn)幾圈花紋?(扎了幾圈橡皮筋)幼兒思考討論自己得出結論
2、為什么會出現(xiàn)幾朵花?(扎幾次橡皮筋)幼兒思考討論自己得出結論
(三)老師提示:
1、如果染完顏色后,橡皮筋拆不開可嘗試用剪刀
2、制作完成后,用清水洗手,并擦干。
(四)幼兒嘗試扎染制作活動過程
(五)作品展示
幼兒說說最喜歡的作品,為什么?
扎染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染紙的基本方法,大膽嘗試,染出不同的圖案。
2.體驗染紙活動的樂趣。
3.養(yǎng)成愛整潔的好習慣。
重難點:
1.重點:學習宣染的基本方法。
2.難點:幼兒能不斷變換紙的折法,染出不同圖案的手絹。
活動準備:
1.各種印染手絹的圖片,實物。
2.正方形紙巾、彩色顏料、色盤、棉棒、抹布、舊報紙若干,分組擺放。
活動過程:
一.欣賞圖片,讓幼兒熟悉各種各樣的印染手絹。
1.與幼兒討論看到了什么?
2. 這些手絹和我們平時用的手絹有什么不同?
二. 教師示范講解印染手絹的具體方法:
1.老師這里也做了一些漂亮的手絹,請小朋友看一下,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動手做一下呢
2.教師講解:
教師示范染邊
引導幼兒染不到得地方可以用棉棒進行點染
三.幼兒進行染紙: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 教師提要求
染色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把染料弄到自己衣服上,小朋友之間要相互謙讓,只有認真,安靜的小朋友才能染出更漂亮的手絹來
2.幼兒動手操作
鼓勵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印染出不同的圖案。教師及時指導,提醒幼兒及時擦掉手上、身上的顏料,注意衛(wèi)生。
四.展示幼兒作品
請幼兒將染好的手絹放在展板上,教師進行點評
五.結束課程:
小朋友染得小手絹都很漂亮,現(xiàn)在拿出你的小相機我們一起來給它照相吧!
扎染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會用它們大膽地進行藝術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喜歡裝飾。
2、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fā)展求異思維。
典型經驗:
美術.能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玩具準備:
棉布方巾衣服、橡皮筋或夾子、各色染料、臉盆、勺子、水。
游戲玩法:
1.清水浸潤要染的布料或衣物后擰干備用。
2.根據染法和活動人數(shù),提前配好染料(25g染料可染10件衣服)。
3.方巾染色過程:(1)將方巾疊成W狀長條再折成三角形;(2)用木夾夾住三個角固定造型;(3)戴上手套,滴染料;(4)裝入密封袋放24小時;(5)清水漂洗,去掉浮色晾干。
4.T恤染色過程:(1)準備T恤和扎染材料;(2)從衣服中間抓起,旋轉;(3)用皮筋固定造型;(4)滴染料并放入密封袋存放24小時;(5)清水漂洗,去掉浮色晾干。
指導建議:
1.扎染的面積以及顏料的稀釋程度都會影響扎染效果。
2.5g扎染粉配置比1瓶60ml的水。
3.粉末里添加固定色劑,無需再調配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