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教案(精選16篇)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1
復習目標: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及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什么是地球儀。
2、經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
3、南北、東西半球的劃分;利用經緯網定位。
重、難點:
1、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課時設置:
一課時
課型:
復習課
復習方法:
比較法、記憶法、歸類法
復習內容:
1、地球大。旱厍虮砻娣e:5.1億平方千米;平均直徑: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2、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呈圓形;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成為一點。
赤道以北稱北緯,“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S”表示。
4、經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 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西稱西經,“W”表示;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東稱東經,“E”表示。
5、地軸:地球自轉軸。
6、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7、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東西半球分界:160°E,20°W
10、東西經的分界線是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
鞏固練習
1、通過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 )
A正圓球體B紡錘形球體C不規則球體D規則球體
2、由北回歸線至南回歸線所跨緯度為( )
A.23.5° B.30° C.47° D.60°
3、關于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東半球的經度范圍
A.0°和180°之間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間D.20°W以東到160°E
5、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可以找到經度116 °,緯度40 °的地點有
A.1處B.2處C.3處D.4處
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以A為中心,畫出方向標,并標注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判斷方向,C在A的方向;B在A的方向;C在B的方向。
7、普通經緯網的判讀
1)寫出A、B、C、D的地理坐標:
A:B:
C:D:
2)A點位于C點的方向;B點位于C點的方向。
3)A、B、C、D四點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
位于東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號)
鞏固練習答案:
1、C,2、C,3、D,4、D,5、D;
6、1)略,2)正東,西北,東南;3)、B(30°W,60°N,北,西)C(45°E,40°N,北,東)
7、1)A(80°N,140°E);B(40°N,140°W);C(20°N,140°E);D(20°N,140°W)
2)正北,東北;3)ABC;D;AC;BD;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晝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帶的劃分的含義。通過回顧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的。
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和公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本節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煉空間思維和想象力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是對科學的探索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質屬性——地球運動。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充分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及地理意義,是了解地理環境結構特點、揭示地理規律,解釋自然地理現象的關鍵,也是學好以后各章節的基礎。本節內容都是重點,四季產生是難點。但本節內容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很難直接感知,會使學生感到抽象。
本節教材由“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五帶的劃分”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材配置了11幅插圖,三個“想一想”兩個“讀一讀”一個“做一做”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學習情趣。三方面知識互為聯系。其中空間概念的正確建立是關鍵。空間概念的難點是地球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產生了四季。
由于知識點多,程度深,初一的學生,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是精講,設計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動手動腦的活動,使他們對空間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間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議:
出發點:為學生展現認識的過程和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盡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第一課時,首先介紹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通過對地球不同地點的晝夜更替的觀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過現場對太陽高度的觀測或指導課后做觀測作業,加深學生對晝夜更替、太陽高度和地方時的理解。通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第二課時“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是難點,關鍵抓住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示方向不變,從現象入手,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轉的空間概念,明確方向和周期。設計讓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模擬“地球公轉示意圖”讓他們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陽的空間位置關系。體驗地軸的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義,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四季的產生”在前兩節的基礎上,通過復習,得出了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五帶的劃分”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填圖并指圖說明五帶的名稱及,劃分的依據,通過五帶的天文和氣候特征,(有時間可做填表、填圖,并做整章的練習)。
本課也可以通過看錄象、電腦課件、幻燈片強化鞏固知識。然后,總結歸納。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2、過程與方法:能看懂簡單的天氣預報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天氣與人類活動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掌握天氣與氣候的概念的區別;識別常有的天氣符號,熟悉天氣預報圖的使用。
教學難點:天氣預報圖的使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如果元旦我沒一起去北京旅游,該怎樣穿著呢?(學生討論)
你得出結論的依據是什么?(關注天氣和天氣預報)
(教師板書課題:天氣和天氣預報)
二、新課: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活動”,閱讀教材上例舉的天氣預報,完成書上練習,了解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
總結:陰晴、冷熱、風雨等。
2、學生閱讀教材:比較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差異
總結:天氣—時間短、變化快
氣候—時間長、較穩定
練習:完成教材上活動,判斷四句唐詩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掌握天氣與氣候的概念的區別。
3、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
學生自讀教材相關部分,看誰最先總結出來。
總結:探測信息——信息處理——預報系統——氣象服務
同學們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氣預報員嗎?首先必須熟悉常見的天氣符號。
4、引導學生熟悉常見的天氣符號
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常見天氣符號圖,識記各種符號代表的意義。教師簡單指導學生:各種雨的符號、雪的符號,特別講解風的符號、風向的識別、風力的識別
5、識讀天氣預報圖
學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動練習,教師抽查學生完成情況。
教師示范:用語言敘述圖中北京市的天氣預報內容,學生敘述上海、重慶兩地的天氣預報內容,鼓勵學生爭當合格的天氣預報員。
三、總結:
1、天氣、氣候的區別
2、熟記常見的天氣符號
四、作業
1、堅持看中央臺一套節目晚間天氣預報
2、識記常見的天氣符號
五、教學反思
1、教學內容的反思: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過于簡單。
2、教學方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調動不夠,特別是常見天氣符號部分,沒能引導學生當堂記憶。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4
一、課前導學:
(一)、學習目標:
1.亞洲的地形特點和主要地形名稱及其分布
2.亞洲的河流分布及主要河流名稱
3.亞洲之最
(二)、重點: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4—6頁“地形和河流”部分內容。
1.讀書上第4頁圖6.5
(1)用筆圈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并說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
(2)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書第6頁圖6.7和6.8
說出亞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和北美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的不同點?
3、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峰
(2)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3)亞洲最大的平原
。4)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5)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6)世界陸地最低點
。7)世界最大半島
。8)世界最大群島
二、課堂助學:
(一)預習交流:
。ǘ┑湫屠}: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5
一、 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地區的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并簡單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運用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
課標解讀:
1、運用地圖說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領土范圍和首都。記住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塊大陸的國家。
2、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并記住澳大利亞氣候特征及其分布特點。
3、知道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并運用資料說明澳大利亞生物的獨特性及其成因。
4、記住澳大利亞地形的主要特點、主要地形區和河流。
5、了解澳大利亞的經濟特點,記住其主要出口的農礦產品。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樹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觀念。
6、運用地圖,記住澳大利亞主要城市和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重點:(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特點;(3) 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難點: 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與農牧業、工礦業發展的關系。
二、 過程與方法
學習主題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1、看以下圖片,回答問題:
(1)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被稱為活化石的有 、 、 、 等。
(2)登上澳大利亞國徽的是: 和 。
2、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寫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A (國家)、
B (國家)、
C 島、
D 洲、
E 洋、
F 洋。
(2)圖中紅色粗線為 緯線,這說明A國位于 半球。
(3)從圖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亞大陸上有 個國家,國名是 。
(4)A國領土包括 大陸、 阿 島及附近的一些小島。
3、閱讀下面的資料,回答問題:
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其中有9000種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占植物總數的75%;有鳥類650種,450種是特有的,占鳥類總數的69%。全球有袋類動物150種,南美洲只有幾種,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在今天看來,他們雖然顯得有些原始,但是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澳大利亞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1)這段文字說明,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數量和種類 。
(2)澳大利亞被譽為 。
(3)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傥恢(聯系大陸漂移學說)
、谧匀粭l件(對比南極大陸) 。
學習主題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1、閱讀下面的資料,回答問題:
澳大利亞的養羊業
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亞沒有羊。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由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適于綿羊的生長和繁殖,綿羊的數量迅速增加。歐洲殖民者看到了養羊業的大好前景,隨后又從西班牙引進了美利奴羊。經過不斷選種改良,培育成產毛量高、毛質細長柔軟的美利奴新種細毛羊,F在,澳大利亞的綿羊大部分是這種羊。
(1)這段文字說明,澳大利亞養羊業發達,羊的數量多的原因是 自然 條件和人為因素: 挑選優良品種 等,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沒有大型的食肉動物。
(2)自然條件一般包括 地形、氣候、水文、 等因素。
2、讀澳大利亞地形圖,回答:
(1)澳大利亞大陸地勢 ,地形大致可分為西部 、
中部 、東部 。
(2)中部地勢最低處有湖面海拔為-16米的 湖。還有地下水豐富的 盆地,在低處鑿井,地下水可以自動流出地面,成為 井,但井水鹽度高,不宜作灌溉用水,可作牲畜飲水。
(3)東部有自北向南縱貫的 (山脈)。
(4)全國最大的河流 河,從大分水嶺西側發源,向 注入 洋。
(5)在東北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 。
(6)對照課本P74圖8.37,回答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與地形的關系:
①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區,是低矮 的和大面積的 (地形), 豐富,有優良的牧草,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因此適合露天圍欄放牧,所以這些農牧業區為 帶和 帶;
、跂|南部和西南部沿海 (地形)地區,既適合牧羊,又適合發展耕作業,而且二者在時間上不會發生沖突,所以發展混合農業-- 帶和 帶。
3、關于澳大利亞,讀下圖回答:
(1)判斷下列各圖所表示的氣候類型,寫在圖下橫線上,并將其代表字母填到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的相應位置
(2)這里氣候具有 半環狀 分布特點。
(3) 緯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大部分位于 帶和 帶,南部一小部分位于 帶(填溫度帶)
澳大利亞氣候分布
(4)對照課本P74圖8.37,回答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與氣候的關系:
、僦、北、西部地區為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區和熱帶草原氣候區,氣候 干燥 ,適宜牲畜過冬和繁殖,農牧業生產方式為__粗放_式畜牧業;
②東南部為夏季 高溫多雨 ,冬季 溫和濕潤 的 溫帶海洋性 氣候和 亞熱帶濕潤 氣候,南部和西南部是冬季 溫和濕潤 ,夏季 高溫干燥 的 地中海 氣候,既適宜發展畜牧業,也適宜耕作業,農業生產方式為 混合 式農牧業。
(5)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東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經營地帶,其他廣大地區放養的羊只相對較少,養羊業地區差異大的自然原因是:
東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地形較平坦。而南部地區,氣候適宜,降水相對于其他地區較為豐富,東南部地區雖然只處于大分水嶺的雨影區,但引水灌溉可以滿足其小麥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利用,因此這個地區發展混合農業比較有利,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這里。其他地區大多屬于半干旱區,實行的是利用天然草場實行粗放的放牧飼養,低投入低產出。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了解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
3、理解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ǘ┠芰δ繕耍
1、學會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2、能根據兩極的氣溫比較圖比較兩地自然環境的差異
(三)情感目標:
感受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增強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認識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在以極點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內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基礎知識: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圍,以及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第二部分介紹兩極地區主要的自然資源;第三部分由于人類的到來必然對兩極地區造成破壞,因此要保護極地地區。
教學過程
展示“南極考察圖片”,提問:“誰能告訴老師這是什么地方?你們想不想去?”
情境創設 假如你是一位將要赴兩極地區進行考察的科學家,你需要了解有關極地地區的哪些問題呢?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將全班每四個人分成一組,討論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組給予鼓勵。
教師講述 首先需要對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自然環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展示圖片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去掉極點)
學生活動 學生試著自己判斷哪一幅是南(北)極地區;并且討論歸納其不同特點:北極地區主要是海洋,周圍被大陸所包圍;南極地區主要是大陸,周圍被海洋所包圍。
學生活動 在老師帶領下,在北極地區圖上找出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北極地區所包括的范圍(注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地圖跟平時所看到的.不一樣,這幅地圖是從極點上空來看的,它有弧線和射線,弧線代表緯線,射線代表經線)
板書 1、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教師小結 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極地區,是指北緯66.5度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
教師提問 在圖上,北極地區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北極點,它的時間如何?在這一點上每個方向都指向哪里?
學生分組討論這兩個問題
板書 2、北極點
教師提示 在同一經線上地方時相等,那么在經線相交的地方,時間該如何來計算呢?
學生思考 略
情感教育 在這種情況下,在極地工作的各國考察隊員保留各自國家的地方時間,遇到外國人時一般不問:“現在幾點了?”一位美國考察隊員曾這樣描述他們在極點舉行壘球比賽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壘球一會兒從今天飛到了昨天,一會兒又從昨天飛回今天。
繼續提問 那么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哪里呢?
活動 教師給每桌同學發一個地球儀,兩人合作,假設一人在北極點,一人在北極點附近的任一地方,教師提示:經線連接南北兩極,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由學生討論回答,并說出理由(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南方)
引申 任取兩點,建方向坐標來辨別方向
承接 研究了北極地區,那么南極地區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板書 3、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學生活動 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所包括的范圍
教師小結 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6.5度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海洋。
引申 思考:如果建一座房屋它的四面都朝南,應建在何地?(南極點)
提問 對于南極,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
板書 4、南極的別稱“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
教師講述 在七大洲當中,南極洲的平均海拔是最高的,約2410米,在地圖上大家可以看出,在南極大陸上,它的顏色是白色的,是由冰雪所覆蓋的,冰層的厚度就有20xx米左右,因此南極地區有“冰雪高原”之稱,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區。
教師提問 在這么寒冷的地區,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最顯著呢?
學生看書回答 略(冰山,錄象—冰山的形成或材料中南極冰山的形成)
小型討論 冰山的作用
教師講述 除了嚴寒之外,南極地區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
提問 為什么南極地區會被稱為“白色沙漠”呢?它與我們平時所提到的沙漠如撒哈拉沙漠有什么相同之處嗎?
學生思考 略
教師小結 主要原因是南極地區降水非常少,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為55mm,最少的地方不足5mm,與撒哈拉沙漠地區差不多。
但由于南極地區非常寒冷,降水以固態形式為主,氣溫低不易融化,所以結成厚厚的冰層。
承接 大家知道嗎?如果把一條繡跡斑斑的鐵鏈放在南極的風口,不到一小時,它就锃亮如新,這說明什么呢?(因此南極又是一個巨大的風庫)
繼續提問 南極地區的“風庫”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錄象或材料 南極的大風
教師講述 南極地區風速為17—18m/s,最大風速可達100m/s,而我們平時所說的12級臺風,風速也只達32.6m/s。
過渡 北極地區的寒冷和風速都不及南極地區。
關于北極地區的寒冷和風速 由學生自己看書,概括回答
過渡 在冰天雪地的兩極地區,我們不能忽視生命的存在,學生分組討論,分別表演南(北)極去,可能遇到的“主人”。
過渡 兩極地區氣候非常惡劣,那么人們為什么要去極地地區呢?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現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板書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學生思考回答 略(自然探險—科學考察)
教師講述 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各個考察國家都在極地建了考察站,中國也不另外,在南極地區建了兩個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由同學在圖上找出來,并要求學生進一步判別中山站在長城站的什么方向)
學生在圖上找出這兩個站(這兩個站的緯度位置不一樣,中山站在極圈以內,會出現極晝極夜現象,而長城站則不然)
板書 1、南極建站的時間
學生思考 為什么我國兩個建站時間都是2月份。
板書 2、兩極的自然資源
教師講述 我們把南極地區稱為科學考察的寶地,是因為南極是一個自然資源的“大倉庫”,那么南極地區到底有哪些自然資源呢?
學生思考回答 略]
教師小結 南極地區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點擊圖片:南極地區,由學生找出有哪些礦產資源,并思考南極為何有煤存在),它的地上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它的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這些古老的自然環境埋藏在厚厚的冰層以下,那么如何知曉呢?
展示圖片10.6南極科學考察示意(這幅圖可由學生試著描述)
教師講述 北極地區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北極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的進一步發現和開采,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和考察也越來越頻繁。
過渡極地地區由于科學家和開發者的到來必然會打破這里的寂靜,極地地區應該如何開發、利用,科學家在考察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人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片潔凈的土地?
板書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展示圖片 南極鯨SOS
提問 這則報道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 略
板書 1、南極生態遭到破壞
教師小結 這說明極地地區面臨生態危機,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一些國家假借科學研究的名義而發展本國的經濟。
教師講述 大家知道目前關于南極地區,國際上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南極臭氧層空洞
教師補充 最近在南極冰層里出現了空氣污染的顆粒
提問 如何保護最后一片凈土?
板書 2、采取措施
學生討論回答 一是簽定條約,進行國際間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
板書設計
一、 冰雪覆蓋的地區
1、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2、北極點
3、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4、南極的別稱“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1、 南極建站的時間
2、 兩極的自然資源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 南極生態遭到破壞
2、 采取措施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著不同的影響。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B點的高度為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為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態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泞
⑶⑷
⑸⑹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么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注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顏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xx~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新|課|標第|一|網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閱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著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
(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著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后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學習內容。
布置作業:
課內作業: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牌露榷妇彛旱雀呔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了解澳大利亞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廣人稀的國家;
2.了解澳大利亞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亞氣候分布與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的關系,以及氣候對人口分布、植被、農牧業發展的影響;
4.了解澳大利亞在二次大戰后利用本國礦產、草場和土地資源優勢,發展工礦業與農牧業的事實,增強對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重要性的理解;
5.培養學生認識農牧業發展與自然條件關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較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
自然條件的基本特征,現代化的工礦業與農牧業,人口、經濟分布與環境的關系。
【教具準備】
澳大利亞掛圖,特有動物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講解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過程
(新課引入)
教師:在圖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陸和大陸島。
學生:……
(講授新課)
教師:本節課學習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其附近島嶼的澳大利亞國家。
師生交流信息的方式與方法
教師指定一個學生在掛圖上指出,其他學生注意觀察,教師最后給以明確訂正。
教師指圖說明澳大利亞的范圍。
[板書]
第二節澳大利亞
一、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地圖冊中大洋洲圖,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說明澳大利亞的位置特點。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位于東半球,是南半球國家,南回歸線從大陸中部通過;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
教師:大洋洲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
教師:大洋洲面積900萬平方千米,澳大利亞面積為768萬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澳大利亞約有人口1600萬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國家。請計算人口密度。
學生:每平方千米2人。
教師:澳大利亞是地廣人稀的國家。
教師:澳大利亞在大洋洲有幾個之最?
學生……
教師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出赤道、南回歸線和東經160°經線,要求學生明確澳大利亞所在半球。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出所臨海洋。
教師可讓學生查閱課本。
教師指導學生計算澳大利亞人口密度,并與中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約為121人)對比。
[板書]
1.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2.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二、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教師:讀地圖冊澳大利亞分層設色圖,說明澳大利亞一般海拔高度。
學生:……
教師:全國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下。東部大分水嶺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平的平原,最低處有艾爾湖,地下水豐富;西部是低矮廣闊的高原,其上分布有沙漠。
教師要求學生依據高度表說明廣大地區的一般海拔高度。
指導學生在分層設色圖中查找到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嶺,并明確其一般高度;在圖中讀出澳大利亞最長的墨累河。教師在掛圖上用指圖桿明確西部高原的基本范圍和大自流盆地的位置
[板書]
1.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
2.中部是平原
3.西部分布著低矮廣闊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的關系
教師:請大家讀“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圖”,依據人口密度圖例,說明人口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西部和廣大內陸地區人口分布很少。
教師:為什么澳大利亞人口分布特別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教師: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有顯著影響。首先看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請大家閱讀課本中“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說明哪些氣候分布區最適合人類生存。
學生:……
教師:東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區是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分布地區,溫暖濕潤,適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廣大內陸為草原和沙漠氣候,干旱少雨,人們居住困難較多,居民較少。
教師:經濟發展來看,東南沿海有優良的港口,對外聯系方便;經濟發展較快,工礦業、農牧業都較其他地區發達,促成了人口向這里集中,澳大利亞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爾本都分布在這里。
教師提示學生可按方位說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區。
教師小結時,在黑板掛圖上準確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東南沿海,并要求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掛圖。
教師問題提出后稍停頓,讓學生思考;也可以組織學生議論。
讀圖時,可請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簡述各類氣候的基本特征,說明與人類生存的關系。
講解經濟發展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影響時,可指導學生閱讀“澳大利亞城市和鐵路分布圖”。介紹三個城市的性質及人口分布。
在將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關系講解后,教師啟發學生歸納總結在該問題內共講解2個問題,①是人口分布特點,②是人口分布特點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板書]
1.澳大利亞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2.氣候溫暖濕潤地區人們居住困難較少,人口集中
3.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地區,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農牧業和工礦業
教師: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農牧產品嗎?
學生:……
教師:對,有利用澳大利亞羊毛生產的各種毛紡織品……,人們之所以喜歡“澳毛”,是因為澳大利亞羊毛質地優良……,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很早,牧場多分布在東南部和西南部……(參看教參)羊毛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澳大利亞是世界小麥重要生產國(簡介發展條件和分布地區),因人口較少,小麥大量出口,所以是世界小麥重要出口國之一。
教師: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你們知道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什么礦產嗎?
學生:……
教師:正確,我國上海寶山鋼鐵廠使用的鐵礦石就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澳大利亞除蘊藏有豐富的鐵礦外,還有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煤、鐵等礦石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二次大戰后,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很快,尤以采礦、機械、化學、紡織等工業發展迅速,工礦業的`出口收入已超過農牧業,成為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關于經濟狀況講解內容力求豐富、生動,聯系生活,但應掌握的內容則要簡單明確。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澳大利亞的礦產分布圖”,了解澳大利亞的礦產種類和鐵、煤、鋁土等礦的分布。
[板書]
1.羊毛、小麥產量多,出口量大
2.工業發展迅速,煤和鐵礦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教師總結]請談談你們印象中的澳大利亞。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是一個領土遼闊,人口稀少的南半球國家,二次大戰后,經濟發展迅速,羊毛、小麥、鐵礦石、煤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復習鞏固)請同學們想想,澳大利亞在人口、城市分布方面與加拿大有哪些相同點?是怎樣形成的。
(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教師提示學生先說明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再說明加拿大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勺寣W生閱讀加拿大地圖,幫助回憶分析比較。
【板書設計】
第二節澳大利亞
一、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1.面積最大
2.人口最多
二、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1.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
2.中部是低平的平原
3.西部是低矮廣闊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的關系
1.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2.氣候溫暖濕潤地區,人們居住困難較少,人口易于集中
3.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地區,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1.羊毛、小麥產量多,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2.工業發展迅速,煤和鐵礦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法國的地理位置,法國的氣候類型和旅游業的發展狀況。過程與方法:學生自學,教師指導。
情感態度價值觀:建立我國與法國的對比,從法國找到我國發展的有效途徑。
【重點難點】
重點:法國的自然條件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難點: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
【教學方法】
1、利用教學掛圖、投影片、CAI課件等,建立空間概念。
2、設置恰當的學生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習任務。
3、設計適度的啟發性問題,讓新知識構建于已有知識之上。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明確目標
你知道以香水、葡萄酒聞名于世的是哪個國家嗎?該國還有許多著名的藝術景觀,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更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發達的經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進一步探討!
二、小組學習,體驗目標
學習任務(一)西歐大國
1、法國的地理位置、輪廓。
2、法國的地形地勢特征。
3、法國的氣候。
4、法國的工農業。
學習任務(二)便利的交通
1、法國交通便利,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習任務(三)文化與旅游
1、法國有哪些旅游景點?
五、基礎測試,檢測目標
1.法國境內主要的地形是
A.山地、丘陵B.平原、丘陵
C.平原、盆地D.高原、山地
2.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是
A.法國B.俄羅斯C.德國D.英國
3.法國發電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A.水電B.火電C.核電D.地熱發電
4.讀法國圖回答:
(1)從圖中可以看出法國地勢高低。
(2)法國小麥生產區主要分布在地區,這
里屬于氣候。葡萄主要產區是,
這里主要屬于氣候。
(3)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A是海峽B是
C是域D是流E是
城市F是
(4)為什么法國葡萄酒行銷世界各地?
【板書設計】
第四節法國
一、歐洲經濟大國
1.概況:
面積、人口、首都、地勢地形
2.氣候與農業
、俜▏菤W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
、谄咸丫茣充N世界
3.工業發達,核電比重大
二、文化和旅游
1.接待外國游客人數最多的國家
2.旅游業成為經濟支柱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圍繞法國優越的自然環境進行展開,通過多媒體圖片的展示,使學生對法國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有比較直觀的了解。講述法國經濟時,重點突出了其工農業都很發達這一特點,并強調了農業與自然條件關系、工業發展特點和自然資源的關系。在講述首都巴黎時,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講講對巴黎有哪些認識,然后再通過圖片和影片的展示,來全面了解它在法國和世界的地位和影響。
整個教學過程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原則,把研究性學習運用于地理教學中,教師有效的創造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潛能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學生通過學習也激發了對地理的興趣,讓他們認識到學習地理是真正的“學有所用”。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夫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板書)地球的形狀、大小
二、展示目標
即教學目標中知道與技能目標
三、自學引導及點撥
1、地球的形狀
(展示圖片)觀看教材地球衛星照片
。ㄌ釂枺┑厍蚴鞘裁葱螤?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W生討論學習,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ㄖ庇X→邏輯推測→實踐證明→新“眼”目睹)
。ㄌ釂枺┪覀兩钤诘厍蛏,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說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A、(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ㄌ釂枺┻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ㄐ〗M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啟發、解釋。)
。ǹ偨Y)準確反映地球形狀科學證明是地球衛星照片。
。ㄓ懻摚⿵娜祟悓Φ厍蛐螤畹恼J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ǹ偨Y)任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板書:2、地球的大小
(承轉)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ㄕ故緢D片)地球的大小
。▽W生活動)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ò鍟┒、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ㄕ故荆┑厍騼x
。ㄌ釂枺1、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別?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啟發學生積極回答)
(講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總結補充地球儀的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四、提出問題,探索解決
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緯線和緯度
1、緯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緯線可以有多少條?
2、緯度以哪條緯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分南緯與北緯?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南緯和北緯?緯度大小的變化規律有什么特點?
4、低、中、高緯度是如何劃分的?
5、緯度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值出現在哪個地區?
6、南北半球是怎么劃分的?北緯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緯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紀念碑建在哪嗎?為什么要建在這個位置?
經線和經度
1、經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經線可以有多少條?
2、經度以哪條經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經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分東經與西經?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東經和西經?經度大小的變化規律有什么特點?
4、東經180度與西經180度經線有什么特點?
5、東西半球是怎么劃分的?東經是否都在東半球?西經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兩條相對的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嗎?為什么不采用0度與180度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線嗎?地球上真實的本初子午線在哪?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11
一、課前導學: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這一地區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二、課堂助學:
。ㄒ唬╊A習交流:
。ǘ┑湫屠}: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ㄈw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中國地處哪個地區: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理論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標
1、通過列舉海陸變遷的證據,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
教學方法
討論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讀圖分析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1)了解本區的位置和范圍。
。2)記住馬達加斯加島、幾內亞灣、索馬里半島(有“非洲之角”稱號)、好望角、剛果盆地、維多利亞湖(最大)、乞立馬扎羅山(最高)、坦噶尼喀湖(最深)、東非大裂谷。
。3)記住可可、黃金、金剛石與銅的分布及出口國。
。4)掌握本區炎熱多雨的氣候特點。
(5)了解本區以高原為主的地形與特殊地形區。
2.智能的培養:
。1)通過讀圖判斷尼羅河的,剛果河的流向,注入的海洋及流經地區的地形特點,初步學會比較分析兩條河流的流量特征。
。2)初步學會運用景觀圖片和有關數據,比較熱帶雨林,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的氣候與景觀特點并分析其在非洲分布的規律性。
3.思想教育要求
通過對本區自然環境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自然環境和人類生產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學重點:
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河流、湖泊,東非裂谷帶,剛果盆地,海岸線平直;
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礦產及分布區。
教學難點:熱帶草原氣候成因,東非裂谷帶和剛果河成因。
教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掛圖。
教學方法:講解法,練習法,讀圖分析法結合進行。
教學設計:前兩節我們學習了北非的自然環境、居民和經濟以及主要的國家,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首先請同學們思考西亞和北非地區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種特征上有什么明顯的差異?(北非:白;本區:黑人為主,因此本區又有黑非洲之稱)
本區雖然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也包括撒哈拉沙漠的一小部分,即在本區的最北部是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邊緣。(邊指圖邊講解)
下面我們看一下本區的地理位置,13.1圖西臨大西洋,東岸印度洋。
宣讀課文第一段,了解本區是“黑人的故鄉”。
二、地形特征:高原,裂谷和盆地。
1.掛非洲地形圖,對照讀課文地形圖,提問:非洲以什么地形為主,判斷的根據是什么?
。⊕靾D上是褐色,課文上看,大多地方200—1000m以上,故以高原地形為主)。追問:地勢向什么方向傾斜?(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整個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在撒哈拉以南,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比北非地勢高。
本區東部高原上有一條斷裂深陷的東非裂谷帶,讀東非裂谷帶示意圖,提問:
裂谷帶起于何處,經過哪里?一直延伸到哪里?[南起贊比西河口南,向北縱貫東非高原——跨過赤道——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經紅海啞喀巴灣,延伸到西亞朗死海附近,長達6000km寬50—80km]。
宣讀課文中有關東非裂谷的一段課文,讀完后提出4個問題,讓同學回憶。
。1)東非裂谷帶的形態特征[兩岸懸崖壁立,附近有死火山和活火山,裂谷底部湖泊連串,深而狹長,被稱為“地球的傷痕”]
(2)在地形圖上找出乞力馬扎羅山(非洲最高)
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
(3)裂谷的成因[地殼斷裂作用形成的]
。4)課文P29“想一想”并回答。
非洲地形雖然以高原為主,但也有地勢較低的盆地——剛果盆地。這個盆地原來是一個面積廣大的內陸湖,后來由于地殼上升,剛果河下切湖水外瀉而形成盆地。
下面同學們看圖,非洲的海岸線比較平直——原因是高原逼近海岸,由于海岸線平直——使得海灣、半島、島嶼少。
要求同學找出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非洲最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
非洲最大的半島——索馬里半島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并讀P29“讀一讀”好望角的得名。
三、炎熱多雨的氣候
本區有:“熱帶大陸”之稱,為什么?
同學們看13.5圖,找出赤道,南北回歸線,
1.看到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按氣候帶劃分,應屬熱帶。
2.再看一看本區絕大部分年均溫在多少攝氏度以上,在20℃以上應屬熱帶,所以本區有“熱帶大陸”之稱。(教師指導啟發學生回答)
指導同學讀年降水量圖13—5,從本區南北兩端看起,依次從200mm以下—20000mm以上,那么本區大部分地方降水量為多少?1000mm以上。
再看非洲氣候帶分布圖,明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有哪幾種氣候?[熱帶沙漠,熱帶草原,熱帶雨林地中海式氣候]
從圖中我們能看出熱帶雨林氣候帶,南北兩側的氣候帶都是南北對稱分布的。其中熱帶草原氣候也叫薩瓦那氣候,從而我們看出本區以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和薩瓦那氣候為主,而北非則以炎熱干燥的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此外大家看圖“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為什么不是熱帶雨林氣候”?[因地勢高,氣溫低]
講解:從非洲氣候帶分布圖上我們能看出整個非洲的氣候以熱帶草原面積最大,氣候特點,是一年明顯分為干濕兩季。
濕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豐富。
干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
找同學閱讀P31課文。
指導看13.7,13.8圖
完成P31“想一想”三個題。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
根據同學閱讀回答:
世界上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南非
世界上出產金剛石最多的國家——扎伊爾
世界上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幾內亞
世界上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贊比亞
本區重要的石油輸出國——尼日利亞
總結新課,并作練習,宣布下課
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東西臨印、大西洋,陸地輪廊平直。
二、地形:以高原為主的地形及特殊地形區
非洲之最:
乞力馬扎羅山(最高)維多利亞湖(最大)坦噶尼喀湖(最深)
馬達加斯加島(最大)幾內亞灣(最大)索馬里半島(最大)
三、氣候:炎熱多雨(熱帶大陸之稱)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儲量,種類豐富):黃金、金剛石的儲量、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南非——黃金金剛石——扎伊爾鋁土——幾內亞銅礦——贊比亞
板書提綱
第13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高原、裂谷、盆地。
高原為主:東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
裂谷:東非裂谷帶(南起贊比西河口南——東非高原——赤道——埃塞俄比亞高原——紅!鱽喫篮8浇
盆地:剛果盆地
另有乞力馬扎羅山(最高山)維多利亞湖(最大湖)
坦噶尼喀湖(最深湖)幾內亞灣(最大灣)
馬達加斯加島(最大島)索馬里半島(最大半島)
三、炎熱多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面積最大)
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式氣候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
黃金(南非)
金剛石(扎伊爾)
鋁土(幾內亞)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點、氣候特點和文化特征。
。ㄈ└鶕Y料和地圖,說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況。
(四)根據教材資料和課外資料,說出日本的交通運輸特點。
(五)、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日本自然條件特點,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島國多港灣來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
(六)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密切。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國家地理部分的第一節,全節共分6個小標題,由“東亞島國”“多山的地形”、“溫濕的氣候”、“東西融合的文化”、“發達的經濟”、“主要城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再加上“日本與外來文化”、“日本的漁業”、“日本的交通運輸業”等補充資料,使學生能比較充分地了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本節教材前4個小標題內容既能讓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文化特點,同時又成為第5個小標題內容的鋪墊,讓學生通過對日本自然地理條件的分析,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并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鑒。第6個小標題內容介紹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也是對日本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的補充說明。
本節教材的補充資料主要包括地圖、統計圖表、景觀圖和文字四大部分。作為“第二地理語言”的地圖,分別說明日本的地形和組成、日本的礦產資源進口貿易、日本的`工業部門及工業分布、日本港口的分布及世界最長的津輕海峽青函隧道,較全面地對日本各地理要素進行了定位。l幅統計圖表說明日本地狹人稠的人口和面積特點;8幅景觀圖配合課文和活動題,從擴展知識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風光、文化、建筑和經濟;文字部分為我們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漁業、交通運輸業)狀況提供了資料。補充部分與課文互為照應,相得益彰。
教學提綱(板書)
一、東亞島國
1、位置及領土組成
2、首都、民族、語言、港口
二、多山的地形
山地丘陵眾多,火山地震頻繁
三、溫濕的氣候
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四、東西融合的文化
五、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2.進出口貿易
3.工業和農業
4.漁業和交通運輸業
六、主要城市
東京、筑波、大阪、橫濱、名古屋、神戶、廣島、京都、奈良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東亞島國”部分可由學生讀圖引入。根據教材P.66活動題,學生通過讀圖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大島嶼組成,通過比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島嶼?捎蓪W生用顏色筆在地圖上勾畫或讓學生上講臺指示掛圖找地名,有條件的學?捎枚嗝襟w點擊。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15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3.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ǘ┻^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 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ǘ┙虒W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教學結構與過程
。ㄕn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ㄖv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
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
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
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
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
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ㄕn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16
【重點】
1.重要的地理位置
2.主要的礦產資源
【難點】
經濟特點
【教具】
南非教學課件
(導入)由于長期的殖民統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國經濟結構的單一,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來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們一提到世界上貧困國家最多的大陸,同學們都會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中有一個非常特殊,它的經濟在非洲大陸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陸上唯一富裕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南非。
(講授研討新課)
(課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
(提問)1.南非位于非洲大陸的什么位置?該國的國名同它的位置有沒有聯系?
2.該國面臨哪些海洋?
(簡要總結)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國家,三面臨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提問)1.南非處于非洲的最南端,這種地理位置在航海上有何意義?尤其是在蘇伊士運河沒有開通之前,南非扮演什么樣的一個角色?
2.為什么蘇伊士運河開通后仍然后大量的船只通過南非的南部海區?
(引導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間的重要通道
(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好望角)
(講解)在蘇伊士運河沒有開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區是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間的最近通道,經過好望角的航線是溝通東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后,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經過的船只多于10萬噸級,西歐1/4的食品、美國1/5的食品均需靠經過此線而獲得。同時大型和超大型油輪由于蘇伊士運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繞道好望角。這為南非的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優越的條件。
(課件展示)好望角
(簡要講解)
(課件展示)開普敦
(提問)由于大量船只經過南非的好望角地區,在此需要進行補給和修整,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使這里形成了南非最大的港口,這個港口的名稱?它位于南非的哪個方向?
(引導學生讀圖)世界著名港口,位于南非西南端的開普敦?
(承轉)單是靠航海業不能使南非的經濟全面發展,那么南非還具有哪些其他方面的優勢呢?
(課件展示)南非礦產在世界地位統計表
(提問)1.南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礦產都由哪些?
2.儲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礦產是哪些?
(講解)南非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是世界五大礦產國。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硅酸鹽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黃金占世界的39%,是名副其實的“黃金之國”。
(提問)南非如何發展自己的經濟?
(引導學生討論)
(總結)利用豐富礦產發展以礦業為主,制造業為輔的工業,成為世界重要的礦產出口國和先進的工礦業國。
(課件展示)南非的礦產分布
(引導學生讀圖)找出約翰內斯堡
(講解)南非最大的金礦開采和機械制造中心
(承轉)南非是非洲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是該大陸最富裕的國家,被譽為“非洲之星”。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南非在國家上的聲譽卻很不好,那時我國與南非也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原因在與當時的南非推行種族主義政策,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抵制。
(課件展示)南非人種統計圖
(提問)南非的主要人種有哪些?
(講解)南非的長期統治者是白種人,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是在南非人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斗爭才被廢除的。
(課件展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
(講解)曼德拉的事跡
(設問)我們能夠從曼德拉從囚犯到總統的歷程中得到哪些啟示?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南非
1.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國家
南非最大港——開普敦
2.礦產豐富,經濟發達
(1)主要礦產
(2)經濟特征
3.南非人民反對種族主義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