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地理復習提綱(精選2篇)
初中七年級地理復習提綱 篇1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2、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古代(憑直覺)——“天圓地方”;近代(觀察,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球形”;現在(測量計算)——不規則的橢球體。
3、由“站得高,看得遠”;“月食”;“站在海邊看遠方來的船,先見桅桿后見船身”;“地球的衛星照片”等可證明地球是個球體。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地球儀的概念
2、地軸——假想軸
3、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的交點,指向北極星的為北極(n),反之為南極(s)。
三、經緯線和經緯度
1、緯線與緯度
(1)緯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2)緯線的特點
a.形狀 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
b.長度 長短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
c.方向 指示東西方向。
(有無數條)
(3)緯度的劃分 赤道(0°緯線)以北為北緯,習慣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南北緯各劃分90°;南北極分別為90°s和90°n。
(4)低中高緯度的劃分
低緯度:0°~30°
中緯度:30°~60°
高緯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劃分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所有北緯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緯均位于南半球。
2、經線和經度
(1)經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
(2)經線的特點
a.形狀 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
b.長度 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
c.方向 所有的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
(有無數條)
(3)經度的劃分 從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為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為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4)經線圈 所有的經線均為半圓形,故在地球儀上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組成經線圈之和等于180°,且兩條經線中一條為東經,另一條則為西經。
(5)東西半球的劃分 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限。20°w以東到160°e為東半球。20°w以西到160°e為西半球。(切記:0°--20°w雖為西經,但是東半球;160°e——180°雖為東經,但是西半球。)
四、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
(1)方向:自西向東
(2)周期:大約是24小時
(3)產生的現象: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2、地球的公轉:
(1)方向:自西向東
(2)周期:一年。
(3)產生的現象:四季的季節變化
(4)公轉的重要特征: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的夾角,并且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5)晝夜的長短:
陽光直射赤道(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陽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越往北去白晝越長,直射北回歸線(夏至)時,北半球各地 白晝時間最長。
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越往北去白晝越短,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時,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達到最短。
五、溫度帶的形成與分布
1、五帶的劃分:依據——地球表面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
2、范圍:0°~23.5°s(23.5°n)為熱帶;23.5°n~66.5°n為北溫帶;23.5°s~66.5°s為南溫帶;66.5°n~90°n為北寒帶;66.5°s~90°s為南寒帶。
3、特點: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無極夜極晝現象,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
寒帶——陽光斜射,有極夜極晝現象,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少;
溫帶——陽光斜射,無極夜極晝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初中七年級地理復習提綱 篇2
第三章 天氣和氣候
一、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天氣氣候
概念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區別1 短時間 2、時刻變化 1、長時間2、變化不大
聯系兩者都是指大氣的狀況,氣候是對長時間天氣的綜合
二、天氣預報圖
1、氣象預報圖(衛星云圖):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云雨區,其越濃說明云層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
2、天氣符號圖:(識別常用天氣符號)
3、天氣預報圖: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日內陰晴、風雨、氣溫和降水的情況。
知道:(1)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2)溫度是大氣冷熱的程度,氣溫的單位一般用℃表示,讀作攝氏度。
(3)風力和風向的表示方法。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風力指風的大小
(4)污染指數與空氣質量等級等:指數小質量好,級別大,質量差
三、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氣溫的變化
(1)日變化:一天中,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后(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氣溫的日較差:某地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
(2)年變化:一年中,世界陸地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
氣溫年較差: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
2、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及影響
(1)等溫線:同一時間氣溫相同的點連在一起組成的線。
(2)a.緯度因素: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低;
b.海陸因素:同緯度氣溫隨著海陸的不同而不同。
夏季:陸熱海冷;冬季:海暖陸涼。
c.地形因素:同緯度的氣溫隨著海拔的不同而不同。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四、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形成
(1)降水的概念 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
(2)降水的形成必須具備的條件:(暖濕氣流上升運動)
2、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線的概念
(2)降水的地區(空間)分布:(三多三少)
①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②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3)降水的季節變化(時間)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
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4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
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4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羅馬;
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五、影響氣候的因素和氣候類型的分布
1、影響氣候的因素
氣溫和降水是氣候的兩大要素。
氣溫降水
緯度位置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赤道附近多,兩極地區少,從赤道向兩極越來越少(限于大陸東岸地區)
海陸位置同緯度地區,夏季沿海地區氣溫低,內陸地區高;冬季沿海地區氣溫高,內陸低;沿海氣溫年較差小,內陸地區大,從沿海到內陸降水越來越少(溫帶地區最明顯)
地形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攝氏度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1)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①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②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干季和雨季。
③熱帶季風氣候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④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2)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①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②地中海氣候主要位于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③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④溫帶海洋性氣候位于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3)寒帶氣候 分布在南極洲和北冰洋沿岸;終年寒冷。
(4)高山氣候 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區;氣候復雜,有垂直變化。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一、世界人口
(1)世界人口的數量及增長
①xx年3月,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5億。(說明人口數據是一個動態的數據,也就是說是一個變化的數據。所以要說清楚人口數據是哪一年的數據,通常以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為準。)
②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a、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就高。b、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
(2)密度
人口密度=總人口/總面積,即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3)分布
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說明:人口分布與地形、氣候等有關系——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位于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
稀疏區:在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廣大的嚴寒帶針葉林帶,末開發的熱帶雨林帶,干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少。(寒、熱、高、干地區)
(4)問題
①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經濟發展受到制約、社會治安受到影響等
②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齡化等
③鄉村人口過量的向城市遷移帶來的問題:
④措施: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二、不同的人種人種主要分布地區
白種人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黃種人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
黑種人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
說明:(分布特點:三種人種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其次還有各人種混居區。)
三、語言和宗教
(1)主要語言的分布(見教材p75)
①漢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②英語:應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2)三大宗教的分布三大宗教分布文化特征
基督教歐洲、美洲、大洋洲教堂(巴黎圣母院),分天主教和東正教,天主教中心是梵蒂岡
伊斯蘭教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清真寺(泰姬陵)教徒叫穆斯林,中國的回教和清真教屬于伊斯蘭教(回族、維吾爾族等信仰)
佛教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寺院(布達拉宮)喇嘛教屬于佛教一支(藏族、蒙古族、滿族等信仰)
四、聚落
1、聚落與環境
(1)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環境因素:地形、氣候、資源、交通等
(2)世界聚落的分布:沿海平原聚落密集;內陸地區聚落稀少。
(3)居民建筑的差異:主要受當地自然條件的影響,不同地區的聚落景觀存在巨大差異。如:多雨的熱帶多吊腳樓;少雨的沙漠地區則多厚墻石屋。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一、國家和地區
1、數量:
世界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
2、面積大小:
記住面積居世界前6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
3、人口多少:
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其中中國和印度人口超過10億。
4、政治制度:
兩大陣營,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
5、經濟發展水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二、領土與國界
1、領土: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的總稱。
2、國界:是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限。它用來劃分國家間各自行使主權的范圍。(如: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為界;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有一段以緯線為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
3、國際合作
(1)發達國家大多位于北半球,有“北”代指;而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大多為發展中國家,有“南”代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有關經濟、政治等方面問題的商談叫南北對話。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叫南南合作。
(2)聯合國——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立在美國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