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精選10篇)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篇1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蒙古族的音樂和舞蹈,并對其產生興趣。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們在體驗、探究、模仿、合作、綜合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本課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讓學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調的風格特點,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蒙古族的音樂舞蹈。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學難點
為歌曲創編不同的動作
教學過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師:小朋友們,愉快的音樂課開始了。今天的音樂課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瞧!(出示小紅馬畫面)它來自遼闊的大草原,今天特意來請我們到它的家鄉做客呢!想不想去?(想)那好,全體起立,我們拉好韁繩,擺好姿勢,跟著小紅馬出發吧!
2、律動:隨《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做騎馬動作
二、走進大草原
1、欣賞草原風光
2、學跳筷子舞
師:(出示筷子)咦?這是什么?(筷子)你可別小瞧它,在蒙古人民的眼里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老師看到有些小朋友似乎有些懷疑,那讓老師給你們跳一段吧!
(1)師示范動作
手位:簡單的筷子交叉敲擊動作腳位:前蹲、后仰
(2)師:怎么樣?信了吧!誰學會了?
(3)指名學生上臺示范動作——師指導——臺上學生帶領大家一起跳——全體學生跟音樂齊跳
3、變化筷子舞節奏
(1)師:簡單的筷子舞小朋友一學就會了,現在老師要給筷子舞變個魔術,你們仔細找一找,它變在哪?
(2)師示范
在第二樂句和第四樂句的最后一小節加入
(3)學生說——練習
4、師: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啊!(出示節奏譜)變變變,你們瞧!這個新節奏變到這兒來了,老師用紅色的符號表示,還變了一個動作在這兒呢!(師示范)
5、師生合作表演節奏:我邀請你們跟老師合作一下,我來念前面的節奏,你們來念后面紅色的節奏,可以嗎?
(1)師念前面節奏,生念后面
(2)念前面節奏,生敲后面
(3)師:敲的這么好,我也想加入你們的隊伍,我來敲前面的節奏吧,你們還是敲后面的部分(師敲前面節奏,生敲后面)
(4)師:用你們的節奏告訴老師它的節奏,讓筷子發出聲音吧!(學生完整敲擊歌曲節奏)
(5)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生隨音樂齊跳
(6)師:這么厲害,看來難不倒你們,如果讓你們加入腳步來跳,會嗎?
6、加入腳步師生齊跳
7、師生隨音樂齊跳筷子舞
三、歌唱大草原
1、師:歡快的筷子舞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們勤勞、勇敢、放牧、歡歌,你們聽
2、聆聽范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2、隨琴哼唱:你覺得小牧民在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
跟著老師的琴聲高興的唱起來吧!
4、指導缺點:
“草兒青青羊兒肥”————青青的草兒跳起來了,肥壯的羊兒扭起來了!(休止符、前倚音)
5、隨老師琴聲再唱
6、師生用歡快的歌聲對唱:聽到小牧民唱的這么自豪,老師也想來當一回神氣的小牧民,讓我們來比一比,誰唱得更神氣?(師生隨琴接龍唱)
7、師:唱得比老師還神氣,我可有點不服氣,我要拿出筷子,邊唱邊跳跟你們比一比。————師生接龍加入筷子舞表演唱
8、師:小朋友的表演就像草原上一個個神氣的小牧民,現在就讓我們唱起歌,跳起舞,做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嗎?
9、拓展
師: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在草原上度過了快樂的一節音樂課,我們一起騎馬、唱歌,最高興的是一起學習了筷子舞。其實呀,筷子舞只是蒙古舞蹈中的一種,聰明的蒙古人民還能用許多生活中的東西跳出一段一段好看的舞蹈呢。你瞧(出示蒙古族各種舞蹈畫面)
四、告別大草原
1、師:蒙古的舞蹈多姿多彩,蒙古的人民熱情好客。瞧!小紅馬又來了,讓我們騎上小紅馬跟大草原告別吧!
2、播放歌曲,生隨音樂唱起歌,邊跳邊出教室。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蒙古族的音樂和舞蹈,并對其產生興趣。
2、有感情地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歌曲。
3、通過聽、唱、舞、創等大量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蒙古族的音樂舞蹈。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學難點
為歌曲創編不同的動作
教學過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師:小朋友們,愉快的音樂課開始了。今天的音樂課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瞧!(出示小紅馬畫面)它來自遼闊的大草原,今天特意來請我們到它的家鄉做客呢!想不想去?(想)那好,全體起立,我們拉好韁繩,擺好姿勢,跟著小紅馬出發吧!
2、律動:隨《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做騎馬動作
二、走進大草原
1、欣賞草原風光
2、學跳筷子舞
師:(出示筷子)咦?這是什么?(筷子)你可別小瞧它,在蒙古人民的眼里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老師看到有些小朋友似乎有些懷疑,那讓老師給你們跳一段吧!
(1) 師示范動作
手位:簡單的筷子交叉敲擊動作 腳位:前蹲、后仰
(2)師:怎么樣?信了吧!誰學會了?
(3)指名學生上臺示范動作——師指導——臺上學生帶領大家一起跳——全體學生跟音樂齊跳
3、變化筷子舞節奏
(1) 師:簡單的筷子舞小朋友一學就會了,現在老師要給筷子舞變個魔術,你們仔細找一找,它變在哪?
(2) 師示范
在第二樂句和第四樂句的最后一小節加入 x
(3)學生說——練 x
4、師: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啊!(出示節奏譜)變變變,你們瞧!這個新節奏變到這兒來了,老師用紅色的符號表示,還變了一個動作在這兒呢!(師示范)
5、師生合作表演節奏:我邀請你們跟老師合作一下,我來念前面的節奏,你們來念后面紅色的節奏,可以嗎?
(1) 師念前面節奏,生念后面
(2) 念前面節奏,生敲后面
(3) 師:敲的這么好,我也想加入你們的隊伍,我來敲前面的節奏吧,你們還是敲后面的部分(師敲前面節奏,生敲后面)
(4) 師:用你們的節奏告訴老師它的節奏,讓筷子發出聲音吧!(學生完整敲擊歌曲節奏)
(5)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生隨音樂齊跳
(6) 師:這么厲害,看來難不倒你們,如果讓你們加入腳步來跳,會嗎?
6、加入腳步師生齊跳
7、師生隨音樂齊跳筷子舞
三、歌唱大草原
1、師:歡快的筷子舞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們勤勞、勇敢、放牧、歡歌,你們聽
2、聆聽范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2、 隨琴哼唱:你覺得小牧民在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
跟著老師的琴聲高興的唱起來吧!
4、指導缺點:
“草兒青青羊兒肥”————青青的草兒跳起來了,肥壯的羊兒扭起來了!(休止符、前倚音)
5、隨老師琴聲再唱
6、師生用歡快的歌聲對唱:聽到小牧民唱的這么自豪,老師也想來當一回神氣的小牧民,讓我們來比一比,誰唱得更神氣?(師生隨琴接龍唱)
7、師:唱得比老師還神氣,我可有點不服氣,我要拿出筷子,邊唱邊跳跟你們比一比。————師生接龍加入筷子舞表演唱
8、師:小朋友的表演就像草原上一個個神氣的小牧民,現在就讓我們唱起歌,跳起舞,做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嗎?
9、拓展
師: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在草原上度過了快樂的一節音樂課,我們一起騎馬、唱歌,最高興的是一起學習了筷子舞。其實呀,筷子舞只是蒙古舞蹈中的一種,聰明的蒙古人民還能用許多生活中的東西跳出一段一段好看的舞蹈呢。你瞧(出示蒙古族各種舞蹈畫面)
四、告別大草原
1、師:蒙古的舞蹈多姿多彩,蒙古的人民熱情好客。瞧!小紅馬又來了,讓我們騎上小紅馬跟大草原告別吧!
2、播放歌曲,生隨音樂唱起歌,邊跳邊出教室。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蒙古族的音樂和舞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有感情地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3、通過聽、唱、舞、創等大量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蒙古族的音樂舞蹈。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學難點:為歌曲創編不同的動作。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電子琴。
課時數:1課時。
課型:新授。
教學過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師:小朋友們,愉快的音樂課開始了。今天的音樂課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瞧!(出示小紅馬畫面)它來自遼闊的大草原,今天特意來請我們到它的家鄉做客呢!想不想去?(想)那好,全體起立,我們拉好韁繩,擺好姿勢,跟著小紅馬出發吧!
2、律動:隨《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做騎馬動作。
二、走進大草原
1、欣賞草原風光。
2、學跳筷子舞。
師:(出示筷子)咦?這是什么?(筷子)你可別小瞧它,在蒙古人民的眼里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老師看到有些小朋友似乎有些懷疑,那讓老師給你們跳一段吧!
(1)師示范動作
手位:簡單的筷子交叉敲擊動作 。 腳位:前蹲、后仰。
(2)師:怎么樣?信了吧!誰學會了?
(3)指名學生上臺示范動作——師指導——臺上學生帶領大家一起跳——全體學生跟音樂齊跳。
3、變化筷子舞節奏。
(1)師:簡單的筷子舞小朋友一學就會了,現在老師要給筷子舞變個魔術,你們仔細找一找,它變在哪?
(2)師示范
在第二樂句和第四樂句的最后一小節加入 x
(3)學生說——練 x
4、師: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啊!(出示節奏譜)變變變,你們瞧!這個新節奏變到這兒來了,老師用紅色的符號表示,還變了一個動作在這兒呢!(師示范)
5、師生合作表演節奏:我邀請你們跟老師合作一下,我來念前面的節奏,你們來念后面紅色的節奏,可以嗎?
(1)師念前面節奏,生念后面。
(2)念前面節奏,生敲后面。
(3)師:敲的這么好,我也想加入你們的隊伍,我來敲前面的節奏吧,你們還是敲后面的部分(師敲前面節奏,生敲后面)
(4)師:用你們的節奏告訴老師它的節奏,讓筷子發出聲音吧!(學生完整敲擊歌曲節奏)
(5)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生隨音樂齊跳。
6、加入腳步師生齊跳。
7、師生隨音樂齊跳筷子舞。
三、歌唱大草原
1、師:歡快的筷子舞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們勤勞、勇敢、放牧、歡歌,你們聽。
2、聆聽范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3、隨琴哼唱:你覺得小牧民在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
跟著老師的琴聲高興的唱起來吧!
4、指導缺點:
“草兒青青羊兒肥”——青青的草兒跳起來了,肥壯的羊兒扭起來了!(休止符、前倚音)
5、隨老師琴聲再唱。
6、師生用歡快的歌聲對唱:聽到小牧民唱的這么自豪,老師也想來當一回神氣的小牧民,讓我們來比一比,誰唱得更神氣?(師生隨琴接龍唱)
7、師:唱得比老師還神氣,我可有點不服氣,我要拿出筷子,邊唱邊跳跟你們比一比。(師生接龍加入筷子舞表演唱)
8、師:小朋友的表演就像草原上一個個神氣的小牧民,現在就讓我們唱起歌,跳起舞,做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嗎?
9、拓展小結:
師: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在草原上度過了快樂的一節音樂課,我們一起騎馬、唱歌,最高興的是一起學習了筷子舞。其實呀,筷子舞只是蒙古舞蹈中的一種,聰明的蒙古人民還能用許多生活中的東西跳出一段一段好看的舞蹈呢。
教學反思:
本課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帶有濃厚草原風格的兒歌,旋律流暢自然,朗朗上口;情緒熱烈、歡快;節奏跳躍性強,非常具有舞蹈的律動感,表達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時喜悅自豪的心情。
在教學中,本課著重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以及舞蹈帶來的律動感,也了解和掌握一些簡單的蒙古族舞蹈中的常用動作,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簡單做了一些準備,查閱了一些蒙古族風土人情的資料,課堂基本的程序就是:節奏練習——歌曲學習——表演歌曲。
整個課堂進行的還是比較順利的,課堂氣氛很好,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但是我感覺有幾個方面沒有做好:
1、在舞蹈動作的學習中,對學生的組織沒有做好,整個程序的進行有點亂,應該讓學生互相交流一下,把動作做得再整齊規范一些。
2、在最后一個環節的表演中,沒有做到全體的參與,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融入最后的表演中,把自己作為表演者,而不是一個觀看者。
通過這節課,我思考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音樂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其育人功能,它絕不是簡單的唱、跳、奏。將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感受、體驗、想象、表現的機會,從而能夠充分展示才華、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讓學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調的風格特點,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2、讓學生們在體驗、探究、模仿、合作、綜合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
3、提高學生的音樂實踐和舞蹈創編能力,并能用輕柔而有彈性的聲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運用自豪、歡快的情緒,輕柔而有彈性的聲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用不同的節奏型和不同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具:多媒體、電子琴、打擊樂器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歌《上課啦》
二、導入(感受草原)
1、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伴著跳動的音符,我們愉快的音樂課開始了,今天我請來了一位客人和我們一起上音樂課,你們聽它是誰?對了,它是一匹來自大草原的駿馬,誰能說一說關于草原和馬的事情或是歌曲?
生:《草原上》《草原就是我的家》……
師:你們想不想去草原看看?讓我們騎著駿馬一起去大草原吧!
2、律動:〈〈草原就是我的家〉〉
三、新授(走進草原)
師:我們來到了天高去淡、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有一位小朋友騎著馬唱著歌來接我們了,你們聽聽他是誰?
1、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
師:誰能告訴我他是誰?他就是我們這節課的主人公小牧民,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英格瑪,讓我們從英格瑪的歌聲中感受一下牧民的生活吧!
2、出示歌譜,按節奏讀歌詞
(草兒青青羊兒肥,注意休止符)
3、學唱歌曲
教師教唱,找出重點句子
(草兒青青羊兒肥—青青草兒跳起來了,肥肥的羊兒扭起來了,休止符、前倚音)
4、隨琴哼唱
小聲隨琴完整的演唱歌曲
5、鞏固歌曲,分組接唱
6、歌曲處理
師:你覺得小牧民再唱這著歌曲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
(高興,自豪)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注意休止符、前倚音
四、表演(歌唱草原)
師:同學們唱得這么好聽,就像一個個神氣的小牧民,讓我們給這著歌加上動作,來表演自豪的小牧民吧!
1、學生自已編動作,表演歌曲
師:你們表演得太棒了,我也想加入你們了,讓我們一起邊唱歌,邊表演吧。
2、和學生一起表演《我是草原小牧民》
五、拓展、延伸
1、聽一聽、打一打
師:同學們都能聲情并茂、以情帶聲,并且很自信的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這首歌曲,我真為你們高興,現在我想送給你們一些禮物,你們聽聽是什么聲音?什么音符?說對了送給你!
(雙響筒、鈴鼓、三角鐵)
2、合奏
師:讓我們用這些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吧。
3、表現歌曲
分為演唱組、演奏組、舞蹈組表現歌曲
六、總結(告別草原)
同學們,你們太棒了,我為你們感到自豪。假如你們是歌手,我會是你們最忠實的歌迷;假如你們是演奏家,我會是你們最忠實的聽眾;假如你們是舞蹈家,我會是你們最忠實的觀眾;同學們,努力吧!相信自己,我能行!音樂殿堂的大門永遠為你們敞開著。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筷子舞體驗感受音樂旋律的特點,能夠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認識蒙古族樂器“馬頭琴”,并能夠聽辨其音色。
3.通過聽、唱、舞等音樂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中能夠喜歡蒙古族音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聆聽感受音樂
二、熟悉歌曲旋律
師:同學們都在看我,在看我的衣服嗎?這是哪個民族的服飾?
生:略
師:你說對了,我穿的是蒙古族服飾。
師:那你們知道哪些蒙古族的音樂呢?今天我們就一同來了解一下蒙古族的音樂!
師:讓我們來聽一首歌曲。
(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師:這首歌讓我們想到了什么?
生:(我們仿佛來到了美麗的大草原。)
生:(我看到了好多的牛和羊。)
生:(我看到了奔跑的駿馬。)
師:我和同學們一樣,也仿佛來到了美麗的大草原。誰知道這首歌的名字?
師:你說的非常對,說明你很熟悉這首歌。
師:這首歌曲是《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它就是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瑪演唱的。
師:歌曲的速度是怎樣的,它的旋律呢?我們再來聽。
師:(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及風景圖片)教師用手勢帶動孩子們感受音樂。
師:歌曲的速度和旋律是怎樣的?
生:(中速,較慢, 旋律優美.。)
師:優美的旋律讓我們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熱愛草原、贊美家鄉的情感。
師:我這還有一段音樂,和前面的歌曲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讓我們一起來聽。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伴奏音樂)
生:(旋律不一樣,一個是歡快的,一個是優美的。)
生:(速度不一樣,一個速度慢。一個速度快。)
師:你們說的很準確,是旋律和速度與剛才我們所聽到的歌曲不一樣。這段音樂有著輕快的節奏,前面我們聽到的歌曲旋律流暢,有著連貫的長音。
師:聽了這么歡快的音樂我們最想做什么?
生:(想跳躍,想舞蹈。)
師: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勞動時跳舞、騎馬時也想跳舞,你們知道他們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那些嗎?
生;略
師:有擠奶舞、盅碗舞、馬刀舞等(邊介紹邊出示圖片),下面我們就一同來欣賞一段舞蹈。
(播放:視頻 )
師:同學們能夠看出這是圖片中的哪一種蒙古族舞嗎?
生:騎馬舞
師:對了,是騎馬舞。你最喜歡騎馬舞中的哪一個動作?你能模仿一下嗎?
(在音樂中生隨意做,師生一同做舞蹈動作)
師:同學們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呀!
生:(筷子)
師: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來跳舞的道具。
師:下面我就用它給大家表演一段舞蹈,也叫做《筷子舞》。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音樂伴奏)
師生之間在直觀的問題中交流感情。
聆聽音樂,啟發學生根據音樂展開想象,初步感受蒙古族音樂的特點。
讓學生通過聆聽、比較,能夠分辨音樂情緒和速度的不同。
初步了解蒙古族舞蹈,引發學生好奇心。
以筷子舞為導線,激起學生學習的情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體驗快樂的情感,熟悉本課的旋律,為學唱歌曲做好鋪墊。
三、學習演唱歌曲
師:大家可能發現了,不管我的動作如何變化,我都是在隨著-------音樂來做的。
師:這么歡快的旋律是一首蒙古族兒童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讓我們一同用動作表現音樂旋律的高低變化。
(引導學生一同來做,師用筷子提示音高變化,播放歌曲)
師:我看大家也躍躍欲試,我已經給大家準備了筷子,快把它找到和我一起來做。我唱歌,大家用筷子伴奏。
(師范唱,隨音樂師生一起用筷子律動)。
師:剛才我們一起律動,大家沒有聽清楚歌詞,我再來為大家演唱,你們仔細聽,歌中唱到什么?你記住了哪一句?(師范唱歌曲)
師:歌中都唱了什么?
生;略。
師:(出示歌篇)我們來配合,用接龍的形式按節奏朗讀歌詞。(襯詞是我國民歌的特點之一,是人們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我們不用讀)
師:大家的歌詞讀的很準確。
師:讓我們用“噠”音來輕聲模唱歌曲旋律(用稍慢的速度模唱歌曲旋律,啟發學生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把小牧民自豪的心情表現出來)
師:剛才在模唱旋律時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不認識的音符。(引導學生關注前倚音)
生:略
師:哦,是這個小音符,我來唱一下。(師示范)它是前倚音,寫在音符的前面,用來修飾它后面的音符。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師引導學生一同唱前倚音樂句,這樣的演唱能更好的表現出羊兒的可愛形象。)
師:熟悉了旋律之后,讓我們來合作演唱歌曲。我唱第一句,你們唱第二樂句。襯詞的地方我們一同來唱。
師:歌聲讓我們仿佛來到了遼闊的草原,當我們在草原上喊遠方的小伙伴時的聲音應該是什么樣的?(先用“哎-----”體會聲音傳向遠方的感覺,兩組強弱對比唱襯詞樂局句)讓我們來試一試。(解決歌曲難點樂句)
師:(糾正問題,師生交換角色演唱)
師:讓我們完整、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師提示用歌聲表現出小牧民豪爽的性格,襯詞的地方應該演唱的舒展,富有激情。)
師生合作,感受音樂旋律和動作的變化。
有目的地向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啟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并加深對歌曲的印象。
師生合作,熟悉歌曲旋律。創設情景,解決難點。
四、學習表現歌曲
五、拓展延伸
師:我們一同愉快地演唱了歌曲,但是與蒙古族人比起來,我們的表演還缺少了一點內容,那就是---舞蹈。大家還記得我們前面做過的筷子舞嗎?現在就讓我們用筷子和打擊樂器來表現歌曲。
師:讓我們和小牧民一起來進行一場歌舞表演。一組同學扮演小牧民演唱歌曲;一組同學跳筷子舞;另一組同學用打擊樂器伴奏。
(在音樂中師指導學生自由分小組練習)
師:小牧民們,你們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一次小小的音樂會。把自豪、喜悅的心情表現出來吧!
師:我們一起感受了小牧民們載歌載舞的快樂。你們還熟悉哪些蒙古族的歌曲呢?
(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熟知的歌曲,并唱一唱)
生:略
師:蒙古族還有他們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它的演奏姿勢和二胡相似,聽一聽它是什么樂器?
(播放《我從草原來》音樂)
生:馬頭琴
師:我們來看看它是什么樣子的?(出示圖片和音樂。)
師:聽聽它的音色是怎樣的?我們來模仿它的演奏姿勢。
生:略
師:“馬頭琴”它音色深沉、渾厚、蒼勁、遼闊、富于表達勤勞、強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播放《我從草原來》音樂減弱)
師:今天我們一同欣賞、演唱了蒙古族的歌曲,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樂器馬頭琴,豐富多彩的蒙古族音樂帶給我們美好的感受,最后,讓我們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來表達我們快樂的心情吧!
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體驗加入筷子舞和節奏樂器伴奏的效果,更好的表現歌曲。
在合作表演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
在馬頭琴演奏的音樂中,認識馬頭琴并了解其音色。x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篇6
本資源推薦人:洪嘯音樂教育網友 媚眼如絲
本教學設計:黑龍江省鶴崗市黎明小學 王艷玲
教學目標
1.通過筷子舞體驗感受音樂旋律的特點,能夠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認識蒙古族樂器“馬頭琴”,并能夠聽辨其音色。
3.通過聽、唱、舞等音樂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中能夠喜歡蒙古族音樂。
教學流程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組織教學
1、
師生課前準備(聽音樂進教室)
播放:歌曲《草原贊歌》
2、
師生問好:自我介紹
創設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感受愉快的音樂情緒。
一、創設情境、聆聽感受音樂
二、熟悉歌曲旋律
師:同學們都在看我,在看我的衣服嗎?這是哪個民族的服飾?
生:略
師:你說對了,我穿的是蒙古族服飾。
師:那你們知道哪些蒙古族的音樂呢?今天我們就一同來了解一下蒙古族的音樂!
師:讓我們來聽一首歌曲。
(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師:這首歌讓我們想到了什么?
生:(我們仿佛來到了美麗的大草原。)
生:(我看到了好多的牛和羊。)
生:(我看到了奔跑的駿馬。)
師:我和同學們一樣,也仿佛來到了美麗的大草原。誰知道這首歌的名字?
師:你說的非常對,說明你很熟悉這首歌。
師:這首歌曲是《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它就是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瑪演唱的。
師:歌曲的速度是怎樣的,它的旋律呢?我們再來聽。
師:(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及風景圖片)教師用手勢帶動孩子們感受音樂。
師:歌曲的速度和旋律是怎樣的?
生:(中速,較慢, 旋律優美.。)
師:優美的旋律讓我們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熱愛草原、贊美家鄉的情感。
師:我這還有一段音樂,和前面的歌曲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讓我們一起來聽。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伴奏音樂)
生:(旋律不一樣,一個是歡快的,一個是優美的。)
生:(速度不一樣,一個速度慢。一個速度快。)
師:你們說的很準確,是旋律和速度與剛才我們所聽到的歌曲不一樣。這段音樂有著輕快的節奏,前面我們聽到的歌曲旋律流暢,有著連貫的長音。
師:聽了這么歡快的音樂我們最想做什么?
生:(想跳躍,想舞蹈。)
師: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勞動時跳舞、騎馬時也想跳舞,你們知道他們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那些嗎?
生;略
師:有擠奶舞、盅碗舞、馬刀舞等(邊介紹邊出示圖片),下面我們就一同來欣賞一段舞蹈。
(播放:視頻 )
師:同學們能夠看出這是圖片中的哪一種蒙古族舞嗎?
生:騎馬舞
師:對了,是騎馬舞。你最喜歡騎馬舞中的哪一個動作?你能模仿一下嗎?
(在音樂中生隨意做,師生一同做舞蹈動作)
師:同學們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呀!
生:(筷子)
師: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來跳舞的道具。
師:下面我就用它給大家表演一段舞蹈,也叫做《筷子舞》。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音樂伴奏)
師生之間在直觀的問題中交流感情。
聆聽音樂,啟發學生根據音樂展開想象,初步感受蒙古族音樂的特點。
讓學生通過聆聽、比較,能夠分辨音樂情緒和速度的不同。
初步了解蒙古族舞蹈,引發學生好奇心。
以筷子舞為導線,激起學生學習的情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體驗快樂的情感,熟悉本課的旋律,為學唱歌曲做好鋪墊。
三、學習演唱歌曲
師:大家可能發現了,不管我的動作如何變化,我都是在隨著-------音樂來做的。
師:這么歡快的旋律是一首蒙古族兒童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讓我們一同用動作表現音樂旋律的高低變化。
(引導學生一同來做,師用筷子提示音高變化,播放歌曲)
師:我看大家也躍躍欲試,我已經給大家準備了筷子,快把它找到和我一起來做。我唱歌,大家用筷子伴奏。
(師范唱,隨音樂師生一起用筷子律動)。
師:剛才我們一起律動,大家沒有聽清楚歌詞,我再來為大家演唱,你們仔細聽,歌中唱到什么?你記住了哪一句?(師范唱歌曲)
師:歌中都唱了什么?
生;略。
師:(出示歌篇)我們來配合,用接龍的形式按節奏朗讀歌詞。(襯詞是我國民歌的特點之一,是人們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我們不用讀)
師:大家的歌詞讀的很準確。
師:讓我們用“噠”音來輕聲模唱歌曲旋律(用稍慢的速度模唱歌曲旋律,啟發學生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把小牧民自豪的心情表現出來)
師:剛才在模唱旋律時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不認識的音符。(引導學生關注前倚音)
生:略
師:哦,是這個小音符,我來唱一下。(師示范)它是前倚音,寫在音符的前面,用來修飾它后面的音符。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師引導學生一同唱前倚音樂句,這樣的演唱能更好的表現出羊兒的可愛形象。)
師:熟悉了旋律之后,讓我們來合作演唱歌曲。我唱第一句,你們唱第二樂句。襯詞的地方我們一同來唱。
師:歌聲讓我們仿佛來到了遼闊的草原,當我們在草原上喊遠方的小伙伴時的聲音應該是什么樣的?(先用“哎-----”體會聲音傳向遠方的感覺,兩組強弱對比唱襯詞樂局句)讓我們來試一試。(解決歌曲難點樂句)
師:(糾正問題,師生交換角色演唱)
師:讓我們完整、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師提示用歌聲表現出小牧民豪爽的性格,襯詞的地方應該演唱的舒展,富有激情。)
師生合作,感受音樂旋律和動作的變化。
有目的地向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啟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并加深對歌曲的印象。
師生合作,熟悉歌曲旋律。創設情景,解決難點。
四、學習表現歌曲
五、拓展延伸
師:我們一同愉快地演唱了歌曲,但是與蒙古族人比起來,我們的表演還缺少了一點內容,那就是---舞蹈。大家還記得我們前面做過的筷子舞嗎?現在就讓我們用筷子和打擊樂器來表現歌曲。
師:讓我們和小牧民一起來進行一場歌舞表演。一組同學扮演小牧民演唱歌曲;一組同學跳筷子舞;另一組同學用打擊樂器伴奏。
(在音樂中師指導學生自由分小組練習)
師:小牧民們,你們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一次小小的音樂會。把自豪、喜悅的心情表現出來吧!
師:我們一起感受了小牧民們載歌載舞的快樂。你們還熟悉哪些蒙古族的歌曲呢?
(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熟知的歌曲,并唱一唱)
生:略
師:蒙古族還有他們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它的演奏姿勢和二胡相似,聽一聽它是什么樂器?
(播放《我從草原來》音樂)
生:馬頭琴
師:我們來看看它是什么樣子的?(出示圖片和音樂。)
師:聽聽它的音色是怎樣的?我們來模仿它的演奏姿勢。
生:略
師:“馬頭琴”它音色深沉、渾厚、蒼勁、遼闊、富于表達勤勞、強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播放《我從草原來》音樂減弱)
師:今天我們一同欣賞、演唱了蒙古族的歌曲,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樂器馬頭琴,豐富多彩的蒙古族音樂帶給我們美好的感受,最后,讓我們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來表達我們快樂的心情吧!
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體驗加入筷子舞和節奏樂器伴奏的效果,更好的表現歌曲。
在合作表演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
在馬頭琴演奏的音樂中,認識馬頭琴并了解其音色。
教師簡介:
王艷玲,1996年畢業于鶴崗市師范學校,xx年在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教育系讀完本科課程。曾獲黑龍江省中小學音樂教師錄象課比賽一等獎,黑龍江省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二等獎,撰寫的科研論文、教學設計、教學案例等在省、市多次獲獎。 ============================================教學點評:
王艷玲老師是黑龍江省鶴崗市黎明小學音樂教師,她執教的《我是草原小牧民》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五冊第二課《草原》。這節課主要有以下特點:
教師將《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課設計成以唱歌為主,同時將欣賞、音樂知識、筷子舞等有機結合的綜合課,使簡單的音樂材料變得更為豐富。教師在教學中緊緊圍繞《草原》這一主題,在一次次的反復聆聽音樂、參與體驗活動中,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設計了層層遞進式的活動和問題,使聆聽音樂變得有趣味性和知識性,引導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學習音樂。
這節課的開始,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自由的學習氛圍。例如:課前在《草原贊歌》音樂聲中律動進教室,觀看蒙古族服飾,聆聽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使學生在聽、看、動、說中初步感受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為激發學生學習蒙古族歌曲的興趣發揮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教師注重在體驗中學習歌曲。通過初聽《我是草原小牧民》與前曲進行了對比,了解不同情緒、速度,但風格是一樣的,都是蒙古草原情調的歌曲,運用了對比的音樂材料進行教學。在體驗筷子舞中培養學生對歌曲旋律的聽覺記憶能力,在整體學唱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做到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如:引領學生按節奏接讀歌詞、找相同樂句、創設“草原喊人”情景解決歌曲難點、師生接唱等這些方式,把知識技能學習有機的融于實踐活動中。
從學生熟知的蒙古族歌曲入手,引導學生在聆聽音樂中感知馬頭琴的音色,是對蒙古族音樂風格在認識上的進一步加深和提高,從而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和表現歌曲。
整節課設計合理,安排緊湊,教學方式多樣有效,讓學生不僅饒有興趣的學習了歌曲,還加深了對蒙古族歌曲的了解和體驗。
點評人:婁曉麗 (鶴崗市教師進修學院)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篇7
活動來源:
《北京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細則社會領域提出了“通過多種媒介和活動,使幼兒了解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懂得尊重少數民族和其他地區的風俗習慣"。于是在班級中我們開展了“中國民族多"的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幼兒對于民族舞蹈特別感興趣,于是我和幼兒通過欣賞、學跳、創編來感知民族舞蹈的特點n這次活動是其中的一次。
活動目標:
1.感受蒙古族三段體音樂歡快、優美的音樂風格特點。
2.初步嘗試合作創編蒙古族舞蹈,感受創編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音樂、課件、小水桶。
2.經驗準備:幼兒了解認識蒙古族的習俗和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動作。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進教室,感受蒙古舞蹈的音樂特點
1.幼兒聽《草原小牧民》律動進教室。
2.蒙古騎馬、擠奶動作練習。
二、欣賞音樂并觀看課件,幫助幼兒理解音樂
(一)幼兒欣賞音樂。
1.師:今天夏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首好聽的音樂,小朋友認真聽聽這是哪個民族的音樂,你有什么感覺,好像看到了什么?
2.幼兒。說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心情。
(二)幼兒再次欣賞音樂并欣賞蒙古大草原的幻燈片,同時感受音樂的快慢變化。
1.現在夏老師帶小朋友一起到蒙古大草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們都在做什么?
2.幼兒根據幻燈說出人們的生活。
3.你發現音樂有什么變化?
4.教師為幼兒介紹音樂。 (這首音樂是三段體音樂表現蒙古族人民在那達慕盛會上騎馬、摔跤、擠奶的歡樂場面)
三、再次欣賞音樂,感受音樂快慢變化
1.剛才小朋友看到了蒙古族人們有趣的生活,如果你是蒙古人你想做什么事情?想一想音樂快的時候你在做什么,慢的時候你在做什么?
2.分段欣賞音樂:
(1)快的時候做什么動作,請個別小朋友做動作,其他小朋友來學一學。
(2)跟著快的音樂做一做動作。 、
(3)慢的時候做什么動作,請個別小朋友做動作,其他小朋友來學一學。
(4)跟著慢的音樂做一做動作。
四、幼兒分組聽音樂進行編舞
1.請幼兒聽音樂分成5組進行舞蹈創編。
師:剛才小朋友的動作做得很漂亮,接下來讓我們也來做個蒙古小牧民,一起來編個舞蹈,可以加上簡單的隊形變換,注意音樂的快慢變化,讓你的舞蹈更加漂亮。
2.教師鼓勵幼兒合作,并簡單介紹道具。
3.’幼兒自由創編教師巡回指導。
五、幼兒自由展示
1.幼兒集體聽音樂自由展示。
2.幼兒分組自愿展示
六、幼兒聽音樂出教室
活動反思:
中國民族舞蹈體裁、主題、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幼兒在學習表演舞蹈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欣賞到民族舞蹈優美的動作、悅耳的旋律,而且能感受到中國各個民族的不同習俗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市幼兒園教育綱要》藝術領域目標指出,要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培養幼兒藝術表現和創造的初步能力。作為蘊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民族精神豐富內涵的中國民族舞蹈是幼兒園舞蹈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選擇,但是幼兒對于民族的認識比較淺,因為民族離幼兒的生活比較遠,于是我們以主題活動為載體,通過視頻、圖片、故事等多種形式豐富幼兒對蒙古族、蒙古舞蹈的經驗。
以前在教民族舞蹈時更多的是讓幼兒模仿學習,幼兒多是單純的訓練,而大班幼兒有創編能力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于是我在讓幼兒學習基本動作后進行了此次創編活動,意在發展幼兒的創編能力。在本節活動中我選取了三段體的音樂,幼兒能夠大膽創編舞蹈 最重要的就是對音樂的傾聽和理解,于是活動一開始我請幼兒完整 的欣賞音樂,讓幼兒對-I-=樂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分段欣賞進一步讓 孩子理解音樂,為幼兒創編舞蹈打下基礎。為了讓幼兒更豐富的創編舞蹈,我通過同伴學習、小組協商、動作頻率變化、方位變換等方式引導幼兒創編,應幼兒的需要還為幼兒提供了擠奶筒,進一步 激發幼。兒的興趣,為幼兒體驗成功提供幫助。
本次活動幼兒的興趣從頭到尾始終高漲,整個活動過程注重體驗與感受、交流與發揮,真正達到了活動化的共同學習。
專家點評:
幼兒園教師在進行傳統民族舞蹈教育活動時,往往注重的是動作的訓練,一般以教會為目的,過程中要求幼兒單純模仿,忽視幼兒對民族舞蹈的感受力、創造性和表現能力。延慶二幼的夏淑芳老師,在進行蒙古舞蹈《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育活動時,從藝術領域核心價值入手,旨在激發幼兒對音樂、舞蹈的感受和興趣,運用不同方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為幼兒前期經驗的豐富提供了必要和有效的支持。蒙古族舞蹈對于大班幼兒Iii來講,相對陌生,他們不知道蒙古族的人每天在做什么,用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做那些舞蹈動作,夏老師通過圖片、視頻、故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對蒙古音樂和舞蹈的欣賞,豐富了幼兒關于蒙-D-it的生活經驗,了解了一些民族風情和習俗,為舞蹈的創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符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以及認知的發展水平,滿足了幼兒好奇、好動、好問、愛模仿的心理特征,引發了幼兒學習舞蹈的興趣,為教學活動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是能夠把活動的重點和難點逐級分化,為達成Iii標創造贛是草原小牧民.豢謦蠡琴擎黲》贛澄幼兒園教育活動親例及評析了良好的條件。在有限的教育活動時間內,大班幼兒要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快慢和特點,還要進行舞蹈動作的創編,如果沒有主次之分、沒有有效的調節,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對教材的透徹分析,以及對本班幼兒的全貌了解,就不可能十分準確的定位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而夏老師憑著對職業的高度責任感和對幼兒的愛,以及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很好地把握了重點和難點的逐級分化,為幼兒能夠有興趣、專注的參與活動,完成活動目標,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三是幼兒自主自由自愿狀態的激發,符合藝術領域中舞蹈教學的核心價值的倡導。舞蹈的學習是富有個性和自我的學習,若千篇一律,統一要求,整齊劃一,就嚴重違背了藝術領域的價值追求,而夏老師在整體教學活動過程中,很好地處理了教師主導和幼兒主體地位的關系,教師始終站在幼兒的角度去實施教育,引領幼兒去發現、探索,整個活動動了起來,充滿了活力、富有朝氣,能夠不斷地聽到教師接近于生活語調的親切、愉快的說話聲、歌聲和笑聲,讓人有身臨其境并渴望融入其中的愿望。 總之,舞蹈教學對幼兒園教師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不但施教教師要有舞蹈素養,還要有作為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只有了解幼兒、了解幼兒教育的教師,才能夠根據需要,仔細洞察幼兒美麗的童心世界,潛移默化的陶冶幼兒的心靈,制定合理的教學活動計劃,讓舞蹈成為幼兒喜愛并對其成長起到關鍵作用的活動。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篇8
音樂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其育人功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培養熱愛生活和具有鮮活個體的搖籃。反思《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學,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整個教學過程 將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感受、體驗、想象、表現的機會,從而能夠充分展示才華、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
一、關注學生及其情感。
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創設了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關注學生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充分讓學生說、玩、唱、跳、想象和創造,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新《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本節課注重學生的發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二、充分感受和表現。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本課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也是藝術實踐最重要的過程,因而要從聽入手,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旋律,再引導學生從歌詞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過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過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從唱、跳、伴奏和創造等方面來表現音樂的美。另外,本節課也給了很多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每個學生既是創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賞者。
但是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學習歌曲的方式還可以更靈活多樣,以更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歌詞的學習上時間過長,應該充分相信三年級學生的能力,比較簡單的節奏教師只需稍做引導就可學生自主學習。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篇9
音樂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其育人功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培養熱愛生活和具有鮮活個體的搖籃。反思《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學,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整個教學過程將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感受、體驗、想象、表現的機會,從而能夠充分展示才華、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
一、關注學生及其情感。
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創設了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關注學生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充分讓學生說、玩、唱、跳、想象和創造,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新課準》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本節課注重學生的發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二、充分感受和表現。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本課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也是藝術實踐最重要的過程,因而要從聽入手,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旋律,再引導學生從歌詞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過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過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從唱、跳、伴奏和創造等方面來表現音樂的美。另外,本節課也給了很多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每個學生既是創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賞者。
但是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學習歌曲的方式還可以更靈活多樣,以更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歌詞的學習上時間過長,應該充分相信三年級學生的能力,比較簡單的節奏教師只需稍做引導就可學生自主學習。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1、欣賞樂曲《草原巡邏兵》
2、學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3、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4、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歌曲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聆聽《草原巡邏兵》,培養學生完整聆聽音樂作品中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的內蒙古民歌的音調,引導學生動手主動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二、學習用聽視唱結合學習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初步感受內蒙古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民族風格。
三、引導學生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背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進行表演。
四、引導學生用豎笛演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豎笛小練習。(結合學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進行練習)
4:柯爾文手勢復習唱 “3 、5 、6”三個音。
二、新課學習:
(一)聆聽《草原巡邏兵》
1、初聽樂曲的“引子”與第一部分的快板音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聽主題曲調,(情緒怎樣?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題曲調,學生看曲譜再聽音樂,并隨音樂哼唱,體驗蒙古音樂的風格。
3、 聽全曲。設問:全曲與我們剛剛哼唱的主題有什么關系?速度上有什么變化?學生分小組討論后回答。師生交流答案:主題變化發展。
4、 聽全曲。要求:聽完后,按音樂發展的情景,簡單編講故事《草原巡邏兵》。
5、 完成課本上的作業,聽音樂排序號。
教師簡單介紹“笙”的性能。
(二)新歌學習
1、導課:復習《草原上》邊唱邊表演
師:《草原上》這首歌的情緒是優美,抒情的,下面我們再來聽一首蒙古族歌曲,聽完后告訴老師,他的情緒是怎樣的?(聽范唱錄音,學生體會歌曲情緒。)學生自由回答
2、聽音樂,表現了小牧民怎樣的心情?(學生自由回答。)
3、學生隨音樂自由編創動作表演,老師適時指導。(師生一起隨音樂表演)
4、學生跟著范唱錄音輕聲演唱。(唱準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結合豎笛進行視奏練習
6、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邊唱邊用動作表演,表現出小牧民自豪、歡快的情緒。
課堂小結:
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