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面對考試的心理健康教案(精選2篇)
正確面對考試的心理健康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本次活動呈現的背景事例,學生認識到面對創傷性事件的應激反應癥狀以及需要緩釋的必要性。
2、通過本次活動體驗,學生嘗試自我反思,學會一些緩釋創傷性事件應激反應的方法。
3、通過本次活動體驗,學生有意識運用積極心態處理創傷性事件應激反應。
活動準備:
1、課前收集生活圖片。(高興的、悲傷的)
2、制作課件。
3、制作心情記錄年歷片。
4、自由分成5~9人組。
活動過程:
活動內容活動流程設計目的
1、游戲“心有千千結”。
邀請12位同學至空地參與游戲“心有千千結”。旁觀者和參與者預測游戲結果;游戲結束后對照預測與結果談感想。創設輕松、開放的心理環境,對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進行初步了解。
通過游戲暗示認知觀念的改變:生活中有很多類似情況,初起雜亂如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恢復原狀。
2、展示生活組照,談感受及印象。
出示生活組照,請同學推測圖片人物的心情或者自己看圖片后的感受,畫情緒曲線圖。引導學生在輕松、開放的心理環境中表露處理情感問題的真實態度。
3、展示案例。(背景音樂《神秘園》。)
(1)上海交通大學念大三的金賽君,選擇了休學,回家照顧父親。
(2)一知名作家的母親死于牙科治療床上,于是這位作家一直抗拒牙科檢查。以致于牙齒病變嚴重。友人建議請來牙科醫生上門服務,但是當牙科醫生準備器械時,他已死在治療床上了。
(3)漂亮模特當街傷人:15歲時父母離異,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獨身來杭在酒吧當模特,——一個月前致電母親稱想媽媽,讓媽媽來杭——事發前時常沉默不語——動不動和同事吵架——工作時將膠水澆到同事身上——途中遇車禍也未于在前同行的男友說。(分裂樣精神病)通過故事展示面對意外變故,不同的方式有了不同的結局,提醒同學注意正視生活中的變故,使學生自我反思,學會一些緩釋創傷性事件應激反應的方法。
4、主題活動(二選一)
(1)“當她的爸爸倒下了……”
(2)“當她失去雙腿……”情境設置(二選一):
(1)武林路環城北路東南口的施工工地上,一位騎車人被卷入正在施工的壓路機下,不幸身亡。他的女兒只有8歲。
(2)播放關于“籃球女孩”的視頻。提問:如何幫助這個8/4歲的小女孩?那么如果是18/14歲的人遇到類似問題,哪些方式需要調整?
5、在彩紙上書寫“心中的千千結”。(背景音樂《神秘園》。)
請同學在彩紙上書寫“當我失去了心愛后……”引導同學參與故事發展的情境,激發同學的興趣,自然聯系自己,引發體驗感受。
6、自解、小組互解“心中的千千結”。
自己嘗試、小組討論相結合,討論方式方法。(如若暫時無同學主動講,則由老師先拋磚引玉。)引導同學學以致用,并且感受分享他人的想法,從而學會一些緩釋創傷性事件應激反應的方法。
7、彩紙變身。
通過折、撕等手法將彩紙變身。通過動腦想、動手做,促使寫著千千結的彩紙變身為美化教室的飾物;體驗改變,學會改變認知和心態。
8、年歷片記錄每周心情與感受。
發放年歷片,講解年歷片使用規則。通過長期記錄情緒,反省自身的變化,并逐漸養成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的習慣,也由此形成正確的認知。
9、教師寄語。
(1)圖片展示《嘗試壓力》。
(2)朗誦:《生活因溫暖而美好》。(背景音樂《天亮了》。)
總結明確緩釋創傷性事件應激反應的方法。
10、同學談本節課收獲。再次加深印象,反觀自身感受。
正確面對考試的心理健康教案 篇2
一、設計主題:
管理好時間財富
二、活動目標:
1.使學生學會根據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緊要程度安排個人學習工作計劃,加強學習時間的管理和安排。
2.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管理學習生活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三、活動對象:
高中生
四、課前的準備:
小品《我該怎么辦》,多媒體課件
五、設計步驟:
1.課程導入
表演小品《我該怎么辦》(教師要請幾位同學課前先進行排練準備)。
劇情大概:某天晚上,你獨自一人在家,用煤氣燒水,水“咕嘟咕嘟”馬上要開了。這時,忽然電閃雷鳴,風雨大作,吹得窗戶“啪啪”直響,你想到家里的窗戶全部開著,都還沒關;電話鈴此刻也響了,這可能是你同學約好打來的電話;“咣咣咣”,偏偏這時又有人來拜訪,正在很著急地敲著你家的門。
表演在此結束,然后向所有學生提問:這時你會怎么做?為什么?
教師:在處理復雜的情況時,我們要根據重要性和緊迫性安排活動程序,每個人的觀點和標準不同,得到的活動程序安排自然也會不一樣。
2.小知識
教師簡單介紹生活事件的“重要——緊急”分類模型
Ⅰ指重要且緊急的事Ⅱ指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Ⅲ指不重要但緊急的事Ⅳ指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重要先生和緊急先生‘
重要先生經常跟我們說:“我管轄處理的事情都很重要,它跟一個人的理想、目標關系密切,必須要認真履行,一絲不茍地完成。”
緊急先生則會這樣說:“我管轄的事情十分火急,必須馬上得到處理,推托不得。這些工作一旦完成,馬上就能見到效果,別人都會稱贊你能干,當然有一些事情還會很有趣。”
他們風風火火,忙忙碌碌,不斷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有時他們也會為各自管轄的范圍發生爭執,為分管事情的優先級而發生沖突。
3.心動行動
①向全班投影出需分類的生活事件表;
需分類的生活事件參考如下:
a.參加各種課余活動,如學科競賽活動;
b.下周將進行數學單元測驗;
c.每個月末,以前的老同學要碰頭聚會,大家玩得很開心;
d.有趣的活動,如看電影;
e.跟附近的同學打電話;
f.給遠方的同學寫信;
g.有問題要問老師,上課有些問題沒聽懂;
h.明天要進行地理單元測驗;
i.天氣涼了,該去買新款的衣服了;
j.下個月有一場精彩的球賽直播;
k.下周有一場精彩的演唱會。
②每個小組經過討論和商量將上述生活事件進行分類,完成以下分類表格。
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
小組派代表發言,并解釋對生活事件進行如此分類的理由。
③教師:從大家的交流中我們會發現,每個小組的分類結果不盡相同,這其實跟每個小組的每位同學對個人的角色定位不同有關,有些人以學業為重,有些人更注重業余興趣愛好,還跟生活目標有關,比如有些同學可能會更愿意根據以前的.習慣安排計劃。所以,我們要進行個人自主管理,必須要先從個人所擔任的角色出發,考慮跟這些角色有關的目標,然后在日常的作息安排中進行活動的設定。
4.心靈雞湯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是這樣安排自己的時間的:8:00——17:00除早午餐外,校對修改作品清樣;17:00——20:00晚餐之后外出辦理出版事務,或走訪朋友,或進古玩店過把癮,尋求一件珍貴的擺設或一幅古畫;20:00就寢;0:00——8:00寫作,夜半準時起床,一直寫到天亮。這位勤奮的文學巨匠一生共創作了96部小說和《人間喜劇》這部巨著。
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雪夫從年輕時候起即采用了時間統計法,即每天晚上臨睡前核算自己一天的時間花得合理不合理。他堅持一天一小結,年終大總結,直到逝世前一天,56年如一日,從不間斷統計。結果,他畢生的時間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他先后發表了70多部學術著作,寫下了12500張打字紙的論文和專著。他駕馭了時間,他是名副其實的時間的主人。
加拿大醫生奧斯勒在醫學方面有過多種貢獻,比如成功研究了血小板等等。他身兼多種工作,但是不管忙碌到多晚進臥室,就是凌晨兩三點鐘,他也做到睡覺之前讀十五分鐘的書。他是這樣計算的:一般人的閱讀速度是1分鐘300字,15分鐘便能讀4500個字,一周可以讀3.15萬字,一個月就可讀12.6萬字,那么一本書平均以7.5萬字計算,一年就可讀20本書。奧斯勒睡前讀書15分鐘的制度,整整堅持了半個世紀之久,共讀了8235萬字,1098本書。“每天睡前15分鐘”,使奧斯勒博學廣納,這15分鐘賦予了生命另一種神奇。
革命前輩徐特立同志,曾經這樣寫道:“我今年四十三歲,一天學一個字,一年可學三百六十五個字,七年可學二千五百五十五個字,到了五十歲時,豈不就是一個通法文的人嗎?假若一天學兩個字,到四十六歲半,就可以學通一國文字。我盡管笨,絕沒有一天學會一個兩個字也學不會的。”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經過多年持續不懈的學習,他終于學會了法文、德文和俄文。徐老持之以恒的治學精神真實不簡單啊!
自主管理的好習慣在形成之處,好比是飛船離地奔月的瞬間,往往最艱難,所耗的能量往往超越以后的幾十萬英里。沒有極大的努力,缺乏意志力,就很難完成大刀闊斧的變化、革除陋習。但一旦形成,便能給生活帶來秩序和高效率。
要培養和建立這樣的好習慣,需要“知識”、“技巧”與“意愿”三者協調一致。知識是理論性的觀念,指點我們“做什么”及“為什么做”。技巧是指“如何做”,表示我們有付諸行動的愿望。這也是無數人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
5.觸動心弦
每天的時間猶如一塊大餡餅,大師們把它切割得香甜味美,你又是如何分配你的時間,劃分這塊餡餅的呢?
①你通常會什么時候制定學習計劃呢?
②你的計劃完成情況如何?你對此如何評價?
6.結束
送你們一句話: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
——培根
六、這節課可能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