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語文電子版二年級下文案(精選3篇)
鼎尖教案語文電子版二年級下文案 篇1
一、檢查復習
背誦《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朗讀感悟《望廬山瀑布》
板書題目,并解題
[望廬山瀑布]望:遠看。題意是遠看廬山的瀑布。
師:簡介廬山(見附錄)
簡介作者:(見附錄)
理解詩句之意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日照:陽光照射。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云聚散猶如香爐那樣,因此而得名。)生:發生,產生。(指山間云煙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紫煙:紫色的云煙。(因為有太陽光的照射,云霧顯出紫紅色的光彩。)遙:遠。前:山前。川:河流。詩句之意:太陽照在香爐峰上,峰頂云霧彌漫,蒙蒙的水汽透過陽光,呈現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煙,繚繞著香爐峰。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絲帶高掛于山川之間。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飛流:飛奔的流水。直下:筆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虛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長。疑:懷疑,以為。銀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現的明亮光帶(天河)。落:瀉落下來。九天:指天的處。(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所以稱九天。)詩句之意:瀑布從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瀉而下,使人以為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
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四行詩各寫什么?(第一行寫背景;第二行寫靜態;第三行寫動態;第四行寫聯想。)具體寫瀑布的詩句是哪幾句?(二、三句)
詩句解析
前兩句:寫詩人遠望廬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個“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掛”字化動為靜,寫出了瀑布的雄奇壯觀。
后兩句:“飛流”二字表現出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虛數,極盡夸張地寫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飛流的壯觀。一個“疑”字率直道破這是詩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作者在詩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比喻、夸張)
師: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寫背景時,“生”字形象寫出了山間煙云猶如從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的一團白煙,飄渺與青山藍天之間。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貼切的比喻,表現了自己奇特的想象,從而使整個形象顯得更加雄偉壯麗,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張。不是實指,而是形容其長、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掛、飛、直下、疑、落。)
師:“生”(上有)。“掛”字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遙看時的形象,點名“遠看”題意。“飛”把瀑布噴涌而下的景象描繪地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高峻,又顯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這些眼前。“疑”是大膽、奇特的想象。
你讀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氣勢磅礴,景色壯美。)
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通過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充分體現了詩人浪漫的情懷。
誦讀背誦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指導誦讀:一、二緩、舒;三、四快、高。
三、作業布置
讀下面兩首古詩,不認識的字查查字典。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讀背《望廬山瀑布》,并完成課后練習題。
四、板書設計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
白日……
所見遠望——照生
黃河……遙看——看掛
欲窮……近觀——飛下
所思聯想——疑落
更上……
鼎尖教案語文電子版二年級下文案 篇2
教學目標
認識“樓、依”等12個生字,會寫“樓、依”等10個字。
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想象畫面,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并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詩人寫的,都是面對祖國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不由自主就抒發的贊美之情。
二、初讀古詩,自主識字
自由讀詩
自主識字
認讀。
讀準“瀑、布”,韻母都是“u”,聲母分別是“p”和“b”。
“盡”是前鼻音,“層”是后鼻音。
識記。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讓學生對照識字。
“樓、依、遙”都是形聲字,根據熟悉的構字部件來識記,也可以采用換偏旁的方式聯系熟字來識記。
“欲”組詞“欲望、食欲”識記字義。
“層”,看看插圖,這鸛雀樓一層疊著一層,數數有幾層。
“爐”,從“火”從“戶”,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聯系生活想一想見過哪些爐子——煤爐、微波爐。可將“爐”與“廬山”的“廬”作比較鞏固字形。
指導寫字
“樓、依、爐、煙、掛”這幾個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樓、依、爐、掛”要特別注意筆畫的穿插。“爐、煙”左側“火”的捺應改成點。
三、朗讀感悟《登鸛雀樓》
板書題目,并解題
[登鸛雀樓]題意是登上鸛雀樓。
師:簡介鸛雀樓,簡介作者
理解詩句之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日:太陽。依:依傍。盡:消失。詩句之意: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水朝著大海的方向洶涌奔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想要。窮:盡,使達到極點。千里目:眼界寬闊。更:再。詩句之意:要想看到更遠的風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樓層。
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四行詩各寫什么?(《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行寫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勢雄渾的意境;后兩行寓理于詩,寫出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句解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這兩句詩寫的是詩人登樓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意思是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黃河入海流”寫近景,意思是滔滔黃河水朝著大海的方向洶涌奔流,寫出了水的氣勢磅礴,景象壯觀。兩行詩對仗工整,“白日”對“黃河”,景物相對,色彩也相對;“依山盡”對“入海流”,動詞相對,厚重有力,既構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達了充沛的氣勢。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兩句詩是詩人登樓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遠的風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樓層,表達了詩人不凡的胸襟與抱負。詩中的“千里、一層”都是虛數,可理解為更遠、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看圖想象,有感情朗讀。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登鸛雀樓》這首詩通過描繪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雄偉壯觀的景象,抒發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誦讀背誦。
四、作業布置
朗讀背誦《登鸛雀樓》。
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登鸛雀樓》的意思。
鼎尖教案語文電子版二年級下文案 篇3
一、導入新課,板題示標
(一)板題導入
我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有沒有李白寫的呢?(靜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白帝城)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板書《望廬山瀑布》)
3.用課件出示導學稿。
二、小組討論,組內糾錯。
請同學們借助拼音大聲朗讀詩文,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難讀的詩句多讀幾遍,直到讀熟練。
(一)個人自學
1.學生自主學習(生按提示自學,師巡視指導。)
2.自己檢測自學效果:學生大聲朗讀一遍課文后生字詞和整首詩文。
(二)小組糾錯
和小組內伙伴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輪流讀生字詞,交流對生詞的理解。
(四)班內質疑
1.檢查正確認讀生字詞
多媒體出示本課生字詞,指名讀。
2.指名讀,去拼音讀,小組比賽讀等方式進行拼讀。
三、質疑拓展,小組總結
(一)自學自測
學生自學,認真朗讀詩文,嘗試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小組糾錯
小組輪流朗讀詩文,互說詩句的意思,互相糾正錯誤。
(三)質疑拓展
1.指名學生朗讀詩文,師生共同糾錯。
2.結合重點詞語理解重點詩句,進行朗讀指導。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指導:
交流對第一行詩的理解。
(1)指名說說詩句中關鍵字的意思。
日:太陽照:照耀(如果不這么細致地去分析,孩子們很可能把日和照當成“日照”這個城市來對待。)
香爐:香爐峰,廬山上的一座山峰;
生:飄浮
紫煙:紫色的煙霧
(2)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交流對第二句詩的理解。
方法與步驟同第一句。再指導學生進一步有感情讀詩句時,要引導學生品味“掛”字的妙用
交流對第三四句詩的理解。
理解這兩句詩,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詩句的意思。詩意理解后要抓“飛流直下”與“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指導學生讀出這種氣勢。
每句詩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歸整體,讓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歸納總結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背誦、默寫詩文;
2.根據對詩歌的理解,畫一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