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第三冊音樂教案(精選2篇)
二年級第三冊音樂教案 篇1
海珠區同福西路小學<走進音樂世界>二年級第三冊教案
第一課 過中秋
第一課 過中秋
課 題: 過中秋
教學目標:一:了解中國節日傳統節日中秋節的風俗與人文內涵,體驗節日歌曲中的美感,感受節日氣氛。
教學目標二:能有表情的演唱抒情和活潑等不同情緒的歌曲,用歌聲表現中秋節的意境,并能背唱其中
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曲。在指導下,人人參與自編自演活動。
教學目標三:能從長短不同的語言中懂得音的長短,能富有情感的朗誦配樂詩《月姥姥》,對語感有初步
的審美能力。
教學目標四:借助語言找到音的長短。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聽關于中秋的故事看關于月亮的圖片后,在唱關于中秋的歌曲時,更加的感情到位。
教學難點:對 ∣ x --∣ x x ∣ 節奏的練習。
教具準備:卡片繾憂伲家艋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1 律動練習
2 師生問候
二 故事導入
1 以童趣色彩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中秋節家家戶戶要團圓的人文情懷。
2 讓學生把課前自己準備的花燈都帶到課上來,讓同學們互相欣賞,為本課的主題過中秋營造氛圍。
三 學習新歌
1 學生聽范唱,第二遍跟唱
2 學生分句跟琴模唱
3 聽老師模唱,學生跟唱。
4 老師唱前半句,學生接后半句,唱熟后交換。
5 學會歌曲后,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表演方式展示自己:
a 表演唱的方式
b 舞蹈的方式,剩下的學生伴唱。
c 選擇打擊樂器為他人表演伴奏的方式
d 用畫畫的方式設計自己喜愛的花燈。
四 教授新歌《爺爺為我打月餅》
1 通過對話讓學生說說中秋節除了觀花燈、賞月外,還吃過月餅嗎?都喜歡吃哪些品種的月餅?在《爺爺為我打月餅》歌曲中,讓同學們把自己喜歡吃的月餅畫出來,讓大家分享。邊畫畫邊讓學生聽熟歌曲。
2 老師引導學生對歌曲內容的理解。
3 師范唱,學生跟唱。
4 學會歌曲后,鼓勵學生獨立演唱此歌曲,并請同學們結伴為大家表演。
五 小結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復習舊歌
《中秋節》 《爺爺為我打月餅》
三 學唱新個歌
1 先于《爺爺為我打月餅》進行對比,讓學生談談感受。
2 邊聽邊隨音樂的節拍左右擺動,感受抒情而流暢的歌曲韻律
3 模仿老師的樣子邊朗讀歌詞邊做第一拍拍腿,第二、三拍拍手的律動。
4 在聽唱歌曲的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的做動作幫助記憶歌詞,體驗和感受歌曲的美感。
四 配樂詩朗誦
1 把配樂詩朗誦的的內容編個故事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帶著一種幻想朗讀《月姥姥》,培養學生朗讀的語感。
五 練習
1 老師與學生合作游戲
2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舉出語音與節奏長短相關的話。
3 分聲部做一做書上的兩個聲部有節奏的聲勢練習,注意小聲說,能相互傾聽。
六 小結
七、課后反思:
第二課《唱唱、跳跳》
第二課《唱唱、跳跳》
課題:唱唱、跳跳
教學目標一:培養學生對五聲音階的相對音高概念,能打著手號唱準五個音組成的歌曲。
教學目標二:通過暢游和欣賞等音樂活動,使學生在唱唱跳跳的音樂活動中,用體態動作感受和表現活潑愉快的音樂情緒,對音樂的高低、強弱變化等規律做出真確的反應。
教學目標三:進一步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珍惜同學之間友誼,培養熱愛同學的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這節課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音樂體驗中,感受和表達“唱唱、跳跳”的愉快心情,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能力,進一步建立自信心。
教學難點:五聲調式的音準的解決。
教具準備:卡片、頭飾、小樂器、電子琴、錄音機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 導入
1 用卡片導入,學會手號的打法,以及唱準唱名,可用老師唱唱名,學生邊打手號邊模唱。
2 用游戲的方法幫助音高的聽辯和模唱。
3 結合《五聲歌》的內容,老師打手號讓學生根據手號視唱唱名,逐句模唱。
三 學唱《五聲歌》
生以聽唱法學會這首歌
四 學唱《我們都是好朋友》
1用聽唱法邊唱邊拍打節奏。
2 歌曲學會后,坐位前后左右自由組合,邊唱邊互相拍拍手,拉手,揮手進行律動。
3 進行暢游活動。
五 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 圖片導入
把《哇哈哈》歌曲當背景音樂,讓同學們看圖說說新疆人有什么特點。結合畫畫設計新疆帽,讓同學們相互合作,動手用手折新疆帽。
三 學習新歌
1 用聽唱法學會此歌
2 讓有新疆舞舞蹈動作經驗的同學來設計表演動作,全班同學跟著模仿。并把大家認為折的最好的新疆帽獎給動作設計的同學戴,邊歌邊舞。
3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表演的方式。如:歌唱、舞蹈、拍節奏伴奏、選擇打擊樂器伴奏。
四 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會跳舞的洋娃娃》
1 欣賞完后,自由探索,啟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穩定、均勻的強弱和強弱弱節拍規律,讓大家想一想、議一議、學一學。
2 讓學生用走路、學時鐘擺動、打擊身體各部位或敲擊樂器來表現強弱和強弱弱的效果。
3 讓學生模仿洋娃娃的樣子跟隨音樂走高走低、漸強漸弱做律動。
五 小結
六、課后反思:
第三課《奇妙的天空》
第三課《奇妙的天空》
課 題:奇妙的天空
教學目標一:能用自然好聽的聲音演唱歌曲《閃爍的小星》、《云》,能背唱其中一首。
教學目標二:學會打手號“fa”,能模仿老師打著手號唱《閃爍的小星》的旋律。
教學目標三:能用體態動作表現抒情和活潑兩種不同情緒的歌曲。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兩種不同節拍的歌曲伴奏,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對神奇奧秘的天空產生興趣。
教學重點:對手號“fa”的認識以及對歌曲的熟練掌握。
教學難點:對三拍子歌曲和二拍子歌曲的對比。
教具準備:卡片,星星頭飾,打擊樂器,電子琴,錄音機。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 新課導入
1 以謎語導入新課
2 復習舊的手號,學習新的手號
a 做“請你跟我這樣做”的模仿練習。讓學生模仿老師打“fa”的手號,并進行模唱。
b 學生做書上的手號練習,并模唱。
3 說星星: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過的星星是怎樣的?
4 做星星:讓學生將自己打扮成星星,并表演。
三 學習新歌
1 聽范唱
2 師生合作演唱,讓學生感受aba
3 用律動表現歌曲
4 用打擊樂器表現歌曲
5 完整的用好聽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6 賞星星:學生聽“星星變奏曲”,感受節奏、速度、力度的變化所表達的不同情緒。
7 演星星:創設情景讓孩子們感受和星星在一起的情景,并進行編排。
四 小結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 感受音樂
1 聽兩首音樂《春節序曲》、〈云〉片段,每組選出兩個同學隨音樂揮動彩帶,感受音樂的情緒。其余的學生用手臂隨音樂畫線條來感受音樂。
2 請學生在黑板上畫出第一首音樂的線條。
3 再聽第二首音樂〈云〉音樂,請學生拍拍手,覺的可以怎樣拍。老師提出要求:第一拍強,后兩拍弱,感受三拍子音樂的強弱規律。
4 跟老師模唱第一樂句唱名。想想最后一個音有什么特點。
5 請一位同學用一種打擊樂器把長音敲出來。
6 學生打手號跟老師模唱唱名,在每個長音的地方用三角鐵敲一下。
7 老師模唱 3 5 6 ∣5 - - ∣和 3 5 6 ∣5 0 0 ∣請學生說說有什么不同?用對比的方法感受音的長、短對音樂的影響。
三 歌曲學唱
1 出示課件:歌詞和旋律走向。學生可邊看邊用手畫旋律線。
2 歌曲唱到云朵像什么?
3 想想你看到的云朵像什么?
4 學生自由回答。
5 邊聽范唱邊隨老師一起做律動。請幾位同學和老師一起做,可以自己創編動作。
6 隨琴唱出歌詞
a 隨琴輕聲唱出歌詞。
b 糾正學生演唱出現的問題。
c 用多種方法來演唱歌曲。
d 全體清唱一遍,用三角鐵在長音處伴奏。
四 創編活動
1 請學生用樂器表現風聲、雨聲、太陽出來。
2 老師用情節把各種聲音連起來,學生進行表演一次。
3 歌曲前奏用打擊樂器表現風、雨、太陽出來,完整地唱一遍歌曲〈云〉
五 欣賞童聲合唱曲《小白船》
1 放《小白船》歌曲音樂,跟隨老師朗讀歌詞。
2 邊欣賞邊跟著錄音哼唱,自由律動,請全班以小組為單位,手拉手模仿小船,小組里選出做桂花樹和玉兔的同學。
六 小結
七、課后反思:
第四課《動物世界》
第四課《動物世界》
課 題:動物世界
教學目標一:從歌曲旋律的走向,感受上行、下行、同音反復。在游戲中感受音樂的高低變化。
教學目標二:從語言的朗讀中體會音樂節奏里x—o 的停頓。在聆聽音樂中,嘗試用動作表達自己想象中的動物形象,能背唱歌曲《小毛驢》。
教學目標三:能聽辯出長笛、低音大提琴的音色,用動作表現這兩種樂器所表現的動物形象,從音樂中感受動物可愛的形象。
教學重點:音樂的走向和音樂中的停頓。
教學難點:掌握歌曲的旋律以及會畫歌曲的旋律線。
教學準備:頭飾、打擊樂器、電子琴、錄音機。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1 律動練習
2 師生問候
二 教授新課
1 學唱歌曲前,先進行語言與音樂中的停頓的探索。讓學生說一說:
一 二 三 ,開 步 走 , 抬 起 頭 ,挺 起 胸 ,就 像 小 兵 雄 赳 赳。
x x x o x x x o x x x o x x x o x x x x x x x o
探索到說話中的停頓,導入音樂中的停頓。
2 欣賞歌曲《野兔餓了》,邊聽邊一拍一下拍手,遇到音樂中的停頓用雙手握拳表示。
3 輕輕地放背景音樂《野兔餓了》,讓學生邊拍節奏邊朗讀歌詞,停頓處雙手握拳或讓學生自己設計表示停頓的方法。
4 讓學生對歌曲音樂有初步印象后,配合結合歌曲的學習,讓學生通過聽覺的分辨,感知音樂的上行下行。
a 先模仿老師做打手號唱旋律的練習。老師打手號唱《野兔餓了》的第一、二小結旋律,讓學生模仿。
b 老師打手號唱的旋律用線條畫出來。用同樣的方法把第三、四小節旋律,讓學生模仿和畫出線條,邊唱邊感受音的上行、下行和同音反復。
c 聽唱歌曲《野兔餓了》,邊唱邊用手勢表示歌曲旋律的走向。
d 輕輕的放背景音樂《野兔餓了》,按照教材22頁的要求,把停頓處睡覺的小兔用彩筆涂上顏色,加深對音樂中停頓的印象。
5 歌曲基本掌握后,讓學生討論歌曲的處理方法,啟發學生根據故事的情節來處理歌曲演唱的速度。
6 讓學生邊唱邊做律動,進一步豐富歌曲的表現力。
7 改編歌詞,請同學上臺設計表演。
三 學唱歌曲《小毛驢》
1 老師分句打手號唱歌曲的旋律,讓學生找出歌曲中的相同樂句,音樂中的走向特點。
2 用聽唱法學唱歌曲,第一遍先欣賞歌曲《小毛驢》,請同學們議一議,歌曲里講了怎樣一件有趣的事?第二遍欣賞歌曲《小毛驢》時,讓學生輕聲跟唱,學著小朋友騎著小毛律從很得意的樣子到摔下地,談談自己對歌曲的感受。
3 結合歌詞的朗誦配上打擊樂器,感受小毛驢行走的節奏。請一部分同學朗讀,讓一部分同學自己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來模仿小毛驢行走。沒有樂器的同學用聲勢配合。
4 綜合體驗。歌曲熟悉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老師和同學進行分工合作,請一部分同學扮演小毛驢,一些同學自選打擊樂器伴奏,其余同學演唱歌曲。
四 小結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 新課導入
1 故事導入
a欣賞管弦樂曲《獅王進行曲》
b讓學生談談聽了這段音樂的感受,聯想到什么動物?它是怎樣上場的?合著音樂學學它走路的樣子。
c 聽辯演奏《獅王進行曲》的主要樂器,隨音樂的節奏用跺腳、拍手和“嘣”哼唱主旋律的方法感受音樂。
2 欣賞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中《小鳥》的主題。
a 以“動物聯歡會”為串線,欣賞《小鳥》音樂。
b 音樂形象的比較,讓學生比較小鳥的音樂形象和獅子的音樂形象,說說對《小鳥》音樂的感受。
c 請一些同學戴上各類小鳥的頭飾,隨音樂的節奏自由飛翔,用動作表現音樂中的小鳥形象,其他同學學著演奏長笛的樣子感受音樂。
3 欣賞《大象》的音樂。
a 繼續以“動物聯歡會”為串線,欣賞《大象》的音樂。
b 音樂形象的比較,讓學生談談聽了這段音樂的感受,聯想到什么動物?它是怎樣上場的?跟著音樂學學它跳舞的樣子。
c 讓學生模仿大象笨重的樣子感受三拍子的韻律,認識低音大提琴樂器,了解其音色特點和演奏方法。
三 做音的高低的游戲
1游戲前讓學生靜靜欣賞《加沃特舞曲》。
2 在聽覺上基本有高低概念后,讓學生在座位上用動作表示聽出的變化。
四 小結
五、課后反思:
第五課《唱游》
第五課《唱游》
課 題:唱游
教學目標一:鍛煉對動作的反應和協調能力,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合作和協同表演的能力。
教學目標二:〈學生做〉通過跟唱的方式提高識譜能力,音準能力以及節奏的準確性。〈玩具進行曲〉則讓大家在唱游中通過自己用腳走進行曲步伐來參與的方式去 進一步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的節奏。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唱游活動懂得相互間的合作和配合。
教學難點:在唱游中學生音準和節奏的掌握。
教具準備:打擊樂器、電子琴、錄音機。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 新課導入
1 以做“照鏡子”的游戲導入。
2 請兩個同學站著做“照鏡子”的游戲。
3 導入聽唱歌曲《學我做》,學生按照歌曲要求進行活動,互相評價。
4 進行即興創作的練習,在模仿的基礎上,進入老師指導下的創作練習。
三 小結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聲問候
二 唱游歌曲《玩具進行曲》
1 老師先在黑板上板書《玩具 曲》,讓學生通過聽歌曲錄音、做律動去感受,找出兩個適合這首歌曲的詞填進去,啟發學生聽出進行曲的風格。
2 用聽唱法學唱歌曲,邊聽歌曲邊拍手感受歌曲節奏的行走特點。
3 學生分批進行音樂律動,表演的同學拍成一行、或圍成一圈行走,邊和著歌曲的節奏行走邊自由的做一些具有個性化的動作。
4 根據歌曲的內容選擇自己喜歡扮演的角色,進行表演。
5 坐著的同學可用聲勢和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三 小結
四、課后反思:
第六課《要做好孩子》
課 題:要做好孩子
教學目標一:能富有情感地演唱《小朋友,愛祖國》和《什么船兒》這兩首歌曲。理解歌詞內容,從感受歌曲美的意境中,培養 “愛祖國、愛科學”的情感,背唱其中一首歌曲。
教學目標二:能選擇打擊樂器并探索自然音源,為民間故事《狼來了》配音響,在創作的過程中,表現故事情節,并能用較流利的語言看畫講故事,發展語言智能。
教學目標三:培養學生爭做好孩子的自信心,懂得每個人都應爭做“愛祖國、愛科學、誠實勇敢和有禮貌的好孩子。
教學重點:音樂形象的體驗、創作以及表現。
教學難點:對歌曲的創作以及表演。
教具準備:打擊樂器、電子琴。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 導如新課
1 用對話的方式引入課題。
2 老師把歌詞里的幾個比喻提出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找答案,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 聽唱歌曲。第一遍放歌曲《小朋友,愛祖國》的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一聽,歌曲作了怎樣的回答,和同學們的答案是否一致。第二遍讓學生用模唱的方法,跟著錄音學唱歌曲。
4 表現歌曲,繼續跟著歌曲錄音完整演唱歌曲時,讓學生設計自己喜歡的動作有表情地表現歌曲。
5 歌詞基本熟悉后,進行填唱新歌的練習。
三 學唱歌曲《什么船兒》
1 感受歌曲、表現歌曲
a 游戲“聽音樂找座位”。
b 游戲“點蟲蟲”,玩中學唱歌曲。
c 游戲“乘飛船”,玩中鞏固歌曲。
2 理解歌曲、創作歌曲
引言:剛才,我們的歌中唱了四種神奇的船兒,你還知道一些什么船兒呢?
a 學生展示查找的資料,沒有的可找老師借用。看到這么多奇妙的船兒,你能把它也唱一唱嗎?
b 老師講“船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正是人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步一步發展創造而來的,鼓勵他們應該熱愛科學,具有發明創造的精神。
c 同學們在歌聲陪伴下動手設計自己心目中最神奇的船兒。
d 全體學生手舉自己的“船兒”盡情表演歌曲《什么船兒》至下課。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 為敘事故事《狼來了》配音響。
全班分組圍坐成4個半圓,教師在中間。
1 說一說、做一做
a 電腦多媒體屏幕展示一組故事《狼來了》的圖片。
b 故事接龍,把八幅圖片分別給八個小組,每組請一位同學講圖畫內容。讓學生根據圖片的內容講故事,運用“語言智能”簡單復述圖片上的故事,從語言上的角度體驗和表現故事情節。講完故事請同學給故事取名。
c 讓學生說出故事中出現的幾種不同的腳步聲,并用動作表現出來。
2 拍一拍、讀一讀
a 老師給出一節奏: x ∣ x ∣ ∣ x║
b 每組按節奏說一句話,描述一張圖片的內容。
方法:把八副圖片編上號碼,老師邊打著快板邊讓學生按節奏說出一句話,并把這句話寫在黑板上。
c 老師根據學生的創作的一句話,引導和改編成快板,在詞句里劃上小節線、時植線和反復記號。
3 想一想、儀一儀
分組討論:
a 為快板編簡單動作。
b 為每幅畫加音響效果。
4 配一配、演一演
a 在快板詞里加進打擊樂器和配音響的記號。
b 請每組試音響效果,反復演練本組承擔的配音任務。
c 在教師的指導下,全班齊讀快板故事。全班合作表演時,教師要給各小組分工,各組明確參與配樂的地方及如何演奏,協商好后進行合作,教師擔當起提示和調配的作用,注意控制好演奏的速度和力度。
5 編一編、說一說
a 多媒體出現第八幅圖“牧童哪里去了?”
b 請學生用節奏編故事結尾。
c 以“實話實說”的形式讓學生用一句最簡明的話,總結本課學習的收獲,最后多媒體展示關鍵詞語“好孩子要誠實。”
三 小結
四、課后反思:
第七課《我們都是小樂手》
第七課《我們都是小樂手》
課 題: 我們都是小樂手
教學目標一:通過歌曲《大鼓和小鼓》的學習,能用強弱對比的手法邊唱邊演奏歌曲。
教學目標二:通過歌曲《玩樂器》的學習,能較協和地用三角鐵、小鼓、雙響筒邊唱邊參與四個聲部的合奏,培養學生多層次合奏的能力。
教學目標三:通過歌曲《我們的小樂隊》的學習,鞏固已學過的的節奏型,學會自選打擊樂器參與多層次歌曲伴奏的過程,并能即興創編簡單的歌詞,邊唱邊表演。
教學重點:打擊樂器與歌曲的配合。
教學難點:歌曲當中的強弱的對比以及節奏型x x o │ x x x║的練習與掌握。
教學準備:打擊樂器,電子琴,錄音機。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 游戲導入
1 學唱歌曲前,先做“感應強弱”的游戲。如:教師用強弱的力度拍歌曲前兩小結的節奏,讓學生用相反的力度模仿。
2 放歌曲的錄音,先讓學生用動作感受歌曲中擂大鼓和敲小鼓的強弱力度,再進入聽唱歌曲的學習。
3 在學生可以背唱歌曲后,教師和學生用游戲的方法邊唱邊表演。
4 邊唱邊用打擊樂器大鼓和小鼓進行伴奏,沒有樂器的同學也可以用跺腳和拍手來模仿為歌曲配伴奏,加入節奏聲勢和打擊樂器的練習。
三 唱唱、敲敲《玩樂器》
1 欣賞歌曲《玩樂器》,讓學生聽一聽歌曲中出現了哪幾種打擊樂器?先按照教材上的四種節奏組合要求,把全班分成四部分,選出四位節奏感好的小朋友在前面領拍節奏,分組把節奏練熟。
2 讓學生討論:根據教材上的四種節奏樂器的敲擊方法,三角鐵、小鼓、雙響筒分別試一試效果,讓學生自己選擇樂器和節奏型相配,聽一聽,比較一下,找出最合適的方法。
3 分聲部合奏,從一個聲部熟悉后加入第二個聲部,基本協調后,再加入第三個個聲部、第四個聲部,循序漸進進行合奏。
4 邊唱邊用打擊樂器參與演奏。
四 小結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 唱唱、動動《我們的小樂隊》
1 用自由行走的方法,感受歌曲行進的風格,用律動法聽唱歌曲,歌曲熟悉后可在老師的指導下,模唱唱名,并復習前面學過的手號。
2 歌曲掌握后,可根據各種不同樂器的特點,進行即興填詞演唱和表演的練習。
3 學生可模仿自己所選樂器演奏的姿勢,口中模擬該樂器發出的聲音,邊唱邊奏,象征性地感受和模擬樂隊的合奏形式。
4 在同學們演唱和表演的同時,可請一部分同學自選打擊樂器自編音型伴奏。
三 小結
四、課后反思:
第八課 唱唱、算算
第八課 唱唱、算算
課 題:唱唱、算算
教學目標一:通過唱唱、算算的有趣過程,能用歌唱的方式進行數字的換算和表演。
教學目標二:能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能參與創編簡單歌詞的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三:通過欣賞《日歷歌》基本掌握年、月、星期、日、時、分、秒之間的換算關系。能隨著《在鐘表店里》音樂的節奏做律動。
教學重點:歌曲的學唱
教學難點:打擊樂器與音樂的配合,以及學生對歌曲的即興創編。
教具準備:打擊樂器、錄音機、電子琴。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候
二 算算、唱唱、敲敲《數蛤蟆》
1 老師出題,讓學生計算,從數一只蛤蟆的嘴、眼睛和腿,到兩只、三只,掌握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數字遞增的規律,看看誰的反應快。
2 跟著范唱的音樂輕輕哼唱。教師采取清唱的方法,速度慢一些,讓學生不看課本,帶領學生進行邊唱邊算的練習。
3 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教材上提供了固定的伴奏音型。先分兩個聲部用拍節奏的方法練好,然后進行兩個聲部的節奏配樂練習,讓學生自己尋找合適的樂器,敲一敲,合一合,選出最和諧的音色。
4 學生進行歌詞的創編。
三 小結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師生問候
二 欣賞歌曲《日歷歌》
1 請學生欣賞《日歷歌》,根據學生生活中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做填空練習。
2 把《日歷歌》的歌詞知識做成卡片,發給學生,聽到歌詞里和自己手里持有的卡片內容相同時就舉起卡片示意。
三 欣賞管弦樂曲《在鐘表店里》
1 首先讓學生靜靜地欣賞一遍樂曲,讓學生開展討論,聽到和想象到怎樣的場景。用語言簡單描繪。
2 讓學生自選角色模仿音樂的節奏做動作,參與音樂欣賞的過程。
3 在老師的幫助下,共同商量如何表現鐘表店的場景。
4 以小組為單位,協商和創編參與音樂欣賞的律動方案,每組再派出代表匯報各自的表演方案
四、小結:
五、課后反思:
二年級第三冊音樂教案 篇2
作者單位 北京市望京實驗學校小學部 鄔京華
北京版小學二年級第三冊音樂課《秋天到》教學設計(一)
教學內容: 學習歌曲《秋天到》。
教學時間:xx年9月19日上午第一節。
教學班級:二(4班)24人
教學目標:
1.能夠用流暢、自然的聲音準確的演唱歌曲《秋天到》,感受歌曲優美、舒展的情緒,用有感情的歌聲贊美秋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2.運用打擊樂和速度的變化感受歌曲獨特的意境。
3.嘗試用口風琴吹奏歌曲
教材分析:略
教學重點:用流暢、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抒發贊美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難點:歌曲中出現的四度、五、六度度跳躍音程 5 1 、 6 2 、 5 3
教學準備:
教師:鋼琴 錄音機 錄音帶 掛圖 課件 多媒體教學設備 打擊樂(沙錘 串鈴)
學生:音樂書、口風琴
教學過程:
一.導入作品(階段目標:用律動使學生身心沉浸在音樂的意境之中)
階段目標:創設教學氛圍,保持輕松的心態
師:播放音樂《秋日私語》
生:聽音樂進教室,做律動
要求學生做到:抬頭、挺胸、沉肩、收腹、立腰、非常挺拔。
師:作品用什么樂器演奏的?作品叫什么名字,演奏作品的鋼琴家是誰?哪國人?
生:鋼琴、秋日的私語、理查德 克萊德曼、法國人
師:這首鋼琴作品想讓我們認識到秋天什么呢?
生:景色美麗
師:你們聽聽這首作品想讓我們知道什么(播放歌曲錄音)
生:復述聽到的內容
師:面對大自然的美景,人們不禁發出了贊嘆。(再次播放歌曲錄音)
二.學唱歌曲(階段目標:用有彈性的聲音演唱)
1.出示歌譜
師:你聽到歌詞的內容了嗎?我們也來嘗試著贊美一下。
生:跟著老師的伴奏唱一唱。
2.師生合作唱歌詞
3.指導歌曲的難點
5 1 、 6 2 、 5 3音程的大跳
口型、氣息等支持等。
4.生生合作唱歌詞,學生分成兩個部分唱歌詞
5.再聽歌曲范唱,指導學生備唱歌詞
6.帶著學生唱歌譜
師:唱歌譜后,你們感受到秋天的腳步是怎樣向我們走來的么?
生:回答問題。
7.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體會)
師:用快速唱還是秋天的腳步嗎?如果不是像誰的腳步嗎?啟發學生聯想。
生:學生形容自己的感受。
師:你能用自己的步伐走一走嗎?(配合音樂走步)
生:聽音樂走步
8.用打擊樂伴奏(沙錘和串鈴)
三.器樂練習
1.教師指導學生吹奏三個低音,7 6 5
2.師生合奏歌曲。
聆聽:《秋日囈語》
1.師介紹欣賞內容:這首深情如夢般的《秋日囈語》,通過法國著名通俗鋼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雙手,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優美的旋律,悠揚的琴聲,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秋的世界。整首樂曲旋律如波浪般起伏蕩漾,節奏疏密變換、錯落有致。讓人們仿佛置身于秋日午后的微風中陶醉了。
2.師放錄音,生欣賞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聽著這首鋼琴曲你在想什么?秋天是什么樣的?大家說說看:
四.小結下課 布置作業,背熟歌詞
板書設計:
八月:天轉涼、風變爽
秋天到 九月:魚蝦肥、瓜果香 贊美秋天
十月:楓葉紅、菊花黃
教學設計思路:
1.從學生已知入手,導入課題。
2. 運用多種手段突破難點,感受歌曲意境,學會聆聽作品是關鍵。
3. 關注學生課上學習狀態,運用積極的評價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4. 對于課上生成的新容,要及時反饋、解決。
5. 課后完成教學反思。
課后反思:
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可以有幾種,但是選擇哪種,完全要依靠教師對本班學生學習狀態的了解。以及對教材的理解之上。本課教學中,由于作品節奏舒緩,有的學生課上認為《秋日囈語》有些象催眠曲。我聽到這種意見后,首先端正自己的認識態度。首先,我認為學生能當眾說出作品的感受,說明是對教師的信任,學生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另一層含義就是,描寫秋天的作品大多給人以沉穩、穩健的感受,這樣的節奏非常符合音樂形象的塑造,說明學生認真聆聽作品了。不然他無法揣摩作品的意境,我理解這就是好事。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從不同意見當中進行思考,反思自己教學的收獲,為提升教學水平做好積累。
北京版小學二年級第三冊音樂課《秋天到》教學設計(二)
教學內容: 學習歌曲《秋天到》。
教學時間:xx年9月19日上午第一節。
教學班級:二(4班)24人
教學目標:
1.能夠用流暢、自然的聲音準確的演唱歌曲《秋天到》,感受歌曲優美、舒展的情緒,用有感情的歌聲贊美秋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2.運用打擊樂和速度的變化感受歌曲獨特的意境。
3.嘗試用口風琴吹奏歌曲
教材分析:略
教學重點:用流暢、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抒發贊美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難點:歌曲中出現的四度、五、六度度跳躍音程 5 1 、 6 2 、 5 3
教學準備:
教師:鋼琴 錄音機 錄音帶 掛圖 課件 多媒體教學設備 打擊樂(沙錘 串鈴)
學生:音樂書、口風琴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活動(階段目標:從節奏導入,感知歌曲節拍)
1.師生合作
師:請一位同學上來與老師合作,我走一下,就請學生用樂器敲一下,要隨著節奏的變化而變化。(培養學生觀察力)
生:手拿雙響筒等待與教師合作。
要求:教師走多快,學生就敲多快
師:請所有同學為老師伴奏。
生:伴奏。
2.用打擊樂為音樂伴奏
師:出示幻燈,請看這就是我們剛才敲擊的節奏,現在我們合著音樂來敲擊一下。(點擊)
生:聽音樂伴奏,眼睛看屏幕上的節奏譜。
二. 學唱新歌(從器樂入手降低學習難度)
1. 器樂練習
師:剛才大家做的不錯,現在請拿出口風琴,老師在黑板上有6條練習,請你找到其中1條與老師合奏。
生:選擇其中1條。
2. 師生合奏
師:找6名同學到前面合奏。
生:1人彈奏2個小節。
師:全班學生一齊與教師合奏。
3. 學習歌詞
師:這么好聽的歌曲,配上歌詞是什么樣的呢?我們一起來聽這首歌詞。(點擊播放歌曲)
生:跟著音樂唱。
師:通過演唱歌曲,我們知道秋天是什么樣的季節呢?
生:忙碌的、豐收的季節。
師:我們除了知道這些,我們還從歌曲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呢?
生:秋天的景色。
師:雖然歌曲這么短,但是我們得到的信息是那么豐富。讓我們滿懷贊美之情,把這些信息也傳達給在坐的老師們,我來伴奏。
生:聽伴奏唱歌曲。
師:糾正口型、咬字、吐字。
生:再演唱歌曲。
師:現在我們把腳步加快些,看看有那么變化?
生:快速唱。
師:你們感覺這急匆匆的腳步描寫的還是秋天嗎?
生:交流感受。
師:所以說秋天的腳步是非常穩健的,結實的,把這個形象要唱出來,就要把字咬住。
4. 信息拓展
師:秋天的腳步是那樣穩健,給人們心里塌實的感受,小朋友們知道哪幾個月是秋天嗎?
生:知道 交流信息
師:出示幻燈介紹 秋天到 八月:天轉涼、風變爽 九月:魚蝦肥、瓜果香 十月:楓葉紅、菊花黃
三. 作品賞析(階段目標:聆聽鋼琴獨奏《秋日囈語》,用律動配合音樂)
1. 介紹作品
師: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描寫秋天的器樂作品,這首深情如夢般的《秋日囈語》,通過法國著名通俗鋼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雙手,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優美的旋律,悠揚的琴聲,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秋的世界。整首樂曲旋律如波浪般起伏蕩漾,節奏疏密變換、錯落有致。人們仿佛置身于秋日午后的微風中。
師:聽后出示幻燈并提問:作品用什么樂器演奏的?作品叫什么名字,演奏作品的鋼琴家是誰?哪國人?
生:鋼琴、秋日的私語、理查德 克萊德曼、法國人
師:這首鋼琴作品想讓我們認識到秋天什么呢?
生:景色美麗
師:順應四季的變化大自然,向人們敞開胸懷,充滿激情的擁抱大家(再次播放歌曲錄音)
2.律動表現
四.小結下課 布置作業,背熟歌詞
教學設計思路:
1.從音樂實踐活動入手,導入歌曲。
2. 難點突破在歌曲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感受歌曲意境,學會聆聽作品是關鍵。
3. 關注學生課上學習狀態,運用積極的評價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4. 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使學生能自信的演唱歌曲。
5. 課后完成教學反思。
課后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與第一個設計不同之處在于:教師一上來就從音樂活動入手,先讓學生用打擊樂為歌曲《只要媽媽露笑臉》伴奏,之后,我們進行師生合作練習。學生走,教師用打擊樂與他配合,然后是教師按照歌曲節奏走,全體學生觀察并進行伴奏。這樣實際在培養學生細心的觀察力和聽力。活動中伴隨成功感在里面。然后我們聽音樂伴奏,這樣逐漸使學生熟悉歌曲《秋天到》的節奏。學生出現的問題就是聆聽第二樂句第一個小節時,總是聽不準,總把節奏打成x x x x,而歌曲的節奏是x x x- ,從中我發現有的孩子上課時觀察的不細心。這樣聽音樂伴奏時就一定要出錯,于是教師指導學生聆聽這些細節的方面。另外在感知音樂形象時,我們運用了對比的方法,學生馬上就聯想到用快速唱不象春天的腳步走來,向是春天或夏天的腳步,這樣對比之后,學生對歌曲形象的理解就更加深入。
不足的是,音樂形象的對比還不透徹,設計了,但是做的不明確,這是我在今后教學中要設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