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風箏(精選2篇)
花風箏 篇1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風箏文化的了解和感受,結合學生親手制作與放飛的體驗,引發學生對民間藝術的濃厚興趣。
2、 在欣賞與動手的過程中,感受與風箏有關的活動所帶來的快樂。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欣賞與動手的過程中,感受與風箏有關的活動所帶來的快樂
三、教學準備:
有關風箏的圖片資料、音樂盒帶及伴奏帶,美術材料、工具等。
四、教學過程:
(一)、你們放過風箏嗎?
有沒有放過自己制作的風箏?
誰能說說你看到過的風箏有哪些形狀?
(二)、教師展示各式各樣風箏的資料及放飛風箏的vcd
要求學生注意風箏的不同外形。——對風箏制作工藝中的形式美、繪畫的造型美,能否提出自己的看法
師:一只只多彩的風箏,在湛藍的天空中翻飛、飄蕩,猶如水中的游魚、天上的飛龍遨游在云水之間,看著那。。。真想駕上它們,飛向無際長空,空中飄來隱約的聲音,是天宮的仙女在吹奏?還是風兒關來了遙遠的歌聲?呵,是那些裝有音響裝置的風箏,在那里輕輕地哼唱,慢慢地吟誦。
(三)、誰能說說最早風箏有什么作用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已經有25xx年的歷史。最早出現記載在宋代。
應用風箏傳播的第一人——韓信。用風箏量距離。
利用風箏進行科學實驗
風箏是人類最早的飛行器雛形。
(四)、觀看制作風箏的錄象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制作過程。注意點是對稱。
(五)、欣賞歌曲《放風箏》
1、聽賞
2、輕聲跟唱
(六)、畫一畫放風箏
1、觀看書本上學生作品,大家來評講
2、請一個同學上前做模特,分別展示給大家的是不同的面。
3、然后請不同角度的學生來說一說他看到的是怎樣的面。(正面、側面,反面等。)要讓學生體會在畫畫時注意到人物的不同形態和表情。
4、放飛風箏時線是如何表現的?(有學生表現時用曲線等,如果線是彎的,風箏會飛起來嗎?)
學生繪畫,教師巡回指導。
(七)總結、下課。 教學反思:本節課是一節以繪畫作為教學重點的藝術課。在上課前段通過對風箏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讓學生掌握了風箏的相關知識,當然只是最初步的了解,然后結合學生親手制作與放飛的體驗,引發學生對民間藝術的濃厚興趣,其次在繪畫之前注重培養學生從事物的不同角度去觀察,去表現,另外,我還引導學生在描繪放風箏時,注意風箏線的表現。因此,當學生開始作畫時,對自己說要表現的內容已經相當清晰。但是在構圖上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面的飽滿及色彩的搭配。今后將在這方面的教學上努力探索。
花風箏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聽辨和感受樂曲《出發》中火車行駛的節奏,并隨音樂律動。
2、感受河北民歌《放風箏》的情緒,了解歌曲的內容和一般特點。
3、聽辨和感受《出發》和《放風箏》在音樂表現手法和音樂情緒方面的差異。
4、參與多聲部節奏組合活動:《春天交響曲》。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可以感受到《放風箏》的情緒,感受到河北民歌的特點。
2、參與創作《春天交響曲》
三、教學準備:
歌曲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聽音樂,初步感受樂曲《出發》的節奏。
提出問題:樂曲中描寫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運用哪些音樂手段來描寫這種交通工具?
2、教師介紹定音鼓和小鼓對火車均勻行駛節奏的模仿,小號對火車汽笛聲的模仿。
3、聽音樂,進一步感受樂曲《出發》的情緒。
提出問題:樂曲中少先隊員出發到郊外去是怎樣的心情?
作曲家在樂曲中運用兩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現少先隊員出發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師帶領學生隨音樂哼唱樂曲中的兩個主題。
(二)、聽樂曲《出發》,隨音樂律動。
1、教師將學生組織成一列或幾列長隊,仿佛是火車的車廂,隨音樂有節奏地律動,特別提醒學生表現火車出站、進站時,漸快與漸慢的節奏變化。
2、提醒學生注意律動時隊形的變化,以及隊形行駛方向的變化,應隨音樂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3、介紹作曲家和樂曲創作背景。
(三)、聆聽河北民歌《放風箏》。
1、聆聽中國風格的音樂。
提問:《放風箏》與前面剛聽過的樂曲《出發》有什么不同?
鼓勵學生從音樂情緒、風格、音樂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
2、聽歌曲歌詞,提問:歌曲中唱了哪些內容?
三月 —姐妹穿著—放風箏—風箏飛翔—回家
3、介紹這首民歌的音樂特征:在人民群眾中流傳、傳唱,不同地域《放風箏》的音樂也不一樣,同一首民歌,不同的人唱得也不一樣。介紹歌曲之中的襯詞、裝飾音以及旋律等特點。
4、請學生跟著錄音哼唱歌曲。
(四)、多聲部節奏組合活動:《春天交響曲》
1、引導學生展開關于春天的想象,將春天能發出聲音的事物列舉出來,將這些事物發出的聲音模仿出來。
2、組織學生對各種聲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師選取其中的幾種聲音填入如下表格中,進行節奏設計,組織學生按節奏念讀。全體學生順序表演。啟發學生進一步聯想,思考哪些聲音應該用強力度來表現,哪些聲音應該用弱的力度來表現,哪些聲音應該漸強,哪些則應該漸弱。
1. 春雷2 . 春風 3. 春雨 4. 山泉
轟隆. 嗚 — 沙沙沙 叮 咚
轟隆
花風箏 篇2
第一課題 剪一剪《七彩蝴蝶》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漂亮的各種各樣的花蝴蝶,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
2、運用剪刀等工具進行蝴蝶剪紙創作,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剪紙藝術表現手法上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難點:
用剪刀等工具進行蝴蝶剪紙創作,表現出不同特點、不同花紋的蝴蝶圖案。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光盤、各種各樣的蝴蝶的圖片、參考圖、蝴蝶剪紙作品數幅。
學具準備:
各種各樣的蝴蝶資料、彩色紙、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復備學生活動復備
1、板書:七彩蝴蝶
2、提問:為什么把蝴蝶說成是七彩蝴蝶呢?
教師小結:
3、引導學生欣賞各種各樣的蝴蝶圖案和蝴蝶照片。
4、提問:你認為這些蝴蝶哪些地方很美?他們都有哪些特征?
5、展示蝴蝶的特征:對稱的圖案。
6、提問:怎樣用剪刀剪一個對稱的圖案?
7、示范用剪刀剪一個對稱的圖案,指導學生拿出準備好工具,嘗試著剪一只對稱的蝴蝶。
8、老師巡回指導。
9、課堂小結,展示構圖漂亮的學生作業。
1、思考。
2、學生思考問題,并回答
3、欣賞老師出示的圖案、照片。
4、學生思考回答
5、觀察蝴蝶的對稱圖案
6、學生回答:對折的方法,先折后剪。
7、觀察并嘗試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8、學生作業。
9、學生展示漂亮的蝴蝶圖案作業。
第二課題 畫一畫《花風箏》
美術課目標:
1、通過對風箏文化的了解和感受,結合學生親手制作與放飛的體驗,引發學生對民間藝術的濃厚興趣。
2、欣賞與動手的過程中,感受與風箏有關的活動所帶來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啟發學生用畫筆表現不同的風箏美麗的圖案。
教具準備:
1.有關風箏的圖片資料、vcd光盤等。
2.風箏文化的文字資料以及與科學相聯系的資料等。
3.美術材料、工具等。
學具準備:
收集各種各樣的風箏圖案資料、水彩筆、彩色紙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復備學生活動復備
1、組織教學:檢查學生的工具。
2、唱一唱:有感情的歌唱歌曲《放風箏》。
3、談一談:春天放風箏有什么感想。
4、看一看:
出示課件:各種各樣的風箏圖片資料。
5、講一講:
老師講一講關于風箏的文化歷史背景。
6、提出作業要求:
根據自己的想法,用水彩筆設計制作一個漂亮的風箏圖案造型。
7、做一做:
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水彩筆設計制作一個漂亮的風箏圖案造型。
8、教師小結,展示學生作品。 1、準備好工具,靜息。
2、有感情的歌唱歌曲《放風箏》。
3、學生談春天放風箏的感想
4、看各種各樣的風箏造型圖案。
5、聽老師講關于風箏歷史文化背景。
6、認真聽教師講作業要求。
7、完成作業:
用水彩筆設計制作一個漂亮的風箏圖案造型
8、展示作品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