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萬花筒教案(精選7篇)
中班萬花筒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能運用多種感官自發、主動地參加探索性活動,在活動中了解萬花筒的的基本構造,學習拆裝萬花筒。
2、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帶來的快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人手兩個萬花筒(一個是完整的萬花筒,一個是經過加工的不完整的萬花筒,并貼有標記)
2、萬花筒內的小配件(小花片、泡沫紙片等)若干;
3、實物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玩萬花筒,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1、師:“小朋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個萬花筒,請你們看看哪個萬花筒更好看?”
2、幼兒玩萬花筒,觀察萬花筒變化、漂亮的圖案。
3、集體交流:哪個萬花筒更好看?說話理由。
4、教師小結:能看到五顏六色、千變萬化圖案的萬花筒好看,貼有標記的萬花筒不好看,看不到花紋和圖案。
(二)學習拆、裝萬花筒,探索萬花筒里的奧秘
教師:“為什么一個萬花筒能看到神奇的圖案,而另一個萬花筒卻看不到呢?你們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1、拆萬花筒:鼓勵幼兒拆萬花筒,要求不能破壞萬花筒。
2、引導幼兒大膽探索打開萬花筒的方法。
3、集體交流:萬花筒里有些什么?
4、小結:萬花筒里有一個透明、圓形的小盒子,有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小花片以及三面小鏡子,三面鏡子是朝里面放的。
5、裝萬花筒:“小朋友拆開了萬花筒,發現了許多秘密,請你們把它再變回原來的樣子”
6、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幼兒裝好后檢查一下,是否和原來的萬花筒一樣。
(四)修萬花筒,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為什么另一個萬花筒看不到千變萬化的圖案呢?請你們也拆開來看一看”。
1、幼兒拆萬花筒,說說自己的發現。(沒有小花片、沒有鏡子、盒子被黑布遮住了)
2、幼兒修萬花筒,教師提醒幼兒可以用所提供的材料組裝萬花筒。
活動延伸:
科學區中提供組裝萬花筒的材料,鼓勵幼兒大膽裝配萬花筒。
活動反思:
讓幼兒通過觀察自己總結萬花筒里圖案的形狀和花的特征,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難的,因為萬花筒里的圖案由于鏡面的原因會產生多個連接在一起的紋樣,比較抽象,孩子是很難看出來的,因此幫助孩子進行觀讓幼兒觀察萬花筒,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制作萬花筒,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使教學變得更加輕松和愉快。
中班萬花筒教案 篇2
課題:萬花筒
課時:2課時
施教時間:9月1日——9月8日
教學目標:
1.了解萬花筒的圖案是對稱的,并描述它的對稱方式。
2.用繪畫、剪紙、拼貼等方法表現類似于萬花筒的圖案。
3.試著按照自己的設計來表現色彩。
教學重、難點:
1.能否表現對稱的圖案。
2.能否用“先設計一個圖案再復制”的思路來設計對稱的圖案。
3.能否表現記憶中的色彩的感覺。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一些有萬花筒圖案的圖片,中心對稱的圖案。示范用的紙、筆、剪刀、膠水等工具。
學生:有萬花筒的學生將其帶到課堂,帶好彩色紙、剪刀、膠水、繪圖筆等。
教學活動過程:
第一節:
活動一:玩一玩
傳著看看、玩玩萬花筒,教師提示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找一找萬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這樣?
分組將各自在萬花筒中看到的圖案簡單的畫一下。
活動二:
展示各組的作業,并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的花樣是如何對稱的。
放課件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中最亮的那個六角形圖案,它是由六個三角形組成的,其中只有一個三角形的花樣是真實的,其余五個都是鏡子反射出來的,它們都是相同的并且圍繞一個中心點對稱。
活動三: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綠色的圓形,然后請兩組同學到黑板上畫一畫在萬花筒中這個圓形會變成什么樣的圖樣,在學生繪畫、比較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先設計一個圖案再復制”的思路來設計對稱的圖案。
活動四:
大家一起來畫一下自己心中的萬花筒中的圖案,并表現記憶中的色彩的感覺。
作業展示,評價。
札記:有一位學生在畫的時候想到了像剪窗花那樣把紙折幾下,在一個單元格里畫出幾何圖形,再對印到其他格里。我及時肯定了這種辦法,孩子們紛紛效仿,不一會就像做游戲一樣完成了作業。
第二節
活動一:
教師展示用粘貼方法表現的萬花筒,引起學生興趣。
請學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簡單的制作萬花筒中的圖案。分組嘗試一下。
活動二:
各組向大家介紹、交流自己組找到的簡便方法。
(學生很難將對稱圖案表現得很精確,但這并不重要,重在找到方式方法)
再想一下,除了用彩色紙,還可以用什么材料表現萬花筒中的圖案?(討論)
交流:用扣子、小粘貼、橡皮、夾子、小花片……
活動三:
試著用各種材料來表現萬花筒中的圖案。
色彩也是考慮的一個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觀察一次萬花筒,將其中認為最漂亮的一個色彩組合記住,并且將它表現出來。
活動四:
收拾與整理。
課后拓展:
在萬花筒中最亮的那個六邊形圖案的外邊,還有無數個三角形花樣,所以,我們才叫它萬花筒。不同的學生看萬花筒,得到的感覺也不一樣。建議學生試著用多種外形來概括萬花筒圖案的形狀,表現它的繽紛。
試著做一個萬花筒。
札記:現在的萬花筒里的花片都是塑料的了,反而不如以前用紙片做的效果好。有一位學生拿來了她媽媽小時候玩過的萬花筒,在班里傳來傳去,惹得同學們十分羨慕。有了這個五彩繽紛的寶貝,孩子們的思維便被調動起來了,作業的效果還真不錯。
中班萬花筒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家庭模式的演變過程,對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2.吸取傳統家庭的美德,引導運用于現代家庭生活中。
3.知道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知道家庭的穩定關系到社會的穩定,明確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學重點:
不論家庭模式如何演變,家對于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教學難點:
體會得到自己家中的美德以及要建設美好家庭的責任感、自豪感。
課前準備:
課件、“小家庭大社會”圖板基礎、學生家庭合照
教學時間:2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家庭模式的演變,知道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2.了解傳統家庭的美德,發揚于現實家庭生活中。
3.知道構建和諧社會要從我做起,從每個家庭做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誦小詩,感親情。(教師出示課件:“傾訴的聲音”),朗誦這首詩。
2.揭示課題。
二、學習
1.彩虹鏡——了解多彩的家庭模式。
⑴ 看合影,談發現。
師:每個同學是否帶來了自己家的合影。小組交流,看看合影,你發現了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投影展示“獨生子女家庭、非獨生子女家庭、三代同堂家庭”學生的家庭合影。)
師:這就是現代家庭普遍的三種家庭模式。說一說,你的家庭屬于哪一種模式?
⑵ 了解家庭模式的演變。
⑶ 家庭模式展示會。
2.多棱鏡——認識大家庭的獨特模式。
師:在傳統的習俗中,大家庭模式在歷朝歷代備受推崇。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當時傳統家庭生活的理想。很多影視、文藝作品都發生在傳統大家庭的背景中,你能舉一些這樣的例子嗎?
⑴ 分析《紅樓夢》里的家。
師:我們班中的一些同學大概看過《紅樓夢》吧,誰來說一說?(自由說。)
(教師播放影視片斷:“寶玉挨打”),引導學生分析賈府是怎么樣的一個大家庭。
⑵ 出示人物關系圖。
師:《紅樓夢》人物多達300余人。這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大家庭、大家族,他們“同居共財”——居住在一起,共同擁有財產。
教師舉例讓學生深入了解四大家族中的賈府,特別是賈府中賈母、賈政等人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
⑶ 拓展,進一步了解大家庭。
師:你還知道哪些大家庭?(可以《楊家將》、巴金的《家》為范本舉例。)
⑷ 小結傳統家族的異同。
師:看了以上這些大家庭,你有什么發現?(人多,關系復雜,家長是至高無上的主宰……)
3.聚焦鏡——體驗“鄭義門”傳統家庭美德。
⑴ 了解家庭的穩定關系到社會的穩定。
師:現在,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走入“江南第一家”去看一看。請大家認真思考,“鄭義門”為什么能被賜封為“江南第一家”?
(教師播放錄像:“江南第一家導游”。)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歷代的統治者都很重視家庭問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鄭義門”的忠、孝、節、義被統治者所推崇,其治家經驗甚至被明太祖朱元璋借鑒用以治理天下。故而賜封其為“江南第一家”。
⑵ 感受“鄭義門”為人處世的美德。
⑶ 體驗“鄭義門”的孝敬傳統。
三、拓展
1.進一步了解“鄭氏規范”的歷史價值。
教師出示資料:據考證,日本、韓國一些法律制度也是遵照當時鄭氏家族的治家方略制定的。
2.了解更多的傳統家庭美德。
師:課前大家收集了許多有關傳統家庭的美德,大家互相交流(小組內交流,教師有選擇性地在投影儀上展示。)
3.了解家庭中的家譜。
4.課堂小結。
中班萬花筒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體驗萬花筒圖案變化帶來的美妙感受及自己制作萬花筒的樂趣。
2、能自己拆裝、組合萬花筒,發現物體成像與鏡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多少等因素有關。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每人自制一個萬花筒(制作材料:塑料片和錫箔紙做成的"鏡片",每位幼兒3片;牙簽盒、桌面墊板卷成的筒各1個)。
2、自制的碎花片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以謎語導人課題:小小花瓶,身藏百花,轉來轉去,千變萬化。
2、引導幼兒觀察萬花筒,通過自己拆裝探索萬花筒的秘密。
(1)組織幼兒自由欣賞自制萬花筒,發現它的千變萬化,激發起探索的興趣。
(2)引導幼兒自己拆開萬花筒,觀察其結構,了解萬花筒里有三塊長方行的鏡子,有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小花片,還有裝花片的小盒子。
(3)指導幼兒探索形成美麗圖案的奧秘。逐步實驗:物體在1面、2面鏡片前分別是什么樣子,3面鏡片應該怎樣排列才會出現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發現物體成像與鏡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的多少等因素有關。
3、幫助幼兒組合安裝好玩花筒、繼續觀察探索。
活動延伸:
更換不同的花片探索轉動效果。
中班萬花筒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我們觀察到:孩子們往往對看起來變幻無窮、神秘莫測的萬花筒百看不厭。常常會聽到孩子們說:快來看!我的圖案又變了!”以孩子們看、玩萬花筒為契機,設計出這一活動課例,可以從中揭示出萬花筒這一常見兒童玩具的基本構造原理,繼而鼓勵孩子們積極思考身邊眾多的科學現象,努力去發現、去實驗,在不斷的探索中獲得成功感。
【活動目標】
1.探索萬花筒的主要構造,初步知道反射、透光的簡單道理。
2.啟發幼兒動手建構三棱鏡,培養幼兒初步的立體空間知覺。
3.通過反復操作、擺弄,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在所有萬花筒的外圍標上1號、2號、3號、4號的標記,1號萬花筒為完好的。
2.給每位幼兒準備至少兩個萬花筒(其中一個必須是1號萬花筒)。
3.準備操作材料:鏡片若干、小碎花片若干。
【活動過程】
1.觀察活動:幼兒通過觀察、比較自己的兩個萬花筒,說出兩個萬花筒的不同點:一個有漂亮的花紋;一個看不出什么。
2.啟發幼兒對不好看(看不見花紋)的萬花筒進行分析、猜想,記錄不好看的原因,激發幼兒探索萬花筒的興趣。
(1)請幼兒看看上面,看看下面,還可以揭開蓋子看看里面。
(2)檢查萬花筒時可以拿著1號萬花筒進行比較,看看里面有什么不同。
3.實驗操作、記錄原因:
(1)老師提供材料,引導幼兒將不是完好的萬花筒拆開、改裝。對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每位幼兒必須拆裝好一個萬花筒,動手能力強的幼兒可多次拆裝。
(2)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在下面的記錄表上做記錄。(鼓勵幼兒用繪畫、符號等形式。)
幼兒記錄表:
材料
給所有操作材料做標記
猜想原因
記錄實驗過程
2號萬花筒
3號萬花筒
4號萬花筒
4.講述結果:歸納、理解構成萬花筒的主要條件,分析錯誤萬花筒中出現的原因。
(1)2號萬花筒底部擋住了光線,不透光。
(2)3號萬花筒無鏡片,不能產生反射作用。
(3)4號萬花筒沒有碎花片。
(4)一個好看的萬花筒需要具備的主要條件:要有三面鏡片對著中間,合起來成三角形,底部有小碎花片,花片與鏡片之間要透光。
【設計評析】
活動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使幼兒不僅僅滿足于“老師教什么,我學什么”的發展水平。在整個課例中充分設計比、看、拆、裝等游戲化活動,使幼兒主動、積極地觀察、探索、操作材料,從而有效地發展其分析、比較、觀察、記錄等能力。每個活動步驟以幼兒主動操作為主,在活動中層層剖析,步步深入,使操作活動與知識的掌握密切相連。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并用表格記錄實驗操作的結果,使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本活動適合分組教學,教師可將各類萬花筒放在活動區中,給幼兒提供反復操作的機會。
中班萬花筒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 在拆拆玩玩萬花筒的過程中激發探索萬花筒的興趣,學習拆分及組裝萬花筒的方法。
2、 探索多面鏡子的反射現象,初步了解萬花筒成像的原理。
活動準備:
1、 雪花片、平面鏡兩個。
2、 大記錄表一份。
3、 萬花筒、操作框人手一只。
4、 萬花筒的組裝步驟圖一份。
5、 兩個黑板、磁鐵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教師引題,幼兒回憶夾角成像現象。
昨天我們小朋友用兩面鏡子和一片雪花片做游戲,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教師小結:鏡子的夾角大,成像的數量少;鏡子夾角小,成像數量多。
二、自由玩萬花筒,提出質疑。
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樣好玩的玩具萬花筒,請你們四人一組去玩一玩,互相交換看一看里面的秘密。
1、 幼兒自由玩萬花筒,交換玩萬花筒,教師引導幼兒細致觀察萬花筒中的影像的不同。
2、 幼兒交流。
你在萬花筒中看到了什么?
四個萬花筒里面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
為什么有的萬花筒中有很多圖案,有的萬花筒中卻看不到很多圖案?
你怎么才能知道萬花筒的秘密?
三、拆萬花筒,了解萬花筒成像的原因。
讓我們一起動手試試拆開萬花筒吧,看看里面到底裝著什么東西。
1、 觀察萬花筒的組成部分
提問:你拆開萬花筒里看到了里面有什么?
你的萬花筒里有幾面鏡子?
除了鏡子還有什么?
拆開萬花筒發現里面的東西和別人一樣多嗎?
一樣多的配件為什么看到的圖案不一樣,有的多,有的少呢?
四、幼兒探索多面鏡子的反射現象。
1、三面鏡子如何擺放才能讓珠子變成許多圖案呢?
2、出示萬花筒的組裝步驟圖,讓幼兒自己學習組裝方法。
提問:你能看懂嗎?有沒有看不懂的地方?
2、 幼兒自由探索組裝萬花筒。
3、 幼兒交流:教師記錄大記錄表,引導幼兒探索鏡子擺放的位置與成像多少的關系。
4小結:萬花筒就是利用三面平面鏡做成三菱鏡,讓少量的珠子變出許多漂亮的圖案。
四、幼兒組裝好萬花筒,再次感受多面鏡成像。
1、 請幼兒把拆開的萬花筒重新組裝好。
2、 教師利用組裝步驟圖幫助有困難的幼兒解決問題,完成組裝任務。
3、 請幼兒和客人老師一起欣賞萬花筒漂亮的圖案。
自我反思:
1、 教學活動時間有點拖時,中班控制在30分鐘。
2、 活動中目標基本達成。
3、 教師的語言有些嘮叨,有些要求可以課前鋪墊。師幼互動融洽,教師的隨機教育比較靈活。
中班萬花筒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在觀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萬花筒的內圖案的色彩美和造型美。
2.積極發現萬花筒的圖案中色彩的規律,嘗試按規律涂色。
3.在無窮的變化中感受萬花筒的神奇,激發探究的欲望。
活動準備:
1.幼兒玩過萬花筒。
2.萬花筒(一個),有團花按的范例2~3張。
3.萬花筒(人手一個),有簡單團花圖案的作業紙(每人一張)
4.幼兒用書、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1.與幼兒交流萬花筒的操作方法。
教師:這是玩具?(萬花筒)你知道怎么玩嗎?(邊轉邊看。)誰來和我們說一說,玩給我們看一看。
2.幼兒一邊玩萬花筒,一邊欣賞其中的圖案。
(1) 幼兒結伴玩萬花筒,自由交流自己的發現。
教師:玩一玩、看一看。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你在萬花筒里看到了什么?
(2) 集體交流。
1、線條和圖形。
教師:你在萬花筒里面看到了什么?(各種圖形、線條等。)像什么?(花、愛心等)有哪些圖形和線條?(方形、三角形和花邊)這些圖形和線條是怎么組合在一起的?(中間一個形狀,上下左右各有一條線,然后又有圖形)
2、色彩。
教師:你發現了哪些顏色?(紅、黃、綠等。)找一找有沒有相同的顏色?(有。)
在哪里?(四個角上、四邊看的線條也是一樣的。)你還看到什么樣的圖案?由哪些圖形和線條組成?有些顏色?你發現他們又什么規律?(四個角、四個邊上的圖形和色彩都是一樣的,或者對邊是一樣的等等)
3. 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種團花的范畫。
(1) 欣賞團花圖案(根據萬花筒中的圖案設計的)。
教師:這里也有有一個萬花筒的圖案。上面有些什么形狀?哪些形狀是一樣的?你能給它涂上漂亮的顏色嗎?
(2) 討論涂色方法。
教師:怎么涂才像萬花筒里的圖案?(對邊、對角顏色是一樣的。)
4. 幼兒進行涂色練習。
教師:換顏色,用多種顏色涂色。一種顏色可以涂好幾個地方。把顏色涂滿,盡量不涂到輪廓線外。
5.與幼兒互相交流討論作品。
教師:你用了什么好看的顏色來畫畫的?怎樣涂,顏色會涂的好看?萬花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得圖案變化?(啟發幼兒回家后將萬花筒拆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