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精選15篇)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發布時間:2024-01-10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精選15篇)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學習社會課的重要性;

  2. 了解社會課的內容;

  3. 了解社會課的學習目的;

  4. 了解社會課的學習方法 。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教學重點和難點:重要性、內容、方法。

  三、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圖冊、投影片、地理光盤。

  四、教學過程

  (一)學習社會課的重要性

  1.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里,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一旦離開社會,任何人將無法生存。

  2. 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

  3.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4. 學好社會課,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建設家鄉,完成歷史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二)社會課的內容(人與社會的關系)

  1. 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氣候、資源、經濟、文化、交往。

  2.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 ;

  3. 當今社會狀況:

  (1) 路線、方針、政策;

  (2) 當今世界上五大問題:

  1) 和平問題;

  2) 人口問題;

  3) 糧食問題;

  4) 資源問題;

  5) 環境問題。

  4.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三)要求:P.2(4點)

  1.了解周圍的社會情況,了解中國的國情,理解社會科學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識。

  2.提高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和參與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以及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國在歷史上曾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提高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確立艱苦奮斗、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4.初步學會進行簡單的社會調查。

  (四)方法: P.3(3 點)

  1.認真讀書。

  2.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3.學做社會調查。

  社會課課堂規范:

  1.課前準備好《社會》課本、地圖冊、作業本、填圖冊與筆記本。(講述用途)

  2.認真記好筆記。

  3.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中測驗。

  4.作業要求,(作業本、填圖冊為必做)作業本評分每錯一題扣除10分,最低分為20分。交作業要及時。填圖冊填圖要求。評優、良、及格、差。

  第一章 地 圖

  第1~1節 地圖的語言

  教材分析

  地圖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有著極其廣泛的用途,讓學生掌握地圖的基本知識,具有閱讀、填繪地圖的技能,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學會利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和獲取社會知識,是中學社會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本節是學生了解、掌握和使用地圖的基礎。教材安排了實地方向辯認和地圖上常用的三種定向方法等到內容,目的使學生區分實地和地圖方向的判別,并能根據一般、指向標、經緯網三種地圖,弄清“方向”問題,由于經緯網的概念對初一學生來講尚未建立,因此,教材從經線、緯線等到基礎著手,闡述了經緯網的意義,幫助學生學習掌握“經緯網定向法”這一難點問題。教材通過比例尺的三種形式和比例尺的換算,幫助學生了解比例尺的含義,關鍵使學生明確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的實地范圍的“大小問題”;教材通過常見圖例的列舉,目的讓學生讀懂地圖上各種符號表示“什么”問題。如果說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的話,那么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則是“工具”的工具。

  教學方法

  一、 授課思路與方法

  1.問題探究法。從學生日常生活著手,思考實地方向辯別的種種方法,引入地圖上定方向的三種方法,一般定向法學生裝在小學時已經學過,地圖上添加了指向標以后,或者在南極點上建造一座房屋其四面朝向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然后歸納指向標、經緯度網定向法。

  2.實物演示法。由學生自學實地定向法的四幅圖片和文字說明,并上講臺演示時鐘表盤圖確定實地方向;指向標定向法,可讓學生在參照點上畫指向標的方法,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經緯網定向法,需要演示經緯網地球儀,從中明確經線、緯線的指向和地球自轉方向,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掌握。

  3.讀圖法.讓學生在中國政區圖上量杭州到北京的圖上距離,從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換算和比例尺的'三種不同表示方式。然后讓學生觀察課本中三幅沒比例尺地圖反映出來和北京市區圖,說明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范圍有大有小,反映的內容有詳有略。最后了解圖示的常見圖例。

  4.講述法。教師向學生講清楚地圖的最大特點是把廣闊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比例尺就是反映圖中所畫的地理事物較實地縮小的程度,其表示方法有三種。比例尺有大有小,采用大小不同比例尺的地圖,反映地理事物有詳有略,包容的范圍有大有小。圖例、注記內容比較簡單,可由學生自學,教師板畫鞏固。

  二、 課時安排

  教 案

  一、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實地定向的方法;

  2. 掌握地圖上的方向;

  3.區分經線與緯線的不同特點,并了解經緯網的地理意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經緯網、東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圖例、注記。

  2.教學難點:經緯網定向法。

  三、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球儀、經緯儀、地圖冊、投影片、地理光盤。

  四、教學過程:

  (一)地圖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線條、符號及顏色繪在紙上成了地圖。

  (二)地圖的作用

  勘察、筑路、航空、航海、旅游探險、科學研究、國際交往、行軍打仗。

  (三)地圖的三大要素(稱地圖的“語言”)

  方向、比例尺、 圖例與注記

  1.方向 N

  (1)常用的三種定向方法 : WN EN

  1)一般定向法: W E

  上北下南 左西右東 WS ES

  2)指向標定向法:用箭頭標出正北方;

  3)經緯網定向法(最精確的定向方法):

  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例:以極地為中心的地圖)。

  (2)實地測方向:

  1)太陽測方向(太陽自東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獨立大樹:葉:南茂北疏;樹輪: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濕背陽(多青苔)。

  2)北極星定方向:指正北;

  3)鐘表定方向:太陽:6時在E;12時在S;18時 在W;

  ①手表當時的時間數的1/2的數對準太陽,其12點處向北(24小時的表用正點計)

  ②對準太陽,時針與12點之間的夾角的平分線,即一頭指北,一頭指南。

  (3)經緯線:

  1)經線:

  ①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經線,也叫子午線;

  ②指示南北方向;

  ③呈半圓,長度相等。

  2)緯線:

  ①與赤道平行的線叫緯線,赤道為最大的緯線圈;

  ②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③自成圓圈,稱緯線圈;

  ④赤道最大,極點為“0”,長度不等。

  3)本初子午線: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那一條經線定為0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4)東經度:(E)O0經線以東的1800為東經;

  5)西經度:(W)O0經線以西的1800為西經。

  6)東西半球:國際上習慣于用于200W和1600E的經線圈為東西兩半球的分界線;(我國位于東半球。)

  (4)南北兩半球:

  1)赤道:O0緯線,長40075KM,把地球平分南北兩半球;

  2)北緯:赤道以北至900N,也稱北半球;(我國位于北半球)

  3)南緯:赤道以南至900S,也稱南半球。

  (5)低、中、高緯度:

  低緯度 中緯度 高緯度

  O0~300 300~600 600~900

  (6)經緯網:

  1)經緯線相互交織構成經緯網;

  2)作用:可以準確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

  (三)小結

  通過設問,讓學生了解地圖上常用的三種方法中,普遍采用和最準確的定向方法分別是什么定向法。鞏固00經線和緯線、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以及中國所在半球的位置。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地圖上的比例尺;學會運用比例尺公式進行換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圖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2.掌握地圖上的圖例與注記;

  3. 掌握讀圖的步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比例尺的換算和常見圖例記憶。

  2.教學難點: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差異。

  三、 教學準備

  中國政區圖、市(縣)圖或鎮(街道)圖。

  四、教學過程

  (一)比例尺(縮尺) 圖上距離

  1.表示公式: 比例尺= 實地距離

  2.三種表示形式:

  (1) 線段式:(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10KM)

  0 10 20 30KM

  (2) 文字式: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距離十千米

  (3) 數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萬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類:

  (1) 大比例尺:大于1:200000(二十萬分之一);范圍小,圖詳細;(學校圖)

  (2) 中比例尺:1:20萬~100萬分之一(一百萬分之一);(市、縣圖)

  (3) 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一百萬分之一);范圍大、圖簡單(國家圖、世界圖)。

  (二)總結:比例尺越大,圖中范圍越小,圖詳細;

  比例尺越小,圖中范圍越小,圖簡單。

  (三)圖例、注記;

  1.圖例: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畫在地圖上,人們設計的一系列的符號叫圖例。

  2.注記:地圖上用作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字。

  (四)小結

  1. 讓學生歸納這兩節課學習了哪三方面的內容,教師歸納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是地圖最基本的語言,也稱地圖的三要素。但地圖的語言十分豐富,除所講的以外,還有地形圖中的等高線、等深線、氣候圖中的等降水量線等等,我們今后在學習中逐步加以了解。

  2.隨堂練習:

  《填圖冊》第一頁1~2,第二頁2。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⑶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實: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衛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擋了照射的陽光。

  ⑷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⑴含義: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⑵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3.緯線和經線(P5中的圖1.7)

  ⑴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⑵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⑶地軸:假想的地球自轉軸。

  ⑷兩極: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⑸經、緯線的特點:

  特 點

  ⑴含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

  ⑵方向:自西向東。

  ⑶周期:一天(約為24小時)。

  ⑷產生的現象:晝夜更替、地方時差。

  2.地球的公轉(P11中的圖1.19)

  ⑴含義:地球圍繞太陽不停地旋轉。

  ⑵方向:自西向東。

  ⑶周期:一年(約為365天)。

  ⑷特點: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的夾角是66.5°

  ⑸產生的現象:

  ①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②同一地點,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③同一地點,晝夜長短的變化;

  ④同一地點,不同季節太陽光熱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劃分(以北半球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個月是春季;

  6、7、8三個月是夏季;

  9、10、11三個月是秋季;

  12、1、2三個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帶(P12中的圖1.20)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舉例:旗桿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圖的類型: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等深線: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

  ⑶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P16中的圖1.29)

  ①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據等高線形狀判斷地形類型: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表示山谷,向低處凸出表示山脊;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線重疊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陸地上的五種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⑴地圖常見種類:導游圖、交通圖、政區圖

  ⑵比例尺大小與地圖范圍、詳略的對應關系:

  ●教學板書:

  七年級上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1.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緯線和經線。

  3.地球的運動:自傳和公轉。

  4.地圖的基本要素。地形圖的判讀。

  ●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概括知識要點。布置作業。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并通過讀圖,說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變化規律。

  3、通過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歸納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并理解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并通過讀圖,說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變化規律。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迷語導入:同學們喜歡猜迷嗎?我們來猜個迷語吧: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白色花,無人栽,一夜北風遍地開。無根無枝又無葉,此花原從天上來。(打一自然現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節課我們就探究降水。

  講授新課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響

  (一)降水的形式

  1、聯系生活思考

  想一想,除了這兩種外,你還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

  2、課件展示,認識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認為是降水。

  (二)降水的影響

  1、聯系生活,分析影響

  今年夏天,棲霞曾經連續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時,又曾有近一個月的時間沒有下雨,想一想,這兩種情況對生活有什么影響?

  2、學生聯系生活感受,各抒己見。

  3、課件展示:旱災和澇災

  降水過少──旱災 短時間降水過多──澇災

  (承轉)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們就有必要測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測量和級別

  (一)降水的測量

  1、自學材料,降水測量

  讀一下閱讀材料,了解降水的測量、降水的單位。

  2、想一想,用簡單的材料,你能設計出簡易雨量計嗎?

  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個廢飲瓶,剪開后,倒插在另一截上,就制成一個簡易雨量計了。

  3、比一比,測量氣溫的工具是什么?氣溫的單位用什么表示?

  (二)降水的級別

  想一想,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課件展示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變化的表示與判讀

  (一)降水變化的表示

  我們已經知道,棲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異很大,那么,其他地區的降水差異也大嗎?

  試比較一下以下兩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時間/月份

  雖然可以知道兩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仔細分析,比較麻煩,有沒有更直觀的方法呢?

  在小學數學里,我們學過“條形統計圖”,為了形象直觀地表示各月降水的變化,也可以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就是降水量柱狀圖。如果畫成下面的圖,降水的變化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二)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

  那么,如何繪制某地的降水量柱狀圖呢?

  課件演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

  練習:根據活動中的數據,把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繪制完整。

  (三)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

  利用降水量柱狀圖,可以分析這兒降水的變化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多?(方法: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可以認為較多,如7、8、9三個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少?(方法:月降水量低于20毫米,可以認為較少,如12、1、2三個月)

  3、該地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

  4、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有什么特點?(方法: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屬于哪個季節)

  (四)降水變化類型

  根據降水變化,可以分為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和全年濕潤型,課件展示以下各地的.降水量,分別屬于哪種類型?

  新加坡──全年多雨型北京──夏季多雨型 倫敦──全年濕潤型羅馬──冬季多雨型 開羅──全年少雨型

  四、降水的分布及原因探究

  (承轉)從剛才幾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降水差異很大,那么,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規律呢?想一想,我們曾用什么方法表示過世界氣溫的分布?與氣溫相似,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用年等降水量線表示。

  (一)世界降水量分布特點

  觀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獨立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xx毫米以上)兩極地區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赤道地區多,兩極地區少)

  2、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1000~20xx毫米)大陸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多,大陸西岸和內陸少)

  3、在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年降水量有什么特點?(方法:以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為例來說明)(大陸東岸和西岸多,內陸地區少)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4、找出世界的雨極和干極,讀閱讀材料,了解雨極和干極。

  “雨極”──乞拉朋齊“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二)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原因

  (承轉)世界降水量為什么會呈現出這樣的分布特點呢?這要從降水的形成說起。

  1、課件展示降水的形成。

  從降水形成過程可以看出,降水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降溫條件,只有降溫,水汽才有可能凝結。

  2、運用降水的原理解釋一下:兩極地區和內陸地區為什么少雨?

  小組交流、討論。

  (兩極地區氣溫低,水蒸汽少,內陸地區離海洋遠,水蒸汽少)

  但是,沿海地區不一定降水量多,如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邊,這里水蒸汽沒有變冷的條件。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了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理解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并認識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布圖。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么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然后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么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于黃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說”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閱讀圖“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閱讀圖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說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說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么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閱讀圖,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并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著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布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布情況。

  最后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侵潤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反饋練習]

  1.填空

  (1)黃土高原東起、西至、南連、北抵。跨越、 、 、等省區。

  (2)黃土高原黃土物質是由作用形成的。

  2.選擇題

  (1)關于黃土高原敘述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B.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D.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許多山間小盆地

  (2)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黃土坡B.黃土塬C.黃土峁D.黃土梁

  3.簡答題

  簡述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山西、陜西、寧夏、甘肅。(2)風力

  2.(1)BC (2)BCD

  3.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為因素:毀林開荒破壞了植被,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書設計

  第一節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1.位置和范圍: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陜、寧、甘等四省區。

  2.黃土物質成因:“風成說”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2.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開荒破壞了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動與探究

  結合本節所學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是否有水土流失現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決方法。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5

  復習上節課內容教師提問:

  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教師講述: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節課請大家回家制作一個簡易的地球儀,請大家拿出來,并在小組中交流展示。

  學生活動在小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儀。

  教師活動:選出兩到三個制作較好的地球儀并向全班展示,隨后進行鼓勵性評價,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教師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教師活動:(展示經緯儀)在經緯儀上指示緯線但不說出定義,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教師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

  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2、請同學們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儀上,用彩色水筆畫出兩到三條緯線。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輔導同學。

  (評價活動結果)

  教師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展示經緯儀并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最大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在自制的模型上畫出兩條經線。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教師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在你們自制的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為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教師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教師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或。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儀上標示出基多市。

  教師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教師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最大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30°N、30°S的緯線,同桌之間一方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方讀出或寫出該緯線的緯度(強調緯度的正確寫法)。

  教師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教師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教師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現實體驗出發,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并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3、學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能讀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用圖及簡單的繪圖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及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

  理解氣溫的變化規律及分布規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可在上本節課前將學生分成三組,讓學生注意收聽連續三天的天氣情況,每個小組分別關注一天的天氣情況,每組代表作好記錄并填在以下表格當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一天都會關注當天的天氣情況,那么,每天的天氣狀況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請同學們拿出你們自己記錄的天氣狀況表格,然后看看,在這個季節里,你們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項?是風力,陰天、晴天,還是氣溫?

  現在天氣逐漸轉涼了,變冷了,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溫的有關知識。

  教學新課

  一、氣溫與生活

  提出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氣現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討論,然后每組派一位或幾位代表站起來發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說一說

  學生回答完后,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說明了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系。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說出氣溫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方面的關系。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剛才的這個表格,最后兩欄是什么?那么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是怎么測出來的?再看到書上的表3、10,請讀出一天中,8時、14時、20時、2時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從這個圖表中,你能觀察出氣溫與時間的關系嗎?你會用數學方法來計算該地的日平均氣溫嗎?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既然一天當中,會有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那么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測出來的氣溫是不是一樣的呢?下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橫線上填出幾個字,來概括一下氣溫狀況。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們這里的氣溫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現在,這個季節,我國的南方與北方,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氣溫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氣溫是變化的。從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的學習。

  二、氣溫的變化

  提出問題:同學們請看課本上的圖,你們能從這兩幅圖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間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讀一讀 想一想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后經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坐標都是表示氣溫,橫坐標都是表示時間。

  2、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數值約為31℃,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大概4時左右,數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學生在經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后,已經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師小結:由此可見,這種用曲線的彎曲變化來反映一個地方的氣溫變化情況的圖就是氣溫曲線圖,它能更直觀地反映出氣溫在一天或一年中的`變化規律。

  好的,下面我想問問大家,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一些什么知識?

  學生經過回憶,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氣溫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知道了氣溫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會計算氣溫的平均值

  4、學會了怎么讀氣溫變化曲線圖

  下面,我就想來考考大家,看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了,我們自己動手來繪制一幅氣溫曲線圖。

  大屏幕投影:畫一畫 比一比

  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可相互討論,商量,教師可在下面進行適當地引導、指點,然后繪圖,最后,各小組選出一到兩幅畫得比較好的圖放到屏幕上投影,讓大家進行點評,這樣可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教學新課

  三、氣溫的分布

  教師引導讀圖并提問,這是一張什么圖?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夠回答出來。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問:世界的氣溫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規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學會讀等溫線圖。

  引導學生讀書上圖3、16,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等溫線?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等高線有什么不同?

  2、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3、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

  4、等溫線的稀疏與氣溫差之間有什么關系?

  5、在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學生答出這些問題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等溫線,并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等溫線分布有什么特點?與緯線有什么關系?

  (經過小組討論思考,學生可以答出: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并且,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在圖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溫線,看看它的分布怎樣?在經過陸地與海洋時,等溫線是不是平直的?這說明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有什么?還有什么因素也會影響氣溫分布?

  (不平直,等溫線會發生彎曲,這說明除了緯度會影響世界氣溫的分布外,還有海陸的分布也會影響氣溫的分布)

  3、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為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還不太熟悉,教師先引導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氣溫受海拔的影響,比如,我們爬山的時候,會感覺爬到山頂就很涼爽;夏天,人們愿意去城市郊區附近的山地乘涼,然后再引導學生看看書上的圖3、18,并根據有關的提示,計算出該座山頂的氣溫應該是24℃。所以說,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氣溫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夠高,山頂也可能終年白雪皚皚。

  歸納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氣溫的分布,會受到緯度、海陸分布、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氣溫的分布變得很復雜了。

  做一做:

  最后,讓學生做一做書上57頁的“活動”題,并進行講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授課體會:

  這節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課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7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課內容提問:

  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活動: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最大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為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學生上臺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標示出基多市。

  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最大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一位學生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位在地球儀上找出緯線。

  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引導:按照我們學習緯度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到0°經線,同學們找找看0°經線在哪里?

  講述: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為0°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展示有關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標出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大概位置(注意緯度就可以了),然后通過這個地方畫出0°經線(本初子午線)。

  講授:0°經線確定了,那么,按規定0°經線以東稱為東經,用字母“E”來表示,是英文東方“East”的開頭字母;0°經線以西稱為西經,用字母“W”來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開頭字母。我們看看它的范圍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慮東西經,我可以沿地軸繞一圈,也就是說范圍是0°~360°,但是由于我們分了東西經,所以經度的范圍應該是0°~180°,經度的變化規律就是從0°經線向西和向東到180°經線經度逐漸增大。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東經30°、西經30°、西經150°、東經150°這幾條經線;

  引導:看看在你們找出的東經30°和西經150°、西經30°和東經150°這兩組經線都有什么特點?它們是不是分別構成了經線圈?任何一條經線都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一條經線和其構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為兩個均等的半球,同學們想想看哪條經線圈最適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學生討論并回答)

  引導學生歸納:以西經20°和東經160°這兩條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線圈大部分通過的是海洋,這樣就避免了把非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給帶來的不便。

  提問:1.北緯一定在北半球,南緯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確?

  2.東經一定在東半球,西經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確?

  (學生回答)

  板書: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范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鞏固總結此課。

  布置作業:做下面練習:

  1.關于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 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 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長約為 ( )

  A、4萬千米 B、8萬千米 D、4萬米 D、8萬米

  3.與120°E經線構成經線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線的經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劃分經度的起點 B.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C.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D、90°緯線

  6.東半球的經度范圍是 ( )

  A.0°和180°之間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間 D、20°W以東到160°E

  7.關于地球半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經線未必位于東半球

  C.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8.關于經度、緯度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經度越大離本初子午線越遠 B.緯度越高,離赤道越近

  C.最大的經度是360° D.180°經線以東經度越來越大的為東經

  板書設計:

  一、緯線和經線

  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二、緯度和經度

  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范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8

  學生:觀察動畫,思考問題。

  點評:學生的說法等。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觀看動畫,注意其中的說明。

  學生:積極發言、說明等

  歸納:電影院里的座位表能幫我們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我們能把這樣的座位表繪制在地球儀的表面,那么,我們就能象在電影院找座位一樣,輕松地找到地球儀上的任何一點的位置。

  過渡提問:那么,怎樣才能在地球儀上繪制出這樣的“座位表”呢?

  歸納:其實,地球儀上的經緯線的分布,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這個“座位表”,人們稱其為“經緯”。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地球儀上的經緯是如何來準確地給地球表面的任一地點定位的。

  環節一:利用經緯在地球儀上定位

  講述:首先,請同學們在地球儀上,找出標注出的經緯線,找到這些經緯線所對應的經緯度數字,如:20°N、0°緯線、40°S、30°E、150°W、0°經線和180°經線等等。

  活動: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課堂活動來學會如何在地球儀上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活動要求: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按老師要求共同觀察地球儀,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在地球儀上,按下列表中的經緯度,找出該經緯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稱,或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該點的大致經緯度。

  環節二:坐標中識別點

  過渡: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局部的地圖上來判斷地理位置,如:給出了局部的經緯地圖(如下圖),請同學們在簡圖中給這些點定位(讀出其經緯度)。

  歸納:這樣的練習,由于沒有直接標出緯度的南北和經度的東西,我們在判讀時,先要確定哪些是南北緯度,哪些是東西經度,然后才能讀出各點的經緯度,具體的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面對地球儀的0°緯線,上方是北緯、下方是南緯;

  2.面對地球儀的0°經線,左邊是西經、右邊是東經。

  學生:聽教師講述,思考、體會。

  學生:思考、回答。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有關地球儀的知識,設想什么東西可以成為地球儀上的“座位表”。

  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觀察地球儀上的經緯。

  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這些對應的經緯線和經緯度。

  師生互動:教師提醒學生地球儀上經緯度標注在什么位置?(赤道和180°經線上)

  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地球儀完成課堂練習,準備回答問題。

  師生互動:在學生的活動中巡視,指點,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好的做法和不足的地方,做好點評工作。

  學生:回答,說明自己的看法等。

  學生:分組練習。

  師生互動:在教師巡視,及時發現學生練習中的問題和不足,指導學生等等。

  學生:回答練習結論,介紹自己小組的學習體會等。

  學生:聽講,歸納、筆記等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新技術都要用到經緯知識。地球表面各點的經度、緯度是現代GPS、GIS、RS技術的基礎數據,今后地球的數字化管理也需要經緯的基礎數據來支持。因此,每位同學都要學會使用經緯。師生互動:啟發學生談自己了解的有關生活中利用經緯定位的實例等。

  學生:交流、自由討論等。

  課堂:依據板書,、構建本課時的知識結構,提及下一課時的。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地球的極半徑和赤道半徑,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和赤道周長。(重點)

  2、使學生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經線、緯線和赤道的意義,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兩極和赤道。

  3、使學生知道經度、緯度的確定方法(難點),記住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重點)

  ○教學方法:

  觀察法、讀圖分析和啟發式談話法、電化教學法。

  ○教學時間:

  約分鐘。

  ○教具:

  地球儀、經緯儀、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學生每人或兩人一個)。

  ○教學過程

  第一章地球(板書)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板書)

  導入語:宋代文學家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同學們,如果有人問你,人類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地球”。但是,作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對地球還知之甚少。為了讓同學們了解地球的“廬山真面目”,今天,我們就先來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況,首先學習“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板書)

  1、地球是什么形狀的?(看地球衛星照片和圖1、2地球的大小示意圖后回答)

  地球形狀是:球體。

  2、地球的球心、極半徑、赤道半徑和周長在哪里?

  答:[結合經緯儀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從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叫作地球半徑。其中,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半徑,叫極半徑;從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點的半徑,叫赤道半徑。地球的周長叫赤道。赤道正好處在北極和南極的中間。

  3、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相差多少千米?[看課本圖中注釋的具體數字回答]

  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兩者相差21千米。可見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但由于極半徑與赤道半徑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的時候,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因此,人們仍把地球看作正球體。)

  4、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表面積分別是多少?

  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5、課堂練習:現在請大家在筆記本上把表示地心、兩極、赤道和極半徑、赤道半徑的圖畫出來。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板書)

  1、什么是地球儀?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儀。

  2、[出示地球儀]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體、地軸組成的。

  3、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

  4、地球儀是圍繞什么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到南極和北極,并指示給旁邊的同學,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確。)

  (1)教師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讓地球儀自西向東(即自左向右)作逆時針轉動。告訴學生面對地球儀如何識別東、西、南、北4個方向。

  (2)(做一做)先后請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地球自轉,并在地球儀上指出東、西、南、北4個方向。

  (3)只知道東西南北,還無法確定某一地點的準確位置。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像在電影院看電影,必須知道排號和座號才能找到座位一樣。經緯網是由緯線與經線構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軸?(沒有,是假想的)

  6、課堂練習: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三、緯線和緯度(板書)

  [引入]地球儀上有許多縱橫交織的線,你知道哪些是經線,哪些是緯線嗎?現在我們來識別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

  1、什么是緯線?(讓學生在課本上找出緯線的定義,并讀出來。)

  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與經線垂直相交,并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出緯線指示給同學,請對方判斷正確與否。)

  2、緯線是什么形狀?是半圓,還是圓圈?圓圈。

  3、緯線指示什么方向?是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東西方向。

  4、所有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義)是什么?(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在兩極的中間,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它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從赤道到兩極,緯線長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緯線長度逐漸縮短,到兩極縮成一個點。

  7、緯線有哪些特點?(展示經緯儀,學生觀察回答)

  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8、在地球儀上大家可以畫出多少條緯線?人們是怎樣區別每一條緯線的?

  [邊指示邊講解]在地球儀上可以畫出無數條緯線。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緯度。(這就好像給每條緯線都起了名字,我們就能區別它們了。)

  [多媒體展示圖片]“緯線與緯度示意圖”。

  9、哪條緯線是零度緯線?南北半球是如何劃分的?

  人們把赤道定為零度緯線,它把地球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10、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極點。

  11、赤道南北兩側的緯線在名稱上有什么不同?他們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來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字母“S”來表示。

  [板書]北緯——N,南緯——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緯20度和南緯20度可分別表示為:20°N,20°S 。

  13、以赤道為界,北緯和南緯的度數分別向北、向南排列,它們的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北緯度越向北度數越大;南緯度越向南度數越大。(多媒體圖示變化規律)

  14、人們通常把不同的緯度地帶分成低緯、中緯和高緯三部分。其中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板書:低緯、中緯和高緯] [多媒體展示] “低、中、高緯度示意圖”。

  課堂練習:讓學生將課本、練習冊或教師給出的練習紙(多媒體課件更好)中的緯線緯度指讀或標注出來。

  [示例題]請問北京(40°N)處于什么緯度帶?中緯度。

  [示例題] 中國和南極洲分別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中國在北半球;南極洲在南半球。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于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么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后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11

  第九章 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第9-1節 大洲和大洋

  教材分析

  本節是全章的基礎,主要讓學生了解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組成的,學會在地圖上確認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學方法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首先讓學生觀察地球儀,比較海陸面積大小,讓學生計算海陸面積和比例,通過對世界地圖(東西兩半球圖)的閱讀,引出大陸、大洲、半島、島嶼的概念,教師可提出一些思考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或通過圖片、錄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述大洲的概念后,重點要求學生熟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輪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圖,讓學生當堂填寫。

  2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先讓學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間望望蔚藍色的星球,鏡頭放大后讓學生計算海陸面積的比例,用餅狀圖展現陸地和海洋的面積比例。在大屏幕上用文字、聲音和音樂匹配,來強化學生對概念的掌握。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課時。

  教 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組成;

  2. 學會在地圖上確認七大洲、四大洋;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及形狀。

  2.教學難點:大陸、大洲、半島、島嶼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線,幫助學生記憶三個世界之最(第一大陸、第一島嶼、第一半島)。

  三、教學準備:

  世界地圖、地球儀、投影片(從衛星上拍攝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圖片,陸地和海洋面積比較圖)

  四、教學過程:(含板書設計)

  (一)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1、 陸地表面積:1.49億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積的29%;

  2、 海洋表面積:3.61億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積的71%。

  (二)七大洲:

  1.陸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分大陸、島嶼、半島。(全球共6塊大陸)

  (1) 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

  (2) 格陵蘭島為世界島嶼;

  (3) 阿拉伯半島為世界半島。

  2.大洲:大陸與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大洲。

  (1) 亞細亞洲(日出處):S=4400萬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東半球;

  (2) 阿非利加洲(灼熱的陽光):S=3000萬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東半球;

  (3) 歐羅巴洲(日沒處):S=1000萬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東半球;

  (4) 北亞美利加洲(新大陸):S=2400萬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

  (5) 南亞美利加洲:S=1800萬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

  (6) 南極洲:(冰雪大陸):S=1400萬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東西半球;

  (7) 大洋洲:(海洋中的陸地)S=900萬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東西半球。

  3.大洲的分界:

  (1)亞洲與歐洲的分界:

  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高加索山脈-黑海海峽(土耳其海峽)

  [博斯普魯士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

  (2)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3)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4)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峽,(也稱中美七國)。

  (三)四大洋:

  1.邊緣海:以半島或島嶼與大洋隔開的海。(如黃海、南海、北海、加勒比海)

  2.內海:深入大陸內部,僅有狹窄的水道同大洋或邊緣海相通的海。(波羅的海、渤海)

  3.海峽: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

  (1)馬六甲海峽: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

  (2)白令海峽:連接 太平洋與北冰洋;

  (3)麥哲倫海峽: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

  4.海灣:延伸入陸地,水深逐漸變淺的海或洋的水域的部分。(如墨西哥灣、哈得孫灣、波斯灣、北部灣等)

  5.四大洋:

  (1)太平洋:

  ①面積,S=18000萬平方千米(1.8億平方千米)

  ②水體最深:均深3957米(最深馬里亞納海溝11034米)

  ③水溫:均溫19攝氏度.

  (與大西洋的分界線:南美洲合恩角[67度W])

  (2)大西洋:

  ①S=9300萬平方千米,呈“S”形,

  ②均深1200M,最深9218M,

  ③均溫17攝氏度。

  (與印度洋的分界線:非洲的厄加勒斯角[20度E])

  (3)印度洋:

  ①S=7500萬平方千米,呈“八”字形,

  ②均深3897M,最深7450M;

  ③均溫16.7攝氏度。

  (與太平洋的分界線: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147度E])

  (4)北冰洋:

  ①S=1300萬平方千米,

  ②均深1200M,最深5449M

  ③水溫:北極海區-1.7-1攝氏度

  北歐海區2-12攝氏度.

  (四)小結:

  1.今天的課要求同學們重點掌握:七個大洲和四個大洋的名稱、及在地圖上的分布(根據初中學生學習的情況,可以采用由教師指圖學生集體回答,個人回答,來幫助記憶。)

  2.課后作業

  (1)作業本:P.1-2

  (2)課本P.3想一想思考題(口頭回答)

  (3)填圖冊:P.1。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12

  教材簡析:

  本節課包括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初步認識地球儀三部分內容。“地球的形狀”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中有3個閱讀部分和一個活動部分,并配有相應的圖、像,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要求他們能夠比較詳細的描述地球的形狀。地球有多大?這部分內容教材是通過圖片來說明的,要求學生認識地心、赤道、赤道半徑、極半徑,并重點掌握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億平方千米,培養學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認識地球儀這部分是學生以后學習經緯網、認識海陸分布等內容的前提條件,教材中配有圖片以及一個活動部分,要求學生認識地球儀,知道地球儀的用途,并能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教學目標:

  1、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能夠比較詳細的描述地球的形狀,使學生領悟到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過程,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

  2、能根據生活實際舉例說明地球是個球體,提醒學生平時要注意觀察地理現象,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進其求真務實科學態度的形成。

  3、學會運用地球的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培養學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認識地球儀,知道地球儀的用途,觀察地球儀找出地軸、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教學方法:

  1、學生活動,分組交流,讓學生思考、討論,談看法。

  2、通過對比古代與現代人們對地球形狀的不同認識,激發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進其求真務實科學態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拓展學生的思維。

  4、觀察圖片、課件及地球儀,讓學生學會描述相關地理事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講授新課:

  板書:

  一、地球的形狀

  1、認識過程展示圖片:地球提問:地球是什么形狀?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蓋天說”與“渾天說”)(學生討論,小組交流,根據教材的閱讀部分和自己的認知情況談談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蓋天說→渾天說→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活動:(看圖回答:)

  A.麥哲倫船隊從西班牙出發,繞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經過了那些大洋?

  B.麥哲倫船隊航行成功證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狀?(注意讓學生分清圓形和球體(平面、立體))

  2、證據: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據你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說說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體的事例嗎?

  (小組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交流、探討,舉出實際中的例子啟發、解釋。)

  典型事例:

  A、站在海邊,看遠處駛來的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課件)

  B、發生月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現的地球陰影的邊緣是圓弧形,使我們確認了地球的球體形狀。(課件)

  C、地球儀衛星照片。

  3、真實形狀:

  承轉: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閱讀課本,說出地球的真實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小結: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經過長期探索,多方考證的,同學們在平時要注意觀察地理現象,勤思考,常體驗,勇于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板書:

  二、地球有多大

  承轉:有哪些具體的數據可以說明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圖片:地球的基本數據圖

  學生活動:讓學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徑、極半徑,讀出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億平方千米。

  (注意: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書:

  三、地球儀展示:地球儀

  提問:

  1、地球儀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3、地球儀與真的地球有什么區別?(啟發學生積極回答)如:A、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B、地球儀上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C、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D、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板書設計:認識地球

  一、地球的形狀

  1、認識過程

  2、證據

  3、真實形狀

  二、地球有多大表面積: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三、地球儀

  1、定義及作用

  2、地軸、南北極等

  3、與地球的不同點

  反思:

  對于“根據生活實際舉例說明地球是個球體”這一內容,由于很多學生平時沒有注意觀察,說不出來,因此在教學時需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并注意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要多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13

  緯線和經線

  第三課時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利用經緯線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經緯線的特征和經緯度的劃分,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完成下列表格。

  緯線(圈)

  經線(圈)

  形狀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分布

  標度的范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經緯度的表示方法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數量特征

  五、利用經緯網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怎樣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確切地理位置?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圖“經緯網”,在圖上選出經緯網的交點A、B、C點。

  (讓學生讀出A、B、C 點的經緯度。教師及時糾正,輔導。)

  引入:通過上面的練習,你認為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有什么規律?

  (啟發學生與生活實際聯系一下,不難發現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樣。)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難,你怎樣能準確的報出遇難輪船的位置,而及時的救援?

  (學生運用經緯網知識,不難回答)

  展示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倫敦、莫斯科的經緯線度數。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下列事件的發生地。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批碎片墜落在44.40S、1500W 。

  臺風“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經移至2800N、125.30E。

  強化訓練:

  1.組織學生討論,填出下表:最后讓學生互相對答案。

  經緯度數

  判斷東西半球

  判斷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紐約、倫敦的位置,并說出它們的經緯度數。

  (搶答、及時表揚、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結全課)概括本節主要內容。

  (布置作業)教材提供的“活動”3——“城市經緯度的確定”。

  【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明歐洲西部地區的范圍、位置;在地圖上找到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說明本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征。

  2.通過圖表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工業上的差異,說明制造業在本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讀圖說明本區工業區的分布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地圖、統計圖表說明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本節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信息的提取、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2.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的發展觀念。

  3.使學生從歐洲西部區域經濟聯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示。

  教學重點

  1.歐盟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

  2.歐盟主要成員國及分布。

  3.歐洲西部工業區的分布。

  教學難點

  1.眾多國家的名稱及分布。

  2.各種圖表的判讀與分析。

  教學方法

  依據本節教材的特點,緊扣新課標要求,在整體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具體學情的教學目標,以媒體輔助教學法、引導啟發教學法為主,適時補充各種圖文資料,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歐洲西部的各種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堂上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注重合作探究法、圖

  導圖練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等學法指導,使學生通過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解決相關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查詢最新網絡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自備歐洲旅游勝地圖片若干張,自制歐洲西部空白輪廓圖。

  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要求,預習課文。歐洲西部氣候圖、歐洲西部政區圖、歐洲西部的一些風景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歐洲西部美麗的風景區景觀圖片。

  教師:

  我們通過等媒體看到了美麗的歐洲,大家還都看到了什么?

  學生:

  看到了法國埃菲爾鐵塔、挪威的峽灣風光、荷蘭風車、羅馬古斗獸場。學生踴躍回答,教師評價。

  教師:

  大家說的都很好,我們不但看到了歐洲西部的美麗,也看到了歐洲西部的富足,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歐洲西部?想不想到歐洲西部一游?如果我們要去歐洲旅游,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呢?

  二、新課學習

  工業密集,發達國家集中(時間15分鐘)

  (1)地理位置

  教師:

  結合圖8.14(歐洲西部在世界的位置圖),讀圖分析相關問題。

  ①請描述一下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

  ②找出穿過歐洲西部重要的緯線,北極圈位于歐洲西部的哪個位置,判斷其主要的溫度帶。

  學生預設回答:

  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位于歐洲西半部。主要位于北溫帶和北寒帶。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獨立自主的讀圖分析和歸納總結,明確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教師:

  讀課本53頁圖8.16(歐洲西部的國家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下列國家,并識記其首都,完成下面的連線題。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15

  我們所在的大洲—亞洲本單元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將上冊所學的海陸分布,氣候,居民,經濟等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大洲,同時也為繼續學習地區和國家提供基礎知識和具體方法。本冊教材只安排了一個大洲—亞洲。亞洲這一“案例”引導學生學會從哪些地理要素把握大洲地理,如何通過對地圖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一個大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分析一個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所以本章既是對亞洲的學習,更是對區域研究方法的學習。

  第1課“世界第一大洲”用過讀圖,人物對話等方式讓學生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亞洲的位置,即從半球位置,洲際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方面,讓學生運用地圖說明其他任何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第2課“世界的季風氣候區”讓學生了解其重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從宏觀上把握展現一個大洲氣候特征的樣板,同時設置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歸納:亞洲氣候特點奠定基礎。

  第3課“人口最多的大洲”首先講述了亞洲人口的數量,自然增長率,人口分布,并更具相關圖文資料,讓學生描述對亞洲人口的總體印象。

  第4課“經濟發展的差異”運用相關資料說明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說明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

  二、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運用地圖說明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運用地圖,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的特點,理解地形與河流之間的關系。

  3、培養學生熱愛我們居住的大洲亞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4、根據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及相關資料,說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歸納氣候的主要特點,并能分析原因。

  5、了解季風氣候帶來的自然災害,環境問題以及對人類的影響。

  6、通過相關統計圖表,了解亞洲人口數量,世界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長較快的大洲。

  7,結合所學知識和生活體驗,說明亞洲人口增長帶來的對環境和發展的壓力。

  8,運用某些典型的數據指標,說明亞洲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運用某個國家地圖和資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條件,探究該國因地制宜,發展本國優勢的成功經驗。

  三、教學重難點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運用地圖說明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運用地圖,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的特點,理解地形與河流之間的關系。

  3、根據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及相關資料,說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歸納氣候的主要特點,并能分析原因。

  4、通過相關統計圖表,了解亞洲人口數量,世界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長較快的大洲。

  5、運用某些典型的數據指標,說明亞洲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運用某個國家地圖和資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條件,探究

  該國因地制宜,發展本國優勢的成功經驗。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七年級地理上冊《海陸的分布》課堂實錄

    課前展示今日格言:昨天我雖然做的不是最好的,但這節課我要做最好的自己!播放背景音樂“獻給愛麗絲”。鼓勵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輕松入境。導入:師:今天由我給大家帶來一節地理課,我們這節課來做一次環球探秘。...

  • 七年級地理上冊期中復習提綱湘教版

    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 第一節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課本2—5頁)1、以風車而著名的國家是荷蘭。2、阿拉伯人的傳統服裝多是身穿白色長袍,頭戴頭巾,這種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陽光、抵擋風沙。...

  • 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知識點匯總

    1、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2、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

  • 七年級地理上冊期中考試復習提綱(教師版)

    姓名 班級 得分 1、【地球的形狀】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終確證了地球的形狀是一個 球 體。2、【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大小的三個數據: 平均半徑 6371 千米;最大周長(赤道)約 4萬 千米;表面積 5.1億 平方千米。...

  •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教案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知道國界的劃分、意義和領土的含義。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政治地圖》,能夠在地圖上查找世界上主要的國家。...

  • 七年級地理上冊整體復習

    地理上冊整體復習資料1、 (一章)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5世紀的易系辭;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geographica這個術語,就是“地理(geography)”,并寫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2、 西班...

  • 七年級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精選4篇)

    本學期七年級地理為世界區域地理,實質就是地理原理性知識在不同區域內的具體應用。根據區域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本學期地理教學計劃如下:一、教學策略1、起始課,分析教材設置特點,為學生描畫“心理地圖”,幫助學生...

  • 初中七年級地理復習提綱(精選2篇)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1、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 七年級地理中圖版下冊教案模板(精選3篇)

    教學目標知識 與 技 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過程與 方 法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

  •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范文(精選3篇)

    七年級上冊》以《課程標準》為標準,始終貫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地理教育理念,教材內容大膽取舍,銳意改革。該教材圖文并茂,文字親切;深入淺出,難度適中;主次分明,結構合理;突出能力,重在實踐。...

  • 七年級地理教案(精選16篇)

    復習目標: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及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什么是地球儀。2、經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3、南北、東西半球的劃分;利用經緯網定位。...

  • 初中七年級地理說課稿(精選3篇)

    大家好,我是趙玉倩,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日本》,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一、說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減。...

  • 七年級地理自然環境(精選2篇)

    初中地理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 自然環境(第一節)教學方法談話法、討論法、啟發式教具掛圖、地形名稱卡片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 七年級地理說課稿(精選5篇)

    一、說教材本章安排在第七章亞洲的后面,通過亞洲的學習,學生對亞洲區域地理的知識、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和技能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歐洲西部地區的學習,主要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二是,氣候與農業。...

  • 七年級地理暑假作業答案:人教版(精選2篇)

    一轉眼大家期盼已久的暑假又到了,同學們的作業是不是已經完成了呢?假期時間過得很快,趕緊上站找找你的作業答案吧!以下是為您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暑假作業答案:人教版,謝謝閱讀。...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日精品视频 | 啪啪喷水视频 | www成年人 | 国产日本欧美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胖胖 | 午夜一区二区视频 | 四虎影院久久 | 在线另类 | 91视频免费污| 操操操综合网 |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 | 真人作爱视频免费 | 天天操人人射 | 青柠高清在线观看免费完整BD | av福利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 8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 成年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麻豆乱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的优势 | 久久久亚洲热 | 国产日韩中文字幕 | 成人精品国产 |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酒店日本 |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看 | 成年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中文 |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第二页精品一区 | 亚洲精品一 | 久艹人人艹视频 | 9色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无线无码毛片 | 99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a片 | 青青操91 | 国产乱人av一区二区三区 | 久人久人久人久久久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