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起步
共5課時
第一課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歷史基礎知識。
2.通過對洋務運動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但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從而對學生進行辯證發展地看待歷史事物的教育。
洋務運動•重點難點
本課教材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洋務運動的興起。第二,洋務運動的概況。第三,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本課的重點是洋務運動的概況。教學中應主要抓住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內容。其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創辦軍事工業;二是創辦民用工業;三是籌劃海防;四是培養人才。
本課的難點是: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創辦近代工業,盡管其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在客觀上邁出了中國近代化重要的一步,開始了近代工業的大機器生產。
但洋務運動具有明顯的保守性。洋務派試圖用近代西方科學技術挽救封建統治的危機,僅僅將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嫁接在腐敗的封建制度的肌體上,不觸動封建制度。這是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的根本原因。
洋務運動•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讀解課本的有關圖片,使學生認識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國邁向近代的起步。
2.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可組織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課本提供的資料進行辯論。正方的觀點是洋務運動包含許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國成功地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觀點是洋務運動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最終也只是以破產告終。在學生辯論的基礎上,教師作小結。對學生的觀點,不強求統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洋務運動•教法建議
1.本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應對本單元的內容作一概述:(1)所謂近代化,即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2)本單元的主題內容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2.什么是“洋務派”?洋務派辦洋務的目的是什么?導入新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者在內政外交上面臨很多棘手的問題。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這些官員被稱為“洋務派”。
3.解釋什么是“洋務運動”。“洋務”指一切涉外的事務。“洋務運動”即洋務派為了鎮壓人民,維護封建統治,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場“師夷長技”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派在中央以奕䜣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
4.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教材是從以下四方面介紹的,應以教師講解為主。
第一、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洋務運動前期(19世紀60、70年代)以“自強”為旗號,采用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在介紹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時,要明確它們各自具有“開端”、“最大的近代軍事工業”和“當時遠東第一大造船廠”的特點。近代軍事工業的產生,不但搬來了西方的槍炮、輪船、彈丸,而且使外國機器制器之器(機器)也由此運入中國,中國社會因之出現了若干大規模機器生產的場所。這一類企業,經費由政府調撥,生產不計成本,內無利潤積累,外無市場聯系,缺乏發展的動力。它采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因此,其生產不是價值規律制約下的商品生產。從生產關系來說,它是歷史上官辦封建工業的繼續。同時,技術上受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