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文八年級上冊單元說明·第一單元
江蘇 宋子江 |
一、單元編寫意圖
本單元是以戰爭為主題組元的。五篇課文,有反映解放戰爭的《新聞兩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扛》《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有反映反法西斯戰爭的《蠟燭》,有以英法聯軍侵華戰爭為背景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戰爭的《蘆花蕩》,有反映德國法西斯暴行的《親愛的爸爸媽媽》“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也以戰爭為主題;“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從內容上說,選文兼顧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兩個方面,讓學生一方面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正義戰爭中突顯出的真善美,另一方面也看到非正義戰爭的罪惡,非正義戰爭中的強盜野獸行徑。《新聞兩則》中,可以看到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可以看到人民革命戰爭的節節勝利和反革命戰爭的節節敗退:從《蘆花蕩》中,可以看到向侵略者討還血債的英雄行為;從《蠟燭》中,可以看到正義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凝成的友誼。雨果的信則譴責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強盜行徑;《親愛的爸爸媽媽》控訴了法西斯匪徒大屠殺的暴行。選文既有反映正義戰爭的,又有反映非正義戰爭的,可以看到正義戰爭必勝、非正義戰爭必敗的歷史規律,可以認識只有和平發展才是人類光明的前途。
從文體上說,選文以敘事性作品為主,讓學生學習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景,能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課文中既有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英雄群像,有“老頭子”那樣的孤膽英雄,又有南斯拉夫母親那樣感人肺腑的形象,有百萬大軍橫渡千里長江的廣闊畫面,有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動人場景,又有老婦人在槍林彈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壯場面。情景各異,又驚心動魄,不但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能引發多方面的思考。
二、課文和練習說明
《新聞兩則》,一則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文軍橫渡長江》,一則是《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它們都是毛澤東親自為新華社撰寫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大家熟悉的傳統課文。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21日下午五時,西路軍、東路軍又同時發起渡江作戰,至22日22時,或全部渡過,或三分之二渡過,或大部渡過,整個戰役取得基本勝利,毛澤東匯總各路戰況,報道全線捷報,氣勢磅礴。新聞主體部分是并列的三個層次,宜用列表方法整體把握內容。根據這則新聞的特點,可以著重探究本文語言表達是怎樣做到準確、簡潔的,還可以探究并列的幾個方面是怎樣彼此關聯的。《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聞作品,內容不局限于南陽解放,而由南陽解放說開去,敘述一年多來中原戰局的巨大變化,中原我軍的巨大勝利。導語 概述解放南陽之后,說三國,道后漢,用史料說明南陽重要的戰略地位。接著回顧一年來,蔣介石由“極重視南陽”到被迫放棄南陽的經過,說明蔣軍全局敗壞的形勢。再從敵方轉向我方,概述戰略反攻以來取得的一系列偉大勝利.再次回過頭來說南陽逃敵的命運。根據這則新聞的特點,要注意劃分層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內容的聯系。
《蘆花蕩》是以白洋淀地區軍民抗日斗爭為題材的小說。隊伍駐扎在葦塘,里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他毫不懼怕敵人的嚴密監視,乃至過于自信。一次,送兩個十幾歲的女孩進葦塘,被鬼子發現,其中一個孩子掛了花,他發恨要討還血債,赤手空拳,引誘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幾個鬼子進入他的圈套,用鋒利的鉤子把鬼子鉤住,用竹篙痛砸鬼子。無論是日常斗爭,還是這場“英雄行為”,都頗有點傳奇色彩。小說在飄逸精巧的敘事中蘊含著一股謳歌抗日軍民的激情。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愛與憎,智與勇,對他的“過于自信自尊”,要作實事求是的分析。根據這篇小說敘事、寫景、抒情的特點,可以探究小說的傳奇色彩是怎樣造成的,還可以探究景物描寫起了什么柞用。
《蠟燭》是前蘇聯作家酉蒙諾夫的作品。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寓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麥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惟一珍愛的結婚的花燭點在烈士墳頭,“這一點火焰”“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永垂不朽”。“二戰”分為兩大陣營,法西斯陣營和反法西斯陣營,法西斯陣營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斗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在法西斯強盜的鐵蹄下飽受苦難,她視蘇聯紅軍為親人,她的恨與愛是那樣深沉。作品刻畫這位母親沒有語言描寫,只有動作描寫,顯得深沉含蓄。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可以感受人物的心靈,感受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烈士的至情至愛。作品突出“蠟燭”這個細節,賦予作品一種亮色。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贊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根據課文特點,要著力探究這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心理活動,根據她的一舉一動感知她的內心世界。
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憤怒譴責了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的強盜行徑,深切同情中國遭受的空前劫難。布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對遠征中國的意見,本想得到雨果的贊譽,而雨果把話題集中在圓明園上,從圓明園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奇跡說起,譴責焚掠圓明園的強盜行為。雨果的立場、觀點,表現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雨果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不僅同情中國人民,而且敬重中國人民。他身為法蘭西人,卻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他把政府與人民區別開來,把上尉征求意見的機會變成向強盜政府提出抗議的機會。雨果用了很大篇幅盛贊圓明園,讓我們想見其原貌。雨果贊揚中華民族是“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這對于我們民族的復興也是一個鼓舞。根據課文特點,一要探求雨果的思想,二要學習這封信的寫法。
《親愛的爸爸媽媽》的中心意思是“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這個小城,德國納粹匪徒殺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個孩子。47年來,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沉重的歷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這里舉行悼念活動,控訴納粹的暴行。“親愛的爸爸媽媽”就是孩子們最后一聲呼喚,孩子們本來有金色的童年,“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將在陽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強盜為了滅種,竟把他們斬盡殺絕。作者記述自己參加悼念活動的所見所聞所感,著重通過再現被殘殺者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根據課文特點,要著重探究一些意味深長的句子的含義,探究作者怎樣根據表達中心意思的需要來選擇材料。
練習題是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課文特點來設計的。
每課第一題,以整體把握為宗旨,根據各課特點,設計不同途徑。如第一課通過理清新聞的六要素達到整體把握的目的;第二課通過復述故事情節,討論一兩個關鍵問題來達到整體把握的目的,第三課通過朗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和關鍵語句來達到整體把握的目的;第四課通過朗讀、摘錄重要語句來達到整體把握的目的;第五課通過引文和正文的關系來達到整體把握的目的。希望通過這些題目的設計啟發學生領悟到這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途徑是多樣的,應該根據課文特點選擇最佳途徑,這樣的把握又要注意抓住關鍵,突出重點。
對于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是教學重點之一。本單元每一課都注意設計“語言題”,根據各課特點,設計揣摩的方法。第一課從三個方面各選擇一個例句,又作了假設比較,作了提示,引導學生體會原句遣詞造句的好處,培養語感。第二課將揣摩語言與心理描寫、景物描寫結合起來,要求摘錄、體味。體味,是隱性練習,不必口頭或書面表達,可以減輕負擔,但是一定要讓學生在心里仔細體味。第三課選擇四個句子,設計了不同的問題,從用詞到造句,要求學生仔細領會。第四課也有摘聲句體味的練習。第五課要求就意味深長的句子體會深層含義。
本單元多有擴展性練習題,或培養閱讀文學作品所必需的想像力,或通過練筆提高描寫能力。第二課讓學生由葦塘里的歌聲想開去,領會,“老頭子”這位交通員對保障隊伍戰斗力的作用,還讓學生模仿寫景。第三課揣摩人物心理活動,進行練筆。第四課“給雨果寫一封信,談談你讀了本文后的感想”,讓學生與大師進行超時空的對話。第五課則就課文中日本作家的言論,寫一則評論。所有這些練習,既可以將閱讀理解引向深入,又能激活思考,并動手動口,提高表達能力。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是根據單元話題“戰爭”設計的,列了四項活動,可以任選一項。一是“古今戰爭知多少”,二是“記住歷史,珍惜和平”,三是“文藝作品與戰爭”,四是“鑄劍為犁應有日”。
三、單元教學的幾個問題
1.要熟悉相關的歷史知識,適當介紹歷史背景。
課文所寫的戰爭,遠的已經相隔一個多世紀,近的也相隔半個多世紀了,備課時需要進一步熟悉相關的歷史知識,熟悉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知識,關于抗日戰爭的知識,關于解放戰爭的知識,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可以翻翻歷史書籍,至少查查《辭海》的有關條目,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2.要結合記敘要素的知識,指導學生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把握記敘要素。掌握了記敘要素,懂得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就容易全面而概括地把握事件了。通過反復訓練,養成閱讀習慣,每讀敘事性作品,就留心六個要素,可以提高閱讀效率。敘事性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動人的情節,時間、地點、人名等等則易于忽視,以致印象模糊。懂得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乃要素所在,提起注意,才能達到全面把握的目的。
3.要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指導學生養成閱讀中思考的習慣,不斷地問一個為什么.以加深理解。要由人物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出發,由表及里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這類問題,可以深入發掘作品的意蘊。例如,南斯拉夫老婦人對蘇聯紅軍戰士深深一鞠躬,想一想這是為什么,為此深入理解老婦人的思想感情。
4.要運用假設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讀名家名作,可以領會應該這么寫,看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可以領會不應該這么寫。魯迅認為“這確是極有益處的學習法”。能看到作家的修改情況當然最好,找不到這種資料,補救的辦法是假設比較。假設一種差的表述,與課文好的表述一比,就容易體會到原句遣詞造句的好處了。一篇課文舉幾個,例子,與學生一起咀嚼咀嚼,品味品味,可以培養語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