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課標語文四年級教案(精選4篇)
人教新課標語文四年級教案 篇1
13.夜鶯的歌聲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蘇聯衛國戰爭中少年兒童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2.體會課文首尾呼應餓寫法。
3.學習生字新詞。會用“宛轉”、“興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被稱為“夜鶯”的孩子是怎樣幫助游擊隊殲滅一伙德國法西斯強盜的。
2.了解開頭三個自然段和最后兩個自然段之間相互照應的關系。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二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求:
1.初步了解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
3.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詞文。
1.學生自學。
2.檢查自學情況。
三、再讀課文,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的每個段落概括大意。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要求:
1.在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樣理解課文中的幾句話:
(1)“有個孩子坐在河岸邊上,搭拉著兩條腿。他光著頭,穿著一件顏色和樹葉差不多的綠上衣,手里拿著一塊木頭,不知在削什么。”(這個孩子是夜鶯,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敵人)
(2)“怎么會就剩下我一個?這里有麻雀、烏鴉、貓頭鷹,多著呢。夜鶯倒只有我一個!”(在敵人不易察覺中戲弄敵人,體現出他的聰明。)
(3)“人哪?戰爭一開始這里就沒有人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體現出他的機智勇敢,鎮靜。讓敵人覺得他只不過是個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讓他帶路。)
3.小夜鶯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機智聰明活潑能干自信)
4.小結。
五、作業。
第二教時
教學要求:
1.繼續學習課文,學習小夜鶯的品質及愛國的精神
2.學習課文的寫作特點。
一、學習課文第二段。
1.自學課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為什么有時學夜鶯叫,有時學杜鵑叫?(為了麻痹德國兵,以便后來他用鳥叫同游擊隊聯絡是不引起敵人的懷疑。)
(2)為什么夜鶯“有時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著路旁的樹枝,有時彎下腰去拾球果,還用腳把球果踢起來”?(為了麻痹德國兵,讓他們覺得夜鶯還是個孩子,頑皮又貪玩)
(3)夜鶯回答德國軍官的突然問話,表現了他的什么?(機智,靈活)
2.交流,朗讀。
3.小結。
二、學習第三段。
1.學習這一段,想一想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從中能了解到夜鶯的什么?(主要講了游擊隊是怎樣從夜鶯那里了解到德國軍情況的。從中了解到夜鶯與游擊隊配合的默契,游擊隊與夜鶯之間的關系十分親密。)
2.讀一讀表現夜鶯機智的句子和游擊隊的對話,加深理解。
3.小結。
三、學習第四段。
1.“從松樹林里發出一聲口哨響”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游擊隊發給夜鶯的暗號,讓他迅速隱蔽)
2.游擊隊是怎樣消滅德國兵的?請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想一想游擊隊為什么會全殲敵人。
3.德國兵被消滅后,小夜鶯為什么又坐在原來的河岸邊?他在望什么?
4.課文為什么寫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樹葉差不多的綠顏色呢?(當孩子把敵人帶進伏擊圈,接到游擊隊發出的暗號時便于迅速隱蔽。)
5.小結。
四、總結全文。
1.課文緊扣題目,請把出現“夜鶯”的地方劃出來。
2.“夜鶯的歌聲”的含義。
一是小孩叫夜鶯,他把敵人帶進游擊隊的埋伏圈,讓游擊隊消滅敵人,夜鶯的歌聲是勝利的歌聲;
二是小孩用夜鶯的叫聲報告敵人的情況,夜鶯的歌聲是傳遞情報的聲音;
三是小孩是個愛祖國、恨敵人,機智勇敢的小孩,夜鶯的歌聲是熱愛祖國,勇敢地和敵人斗爭的頌歌。
3.通過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過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個小男孩幫助游擊隊殲滅一伙德國侵略者經過的記敘,反映了蘇聯少年的機智勇敢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4.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有什么聯系?(互相呼應)
板書設計:
夜鶯的歌聲
起因:引敵發現
主動接近
巧答盤問
取得信任
經過:誘敵進伏擊圈
機智勇敢的
巧妙報告敵情
愛國主義精神
結果:全殲敵人
夜鶯又叫
人教新課標語文四年級教案 篇2
4.七月的天山教學要求: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體會作者通過記敘游覽天山的見聞所流露出來的熱愛祖國、熱愛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表達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課文精當、華麗的語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襯托等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掌握組織材料的順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襯等表現手法為講析重點,學習運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
2.培養熱愛祖國邊疆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得井井有條;
2.體會并學習使用絢麗多彩的語言風格。
課前準備:
學生借助課前“閱讀提示”充分預習,借助工具書正字正音和解詞,收集相關資料,初步了解課文的寫景狀物順序和特點。
教師制作演示課件,附配樂課文朗誦。
課時安排:1——2課時
學習過程:
(一)用設境式教學導語引入新課。
同學們,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實奇妙無比,引人入勝,每當想到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那千姿百態、氣勢雄偉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清代詩人洪亮吉也有詩云:“地脈至此斷,天山已包天。日月何處棲,總掛青松巔。”現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發烏蘇望天山》一詩中贊道:
“蒼蒼浮紫氣,天山真雄偉。陵谷分陰陽,不假皴擦美。初陽照積雪,色如胭脂水。”這些名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寫天山綿亙數千里,地域廣袤,景物豐美。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教師演示課件,小結:
(演示)天山:亞洲中部的大山系,橫貫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全長2500千米,寬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為7435.3米,峰頂白雪皚皚。天山博格達峰上的積雪終年不化,人們叫它“雪海”。在博格達峰的山腰上,有一個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約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鏡子。潔白的雪峰,翠綠的云杉倒映湖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相傳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來到這里,王母娘娘就在這里設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稱“瑤池”。現在這里已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2.解題,了解作者,明確學習任務:《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為主要內容的游記散文,選自于《天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學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積累語言)。
3.提出學習方法(演示)。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游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1)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觀察點的移動,由山外到山里。)讓學生找出課文的脈絡句,即地點變換的句子。(“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2)學生朗讀(或配樂朗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后交流)
(明確:寫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繪方法:A、襯托,如:以藍天和云影襯托雪峰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B、比喻,如:說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3)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明確:用“蜿蜒無盡”,寫森林之廣大。以馬蹄濺水,幾聲鳥鳴來襯它的幽靜。以林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來襯它的稠密。以林外陽光燦爛和林中閃著煙頭的紅光來襯它的幽深。最后,以“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駱駝”來突出森林之富饒。)
(4)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
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學生邊交流,教師演示。
(“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描其色;
“像……織綿……彩霞……長虹”——繪其艷;
“賽八寸的瑪瑙盤”——狀其大;
“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顯其多;
“用不著離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4.課外閱讀《天山景物記》
(五)拓展訓練。
1.歸納寫作特點、然后進行小練筆:
(1)十分講究寫景的順序,全文從總體上說,以游蹤為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或由遠及近,或自上而下,寫出了景物的變化,顯得繁而不雜。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開細膩的描寫。作者抓住特征,用簡練而又形象的筆觸加以描繪,使之活靈活現,躍然紙上,構成一幅幅生動、奇美的畫面。
(3)絢麗多彩的語言,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邊疆風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運用了比喻、映襯、夸張、對偶、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2.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確的線索,采用合理的順序和即景抒情。
人教新課標語文四年級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間隔、聯結、相背而行、譴責、懶惰、俗語、平衡、山洪暴發、脫鞋綰褲、理所當然、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創設情境、聯系生活體驗等方法,理解課文,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學重點:
讓學生解決搭石是什么,怎樣搭石和為什么搭石幾個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從平凡的事物中感受美。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三分鐘說話訓練: 話題〈〈亮麗風景〉〉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談話,并課件出示:,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師:同學們,我們的家鄉內蒙,有著數不勝數的優美風景,你認為什么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2、師生交流。
3、在作家劉章的家鄉—河北承德,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師板書課題:搭石)
4、學生質疑:看了這個課題,你聯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劉章?
(預設歸納學生的話題: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為什么劉章認為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設計意圖:出示課文的中心句,導入新課,并且看課題質疑,在“搭石”和“風景”之間劃上聯系的同時,也打上了問號,使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隨文解詞,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明確目標:用自己喜歡方式,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默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劃出生字新詞和難讀的詞語,并思考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我們的語文課堂要書聲朗朗,也要靜思默想。讓學生朗讀課文,可以有效解決生字的讀音問題,而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默讀課文,則能讓學生更好的思考。】
3、檢查反饋:
(1)課件出示:譴責 懶惰 協調有序 輕波漾漾 人影綽綽 理所當然
師:看得同學們讀得入情入境的樣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這些詞語,誰能讀正確。(2)理解“脫鞋綰褲”。
師:還有一個詞,雖然不是生字詞,但是它比較難讀,請大家看老師寫這個詞。(師板書:脫鞋綰褲,并把“綰”字突出)
指名讀,查字典了解“綰”的意思,再創設情景理解“脫鞋綰褲”的意思。讀著這個詞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看到劉章所描述的情景:沒有搭石時,人們出工、收工需要——(生:脫鞋綰褲),趕集、訪友需要——(生:脫鞋綰褲),來來去去,需要——(生:脫鞋綰褲);有了搭石后,人們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脫鞋綰褲),趕集訪友、來來去去,都不需要——(生:脫鞋綰褲)。
師:也許正因為如此,(手指課件,引讀)搭石,構成了家鄉一道風景。(3)學法遷移,理解其它重點詞語。
師: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屏幕上的這些詞語,還有哪些詞語讓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鄉的風景。結合理解運用:協調有序 輕波漾漾 人影綽綽
把這些詞帶入中心句“,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朗讀。(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相機評價。
【設計意圖:詞語教學應該是有層次,有質量的,“脫鞋綰褲”的教學先從讀準字音開始,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字意,做動作理解詞義,再結合課文語境理解,然后把“脫鞋綰褲”帶入課文中心句朗讀,再把這種學習方式遷移到“協調有序、輕波漾漾、人影綽綽”的教學中,力圖把詞語教學高效、豐滿、立體。】
三、初品“搭石”,小結本課,引發深思
1、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學生自由閱讀第一個自然段,劃出相應的記號。
2、出示句子:進入秋天,天氣轉涼,家鄉的人們這就是搭石。(1)指名朗讀,相機評價。
(2)自由朗讀,質疑:你讀懂了什么?(解決學生之前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正是因為有了人們的“搭”,兩岸普通的石頭才能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搭石,它們構成一條“路”,架起了一座“橋”,聯結了兩岸的小村莊,也聯結了鄉親們的生活。)
3、學生自讀自悟
默讀課文,把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對讀幾遍,并把體會和感受批注在旁邊。
4、小組討論交流。
四、小結本課,引出下節課要討論的話題。
師:這節課,我們不僅讀通了課文,還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為什么作者劉章深情地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那又是一道怎樣的風景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構建閱讀背景。
1、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隨作家劉章一起認識了搭石,我們反復詠嘆了這句話—出示:(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指名朗讀)。
2、課文哪幾自然段寫出了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道風景?(2—4自然段)
3、自由朗讀課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的風景?你是從哪句子讀出來的,把這些句子畫下來。
二、精讀課文,體會意境,想象拓展。
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靈活進行三個板塊的學習。
1、指名朗讀,質疑:讀著讀著,哪些詞語最讓你感動?(相機板書:善良)
2、理解“踏”。
師:你現在就是這位大叔,您今年高壽啊?您這么急著趕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剛才已經從搭石上過去了,怎么又回來了呢?我還發現您在這塊搭石上踏了幾個來回,您這是—
師(質疑):你們覺得這是怎樣的踏? 師(朗讀指導):是啊!正是這個小心的踏,踏了幾個來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這位老人的善良,你還能把這種形象讀出來嗎?
3、體會淳樸鄉風,豐滿人物形象。
師(引述):看見上了年歲的老人還如此善良,你覺得中年人會怎樣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們這樣大的孩子呢?(更換主語,引讀句子,例:一身風霜的中年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這真是—淳樸鄉風,代代相傳啊!
師:所以作者深情地寫道——(生: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是一道寫滿善良的風景。
預設2:出示“每當上工、下工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讀。
2、理解“協調有序”。(板書:協調有序)
師(質疑):這幾句話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情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師(引述):作者寫得如此生動,使我們如同身臨其境,現在讓我們走到那一行人當中去吧。師:前面的——(生:抬起腳來),后面的——(生:緊跟上去);我——(生抬起腳來),你呢——(生:緊跟上去);你——(生:抬起腳來),他—(生:緊跟上去);我們——(生:抬起腳來),你們——(生:緊跟上去)這就是——(生:協調有序)
3、想象畫面,體會意境。
師:這樣協調有序的畫面,真是讓我們久久沉醉,請大家閉上眼睛(播放音樂,范讀),你似乎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相機體會兩個比喻:“像輕快的音樂”、“畫一般的美感”)
4、美讀佳句,背誦積累。
師:所以作者深情地寫道——(生: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是一道布滿和諧的風景。
預設3:出示“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1、指名朗讀。
2、師(質疑):你從這段話中感受到了什么?(板書:謙讓、尊老、理所當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讓我們情不自禁地要表達自己的贊美,如果你當時正站在岸邊,你準備用怎樣美好的語言來贊美他們呢?
(生交流)。看樣子,你還真不是劉章的老鄉啊,他們是不會這樣說的,從這段話中找出一個詞來證明。
4、理解“理所當然”。
師(質疑):說說你對這個詞語的理解。(生交流)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
5、先扶后放,寫話訓練。(出示課件)
師:是的,家鄉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謙讓看成理所當然的事,他們不把許許多多美好的行為與看成理所當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課文中的句子,寫幾句話。
假如遇到孩子來走搭石,大人總要__________,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如果遇到__________,________總要________,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生寫話,稍后交流。
師:所以作者深情地寫道——(生: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是一道畫滿謙讓、尊老的風景。【設計意圖:三個畫面,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教學,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并且通過三次吟誦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體會和感悟,層層深入,步步遞進,一詠三嘆,不露痕跡的理解文本人文內涵。】
三、總結全文,升華課文人文內涵。
1、師(小結):今天,我們走進了作者劉章的家鄉,和他一起欣賞了搭石構成的美麗風景。同學們,現在你們覺得這搭石還是普通的石頭嗎?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學們說的那樣,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樸的鄉親,就讓我們飽含著贊美之情,齊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3、總結全文:同學們,一塊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調優美;一塊搭石,就是一段諧調的舞,姿態婀娜;一塊搭石,就是一首謙讓的詩,娓娓動聽;一塊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畫,賞心悅目。然而,這些美好的行為,在鄉親們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當然),而在我們眼里,卻構成了最美的風景,這就是——(生齊:搭石)。四.課外延伸:
走搭石,這是鄉親們每天生活中極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筆下,平凡之中卻顯現出不平凡的美。由此可見,作者是一個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人。羅丹說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那,在我們的身邊那些平凡的事物是美的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走出課堂,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請大家現在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交流后指名說說自己發現的美。
五.作業設計:
一、看拼音寫漢字
平hénɡ
fú下身子 山hónɡbào發 lǎnduò
二、寫出下面句子中詞的反義詞
1.如果別處有搭石,唯獨這一處沒有,人們會譴責這里的人懶惰。
2.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
三、選擇恰當的關聯詞填空
要是就
無論只要就
如果就
因為所以
1.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邊的人沒處落腳,會掉進水里。2.上了點年歲的人,怎樣急著趕路,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
3.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會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
四、理解句子的含義,在你認為準確的說法后打“√”。再讀一讀正確答案。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A.這句話贊揚了搭石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的品格。
B.這句話實際是贊揚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
c.這句話含義深刻,不僅寫了搭石任人踩踏、默默奉獻的精神,而且贊揚了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搭石也是鄉親們相親相愛、友好互助情感的紐帶。
【板書設計】
搭石 = 風景 理所當然
課后反思:
人教新課標語文四年級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課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通過對擺搭石、走搭石等畫面的描寫,表現了鄉親們純樸、勤懇、老幼相敬的可貴品質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家鄉人、家鄉事的懷念贊美之情。
本文作者劉章是以詩歌著稱于文壇的,他的詩質樸純真而又簡約大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課文選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詩歌相同的特點。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本文描寫了農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農村生活中的平凡鏡頭,通過細節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樸素中閃爍著的美好思想
【學情分析】
作為學習該教學內容的四年級學生來講,已經有三年的小學語文學習經歷,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借助工具書理解詞句,能聯系上下文對有關詞句談出自己的感受,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課教學將通過細節描寫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所描寫的平凡事物中所蘊含的美,這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既有學習的基礎,也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積極引導,創設學生熟知的情境進行體驗,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句反復品讀,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山洪暴發、間隔、懶惰、俗語、平衡、清波漾漾、理所當然、聯結”等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風景、協調有序、理所當然”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美的。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課題
師:昨天啊我們已經學習了生字詞,今天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劉章爺爺的家鄉。(課件出示情境圖)同學們看——這個小山村是作家劉章爺爺的家鄉,他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那里有連綿起伏的山巒,有郁郁蔥蔥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憶起家鄉,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麗的搭石。(板書并讓學生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初識搭石
1、師:請同學們翻開書103頁。昨天,老師要求同學們預習了課文,現在同學們再來自由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多音字“間”的讀法并組詞,理解間隔的意思)
2、如果沒有搭石,家鄉的人們怎么過小溪呢?書上找一找。(脫鞋綰褲,理解綰的意思)
如果沒有搭石,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必須(脫鞋綰褲)師:從這一次又一次的脫鞋綰褲啊,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齊讀課文)
3、讀了課文,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三)自主尋美,體會情感
1、請大家默讀課文的2-4自然段,聽要求:邊讀邊用波浪線劃出描寫人們走搭石的語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請同學們看一看,這里還有幾個新詞“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我們來讀一讀。怎樣的動作叫協調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們合作讀讀,老師讀前面的,同學們讀“抬起腳來”,老師讀后面的,你們讀“緊跟上去”。明白了嗎?試一試。(讀時速度漸快)
c、沒有人踩腳,也沒有人掉進水里,是有人指揮嗎?(沒有)沒有人指揮,大家的動作那么的整齊,配合得如此默契,這樣的動作就叫做(協調有序)。依次解釋清波蕩漾、人影綽綽并有感情的讀。
2、一行人走搭石讓我們感受到了畫面美、音樂美。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體會?(謙讓)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個“青年人”來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并請同學上來表演這個情景體會這一美好品質)
(四)激發想象,練習說話
1、每天會有許許多多的人來走搭石,同學們想象一下還會有什么樣的人走搭石呢?人們又會怎么做?(抱著小孩的婦女、幫她把孩子抱過去)
2、這里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家鄉人的美好品質。其實會有很多很多人來走搭石,尤其會有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來走搭石。請同學動筆寫一寫。請用上“假如來走小溪邊,家鄉人會”這樣的句式寫上一兩句就可以了。
【總結本課,布置任務】 看到這一道道風景,一幕幕動人的畫面,你覺得作者僅僅是在寫搭石、贊搭石嗎?(他還贊美了家鄉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出示句子,師生齊讀)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家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你能從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發現美嗎?請把它寫下來,注意把小事的細節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