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調、響度和音色——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
詳細介紹:重點和難點
1、知道樂音的三要素.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樂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學生參與實驗
教具:
錄音機、磁帶、旋轉齒輪裝置、木梳、硬紙片、硬塑料片、粗細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學準備樂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播放錄音]教師提前錄好一段賞心悅目的輕音樂和一段在繁忙路口來來往往的各種車輛的聲音,上課時用錄音機放出來,讓學生感受并做出判斷:
使人感到愉快的聲音→樂音
使人感到煩躁的聲音→噪音
方法1:[播放錄音]用錄音機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帶.
請同學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聲和女聲的不同?演奏樂器有哪些?引入樂音的三要素.
方法2:請班上會樂器演奏的同學表演.(應有兩種以上的樂器),引入樂音的三要素.
(二)新課教學
一、音調
方法1:學生分組實驗探索總結
[實驗1]用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誰是發聲體?撥動快慢對發聲體有何影響?聲音聽起來有什么不同?
[實驗1]撥動張緊的細橡皮筋,再撥動張緊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振動快慢不同,音調不同.
結論:音調跟發聲體振動快慢(頻率)有關系.
方法2:學生參與演示實驗得出結論
[演示]先介紹發聲齒輪,請同學上前觀察同一軸上的幾個發聲齒輪的齒數.并告訴全體同學每個齒輪的齒數不同.轉動齒輪,請同學注意聽用硬塑料片接觸不同齒數的齒輪時,聲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動發聲;齒數多,振動快;齒數少,振動慢.
結論: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簡介人和動物的聽覺范圍,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響度:
1.響度的概念:
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叫響度
人耳感覺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覺聲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師提問: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主要與那些因素有關?你能否自己設計實驗進行說明?
(除教師提供的實驗儀器:鼓、鼓錘和镲之外,其它儀器一律不限,現場沒有的可用語言描述)
控制時間在5分鐘左右,讓學生充分發言.
歸納總結出結論: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大小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
方法2:由演示實驗和學生可操作實驗得出結論.
[演示]在紙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紙屑),調節音量觀察球(或碎紙屑)的跳動幅度.
[實驗感受]:手摸喉部大聲說話和小聲說話時的不同.
總結結論.
2.響度和音調的區別
同學們在論述實驗結果與分析結果時,都使用了"聲音的高低"一詞,而沒有使用"聲音的大小",可見,同學們是知道聲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區別的.
參考書37頁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動:請出幾位同學分別說一句話,其它同學閉上眼睛猜出發言的先后順序.
由學生講述猜測的理由,教師給出音色的概念.
(三)總結、擴展
由于大綱對本節知識點的要求不高,所以,對于一般的學生,教師只要使學生從實驗角度理解并記憶大綱所要求內容即可;而對于程度較高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不局限于書本內容,可根據學生的實際程度自由拓展.
習題精選
選擇題
1.雷雨季節,有些小孩害怕雷聲,是因為雷聲的()
a.頻率很高b.振幅很大c.響度很大d.音調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