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啟示》教學設計_
10、比較全班同學測量的數據,你發現什么?
11、小結:高度相同,斜面越長越省力。
四、認識變形的斜面。
1、出示課件:一個孩子在山腳下很吃驚地看著高山。
2、談話:面對這么高的山峰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先來做個實驗好不好!
3、實驗操作活動。將學生的準備紙剪的直角三角形(斜邊上涂上紅色)拿出來,把直角三角形扶站起來看看斜邊像不像陡峭的山壁。再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后將紙圍著鉛筆繞起來,進行反復的玩,你發現了什么?
4、交流、匯報。
5、談話: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能不能幫助這位小朋友選擇一條省力的路上山呢?
6、課件播放:一個小孩輕松地在盤山公路上行走。
7、出示螺絲釘,組織觀察并討論:螺絲釘的螺紋與斜面有什么關系?
8、小結;螺旋是一種變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長,繞在圓柱形物體上的螺紋就越密。
五、鞏固應用。
1、談話:斜面在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你能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斜面嗎?能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一下嗎?
2、學生討論匯報。
3、讓學生觀看錄像。
,播放盤山公路、盤山鐵路、立交橋、樓梯、螺旋、金字塔的修建過程等。
4、小結:盤山公路、立交橋等其實就是高度一定的情況下,拉長斜面長度,斜面越長越省力。
5、談話: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都應用了斜面,希望同學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我們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六、作業布置:
調查和研究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使用了斜面?
七、板書設計:
斜坡的啟示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高度一定,斜面越長越省力。
螺旋是變形的斜面。
八、教學反思
(一)、學情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見到一些應用斜面的事例(如:柴油桶的裝卸、斧子、盤山公路等,但由于多數學生平時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思維只停留在看到了但不去深究的階段,進而忽視了斜面這種簡單機械所包含的科學道理。
(二)、實施方案:
《斜坡的啟示》一課我是遵照科學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設計的: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設計實驗、操作實驗和記錄觀察、交流數據、獲得發現、拓展運用。通過這樣的課堂學習過程,學生較好地認識了斜面,了解了斜面面。
1、貼近生活輕松引入新課。我在新課前利用課件出示“一位工人推著摩托車上臺階很吃力。”讓同學們幫助想想辦法創設了情景,根據學生對生活了解引入課題。這樣學生輕松地認識了斜面這種簡單機械并產生探究的欲望。
2、適時引導落實自主學習。學生在做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之間的關系實驗時,一些小組實驗后竟得出書的高度不同但拉力大小一樣的數據,是因為斜面搭靠書的位置變化所至,我就適時的給予引導,提示學生考慮這個極易被忽視的條件,學生通過自主實驗獲取的數據就能自行得出結論。可見課堂上教師的適時引導作用切不可忽視
3、巧設游戲突破教學難點。興趣是激發學生進取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處理本課的教學難點——發現變形斜面這一環節時,我采取了以玩代講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我讓每位學生準備紙制的直角三角形(斜邊涂上紅色),然后讓學生將紙制的直角三角形纏繞在筆桿上進行反復地玩,目的是讓學生邊玩邊思,涂有紅色的斜邊繞在筆桿上后,變成了螺旋的形狀,得出螺旋是斜面的一種變形,這一活動表面上看是在玩,實際是重在發現,意在讓學生留心觀察它所發生的變化。所以這一細節的處理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