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精選12篇)
《重力》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產生的條件,
2、知道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會計算的大小.
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分析各個物體的重心.
2、聯系實際,的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的實質(萬有引力).
2、本章的難點是:重心的確定.
二、基本知識技能:
1、基本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的三要素:作用點(重心);方向(豎直向下);大小(G =mg);
2、重心的確定
質量分布均勻的規則幾何形狀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質量的分布有關,還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教法建議
一、有關大小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介紹時,除了明確指出:物體受到的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教學中還需要補充實驗測量的方法,的大小可以用測力計測得,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幾種測力計,如彈簧測力計、牽引測力計、壓力測力計等等.
另外讓學生區分、重量的概念.
二、有關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介紹方向時要明確重垂線的方向為豎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的方向為豎直向下,與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為豎直方向(靜止的水面為水平方向),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把的方向說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關于重心和質心的區分的有關內容教師可以參考擴展資料中的《重心和質心》.
三、有關重心位置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講解如何確定物體重心的位置時,可以講解懸掛法測量均勻薄板的重心.同時讓學生討論理解.對于重心位置的確定,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身邊的物體的重心的確定,如課本的重心的確定,沙漏的重心確定,另外也可以通過數學方法來計算物體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確定.
有些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容的時候,往往將物體的平衡內容(教材在第四章中進行了介紹)也對學生說明,也就是重心的穩度問題,建議在講解時要注意讓學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圖片資料中我們為大家提供了雙圓錐(圓錐上滾)的圖片,老師可以參考使用.
教學方法
提問引導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提問: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問:我們用什么方法來表示力?具體說明?
3、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一)
通過水會自動由高向低流動、樹葉的飄落等等自然現象提出:
問題:什么是?它是怎樣產生的?
回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產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
教師總結說明:
1、地球上物體受到,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圍之內,物體都會受到地球的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作用.
(2)、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問題:同一個物體,在下列情況下,所受的方向各是怎樣的?
教師出示幾種不同情況下的物體(水平地面上靜止的物體、斜面上靜止的物體、正在運動的物體等等)讓學生討論的方向.
共同討論之后,教師說明并總結:
2、的方向: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無論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無論物體運動狀態如何,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重心:在物體上的作用點.質量均勻的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教師出示各種形狀物體的重心).質量不均勻的物體重心,跟形狀、質量分布有關.對于質量分布不均勻、形狀不規則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過懸掛法得到(教師可以演示該實驗,同時讓學生進行討論),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體上(如圖).
4、大小:
5、的測量:的測量用彈簧秤.
問題3: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對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師進而提出:我們通常在研究物體受到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體地球,相對于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作用,同樣,地球也要受到物體對它的吸引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實例講解,要強調物體受到的不等于物體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
(二)、讓學生閱讀有關萬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本課知識的理解.
6、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課題1
題目:采用懸掛法求得物體重心位置
內容:采用懸掛法得到某一不規則形狀(質量分布不均勻)薄板的重心位置。寫出實驗報告。
課題2:
題目:用計算法求解某些物體的重心
內容:參考“探究活動”中所給的“質心與重心的求解”內容,對一些特殊形狀物體的重心進行計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學的杠桿原理分析,寫出專題性小論文。
1、求下列各物體的質心位置.
(1)如圖(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顆間距均為a,共n顆,其質量依次為 .
(2)如圖(b)所示,質量分布均勻的三角板.
(3)如圖(c)所示,勻質圓板,被挖去的小圓與大圓內切.
答案:
(1)答案:懸點下方 處.解題思路:以懸掛點原點,豎直向下為x軸正方向,應用坐標法有: .
(2)解題思路:把 分成與AB邊平行的幾份,如圖,當 時,每一份的質心都在其中點上,則 質心定在AB邊中線CD上,同理也在BC邊中線AE上,∴板ABC的質心在其幾何重心上.
(3)解題思路:將負質量與坐標法結合起來求解:設圓板面積密度為 ,則大圓板質量 ,小圓板質量 ,再以O點為原點, 方向為x軸正方向,應用坐標法得 ,∴其質心在C點左側 處.
2、如圖所示,有兩個相同的勻質實心球,半徑為R,重量為G,A、B球分別為將它們挖去半徑為 和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勻質桿重量為 ,長度 ,試求系統的重心位置.
答案:C點左側0.53R處.解題思路:以C點為原點,cb方向為x軸正方向,結合坐標法與負質量法求解.
《重力》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產生的條件,
2、知道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會計算的大小.
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分析各個物體的重心.
2、聯系實際,的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的實質(萬有引力).
2、本章的難點是:重心的確定.
二、基本知識技能:
1、基本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的三要素:作用點(重心);方向(豎直向下);大小(G =mg);
2、重心的確定
質量分布均勻的規則幾何形狀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質量的分布有關,還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教法建議
一、有關大小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介紹時,除了明確指出:物體受到的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教學中還需要補充實驗測量的方法,的大小可以用測力計測得,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幾種測力計,如彈簧測力計、牽引測力計、壓力測力計等等.
另外讓學生區分、重量的概念.
二、有關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介紹方向時要明確重垂線的方向為豎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的方向為豎直向下,與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為豎直方向(靜止的水面為水平方向),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把的方向說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關于重心和質心的區分的有關內容教師可以參考擴展資料中的《重心和質心》.
三、有關重心位置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講解如何確定物體重心的位置時,可以講解懸掛法測量均勻薄板的重心.同時讓學生討論理解.對于重心位置的確定,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身邊的物體的重心的確定,如課本的重心的確定,沙漏的重心確定,另外也可以通過數學方法來計算物體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確定.
有些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容的時候,往往將物體的平衡內容(教材在第四章中進行了介紹)也對學生說明,也就是重心的穩度問題,建議在講解時要注意讓學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圖片資料中我們為大家提供了雙圓錐(圓錐上滾)的圖片,老師可以參考使用.
教學方法
提問引導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提問: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問:我們用什么方法來表示力?具體說明?
3、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一)
通過水會自動由高向低流動、樹葉的飄落等等自然現象提出:
問題:什么是?它是怎樣產生的?
回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產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
教師總結說明:
1、地球上物體受到,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圍之內,物體都會受到地球的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作用.
(2)、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問題:同一個物體,在下列情況下,所受的方向各是怎樣的?
教師出示幾種不同情況下的物體(水平地面上靜止的物體、斜面上靜止的物體、正在運動的物體等等)讓學生討論的方向.
共同討論之后,教師說明并總結:
2、的方向: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無論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無論物體運動狀態如何,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重心:在物體上的作用點.質量均勻的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教師出示各種形狀物體的重心).質量不均勻的物體重心,跟形狀、質量分布有關.對于質量分布不均勻、形狀不規則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過懸掛法得到(教師可以演示該實驗,同時讓學生進行討論),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體上(如圖).
4、大小:
5、的測量:的測量用彈簧秤.
問題3: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對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師進而提出:我們通常在研究物體受到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體地球,相對于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作用,同樣,地球也要受到物體對它的吸引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實例講解,要強調物體受到的不等于物體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
(二)、讓學生閱讀有關萬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本課知識的理解.
6、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課題1
題目:采用懸掛法求得物體重心位置
內容:采用懸掛法得到某一不規則形狀(質量分布不均勻)薄板的重心位置。寫出實驗報告。
課題2:
題目:用計算法求解某些物體的重心
內容:參考“探究活動”中所給的“質心與重心的求解”內容,對一些特殊形狀物體的重心進行計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學的杠桿原理分析,寫出專題性小論文。
1、求下列各物體的質心位置.
(1)如圖(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顆間距均為a,共n顆,其質量依次為 .
(2)如圖(b)所示,質量分布均勻的三角板.
(3)如圖(c)所示,勻質圓板,被挖去的小圓與大圓內切.
答案:
(1)答案:懸點下方 處.解題思路:以懸掛點原點,豎直向下為x軸正方向,應用坐標法有: .
(2)解題思路:把 分成與AB邊平行的幾份,如圖,當 時,每一份的質心都在其中點上,則 質心定在AB邊中線CD上,同理也在BC邊中線AE上,∴板ABC的質心在其幾何重心上.
(3)解題思路:將負質量與坐標法結合起來求解:設圓板面積密度為 ,則大圓板質量 ,小圓板質量 ,再以O點為原點, 方向為x軸正方向,應用坐標法得 ,∴其質心在C點左側 處.
2、如圖所示,有兩個相同的勻質實心球,半徑為R,重量為G,A、B球分別為將它們挖去半徑為 和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勻質桿重量為 ,長度 ,試求系統的重心位置.
答案:C點左側0.53R處.解題思路:以C點為原點,cb方向為x軸正方向,結合坐標法與負質量法求解.
《重力》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重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會計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分析各個物體的重心.
2、聯系實際,重力的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的實質(萬有引力).
2、本章的難點是:重心的確定.
二、基本知識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點(重心);方向(豎直向下);大小(g = mg);
2、重心的確定
質量分布均勻的規則幾何形狀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質量的分布有關,還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教法建議
一、有關重力大小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介紹重力時,除了明確指出: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教學中還需要補充實驗測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測力計測得,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幾種測力計,如彈簧測力計、牽引測力計、壓力測力計等等.
另外讓學生區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關重力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介紹重力方向時要明確重垂線的方向為豎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為豎直向下,與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為豎直方向(靜止的水面為水平方向),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說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關于重心和質心的區分的有關內容教師可以參考擴展資料中的《重心和質心》.
三、有關重心位置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講解如何確定物體重心的位置時,可以講解懸掛法測量均勻薄板的重心.同時讓學生討論理解.對于重心位置的確定,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身邊的物體的重心的確定,如課本的重心的確定,沙漏的重心確定,另外也可以通過數學方法來計算物體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確定.
有些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容的時候,往往將物體的平衡內容(教材在第四章中進行了介紹)也對學生說明,也就是重心的穩度問題,建議在講解時要注意讓學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圖片資料中我們為大家提供了雙圓錐(圓錐上滾)的圖片,老師可以參考使用.
重力
教學方法
提問引導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提問
: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問:我們用什么方法來表示力?具體說明?
3、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一)重力
通過水會自動由高向低流動、樹葉的飄落等等自然現象提出:
問題: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樣產生的?
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產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
教師總結說明:
1、地球上物體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圍之內,物體都會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問題:同一個物體,在下列情況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樣的?
教師出示幾種不同情況下的物體(水平地面上靜止的物體、斜面上靜止的物體、正在運動的物體等等)讓學生討論重力的方向.
共同討論之后,教師說明并總結: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無論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無論物體運動狀態如何,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質量均勻的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教師出示各種形狀物體的重心).質量不均勻的物體重心,跟形狀、質量分布有關.對于質量分布不均勻、形狀不規則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過懸掛法得到(教師可以演示該實驗,同時讓學生進行討論),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體上(如圖).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測量:重力的測量用彈簧秤.
問題3: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對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師進而提出:我們通常在研究物體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體地球,相對于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樣,地球也要受到物體對它的吸引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實例講解,要強調物體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體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
(二)、讓學生閱讀有關萬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本課知識的理解.
6、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課題1
題目:采用懸掛法求得物體重心位置
內容:采用懸掛法得到某一不規則形狀(質量分布不均勻)薄板的重心位置。寫出實驗報告。
課題2:
題目:用計算法求解某些物體的重心
內容:參考“探究活動”中所給的“質心與重心的求解”內容,對一些特殊形狀物體的重心進行計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學的杠桿原理分析,寫出專題性小論文。
1、求下列各物體的質心位置.
(1)如圖(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顆間距均為a,共n顆,其質量依次為 .
(2)如圖(b)所示,質量分布均勻的三角板.
(3)如圖(c)所示,勻質圓板,被挖去的小圓與大圓內切.
答案:
(1)答案:懸點下方 處.解題思路:以懸掛點原點,豎直向下為x軸正方向,應用坐標法有: .
(2)解題思路:把 分成與ab邊平行的幾份,如圖,當 時,每一份的質心都在其中點上,則 質心定在ab邊中線cd上,同理也在bc邊中線ae上,∴板abc的質心在其幾何重心上.
(3)解題思路:將負質量與坐標法結合起來求解:設圓板面積密度為 ,則大圓板質量 ,小圓板質量 ,再以o點為原點, 方向為x軸正方向,應用坐標法得 ,∴其質心在c點左側 處.
2、如圖所示,有兩個相同的勻質實心球,半徑為r,重量為g,a、b球分別為將它們挖去半徑為 和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勻質桿重量為
,長度 ,試求系統的重心位置.
答案:c點左側0.53r處.解題思路:以c點為原點,cb方向為x軸正方向,結合坐標法與負質量法求解.
《重力》 篇4
學科:物理 年級:九年級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課題名稱:§12.1重力 教材所在頁:第42——46頁
一、 簡介
本節課的主題: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基礎的地位。本節課主要通過實驗探究,采用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和講解法,使學生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等知識。
關鍵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初三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及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三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通過初二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于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等有關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生活體驗,掌握壓力和壓強的有關知識,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后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 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
2.方法與過程目標:經歷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物理道理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 中,為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教會他們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識;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社會價值,并能客觀的、一分為二的看待某一問題。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2.教法:根據本節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探究”教學的基礎上采用了:
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于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模型、投影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3.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觀察實驗,關注學生在觀察操作、現象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給學生機會,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將思維充分發散,揭示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過程,并反饋了班級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五、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線。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細線、小重物
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分別在本課的引入、學生探究等環節中得到應用,它們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足的實驗器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
六、 教學和活動過程 :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動畫演示多媒體課件,在引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2.需要對學生分組,前后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設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組長主要肩負引領和鼓舞同學學習積極性之責。希望每小隊含合作小組數目一樣。
(二)整個教學過程 敘述:
具體教學過程 ,分為四個板塊來完成:
第一板塊: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復習力的概念,彈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圖示,為學好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后,利用課本42頁“想想做做”,讓學生做“模擬引力”實驗。再利用“蘋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體動畫引入新課。
【說明:1.讓學生通過實驗先感受橡皮不會飛走是因為受到“引力”作用,拉進了學生跟所學知識的距離。2.由于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現象的體驗,并且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插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這樣引入新課很自然,體現了物理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塊:重力的概念及產生原因。
引入新課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說明:方法簡單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第三板塊: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實驗方法是:先用彈簧秤分別稱出質量為100克、200克、300克的鉤碼分別受到的重力,填入書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跟質量的比值,使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將數據整理畫出圖像。(正比例函數圖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實驗的關鍵是:①要選精確度較高的彈簧秤。②要正確使用彈簧秤。
【說明:利用學生探究來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好處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究,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四板塊: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實先做演示實驗: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否是豎直方向。然后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垂線,它是建筑工人砌墻時用來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的。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要先易到學生觀察圖12.1-6,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當學生理解了這一現象后提問:如何用這個重垂線來檢查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輔助器材?這是學生最難理解的地方,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測量人體身高的辦法,并通過一些動作適當提示,最后在學生充分發表見解的基礎上歸納:重垂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決水平問題。
想想議議:看圖12.1-7思考地球上幾個地方的蘋果都可以向“下”落,但從地球外面看,幾個蘋果下落的方向顯然不同。那么,我們所說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說明:這一部分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垂線、水平儀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們的學習,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塊: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訴學生,刻度尺上與手指接觸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畫出這兩種形狀的物體圖形,標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
【說明: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并應用于實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塊:布置作業
1.作出質量為100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圖示。
2.完成課后練習
七、課后反思:
1.在教學過程 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引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由于初三學生剛接觸到力,對利用力的知識來研究常見力,所以本節課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完成教學,并獲得了成功。
3.通過實驗探究,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提高了綜合思維能力。
《重力》 篇5
《重力》教案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會用公式g=mg(g=9.8n/kg)計算重力。
3、知道用懸繩掛著的靜止物體、用靜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體,對豎直懸繩的拉力或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大小等于物體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勻物體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標:
1、讓學生自己動手,找不規則薄板的中心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
2、通過"重心"的概念,讓學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學的一種方法。
教學重點: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緯度而不同。
教學難點: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的理解。
教學方法:
實驗法、分析法
教學用具:
彈簧秤、鉤碼(二人一組)質地均勻的不規則薄板、細繩(學生準備)、木圓環、直角三角尺(教師用)重錘線(演示用)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日常生活中我們跳起來,總會落回地面,扔出去的東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懸掛物體的繩子靜止時總會指向地面,這都是因為在地面附近的物體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們來探討有關重力的知識。
板書: 第二節 重力
二、新課教學
1.重力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在預習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來總會落在地上,扔出去的東西總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提問:有的同學說物體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學生猜疑: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
教師釋疑:嚴格地說,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個分力,以后才會學到這些知識,現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說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而不能說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體的重力。由于兩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問:物體所受到的重力的實例物體是誰?
學生:是地球。
強調:物體只要在引力范圍內,就會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實驗:重錘線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從靜止釋放的小石塊總是豎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況,由二力平衡知重力豎直向下。
歸納: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強調:豎直向下不能說成垂直向下,豎直向下指的是與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籠統指垂直方向。
(2)學生動手實驗:
提問: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為什么?
學生會從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體靜止時對彈簧秤的拉力或對水平面壓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動手實驗:用彈簧秤測量一個鉤碼、兩個鉤碼、三個鉤碼的重力的大小,觀察計算重力g與鉤碼的質量m的關系。
學生馬上得到:g與m成正比。
板書: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關系:
g=mg(g=9.8n/kg)
強調: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學閱讀課本內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兩極g值最大。一般的處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圍內,可認為g值是恒定的。
(3)鞏固訓練:
a. 已知小球、物塊的質量為m,求懸繩的拉力是 n。物塊對地面的壓力(兩者均處于靜止狀態)是 n。如果說懸繩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塊對地面的壓力等于重力,這種說法對嗎?
b、物體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物體對水平桌面的壓力
a、就是物體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c、這壓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產生的
d、這壓力是豎直向下的。
師生共評得到:
a:只要在靜止狀態下,物體對豎直懸繩物體對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關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說法不對,只能說拉力(或壓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點講,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就是在研究問題時,從效果上看,可以認為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點,這一點就叫物體的重心。
我們把物體的全部質量壓縮成一點將不影響研究結果,這就是物理學的一種等效代替的思想。
(1)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的重心,跟物體的形狀有關。
同學們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找出這些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的重心: (2)質量分布均勻的形狀不規則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懸掛法找到。
教師演示:木圓環,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體過程:先用懸掛法確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條細線ab,讓ab穿過重心c點,再在其重心c處拴上細繩提拉,驗證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歸納:物體的重心可在物體之上,也木在物體之外。
(3)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狀有關,也與質量分布有關。
比如:往高處疊放東西,重心不斷隨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與支承面的大小決定物體的穩定程度。
簡單介紹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讓學生有一種印象,為以后學習平衡的種類奠定基礎。
三、小結
(1)重力產生的條件以及重力與引力的區別
(2)在月球上,物體也會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應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樣。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數值上略有差別,通常不特別說明的話,g=9.8n/kg
(4)重心的確定
六、教學總結
這節課在教學思路上應注意知識的接受要循序漸進,只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加以擴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關重力的知識點了一下,為以后學生接受知識的路鋪的平緩些。
《重力》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的方向、重心.
2.理解的大小跟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計算.
能力目標
1.通過上節力的三要素的學習引入的三要素,培養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講解重垂線和重心,培養學生尊重物理事實,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前三節內容的基礎上,研究最常見的力——.教材通過“蘋果落地”和“拋出去的石塊向地面下落”兩個例子使學生認識的存在.然后用實驗研究物體所受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方法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質量成倍數關系的鉤碼所受到的的大小,算出每次測得的的大小跟質量的比值,由此得出跟質量成正比,質量增大幾倍,也增大幾倍.并由此關系,得出的計算公式 .
關于的方向,教材說明用一根線把物體懸掛起來,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的方向,所以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種講法比直接告訴學生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更符合邏輯.
由于物體重心的位置跟形狀、質量分布情況有關,教材關于重心的問題只做了簡單介紹.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中的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正確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關“的方向”的教學建議
可讓學生通過觀察并認識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的方向.人們把這個方向叫做豎直方向,所以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學生常常把的方向誤認為踉接觸面垂直.為了糾正這種錯誤,在講授的方向時可以做以下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兩條重垂線的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重垂線與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為了讓學生了解重垂線在建筑中的作用,課后可以讓學生利用重垂線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看重垂線是否與墻壁平行),窗臺、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線是否與窗臺、桌面垂直).
有關“的概念”的教學建議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思考能力,建議教學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實驗:手中的小球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杯中的水從高處流往低處;小球在桌面上滾到桌邊后要落地……等等,讓學生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通過討論,學生不難得出,物體都是由高處落到低處,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這時再總結出:地面上的一切物體,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再讓學生列舉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物體受到的種種現象.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的理解,又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分析
1.
的概念比較復雜,而且比較抽象.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而且有些認識是不科學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為是物體自己施加的,這樣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因而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層次進行.
(1)從觀察入手,手中的物體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小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體下落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物體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說明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體下降時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時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了運動方向,說明物體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體必然有施力物體,這個施力物體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了力.由此得出的概念.
2.的方向豎直向下
關于的方向,在學生中易出現兩個錯誤說法:一是把豎直向下說成垂直向下,或者誤認為與接觸面垂直.由于學生對放在斜面上的物體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認識,因此認為這時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為了解決上述學生中的問題,建議在教學中采取以下方法.
(1)認真觀察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學生明確,這個方向被人們稱為豎直方向,所以的方向豎直向下.
(2)從數學知識可以知道,垂直是兩條線、兩個平面,或者是線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但是重垂線的方向與水平桌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因此講垂直向下或者講與接觸面垂直是錯誤的.
3.重心
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當一個物體的幾何形狀及質量分布不發生改變時,它的重心位置相對物體來說也是確定的,并不隨物體放置的位置改變而改變.但如果形狀發生了變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將發生改變,如一個人在運動時其重心位置就會不斷發生變化.
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在其幾何中心,如球形,正方體,圓柱體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體上,例如一個圓環其重心就不在環上,而在圓心上.
對于不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可以采用懸掛法來確定.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觀察手中的物體離開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最后改變方向自由下落,通過分析這些現象得出的概念.
2.通過實驗得出與質量的關系
3.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認識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4.小實驗,確定重心的位置.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重垂線、彈簧秤、鉤碼
教學設計示例
(一)導入 新課
實驗一:教師將小球放在手中,松開手,請同學們觀察松開手以后小球如何運動?它的運動狀態變了沒有?為什么會發生這些現象?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然后請同學回答上述問題.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來越快,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實驗二:教師向上拋出一個小球,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小球整個運動過程中的情況.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請同學敘述觀察到的現象.
提問:為什么小球在拋出以后運動的速度越來越慢,為什么小球會改變運動方向?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以上現象都說明小球受到了一個向下的力,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拋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運動,速度越來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運動,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這個力我們叫它.
(二)新課教學
1.的方向
老師:放在講桌上的粉筆盒、板擦,同學們課桌上放的書、鉛筆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受不受?
[學生]都受到.
[老師]的施力物體是誰?
[學生]是地球.
[老師]在地面附近有沒有不受的物體?
[學生]沒有.
[老師]請同學們看一下,在鐵架臺的橫桿上用線掛著幾個物體,有重錘、有砝碼.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剛才我們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學生]這些方向都是一樣的.
我們把這個方向叫豎直向下,所以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的大小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是有大小的,這里有兩個金屬球,一個大一個小,我們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把這兩個金屬球放在手心感覺一下.
請一位同學到前邊來拿起金屬球.
[老師]這兩個金屬球哪個質量大?
[學生]大金屬球.
[老師]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哪個金屬球的大?
[學生]大球.
[老師]金屬球的和它的質量是什么關系?
[學生]質量越大的金屬球,它的也越大.
[老師]回答的很對,但這只是一個定性的結論,下面我們定量的研究這個問題.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一下,物體所受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把大小兩個金屬球用膠條固定兩根小線,并掛在兩個彈簧秤上)大金屬球彈簧秤示數大,掛小金屬球的彈簧秤示數小,彈簧秤的讀數就等于物體的.我們每個同學的課桌上有一個彈簧秤和3個100g的鉤碼,請同學們分別測出100g、200g、300g的鉤碼所受的,并計算出跟質量的比值,把測量值和計算結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開始實驗.
實驗過程中教師在同學中巡視,進行指導,了解實驗情況,實驗結束后請同學說出自己測出的三次值和物體的與它的質量的比值,將學生測得的值寫在黑板上.由于彈簧秤不十分精確以及測量中不可避免的誤差,計算出的比值不會正好等于9.8N/kg.應要求學生實事求是的說出自己的測量值,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數值不準確的原因.
大量的實驗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質量增大幾倍,也增大幾倍、物體的與質量成正比,它們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m表示質量,g表示9.8N/kg,那么與質量的關系可以寫成如下表達式 .
請同學考慮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質量是1kg的物體,受到的是9.8N.(這個結論如果學生一時說不出,教師應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逐步進行引導)
利用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已知質量計算出物體的,也可以已知求出物體的質
量.但計算中要注意質量的單位用千克,計算出的單位是牛.下面請同學們計算一下,質量是450g的物體是多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練習結束后請學生說出計算過程,教師將學生回答內容寫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確解題過程的板書.
例題 質量是450g的物體受到的是多少?
已知
求 G=?
解
答 物體受到的是4.41N.
4.重心
請同學們把直尺、鋼筆、鉛筆放在手指上并且讓它們能靜止不動.
學生進行小實驗,實驗結束后教師提問.
是不是隨便怎么放,直尺、鋼筆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靜止不動.
不是,對每一樣東西總是有一個固定的位置.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物體受到的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如果這個點正好在手指中間的位置,物體就可以不掉下來,這點是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老師:剛才實驗中同學們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與鋼筆、圓珠筆等物體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沒注意的同學可以再試一下.
[學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間的位置,鋼筆、圓珠筆就不在中間.
[老師]同學們觀察的很好,這說明物體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
外形規則,密度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球心、圓心、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
現在同學們的課桌上都有兩塊不規則的紙板,大家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迅速、準確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組織學生討論,最后引導大家利用的方向豎直向下這一物理規律,利用幾何中兩條
直線相交確定一個點的數學規律歸納出用吊線法來確定不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
(三)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研究了,實際研究了兩個問題,首先,我們研究了什么是,的概念比較復雜,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紀末,英國科學家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引力稱之為萬有引力,地球與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說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們的教材中在講時只說“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并沒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沒有給出的定義.由于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今后到高中還要作進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個問題是的三要素,即大小的計算、的方向、的作用點.這三個問題對于今后學習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探究活動
登月報告
【課 題】 關于失重的資料和登月資料
【組織形式】 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
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查找有關登月的資料和失重的資料.
【備 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的應用與克服
【課 題】 探究人類應用知識與克服影響的實例
【組織形式】 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
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查找有關航空航天新技術的資料和建筑方面的資料.
【備 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重力》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的方向、重心.
2.理解的大小跟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計算.
能力目標
1.通過上節力的三要素的學習引入的三要素,培養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講解重垂線和重心,培養學生尊重物理事實,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前三節內容的基礎上,研究最常見的力——.教材通過“蘋果落地”和“拋出去的石塊向地面下落”兩個例子使學生認識的存在.然后用實驗研究物體所受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方法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質量成倍數關系的鉤碼所受到的的大小,算出每次測得的的大小跟質量的比值,由此得出跟質量成正比,質量增大幾倍,也增大幾倍.并由此關系,得出的計算公式 .
關于的方向,教材說明用一根線把物體懸掛起來,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的方向,所以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種講法比直接告訴學生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更符合邏輯.
由于物體重心的位置跟形狀、質量分布情況有關,教材關于重心的問題只做了簡單介紹.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中的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正確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關“的方向”的教學建議
可讓學生通過觀察并認識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的方向.人們把這個方向叫做豎直方向,所以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學生常常把的方向誤認為踉接觸面垂直.為了糾正這種錯誤,在講授的方向時可以做以下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兩條重垂線的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重垂線與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為了讓學生了解重垂線在建筑中的作用,課后可以讓學生利用重垂線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看重垂線是否與墻壁平行),窗臺、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線是否與窗臺、桌面垂直).
有關“的概念”的教學建議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思考能力,建議教學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實驗:手中的小球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杯中的水從高處流往低處;小球在桌面上滾到桌邊后要落地……等等,讓學生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通過討論,學生不難得出,物體都是由高處落到低處,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這時再總結出:地面上的一切物體,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再讓學生列舉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物體受到的種種現象.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的理解,又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分析
1.
的概念比較復雜,而且比較抽象.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而且有些認識是不科學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為是物體自己施加的,這樣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因而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層次進行.
(1)從觀察入手,手中的物體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小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體下落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物體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說明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體下降時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時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了運動方向,說明物體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體必然有施力物體,這個施力物體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了力.由此得出的概念.
2.的方向豎直向下
關于的方向,在學生中易出現兩個錯誤說法:一是把豎直向下說成垂直向下,或者誤認為與接觸面垂直.由于學生對放在斜面上的物體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認識,因此認為這時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為了解決上述學生中的問題,建議在教學中采取以下方法.
(1)認真觀察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學生明確,這個方向被人們稱為豎直方向,所以的方向豎直向下.
(2)從數學知識可以知道,垂直是兩條線、兩個平面,或者是線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但是重垂線的方向與水平桌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因此講垂直向下或者講與接觸面垂直是錯誤的.
3.重心
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當一個物體的幾何形狀及質量分布不發生改變時,它的重心位置相對物體來說也是確定的,并不隨物體放置的位置改變而改變.但如果形狀發生了變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將發生改變,如一個人在運動時其重心位置就會不斷發生變化.
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在其幾何中心,如球形,正方體,圓柱體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體上,例如一個圓環其重心就不在環上,而在圓心上.
對于不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可以采用懸掛法來確定.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觀察手中的物體離開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最后改變方向自由下落,通過分析這些現象得出的概念.
2.通過實驗得出與質量的關系
3.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認識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4.小實驗,確定重心的位置.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重垂線、彈簧秤、鉤碼
教學設計示例
(一)導入 新課
實驗一:教師將小球放在手中,松開手,請同學們觀察松開手以后小球如何運動?它的運動狀態變了沒有?為什么會發生這些現象?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然后請同學回答上述問題.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來越快,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實驗二:教師向上拋出一個小球,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小球整個運動過程中的情況.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請同學敘述觀察到的現象.
提問:為什么小球在拋出以后運動的速度越來越慢,為什么小球會改變運動方向?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以上現象都說明小球受到了一個向下的力,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拋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運動,速度越來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運動,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這個力我們叫它.
(二)新課教學
1.的方向
老師:放在講桌上的粉筆盒、板擦,同學們課桌上放的書、鉛筆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受不受?
[學生]都受到.
[老師]的施力物體是誰?
[學生]是地球.
[老師]在地面附近有沒有不受的物體?
[學生]沒有.
[老師]請同學們看一下,在鐵架臺的橫桿上用線掛著幾個物體,有重錘、有砝碼.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剛才我們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學生]這些方向都是一樣的.
我們把這個方向叫豎直向下,所以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的大小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是有大小的,這里有兩個金屬球,一個大一個小,我們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把這兩個金屬球放在手心感覺一下.
請一位同學到前邊來拿起金屬球.
[老師]這兩個金屬球哪個質量大?
[學生]大金屬球.
[老師]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哪個金屬球的大?
[學生]大球.
[老師]金屬球的和它的質量是什么關系?
[學生]質量越大的金屬球,它的也越大.
[老師]回答的很對,但這只是一個定性的結論,下面我們定量的研究這個問題.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一下,物體所受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把大小兩個金屬球用膠條固定兩根小線,并掛在兩個彈簧秤上)大金屬球彈簧秤示數大,掛小金屬球的彈簧秤示數小,彈簧秤的讀數就等于物體的.我們每個同學的課桌上有一個彈簧秤和3個100g的鉤碼,請同學們分別測出100g、200g、300g的鉤碼所受的,并計算出跟質量的比值,把測量值和計算結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開始實驗.
實驗過程中教師在同學中巡視,進行指導,了解實驗情況,實驗結束后請同學說出自己測出的三次值和物體的與它的質量的比值,將學生測得的值寫在黑板上.由于彈簧秤不十分精確以及測量中不可避免的誤差,計算出的比值不會正好等于9.8N/kg.應要求學生實事求是的說出自己的測量值,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數值不準確的原因.
大量的實驗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質量增大幾倍,也增大幾倍、物體的與質量成正比,它們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m表示質量,g表示9.8N/kg,那么與質量的關系可以寫成如下表達式 .
請同學考慮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質量是1kg的物體,受到的是9.8N.(這個結論如果學生一時說不出,教師應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逐步進行引導)
利用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已知質量計算出物體的,也可以已知求出物體的質
量.但計算中要注意質量的單位用千克,計算出的單位是牛.下面請同學們計算一下,質量是450g的物體是多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練習結束后請學生說出計算過程,教師將學生回答內容寫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確解題過程的板書.
例題 質量是450g的物體受到的是多少?
已知
求 G=?
解
答 物體受到的是4.41N.
4.重心
請同學們把直尺、鋼筆、鉛筆放在手指上并且讓它們能靜止不動.
學生進行小實驗,實驗結束后教師提問.
是不是隨便怎么放,直尺、鋼筆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靜止不動.
不是,對每一樣東西總是有一個固定的位置.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物體受到的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如果這個點正好在手指中間的位置,物體就可以不掉下來,這點是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老師:剛才實驗中同學們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與鋼筆、圓珠筆等物體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沒注意的同學可以再試一下.
[學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間的位置,鋼筆、圓珠筆就不在中間.
[老師]同學們觀察的很好,這說明物體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
外形規則,密度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球心、圓心、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
現在同學們的課桌上都有兩塊不規則的紙板,大家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迅速、準確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組織學生討論,最后引導大家利用的方向豎直向下這一物理規律,利用幾何中兩條
直線相交確定一個點的數學規律歸納出用吊線法來確定不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
(三)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研究了,實際研究了兩個問題,首先,我們研究了什么是,的概念比較復雜,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紀末,英國科學家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引力稱之為萬有引力,地球與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說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們的教材中在講時只說“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并沒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沒有給出的定義.由于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今后到高中還要作進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個問題是的三要素,即大小的計算、的方向、的作用點.這三個問題對于今后學習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探究活動
登月報告
【課 題】 關于失重的資料和登月資料
【組織形式】 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
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查找有關登月的資料和失重的資料.
【備 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的應用與克服
【課 題】 探究人類應用知識與克服影響的實例
【組織形式】 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
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查找有關航空航天新技術的資料和建筑方面的資料.
【備 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重力》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計算重力.
能力目標
1.通過上節力的三要素的學習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養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講解重垂線和重心,培養學生尊重物理事實,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前三節內容的基礎上,研究最常見的力——重力.教材通過“蘋果落地”和“拋出去的石塊向地面下落”兩個例子使學生認識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方法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質量成倍數關系的鉤碼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質量成正比,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并由此關系,得出重力的計算公式 .
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說明用一根線把物體懸掛起來,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種講法比直接告訴學生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更符合邏輯.
由于物體重心的位置跟形狀、質量分布情況有關,教材關于重心的問題只做了簡單介紹.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中的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正確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關“重力的方向”的教學建議
可讓學生通過觀察并認識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們把這個方向叫做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學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誤認為踉接觸面垂直.為了糾正這種錯誤,在講授重力的方向時可以做以下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兩條重垂線的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重垂線與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為了讓學生了解重垂線在建筑中的作用,課后可以讓學生利用重垂線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看重垂線是否與墻壁平行),窗臺、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線是否與窗臺、桌面垂直).
有關“重力的概念”的教學建議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思考能力,建議教學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實驗:手中的小球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杯中的水從高處流往低處;小球在桌面上滾到桌邊后要落地……等等,讓學生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通過討論,學生不難得出,物體都是由高處落到低處,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這時再總結出:地面上的一切物體,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讓學生列舉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物體受到重力的種種現象.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重力的理解,又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分析
1.重力
重力的概念比較復雜,而且比較抽象.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而且有些認識是不科學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為重力是物體自己施加的,這樣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因而在進行“重力”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層次進行.
(1)從觀察入手,手中的物體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小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體下落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物體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說明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體下降時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時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了運動方向,說明物體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體必然有施力物體,這個施力物體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關于重力的方向,在學生中易出現兩個錯誤說法:一是把豎直向下說成垂直向下,或者誤認為與接觸面垂直.由于學生對放在斜面上的物體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認識,因此認為這時重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為了解決上述學生中的問題,建議在教學中采取以下方法.
(1)認真觀察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學生明確,這個方向被人們稱為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2)從數學知識可以知道,垂直是兩條線、兩個平面,或者是線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但是重垂線的方向與水平桌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因此講垂直向下或者講與接觸面垂直是錯誤的.
3.重心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當一個物體的幾何形狀及質量分布不發生改變時,它的重心位置相對物體來說也是確定的,并不隨物體放置的位置改變而改變.但如果形狀發生了變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將發生改變,如一個人在運動時其重心位置就會不斷發生變化.
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在其幾何中心,如球形,正方體,圓柱體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體上,例如一個圓環其重心就不在環上,而在圓心上.
對于不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可以采用懸掛法來確定.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觀察手中的物體離開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最后改變方向自由下落,通過分析這些現象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過實驗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3.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4.小實驗,確定重心的位置.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重垂線、彈簧秤、鉤碼
教學設計示例
(一)導入新課
實驗一:教師將小球放在手中,松開手,請同學們觀察松開手以后小球如何運動?它的運動狀態變了沒有?為什么會發生這些現象?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然后請同學回答上述問題.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來越快,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實驗二:教師向上拋出一個小球,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小球整個運動過程中的情況.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請同學敘述觀察到的現象.
提問:為什么小球在拋出以后運動的速度越來越慢,為什么小球會改變運動方向?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以上現象都說明小球受到了一個向下的力,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拋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運動,速度越來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運動,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這個力我們叫它重力.
(二)新課教學
1.重力的方向
老師:放在講桌上的粉筆盒、板擦,同學們課桌上放的書、鉛筆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受不受重力?
[學生]都受到重力.
[老師]重力的施力物體是誰?
[學生]是地球.
[老師]在地面附近有沒有不受重力的物體?
[學生]沒有.
[老師]請同學們看一下,在鐵架臺的橫桿上用線掛著幾個物體,有重錘、有砝碼.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剛才我們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學生]這些方向都是一樣的.
我們把這個方向叫豎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重力是有大小的,這里有兩個金屬球,一個大一個小,我們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把這兩個金屬球放在手心感覺一下.
請一位同學到前邊來拿起金屬球.
[老師]這兩個金屬球哪個質量大?
[學生]大金屬球.
[老師]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哪個金屬球的重力大?
[學生]大球.
[老師]金屬球的重力和它的質量是什么關系?
[學生]質量越大的金屬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師]回答的很對,但這只是一個定性的結論,下面我們定量的研究這個問題.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一下,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把大小兩個金屬球用膠條固定兩根小線,并掛在兩個彈簧秤上)大金屬球彈簧秤示數大,掛小金屬球的彈簧秤示數小,彈簧秤的讀數就等于物體的重力.我們每個同學的課桌上有一個彈簧秤和3個100g的鉤碼,請同學們分別測出100g、200g、300g的鉤碼所受的重力,并計算出重力跟質量的比值,把測量值和計算結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開始實驗.
實驗過程中教師在同學中巡視,進行指導,了解實驗情況,實驗結束后請同學說出自己測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體的重力與它的質量的比值,將學生測得的值寫在黑板上.由于彈簧秤不十分精確以及測量中不可避免的誤差,計算出的比值不會正好等于9.8n/kg.應要求學生實事求是的說出自己的測量值,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數值不準確的原因.
大量的實驗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它們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可以寫成如下表達式 .
請同學考慮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質量是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這個結論如果學生一時說不出,教師應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逐步進行引導)
利用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已知質量計算出物體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體的質
量.但計算中要注意質量的單位用千克,計算出重力的單位是牛.下面請同學們計算一下,質量是450g的物體重力是多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練習結束后請學生說出計算過程,教師將學生回答內容寫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確解題過程的板書.
例題 質量是450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
求 g=?
解
答 物體受到的重力是4.41n.
4.重心
請同學們把直尺、鋼筆、鉛筆放在手指上并且讓它們能靜止不動.
學生進行小實驗,實驗結束后教師提問.
是不是隨便怎么放,直尺、鋼筆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靜止不動.
不是,對每一樣東西總是有一個固定的位置.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如果這個點正好在手指中間的位置,物體就可以不掉下來,這點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老師:剛才實驗中同學們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與鋼筆、圓珠筆等物體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沒注意的同學可以再試一下.
[學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間的位置,鋼筆、圓珠筆就不在中間.
[老師]同學們觀察的很好,這說明物體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
外形規則,密度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球心、圓心、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
現在同學們的課桌上都有兩塊不規則的紙板,大家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迅速、準確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組織學生討論,最后引導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這一物理規律,利用幾何中兩條
直線相交確定一個點的數學規律歸納出用吊線法來確定不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
(三)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研究了重力,實際研究了兩個問題,首先,我們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較復雜,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紀末,英國科學家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引力稱之為萬有引力,地球與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說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們的教材中在講重力時只說“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沒講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沒有給出重力的定義.由于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今后到高中還要作進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個問題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計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點.這三個問題對于今后學習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探究活動
登月報告
【課 題】 關于失重的資料和登月資料
【組織形式】 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
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查找有關登月的資料和失重的資料.
【備 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重力的應用與克服
【課 題】 探究人類應用重力知識與克服重力影響的實例
【組織形式】 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
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查找有關航空航天新技術的資料和建筑方面的資料.
【備 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重力》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重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會計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分析各個物體的重心.
2、聯系實際,重力的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的實質(萬有引力).
2、本章的難點是:重心的確定.
二、基本知識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點(重心);方向(豎直向下);大小(g = mg);
2、重心的確定
質量分布均勻的規則幾何形狀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質量的分布有關,還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教法建議
一、有關重力大小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介紹重力時,除了明確指出: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教學中還需要補充實驗測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測力計測得,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幾種測力計,如彈簧測力計、牽引測力計、壓力測力計等等.
另外讓學生區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關重力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介紹重力方向時要明確重垂線的方向為豎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為豎直向下,與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為豎直方向(靜止的水面為水平方向),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說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關于重心和質心的區分的有關內容教師可以參考擴展資料中的《重心和質心》.
三、有關重心位置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講解如何確定物體重心的位置時,可以講解懸掛法測量均勻薄板的重心.同時讓學生討論理解.對于重心位置的確定,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身邊的物體的重心的確定,如課本的重心的確定,沙漏的重心確定,另外也可以通過數學方法來計算物體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確定.
有些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容的時候,往往將物體的平衡內容(教材在第四章中進行了介紹)也對學生說明,也就是重心的穩度問題,建議在講解時要注意讓學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圖片資料中我們為大家提供了雙圓錐(圓錐上滾)的圖片,老師可以參考使用.
重力
教學方法
提問引導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提問: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問:我們用什么方法來表示力?具體說明?
3、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一)重力
通過水會自動由高向低流動、樹葉的飄落等等自然現象提出:
問題: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樣產生的?
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產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
教師總結說明:
1、地球上物體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圍之內,物體都會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問題:同一個物體,在下列情況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樣的?
教師出示幾種不同情況下的物體(水平地面上靜止的物體、斜面上靜止的物體、正在運動的物體等等)讓學生討論重力的方向.
共同討論之后,教師說明并總結: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無論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無論物體運動狀態如何,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質量均勻的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教師出示各種形狀物體的重心).質量不均勻的物體重心,跟形狀、質量分布有關.對于質量分布不均勻、形狀不規則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過懸掛法得到(教師可以演示該實驗,同時讓學生進行討論),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體上(如圖).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測量:重力的測量用彈簧秤.
問題3: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對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師進而提出:我們通常在研究物體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體地球,相對于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樣,地球也要受到物體對它的吸引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實例講解,要強調物體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體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
(二)、讓學生閱讀有關萬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本課知識的理解.
6、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課題1
題目:采用懸掛法求得物體重心位置
內容:采用懸掛法得到某一不規則形狀(質量分布不均勻)薄板的重心位置。寫出實驗報告。
課題2:
題目:用計算法求解某些物體的重心
內容:參考“探究活動”中所給的“質心與重心的求解”內容,對一些特殊形狀物體的重心進行計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學的杠桿原理分析,寫出專題性小論文。
1、求下列各物體的質心位置.
(1)如圖(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顆間距均為a,共n顆,其質量依次為 .
(2)如圖(b)所示,質量分布均勻的三角板.
(3)如圖(c)所示,勻質圓板,被挖去的小圓與大圓內切.
答案:
(1)答案:懸點下方 處.解題思路:以懸掛點原點,豎直向下為x軸正方向,應用坐標法有: .
(2)解題思路:把 分成與ab邊平行的幾份,如圖,當 時,每一份的質心都在其中點上,則 質心定在ab邊中線cd上,同理也在bc邊中線ae上,∴板abc的質心在其幾何重心上.
(3)解題思路:將負質量與坐標法結合起來求解:設圓板面積密度為 ,則大圓板質量 ,小圓板質量 ,再以o點為原點, 方向為x軸正方向,應用坐標法得 ,∴其質心在c點左側 處.
2、如圖所示,有兩個相同的勻質實心球,半徑為r,重量為g,a、b球分別為將它們挖去半徑為 和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勻質桿重量為 ,長度 ,試求系統的重心位置.
答案:c點左側0.53r處.解題思路:以c點為原點,cb方向為x軸正方向,結合坐標法與負質量法求解.
《重力》 篇10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重力是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
(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會求質量分布均勻且形狀規則物體的重心;
(3)知道萬有引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及物體間距離的定性關系。
2.通過觀察和親身感受以及對初中知識的回顧,概括出重力的產生、方向及大小與什么有關,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以及認真閱讀教材的習慣。
3.通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換”的物理學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g值有關”是本節的重點,g值恒定是有條件的。
2.“重心”的概念是本節的難點。“重心”是為了研究問題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體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學到。
三、教具
1.演示重力和質量的關系
彈簧秤(懸掛式、臺式兩種)、鐵塊及外表相近的鋁塊(均用相同顏色油漆涂飾外表)、鉤碼(50g×10)。
2.演示重心
(1)重心板(直角尺狀、三角板——有懸線);
(2)起重機重心變化的cai課件;
(3)“欹器”——錄像片;
(4)“雙錐體”及配套支架;
(5)“鐵鍬”模型——紙管一端纏有金屬絲,剪刀、天平。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這里有兩個物體,請同學來描述一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最顯著的不同是什么?
用手掂一掂,或彈簧秤稱量一下,發現它們不一樣重。這里的“重”是我們的感受,或是測量的結果,這說明這兩個物體受到的重力不同。
現在我們來學習第二節:重力
(二)教學過程設計
1.重力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水會自動從高處流向低處,拋出的物體會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力。
明確:地球上物體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物體都有質量,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圍之內,物體就會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請同學回答:根據什么說“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觀察:由靜止釋放的物體(粉筆頭)沿豎直方向下落;懸掛在細繩下的物體靜止時,繩沿豎直方向——由二力平衡和重力沿豎直方向向下。
如果有同學問“紙片飄飄落到地上,并不是豎直下落的,怎樣解釋?”答:飄忽不定是因為空氣阻力的作用,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紙片也是豎直落下的。以后我們還會做這個實驗的。
指出幾點:
①豎直方向也叫重錘線方向,也就是與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因此,不宜把豎直方向說成“垂直”方向;
②“向下”是相對于地面上的觀察者來說的,對于地球另一端的觀察者,其“上”、“下”指向剛好與我們相反。
(2)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①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原理:二力平衡);
②實驗: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g=mg
指導閱讀教材第11頁第1段:“在靜止的情況下,物體對豎直懸繩的拉力或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也等于物體受到的重力。”找出關鍵詞并加以理解。
“靜止”:演示細線懸掛重物加速上升時線被拉斷——重物對懸線的拉力大于重力;臺秤加速下降時,示數小于物重——被稱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小于重力。
“豎直”懸繩(或“水平”支持物):
“等于”:只是數值上相等。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對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施力者是該物體,以后還會學到其它區別。因此將“等于”二字換成“就是”二字是不妥的。
3.重心
物體的每一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為了研究問題方便,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物體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在一點,這一點叫物體的重心。
“認為”:重心的概念是人為引入的。
“從效果上看”:等效代換的思想,即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如果想象把構成物體的全部物質壓縮成一個點集中在重心處,將不影響研究的結果。
(1)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只跟物體的形狀有關。
演示:均勻直棒的重心在中點;均勻三角板的重心在三條中線的交點。
均勻球的重心在球心,均勻圓環重心在圓心。
回顧:初中學過,可以用懸掛法找物體的重心。演示:重心板實驗。
物體的重心不一定是物體上的一個點(如圓環、直角尺等)。
(2)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還跟質量的分布情況有關。如:一把鐵鍬的重心在靠近鍬頭的一側。演示“模擬鐵鍬”的重心。問:如果從重心處切開,哪頭重?同學回答并用杠桿平衡解釋支點在重心處時“鐵鍬”的平衡。最后用剪刀剪開“鐵鍬”,兩段各放在天平兩盤中,驗證一下。
演示:起重機的重心,隨著提升重物的質量和高度而變化——cai課件。
重心隨重物質量增大而前移,隨提升高度增大而上移,重心快超出支面時發出報警聲。
放錄像:欹器。
靜止時向右傾斜,倒入一半水時處于正位,繼續倒水,重心向左上方移動,倒滿水則傾覆。——“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
(3)重心的實用意義
重心的高低和支面的大小決定物體的穩定程度。(可閱讀《讀本》第一冊第六章第六節)
計算勢能,用到重心的概念。
4.萬有引力
(1)地球對它周圍的物體有吸引作用。
牛頓從蘋果落地聯想到地球與月球之間、行星與太陽之間、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的力,這種力叫萬有引力。
(2)萬有引力是由于物體具有質量而在物體之間產生的一種相互作用。
(3)物體的質量越大,萬有引力就越大;物體間距離越大,萬有引力就越小。(定量關系將在以后學習)
由于一般物體的質量不大,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極其微小。例如兩個直徑1m的鐵球(質量約4 100kg)靠在一起時,它們間的萬有引力約為1.1×10-3n。
天體的質量很大,因此天體間的萬有引力十分巨大。例如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萬有引力大約是3.6×1022n,它足以拉斷直徑9×103km的鋼柱。
(三)課堂小結
1.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引力所產生的。從本質上講,重力屬于萬有引力,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萬有引力。一般來說它們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別,但差別甚小。
2.物體在其它星球上受到星球的吸引也產生相應的重力。通常不加說明時,“重力”是指物體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所在位置有關:g=mg。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圍內,可認為物質(質量一定)受到的重力是恒力。(計算表明:沿地表相距1800m的兩點,重力的方向相差不到1′。)
4.重心是重力的作用點,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重心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布和形狀有關。
(四)作業與思考
1.課本p.13練習二。說明:第(1)題第③項中“運動”指沿地面不太大的范圍內的運動。
2.演示:雙錐體“往上爬”。請大家仔細觀察并揭秘。
軌道低端窄,雙錐體的重心高;軌道高端寬,雙錐體的重心低。表面看來雙錐體由a端釋放,會自動地向較高的b端“爬升”。實際上仍是從重心高處向重心低處滾下來。
3.用一個手指支持鉛筆的一端使鉛筆直立而不倒不易做到,而把鉛筆換成一根教鞭,小頭立在手指上,就比較容易做到使其不倒,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去查一查有關資料。
五、說明
1.重力及其三要素在初中已經學過,從知識上講,本節內容很容易掌握,屬于復習性質的課,也可以安排學生自學。
2.重心概念的建立,滲透了“等效代換”的物理方法,對于以后學習“力的合成、分解”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注意指導學習閱讀教材。請學生自己找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并加以討論,加深理解。使學生從一開始就注意到如何閱讀教材,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4.介紹“欹器”,增加“雙錐體”和“模擬鐵鍬”的演示,目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去查找資料,培養自學能力,學習更多的知識,從而體會到,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重力》 篇11
教案教學目標 :
一、知識目標
1、知道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2、知道的大小和方向。會用公式G=mg(g=9.8N/kg)計算。
3、知道用懸繩掛著的靜止物體、用靜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體,對豎直懸繩的拉力或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大小等于物體受到的。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勻物體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標:
1、讓學生自己動手,找不規則薄板的中心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
2、通過"重心"的概念,讓學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學的一種方法。
教學重點:
1、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緯度而不同。
教學難點 :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的理解。
教學方法:
實驗法、分析法
教學用具:
彈簧秤、鉤碼(二人一組)質地均勻的不規則薄板、細繩(學生準備)、木圓環、直角三角尺(教師用)重錘線(演示用)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日常生活中我們跳起來,總會落回地面,扔出去的東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懸掛物體的繩子靜止時總會指向地面,這都是因為在地面附近的物體都要受到的作用。下面我們來探討有關的知識。
板書: 第二節
二、新課教學
1.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在預習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來總會落在地上,扔出去的東西總要落回地面。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提問:有的同學說物體的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學生猜疑: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
教師釋疑:嚴格地說,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個分力,以后才會學到這些知識,現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說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而不能說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體的。由于兩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代替吸引力的。
提問:物體所受到的的實例物體是誰?
學生:是地球。
強調:物體只要在引力范圍內,就會受到的作用。
2、的方向和大小
(1)實驗:重錘線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從靜止釋放的小石塊總是豎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況,由二力平衡知豎直向下。
歸納:的方向豎直向下。
強調:豎直向下不能說成垂直向下,豎直向下指的是與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籠統指垂直方向。
(2)學生動手實驗:
提問: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為什么?
學生會從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體靜止時對彈簧秤的拉力或對水平面壓力的大小等于其。
動手實驗:用彈簧秤測量一個鉤碼、兩個鉤碼、三個鉤碼的的大小,觀察計算G與鉤碼的質量m的關系。
學生馬上得到:G與m成正比。
板書:大小與物體質量關系:
G=mg(g=9.8N/kg)
強調: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學閱讀課本內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兩極g值最大。一般的處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圍內,可認為g值是恒定的。
(3)鞏固訓練:
A. 已知小球、物塊的質量為m,求懸繩的拉力是 N。物塊對地面的壓力(兩者均處于靜止狀態)是 N。如果說懸繩的拉力等于,物塊對地面的壓力等于,這種說法對嗎?
B、物體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物體對水平桌面的壓力
a、就是物體的
b、大小等于物體的
c、這壓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產生的
d、這壓力是豎直向下的。
師生共評得到:
A:只要在靜止狀態下,物體對豎直懸繩物體對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關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說法不對,只能說拉力(或壓力)的大小等于的大小。
3、重心:
通俗點講,重心就是的作用點。就是在研究問題時,從效果上看,可以認為物體各部分受到的作用集中于一點,這一點就叫物體的重心。
我們把物體的全部質量壓縮成一點將不影響研究結果,這就是物理學的一種等效代替的思想。
(1)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的重心,跟物體的形狀有關。
同學們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找出這些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的重心: (2)質量分布均勻的形狀不規則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懸掛法找到。
教師演示:木圓環,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體過程:先用懸掛法確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條細線ab,讓ab穿過重心c點,再在其重心c處拴上細繩提拉,驗證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歸納:物體的重心可在物體之上,也木在物體之外。
(3)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狀有關,也與質量分布有關。
比如:往高處疊放東西,重心不斷隨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與支承面的大小決定物體的穩定程度。
簡單介紹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讓學生有一種印象,為以后學習平衡的種類奠定基礎。
三、小結
(1)產生的條件以及與引力的區別
(2)在月球上,物體也會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應的,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樣。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數值上略有差別,通常不特別說明的話,g=9.8N/kg
(4)重心的確定
六、教學總結
這節課在教學思路上應注意知識的接受要循序漸進,只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加以擴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關的知識點了一下,為以后學生接受知識的路鋪的平緩些。
《重力》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產生的條件,
2、知道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會計算的大小.
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分析各個物體的重心.
2、聯系實際,的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的實質(萬有引力).
2、本章的難點是:重心的確定.
二、基本知識技能:
1、基本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的三要素:作用點(重心);方向(豎直向下);大小(G =mg);
2、重心的確定
質量分布均勻的規則幾何形狀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質量的分布有關,還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教法建議
一、有關大小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介紹時,除了明確指出:物體受到的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教學中還需要補充實驗測量的方法,的大小可以用測力計測得,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幾種測力計,如彈簧測力計、牽引測力計、壓力測力計等等.
另外讓學生區分、重量的概念.
二、有關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介紹方向時要明確重垂線的方向為豎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的方向為豎直向下,與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為豎直方向(靜止的水面為水平方向),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把的方向說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關于重心和質心的區分的有關內容教師可以參考擴展資料中的《重心和質心》.
三、有關重心位置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講解如何確定物體重心的位置時,可以講解懸掛法測量均勻薄板的重心.同時讓學生討論理解.對于重心位置的確定,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身邊的物體的重心的確定,如課本的重心的確定,沙漏的重心確定,另外也可以通過數學方法來計算物體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確定.
有些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容的時候,往往將物體的平衡內容(教材在第四章中進行了介紹)也對學生說明,也就是重心的穩度問題,建議在講解時要注意讓學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圖片資料中我們為大家提供了雙圓錐(圓錐上滾)的圖片,老師可以參考使用.
教學方法
提問引導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提問: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問:我們用什么方法來表示力?具體說明?
3、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一)
通過水會自動由高向低流動、樹葉的飄落等等自然現象提出:
問題:什么是?它是怎樣產生的?
回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產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
教師總結說明:
1、地球上物體受到,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圍之內,物體都會受到地球的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作用.
(2)、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問題:同一個物體,在下列情況下,所受的方向各是怎樣的?
教師出示幾種不同情況下的物體(水平地面上靜止的物體、斜面上靜止的物體、正在運動的物體等等)讓學生討論的方向.
共同討論之后,教師說明并總結:
2、的方向: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無論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無論物體運動狀態如何,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重心:在物體上的作用點.質量均勻的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教師出示各種形狀物體的重心).質量不均勻的物體重心,跟形狀、質量分布有關.對于質量分布不均勻、形狀不規則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過懸掛法得到(教師可以演示該實驗,同時讓學生進行討論),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體上(如圖).
4、大小:
5、的測量:的測量用彈簧秤.
問題3: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對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師進而提出:我們通常在研究物體受到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體地球,相對于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作用,同樣,地球也要受到物體對它的吸引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實例講解,要強調物體受到的不等于物體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
(二)、讓學生閱讀有關萬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本課知識的理解.
6、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課題1
題目:采用懸掛法求得物體重心位置
內容:采用懸掛法得到某一不規則形狀(質量分布不均勻)薄板的重心位置。寫出實驗報告。
課題2:
題目:用計算法求解某些物體的重心
內容:參考“探究活動”中所給的“質心與重心的求解”內容,對一些特殊形狀物體的重心進行計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學的杠桿原理分析,寫出專題性小論文。
1、求下列各物體的質心位置.
(1)如圖(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顆間距均為a,共n顆,其質量依次為 .
(2)如圖(b)所示,質量分布均勻的三角板.
(3)如圖(c)所示,勻質圓板,被挖去的小圓與大圓內切.
答案:
(1)答案:懸點下方 處.解題思路:以懸掛點原點,豎直向下為x軸正方向,應用坐標法有: .
(2)解題思路:把 分成與AB邊平行的幾份,如圖,當 時,每一份的質心都在其中點上,則 質心定在AB邊中線CD上,同理也在BC邊中線AE上,∴板ABC的質心在其幾何重心上.
(3)解題思路:將負質量與坐標法結合起來求解:設圓板面積密度為 ,則大圓板質量 ,小圓板質量 ,再以O點為原點, 方向為x軸正方向,應用坐標法得 ,∴其質心在C點左側 處.
2、如圖所示,有兩個相同的勻質實心球,半徑為R,重量為G,A、B球分別為將它們挖去半徑為 和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勻質桿重量為 ,長度 ,試求系統的重心位置.
答案:C點左側0.53R處.解題思路:以C點為原點,cb方向為x軸正方向,結合坐標法與負質量法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