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級物理教案 >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精選13篇)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發布時間:2023-07-30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精選13篇)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1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課題引入

  確定問題

  探究活動

  展示結論

  教學環節

  1.    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2.    施力物體:地球。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評價總結

  在線檢測

  提出問題

  自主學習

  課堂小結

  作業 

  2.“假如沒有重力”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培養一定的實驗能力,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2)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2)激發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培養創新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2.教學難點:重力的方向,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教學準備:

  鉤碼、彈簧測力計、重垂線、粗細均勻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進行如下演示:

  (1)將一只木球舉到一定的高度讓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拋出,觀察其運動路線。

  (3)讓一只木球在講臺上沿直線運動,滾到講臺邊后落向地面,觀察其運動路線。

  在演示的幾種情況中,球的運動有什么共同之處呢?不論小球的運動狀態如何。它最終都落回了地面。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運動過程中運動狀態的改變是因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識。

  (二)新課講授

  1.重力的概念

  A.請同學們用一根細線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書中圖所示的實驗,說說你的感受。

  B.同學們是不是發現橡皮做圓周運動時需要用力拉著,松開手就會被甩掉。那為什么并沒有用繩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總是不停地繞著地球旋轉,這又是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種力,像拉著橡皮的線一樣,在牽著月球呢?

  [投影]蘋果落地和萬有引力。

  引出萬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萬有引力是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發現的,他是看到蘋果落地受到啟發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體也會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還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還看到過什么現像是物體受到重力的作用而產生的。比如現在流行的蹦極、美麗的瀑布、蕩秋千等,還有課前的實驗,木球無論怎樣運動都最終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A.復習:同學們還記得力的三要素嗎?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我們就先來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樣確定,它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B.思考并實驗:同學們可以先大膽猜想一下物體的重力和什么有關?然后可以參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實驗的情況。

  誰知道重力用什么測量?怎樣測量?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重力。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要先觀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標沒有指零還要先進行調零,然后將被測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方,物體靜止時,根據指針的位置讀出指示的值即為被測物體的重力。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并參與學生的活動。

  根據測量數據做出的重力與質量關系的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根據實驗結果,我們知道每一次測出的重力與其對應質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個不變的值,這個比值大約是9.8。實驗結果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我們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同學們實驗的結論就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請大家自己表示出來,并想一想單位是什么。

  g的單位可根據重力G(N)和質量m(kg)的單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計算時,質量(m)的單位必須用kg。重力(G)的單位必須用N。粗略計算時,g的值可取10 N/kg。

  (三)鞏固練習

  1.一塊鋼錠的品質是4t,計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1000kg×9.8 N/kg=39200N

  注意:質量的單位必須用kg。

  2.質量是50g的雞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50÷1000kg×10 N/kg=0.5N

  注意:質量的單位必須用kg。

  3.根據自己的體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將質量稱為重量,同學們應注意區別。

  (四)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學習到了哪些知識。

  1.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到底是什么關系,我們可以實驗來研究一下。重力和質量的關系曲線圖做出來。

  我們研究發現,重力和質量成正比,用來計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五)作業:

  找出身邊的重力現象,并使用所學知識嘗試出三道題。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3

  一、重力:

  1、定義: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吸引力不是重力。

  3、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4、重力的符號:G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與質量的關系: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不能說物體的質量跟重力成正比),

  G/m=g

  2、比值為物理常量g=9.8N/Kg

  讀作9.8牛頓每千克

  表示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為9.8牛頓。

  3、公式:G=mg

  注意:

  (1)g隨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2)在地球上隨緯度升高,g略微增大

  (3)在計算題中,不做任何說明時,g取值9.8N/kg,如有粗略、大約、估算等詞時,g取值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指向地心。

  2、重力方向的應用:重垂線(又叫鉛垂線)

  3、重垂線的作用:

  (1)檢查墻壁是否豎直。

  (2)檢查臺面是否水平。

  四、重心:

  1、定義:重力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

  2、確定重心的方法:

  (1)對于規則形的幾何體,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

  (2)對于不規則形的物體,用懸掛法確定其重心。

  3、重心不一定總在物體上。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學生能用計算式計算物體的重力勢能。

  (2)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共和能的關系,推出重力勢能表達式

  (2)通過實驗,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研究方法一一控制變量法

  (3)通過對結果分析,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實驗的操作、觀察、討論,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

  難點: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及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展示:

  1、打樁機的重錘從高處落下,把水泥樁打進地里;

  2、20xx年,俄羅斯某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

  教師引導:重力勢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為我們利用,也有些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災難。我們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更加主動的改造自然。從而引入新課——重力勢能。

  環節二:概念建立

  (一)重力做功的特點

  回憶功與能量的關系,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重力勢能發生變化,很明顯示重力在做功。由此引導學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點。

  提出問題:重力做功與什么因素相關?

  給出如下三種情況:

  (1)物體豎直向下運動,高度從h1降為h2;

  (2)物體沿傾斜直線向下運動,高度從h1降為h2;

  (3)物體沿任意路徑向下運動,高度從h1降為h2。

  讓學生分別求出三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對于第三種曲線運動的情況給出提示可以將曲線進行無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線)。

  環節五:小結作業

  總結本節知識點,要求學生課下查閱資料,總結勢能的其他種類。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5

  1、首先教師做演示實驗,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

  請同學們觀察并思考?從而使學生了解什么是萬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的引入,類比聯想,讓學生體驗物理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物理天地,鼓勵學生要向牛頓那樣善于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將來能夠學有所成,喚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約22分鐘)

  2、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教師演示測重力的方法。

  (1)提出問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2)科學猜想:針對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猜想,學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狀、體積(大小)、密度(材料)、質量有關。

  (3)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請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實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學合理。然后各組匯報探究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質量為50克數量不同的鉤碼的重力,并把結果記錄在書中的表格內,然后引導學生以質量為橫坐標,重力為縱坐標作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圖象,并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

  (4)分析論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用g來表示,約為9.8牛/千克,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大膽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數學圖像來解決物理問題,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體現了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演示實驗:物體自由下落,用細線把小重物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細線自由下垂的方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錘線,它是建筑工人砌墻時用來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的。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教師先根據教材插圖13.2-6進行講解,再讓每組學生利用重錘線進行操作,看教室的墻壁是否豎直,窗臺、桌面是否水平,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從而得出重錘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一性質制成的。

  學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誤認為跟接觸面垂直,為了糾正這種錯誤,教師做演示實驗,請學生觀察:分別懸掛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兩條重錘線方向是否相同?與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讓學生觀察“想想議議”中插圖,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對重力的方向有進一步的了解。

  (設計意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這一部分的教學,遵循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錘線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的學習,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力求突破難點。)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怎樣用一個手指把刻度尺托起來?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再向學生說明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和材料是否均勻有關。人在不同姿態時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幾何形狀改變了。

  對于材料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就是這一物體的幾何中心,利用向學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細均勻的棒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并畫出重力的示意圖。同時向學生展示光盤,說明有的物體重心不在物體上。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

  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重心位置的確定比較困難,利用懸掛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較薄物體的重心。

  利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不倒翁”“高空走鋼絲”“交通部門為何規定不允許運輸車輛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識,體現了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設計意圖: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并應用于實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第三個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約10分鐘)

  自我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設計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約2分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獲,反映的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的達成情況,還有過程的體驗、方法的獲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第五個環節:布置作業、鞏固升華(約1分鐘)

  A組:教材59頁,1、2、3、4題

  B組:寫一篇科學小論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鞏固提高,學會科學想象。符合新課標“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5、教法和學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啟發式教學,通過類比聯想、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觀察和實驗等物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實現本節課的目標。

  6、評價分析: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采用適合我校學生的教學方式,注重科學探究,力求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拓展,智力得到開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樹立學好物理的興趣和信心。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又常常受到課堂氣氛,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調整好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難點:

  重力方向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學法指導:

  1、通過觀察水往低處流、物體從空中落下、拋向空中的物體最終落回地面等現象,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引出重力的概念,培養學養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得到重力與質量的關系G=mg,培養學生的.實驗、歸納能力

  3、由實驗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運用結論對實際問題做出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預習導入:

  通過閱讀“重力的由來”回答:

  ①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________

  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過閱讀“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與質量的比值大約是________,二者關系可用______來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單位是_____,質量用______,單位是_____.

  通過閱讀“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應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閱讀“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細均勻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學習導入:

  (4)重心

  提出問題:什么叫物體的重心?

  學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重力的作用點叫重點

  規則:幾何中心。不規則:可根據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來找重心。

  課堂達標:

  1、下列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質多少成正比

  B.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因此物體的質量與它的物重相同

  C.質量相同的木塊與鐵塊相比,鐵塊所受重力比木塊所受重力大

  D.重力為1N的所有物體,其質量為9.8kg

  2、人站在一個豎直上下的電梯上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梯勻速上升時,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電梯勻速下降時,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電梯勻速上升或下降時,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電梯沒有開動時,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7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第一節“彈力”內容的基礎上,研究另一種最常見的力——重力。教材充分運用插圖和實驗,使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線的應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計算有關問題。

  4、經歷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探究,能對實驗過程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評估。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分析實驗數據,學習信息處理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實驗能力和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由實驗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運用結論對實際問題做出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課堂上的觀察分析活動,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思考的良好習慣和提高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2、通過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3、培養學生交流意識、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關系

  [教學難點]

  重力的方向

  [教學方法]

  1、探究法: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2、觀察分析法: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學手段]

  讓學生用日常生活、學習用品做實驗,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科學就在眼前,激發學生學好物理的興趣和愿望。在探究實驗中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猜想、操作、記錄、分析論證、交流評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并注意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用具] 鉤碼、彈簧測力計、重垂線、粗細均勻的木棒、方形薄板、玩具“不倒翁”、橡皮泥、投影儀。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課件(①蘋果下落 ②水往低處流 ③拋出的球落地 ④羽毛飄落) 引導提問:①你看到的這些物理現象有什么共同特點?

  ②物體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討論結論: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

  推進新課:

  一、重力的由來:

  1、1665至1667年間,一天傍晚,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忽然想到:為什么蘋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飛呢?(課件)

  2、請同學們用一根細線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圖13.2-1所示的實驗(課本圖13.2-1模擬引力),說說你的感受。(課件)

  3、引導提問:

  (1)橡皮為什么沒有飛出去?

  (2)同樣的,圖中月亮在繞地球做類似的運動,為何不會飛走?

  4、牛頓認為,地球和月亮之間存在互相吸引力。

  有哪位同學知道有關牛頓對這方面的研究?(鼓勵有這方面知識的同學發言)

  5、總結:牛頓認為地面上物體受到地球吸引力下落與地球和月亮之間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質的力。發現萬有引力。

  6、引導提問:怎樣描述萬有引力的大概內容?

  學生可分組議論

  結論:“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從而得出重力概念:

  7、重力(G):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8、引導提問:重力的施力物體是誰?

  學生討論。回答:地球。

  學生進一步明確: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列舉: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物體受到重力作用的現象,如踢出的足球會落到地面、人不小心會從高處摔下等等。

  9、引導提問:①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體對地球有沒有這種作用?學生討論。回答:地面附近物體對地球有這種作用。

  ②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嗎?學生討論。回答: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不能等到效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這是因果關系而不是等價關系,因此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重力只是萬有引力的一部分。

  10、引導想象:“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會怎么樣?”

  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已見。

  教師引導過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有的物體比較重,有的物體比較輕,這說明物體的重力是有大小的。

  下面一塊學習重力的大小。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

  1、生活中常把物體受到的重力簡稱物重,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有的物體所受的重力比較大,有的物體所受的重力比較小。

  2、引導提問:物體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物理量有關?又是什么關系呢?

  讓學生大膽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況都說出來。

  ①物體的體積;②物體的質量;③物體的形狀;

  ④它相對地面的位置;⑤物體的密度等等。

  學生再說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實依據。把各學習小組猜想總結起來:可能跟質量有關。

  3、肯定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夠依據的情況下所做出判斷稱為假說,假說的正確性有待于實驗的檢驗,你認為這個實驗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實驗器材?怎樣測量?在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基礎上,教師適當補充自己的意見,形成實驗方案(課件)

  此實驗的關鍵是:①要選精確度較高的彈簧測力計。②要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③要在豎直方向測重力。

  4、得出結論物體的重力和其質量的關系:

  ①物體的質量越大,重力也越大。②物體所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相同。③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課件)

  學生交流G與m的比值,分析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

  教師引導說明:科學家們所做的大量實驗表明,

  這個比值約是9.8N/kg,即g =9.8N/kg。

  因此,G/m=g或G=mg。

  ①符號的意義及單位:G--重力---牛頓(N)

  m--質量---千克(kg)

  ②其中g =9.8N/kg表示的意義是:在地面附近質量為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為9.8N 。 ③嚴格的講,g的數值不是恒定的,隨地理緯度和海拔高度的改變而改變。

  ④向學生說明g的單位可根據重力G(N)和質量m(kg)的單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計算時,質量(m)的單位必須用kg。重力(G)的單位必須用N。說明:粗略計算時取g=10N/kg。

  5、課堂練習(課件)

  練習1,質量是50 g的雞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練習2,根據自己的體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練習3.,有的同學猜想,重力和物體體積有關,我們可不可用一個簡單的實驗驗證呢?

  教師引導過渡:我們學過力的三要素,那么力的三要素是指什么?學生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力是一種常見力,它的方向怎樣?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

  1、實驗探究:將小球懸掛在鐵架臺的橫桿上,待球靜止時,在圖上畫出球靜止時細線的位置。

  將鐵架臺傾斜一個角度,在圖上畫出球靜止時細線的位置。

  兩圖中細線都處于______位置,這說明什么?

  結論: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課堂練習:(1)作出下圖中物體所受到的重力示意圖(課件)

  3、重力的方向的應用:重垂線

  學生自主活動:用手中的重垂線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看重垂線是否與墻壁平行),窗臺桌面是否水平。

  4、引導提問: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能給人類造成危害嗎?舉例說明。如何避免重力給人類造成危害?學生討論。

  回答:重力能給人類造成危害。例如:地震時房屋倒塌會把人壓傷。為了避免地震能給人類造成危害,要經常收看地震預報。

  5、[想想議議]

  圖12.1-7“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播放課件)

  學生討論后,明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對于他們所處的位置來說都是豎直向下的.因為地球是圓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實際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們所說的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離地心的方向就應該叫做“向上”。正因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們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個地方的人們都能安然無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四、重心:

  1.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教師說明:把重力作用集中于物體上的一點(重心),效果不變,卻使重力問題簡化。這種方法稱為等效法。重心是一個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點。

  2.如何找物體的重心?

  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只跟物體的形狀有關.有規則幾何形狀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課件)

  3.播放(課件)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親手作的“不倒翁”,扳一下,看它怎樣運動,為什么它不倒,它的重心有什么特點?

  學生:不倒翁身體的下部有一個很重的物體,上部幾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將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會使它回到原來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如:落地電風扇有一個很重的底座等等。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8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強調“勢”的含義。

  (2)通過做功與能量關系,得到重力勢能公式ep=mgh,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勢能的單位是焦耳(j);勢能是標量。

  (3)了解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及勢能差的不變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點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應用其解決相關問題。

  3.知道彈性勢能及其相關因素。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勢能的表達,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

  2.對于勢能這種潛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勢能就發揮出來而減少了。

  3.要強調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相反量的關系,這在初學時很容易發生錯誤,所以應作為難點強調。

  三、教具

  投影儀及幻燈片(主要用于把課上要舉的例題和圖打出,節約時間和黑板空間)。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已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那么靜止的物體是否有能量?我們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新課內容。

  (二)教學過程設計

  1.重力勢能

  利用剛才學生舉的例子說明,被舉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處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儲存”著一種能量,這就是重力勢能,即:重力勢能是由于物體處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從重力勢能的含義可以看出,它與物體的重力和高度有關,到底是什么關系呢?

  2.重力勢能公式

  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來。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質量為m的物體勻速舉高h,由于是勻速上升,物體的動能不變,外力舉高物體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體的重力勢能。而此過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獲得了多少重力勢能。用ep表示勢能,則處于高度h處的物體的重力勢能為:

  ep=mgh

  即重力勢能等于物體重力與高度的乘積。

  從勢能公式的指導可以看出,它與功一樣,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標量。它是由物體所處的位置狀態決定的,所以與動能一樣是狀態量。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產生的,能列舉生活中的重力現象,感知重力;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會用重力方向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方法,主動建構知識;

  (2)通過體驗和觀察,感知重力方向,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樂于思考的能力;

  (3)通過創設物理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觀察、實驗、設問釋疑,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相互啟迪、輕松和諧氛圍;

  (2)通過體會“物理就在身邊”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設計思路

  1、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和核心任務

  “重力”這節課,知識點本身難度不高,但比較瑣碎。我通過一系列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的設置,以知識為載體,創設對話平臺,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相互啟迪、輕松和諧氛圍;促使學生主動交流、勇于表現,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利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主動建構與重力有關的知識,使學生體驗多種學習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物理課堂必須承擔的`責任

  這節課,通過設置與學生認知不同或認知匹配的情境,培養學生發問意識和思維能力;通過探究“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讓學生充分經歷猜想及實驗數據分析的過程,從而通過質疑、對比分析等環節,得出結論,提高探究能力;通過“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應用,使學生對“重力方向”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學生經歷自主建構重力與質量成正比的過程,認識重力;

  (2)通過觀察、討論及實驗,讓學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點。

  教學難點:

  (1)通過創設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對課堂動態生成的有效引導和駕馭

  (3)學生描述“重力方向”過程的教學

  四、教學準備

  學生:彈簧測力計、質量已知的鉤碼、重垂線、鐵架臺、細線、金屬組 教師: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

  一端裝有鐵塊的粗細均勻的管子、不規則形狀的紙板、細線

  五、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是在學習了“力” 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學生有著豐富的體驗和感性認識。 這節課,知識點本身難度不高,可通過一系列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的設置,創設對話平臺,促使學生主動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利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從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方面,感知重力、認識重力、描述重力。

  “重力方向”的認識對學生來說是難點,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實踐活動等環節的設置,使學生認識“豎直向下”的含義,為后續知識壓強、功、機械效率的學習打下基礎。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10

  教學設計

  學科:物理        年級:九年級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課題名稱:§12.1重力      教材所在頁:第42——46頁

  一、 簡介

  本節課的主題: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基礎的地位。本節課主要通過實驗探究,采用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和講解法,使學生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等知識。

  關鍵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初三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及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三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通過初二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于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等有關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生活體驗,掌握壓力和壓強的有關知識,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后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 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

  2.方法與過程目標:經歷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物理道理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 中,為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教會他們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識;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社會價值,并能客觀的、一分為二的看待某一問題。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2.教法:根據本節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探究”教學的基礎上采用了:

  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于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模型、投影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3.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觀察實驗,關注學生在觀察操作、現象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給學生機會,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將思維充分發散,揭示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過程,并反饋了班級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五、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線。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細線、小重物

  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分別在本課的引入、學生探究等環節中得到應用,它們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足的實驗器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

  六、 教學和活動過程 :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動畫演示多媒體課件,在引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2.需要對學生分組,前后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設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組長主要肩負引領和鼓舞同學學習積極性之責。希望每小隊含合作小組數目一樣。

  (二)整個教學過程 敘述:

  具體教學過程 ,分為四個板塊來完成:

  第一板塊: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復習力的概念,彈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圖示,為學好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后,利用課本42頁“想想做做”,讓學生做“模擬引力”實驗。再利用“蘋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體動畫引入新課。

  【說明:1.讓學生通過實驗先感受橡皮不會飛走是因為受到“引力”作用,拉進了學生跟所學知識的距離。2.由于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現象的體驗,并且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插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這樣引入新課很自然,體現了物理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塊:重力的概念及產生原因。

  引入新課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說明:方法簡單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第三板塊: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實驗方法是:先用彈簧秤分別稱出質量為100克、200克、300克的鉤碼分別受到的重力,填入書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跟質量的比值,使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將數據整理畫出圖像。(正比例函數圖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實驗的關鍵是:①要選精確度較高的彈簧秤。②要正確使用彈簧秤。

  【說明:利用學生探究來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好處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究,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四板塊: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實先做演示實驗: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否是豎直方向。然后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垂線,它是建筑工人砌墻時用來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的。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要先易到學生觀察圖12.1-6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當學生理解了這一現象后提問:如何用這個重垂線來檢查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輔助器材?這是學生最難理解的地方,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測量人體身高的辦法,并通過一些動作適當提示,最后在學生充分發表見解的基礎上歸納:重垂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決水平問題。

  想想議議:看圖12.1-7思考地球上幾個地方的蘋果都可以向“下”落,但從地球外面看,幾個蘋果下落的方向顯然不同。那么,我們所說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說明:這一部分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垂線、水平儀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們的學習,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塊: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訴學生,刻度尺上與手指接觸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畫出這兩種形狀的物體圖形,標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

  【說明: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并應用于實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塊:布置作業 

  1.作出質量為100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圖示。

  2.完成課后練習

  七、課后反思:

  1.在教學過程 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引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由于初三學生剛接觸到力,對利用力的知識來研究常見力,所以本節課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完成教學,并獲得了成功。

  3.通過實驗探究,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提高了綜合思維能力。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11

  一、教學目的:

  1、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力的單位是“牛”。

  2、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制作簡單的橡皮筋測力計。

  3、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細致、有步驟的工作態度。

  二、教學重點:

  了解彈簧秤的工作原理,正確使用彈簧秤。

  三、教學準備:

  1、為小組準備:彈簧測力計、小物體、鉤碼一盒、長條形的硬紙板、橡皮筋、回形針。

  2、教師準備:幾種不同樣式的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刻度板的紙板模型。

  四、教學時間: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你見過什么樣的測力計?

  (二)認識彈簧測力計

  1、組織學生觀察彈簧秤,互相討論彈簧秤的種類和構造。

  教師用多媒體顯示彈簧秤的種類,指導學生認識不同類型的彈簧秤。(圓盤測力計、圓筒測力計、平板測力計)

  2、學生匯報測力計的構造,教師用多媒體顯示彈簧秤由六部分組成:

  (1)、提環,

  (2)、彈簧,

  (3)、拉鉤,

  (4)、指針,

  (5)、刻度,

  (6)、單位。

  (板書:牛頓)指導認識一牛頓力,用手拉鉤環,體會一牛頓力有多大。(認真地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板,上面標出的單位是什么,認識刻度板上一大格是多在力,一小格是多大力,刻度板上最多能測多大的力。)

  3、學生玩彈簧測力計。

  慢慢地用力拉彈簧,改變用力大小,看彈簧的長度有什么變化。說說彈簧測力計為什么時候能測量力的大小。

  4、組織學生匯報。用力大小與彈簧長度的聯系,認識到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性來測量力的大小的。

  (三)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怎樣測量物體的重力的大小?

  1、學習教科書上的使用注意點。(調零;與溫度計的讀法一致;明白不能超過測力計標定的最大的測量范圍)

  2、請一學生按要求演示一次,大家一起發現問題。

  3、實際動手測量重力的大小掌握這一項技能。

  (1)強調:先估計,再實測;在記錄表中算出估計值和實測數兩者相差多少:要求學生盡量估測準確一些。

  (2)實際測量幾種物體重力的大小,學生獨立做試驗,并認真作記錄,把數據填入表格。

  (3)測量拉文具盒勻速前進要用多少大的力。

  (四)制作橡皮筋測力計制作彈力秤

  1、談話:你喜歡玩彈簧秤嗎?想不想自己擁有一個彈簧秤?

  2、討論:怎樣利用橡皮筋制作一個橡皮筋秤。

  3、出示多媒體指導學生用自己想出來的方法和教科書中介紹的方法來制作彈力秤,并用它來測量一些物體。

  (五)展示交流:小組內進行。

  (六)拓展創新:“嫦娥一號”探測衛星在地球軌道和月球軌道上受到的重力一樣嗎?請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一下。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12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識對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本節由“重力的由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點”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學生必須經歷感知描繪和測量等過程,最終形成對重力的整體認識,同時,這又對第一節認識力起到鞏固提高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了解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培養一定的實驗能力,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課堂上的觀察分析活動,養成善于觀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2.通過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3. 激發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教學難點

  重力的方向,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準備 PPT課件 彈簧測力計 刻度尺 細線 小石塊

  教學方法 實驗法 圖像法 歸納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觀察實驗導入新課(展示ppt課件)

  思考圖片現象產生的原因:

  1.學生實驗一:

  用手拉住用繩子系住的鐵塊,使鐵塊在空中 做勻速圓周運動。手有什么感受

  學生分組實驗,討論交流

  小石頭在繩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遠離開,手感覺到繩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還能舉出幾個例子來證明重力的存在嗎?

  學生舉例

  3.如果沒有重力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重力(展示ppt課件)

  1.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產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經驗思考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體的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實驗探究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測量重力?

  彈簧測力計

  如何測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質量的鉤碼掛在彈簧測力計上,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等于鉤碼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學生分組實驗二

  逐次增掛鉤碼,分別測出它們所受重力,并記錄在表格中

  質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學生作圖象討論分析總結:

  結論: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質量成

  物重跟質量的比約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計算(展示ppt課件)

  1.計算公式及意義的理解:

  物體所受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質量為1 kg 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 =10 N/kg

  3.例題選講(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質量為1 kg 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 =10 N/kg

  例題1.一塊質量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為________N.若它遇熱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將_______.(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例題2. 一輛汽車的質量是3 t,則這輛汽車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車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質量為3 t的汽車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課件)

  觀察圖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方豎直向下向的應用:(展示ppt11)

  鉛垂線水平儀等

  3、思考想想議議問題:(展示ppt12)

  我們平時說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課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圖片略)

  2、質地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注意: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體上。

  練習:畫出下面物體的重力的示意圖(展示ppt課件)

  七、重力的由來 (展示ppt課件)

  1.牛頓研究后提出: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萬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八、課堂小結(展示ppt課件)

  重力的定義,大小,方向,作用點,由來。

  九、鞏固練習

  教材后練習題

  十、板書設計:

  ㈠、重力定義及物理符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產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計算公式及意義的理解:

  2、物體所受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質量為1 kg 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方豎直向下向的應用:

  鉛垂線水平儀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來

  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萬有引力

  十一、教學反思 :

  在學習了力和力的測量基本概念后,來學習重力這種常見的力。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覺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難。 重力也是力的一種,要從力的三要素來理解這個力,教材上面的這部分內容不多,我就另外舉例,尤其還是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豐富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開更多

  收起↑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13

  【設計思想】

  1.充分體現“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教學理念

  《重力》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學生體驗非常豐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與重力有關的物理現象聯系起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物理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科學探究,注意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本節課通過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善于發問、質疑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制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和精神,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建立基礎。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興趣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只有當學生對物理有了興趣,才能有學習的樂趣,進而發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節課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通過實驗研究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發展學生終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者情況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九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通過八年級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于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等有關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生活體驗,掌握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有關知識,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后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影響重力的因素;

  ②通過“實驗分析”強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②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重點與難點】

  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力方向。

  難點: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垂線的應用。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重力》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一、教學內容:小學四年級下冊科學(粵教版)P68-P70《重力》二、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著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2)通過學習有關牛頓的資料,了解前人對重力的研究。...

  • 《重力》教學設計(通用16篇)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了解重力是如何產生的,能列舉生活中的重力現象,感知重力;(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會用重力方向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4)了解重力的重心。...

  • 重力 -(通用13篇)

    教學設計學科:物理 年級:九年級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課題名稱:§12.1重力 教材所在頁:第42——46頁一、 簡介本節課的主題: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的一個重點內容。...

  • 《重力》(精選17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什么是、的方向、重心.2.理解的大小跟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計算.能力目標1.通過上節力的三要素的學習引入的三要素,培養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目標通過講解重垂線和重心,培養學...

  • 《重力》教案(通用15篇)

    【要求】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2.認識重力的概念;了解彈性形變的概念;3.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進行簡單計算。【知識再現】一、力的三性1.力的基本特性:物質性(施力物體、受力物體)、相互性、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力...

  • 《重力》教學設計(精選9篇)

    課題:重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計算有關問題;3.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 《重力》(精選12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認識產生的條件,2、知道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3、會計算的大小.能力目標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分析各個物體的重心.2、聯系實際,的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教學建議一、重點難點分析:1...

  • 重力 -(精選14篇)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課題引入確定問題探究活動展示結論教學環節我們大家先一起來看一段太空船模擬艙的片段。播放課件(太空船中人漂浮)而我們在地球上大家都是“腳踏實地”站得很穩,這是為什么呢?我們拋出去的粉筆為什么...

  • 《重力》說課稿

    下面是關于《重力》的說課稿范文,歡迎借鑒!《重力》說課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講述了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點。...

  • 重力

    一、教學目標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1)知道重力是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會求質量分布均勻且形狀規則物體的重心;(3)知道萬有引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及物體間距離的定性關系。...

  • 重力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認識重力產生的條件,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3、會計算重力的大小.能力目標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分析各個物體的重心.2、聯系實際,重力的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一...

  • 重力

    《重力》教案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會用公式g=mg(g=9.8n/kg)計算重力。...

  • 重力 -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認識重力產生的條件,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3、會計算重力的大小.能力目標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分析各個物體的重心.2、聯系實際,重力的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一...

  • 第二節  重力

    第二節 重力從容說課 本節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用在坐...

  • 重力

    《重力》--學科:物理 年級:九年級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課題名稱:12.1重力 教材所在頁:第42——46頁一、 簡介本節課的主題: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的一個重點內容。...

  • 八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爽av大片 | 午夜视频在线在免费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精品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久久av | 巜豪妇荡乳2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欧美 | h网站久久久 | a级高清免费毛片av播放 | 色老头永久免费视频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密臀 | 亚洲综合色无码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久久久久久无码大片A片 | 久久久久爽人综合网站 | 狠狠色狠狠爱综合蜜芽五月 |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 国产一线产区二线产区 | 成全动漫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韩国一二三区 | 国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2001 |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 久久人人槡人妻人人玩夜色AV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在线 | 男人天堂亚洲成人 | 日批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人人爱 | 国产二区交换配乱婬 | 日批免费观看视频 | 日本高清v| 成年女人粗暴毛片免费观看 | 亚洲第一在线视频 | 精品一区久久 | 福利资源在线 | 暗呦交小u女国产精品视频 轻轻草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黄网在线播放 | 人妻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又黄又爽又色的免费视频白丝 | 菠萝蜜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99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91最懂男人的午夜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