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重力是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
(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會求質量分布均勻且形狀規則物體的重心;
(3)知道萬有引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及物體間距離的定性關系。
2.通過觀察和親身感受以及對初中知識的回顧,概括出重力的產生、方向及大小與什么有關,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以及認真閱讀教材的習慣。
3.通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換”的物理學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g值有關”是本節的重點,g值恒定是有條件的。
2.“重心”的概念是本節的難點。“重心”是為了研究問題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體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學到。
三、教具
1.演示重力和質量的關系
彈簧秤(懸掛式、臺式兩種)、鐵塊及外表相近的鋁塊(均用相同顏色油漆涂飾外表)、鉤碼(50g×10)。
2.演示重心
(1)重心板(直角尺狀、三角板——有懸線);
(2)起重機重心變化的cai課件;
(3)“欹器”——錄像片;
(4)“雙錐體”及配套支架;
(5)“鐵鍬”模型——紙管一端纏有金屬絲,剪刀、天平。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這里有兩個物體,請同學來描述一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最顯著的不同是什么?
用手掂一掂,或彈簧秤稱量一下,發現它們不一樣重。這里的“重”是我們的感受,或是測量的結果,這說明這兩個物體受到的重力不同。
現在我們來學習第二節:重力
(二)教學過程設計
1.重力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水會自動從高處流向低處,拋出的物體會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力。
明確:地球上物體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物體都有質量,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圍之內,物體就會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請同學回答:根據什么說“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觀察:由靜止釋放的物體(粉筆頭)沿豎直方向下落;懸掛在細繩下的物體靜止時,繩沿豎直方向——由二力平衡和重力沿豎直方向向下。
如果有同學問“紙片飄飄落到地上,并不是豎直下落的,怎樣解釋?”答:飄忽不定是因為空氣阻力的作用,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紙片也是豎直落下的。以后我們還會做這個實驗的。
指出幾點:
①豎直方向也叫重錘線方向,也就是與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因此,不宜把豎直方向說成“垂直”方向;
②“向下”是相對于地面上的觀察者來說的,對于地球另一端的觀察者,其“上”、“下”指向剛好與我們相反。
(2)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①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原理:二力平衡);
②實驗: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g=mg
指導閱讀教材第11頁第1段:“在靜止的情況下,物體對豎直懸繩的拉力或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也等于物體受到的重力。”找出關鍵詞并加以理解。
“靜止”:演示細線懸掛重物加速上升時線被拉斷——重物對懸線的拉力大于重力;臺秤加速下降時,示數小于物重——被稱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小于重力。
“豎直”懸繩(或“水平”支持物):
“等于”:只是數值上相等。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對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施力者是該物體,以后還會學到其它區別。因此將“等于”二字換成“就是”二字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