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力(精選6篇)
物理教案-力 篇1
教學目標
基本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夠畫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
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
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教法建議:
一、關于講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議。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觀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認識力的存在。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身邊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對一些不易觀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辦法觀察到。
二、關于講解力的圖示的教法建議。
力的圖示是物理學中的一種語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學形象的對矢量進行表述,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快的熟悉用圖示的方法來表示物理的含義,并且能夠熟練的應用。由于初始學習,對質點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課堂上講解有關概念時,除了要求將作用點畫在力的實際作用點處,對于不確知力的作用點,可以用一個點代表物體,但不對學生說明“質點”概念。
教學過程設計方案: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容復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通過實驗演示:如用彈簧拉動鉤碼,或者拍打桌子等實驗現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導學生總結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指出力不能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質性。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兩個物體。
強調: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教師總結: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四、提問: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然后教師小結。
力的表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用一條有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講解例題: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體向右勻速運動。用力的圖示表示出推力。
教師邊畫邊講解。注意說明:
1、選擇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以不同;
2、標度的選取要利于作圖
通過作圖練習、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力的圖示作圖規范。
力的示意圖:用一條無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讓學生體會力的示意圖與力的圖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憶初中的知識,提問: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
六、力的分類:
教師總結力的分類,強調高中階段按照力的性質劃分,在力學范圍內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動力、阻力、支持力、壓力等等;
在力學范圍內,按力的性質劃分的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探究活動
測定患者的血沉。在醫學上有助于醫生對病情作出判斷。設血液是由紅血球和血漿組成的懸浮液。將此懸浮液放進豎直放置的血沉管內,紅血球就會在血漿中勻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稱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約是10mm/h。如果把紅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徑為R的小球,且認為它在血漿中下沉時所受的黏滯阻力為。在室溫下Pa·s。已知血漿的密度,紅血球的密度。試由以上數據估算紅血球半徑的大小。
答案:m。
物理教案-力 篇2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
2、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定量關系。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掌握在研究三個物理量之間關系時,用控制變量法實現。
2、指導學生根據原理去設計實驗,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3、幫助學生會分析數據表格,利用圖象尋求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
2、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能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1、怎樣測量物體的加速度
2、怎樣提供和測量物體所受的力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選器材,設計方案,進行實驗。作出圖象,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1、提出問題,導入探究原理――自主選器材,設定方案,進行操作,總結歸納――進行交流。
2、對學生操作過程細節進行指導,對學生實驗過程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
★教學用具:
多媒體、小車、一端帶滑輪長木板、鉤碼、打點計時器、學生電源、紙帶、刻度尺、氣墊導軌、微機輔助實驗系統一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利用多媒體投影下圖:
定性討論:物體質量一定,力不同,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質量物體上,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快慢取決哪些因素?定性關系如何?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后回答:第一種情況,受力大的產生加速度大,第二種情況:質量大的產生加速度小。
學生再思考生活中類似實例加以體會。
點評:教師還可舉日常生活中一些實例,如賽車和普通小汽車質量相仿,但塞車安裝了強大的發動機,牽引力巨大,可產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駕齊驅的大貨車和
小汽車在同樣大的制動力作用下,小汽車容易剎車.通過類似實例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加速度大小既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
好鋪墊.
(二)進行新課
1、物體加速度與它受力的定量關系探究
教師活動:現在我們探究物體加速度與力、質量的定量關系(用控制變量法)。保持物體的質量不變,測量物體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與力的定量關系。請同學生據上述事例,猜測一下它們最簡單關系。
學生猜測回答:加速度與力可能成正比。
教師活動:如何測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請同學樣設計方案。
學生回答:第二章我們已探究過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規律,可用該實驗器材測加速度。小車在鉤碼牽引下作勻加速運動,利用打出紙帶求加速度。
教師活動:現實中,除了在真空中拋體(僅受重力)外,僅受一個力的物體幾乎不存在,但一個單獨的力作用效果與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實驗中力F的含義可以是物體所受的合力。如何為運動物體提供一個恒定合力?如何測?請同學們想辦法。
教師引導:可利用前邊測加速度的器材,在鉤碼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條件下,鉤碼重力大小等于對小車拉力(至于為什么以后再討論),但必須設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氣墊導軌以減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計。這樣小車受的合力就等于鉤碼重力。教師對學生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篩選出最佳方案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設計可行方案測量,也可借鑒教師提供案例進行設計。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把小車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設計好的表格中。
學生活動:學生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分組實驗,取得數據。
教師活動:如何直觀判斷加速度a與F的數量關系?指導學生以a為縱坐標,以F為橫坐標建立坐標系,利用圖象找規律。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某同學做的圖象,讓大家評價。
學生活動:學生在事先發給的坐標紙上描點,畫圖象,看圖象是否是過原點的直線,就能判斷a與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數據,得出結論。
2、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量的定量關系探究
教師活動:保持物體所受力相同,測量不同質量的物體在該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關系,請同學們用最簡單關系猜測一下二者是什么關系?教師解釋:若a與m成反比,其實是a與1/m成正比,a-l/m的圖象應是什么?
學生猜測回答:加速度與質量可能成反比。應該是過原點直線。
教師活動:保持鉤碼質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變小車質量?將不同質量的小車的加速度填入設計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標系作圖象。
學生回答:在小車上加砝碼。
學生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分組實驗,測出不同質量時加速度。在坐標紙上描點,作a-l/m圖象,據a-l/m圖象建否是過原點直線就能判斷加速度是否與質量成反比。
點評:由于學生剛開始從事探究實驗,缺乏經驗,需要教師指導,比如設計方案,利用圖象處理數據,學生一無經歷,二不習慣,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學生走向自由探究。
3、對實驗可靠性進行評估
教師活動:如果同學們猜想是正確的,那么根據實驗數據,以a為縱坐標,以F橫坐標,或以a為縱坐標,1/m為橫坐標,作出圖象都應該是過原點的直線,但實際描的點并不嚴格在某直線上,也不一定過原點。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實驗才能證實。
學生討論結果,看書討論相關問題。
★課余作業
1、課后完成實驗報告。
2、預習第三節牛頓第二定律。
物理教案-力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可以引起物體的形變。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力的知識學習,培養學生科學探索、質疑精神,提高科學素質。
二、教學重點:力的概念;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學難點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難點方法:列舉大量事例,精心設計實驗,使學生對難點問題有深刻的感性認識。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引入課題:
“力”字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產中的力的現象。本節課我們將學習有關力的知識。
二、力是什么?
1、請學生列舉自然、生活、生產中有關力的事例。
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時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體之間是否也產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師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學生上臺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學生談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歸納: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簡稱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磁鐵吸引鐵塊,鐵塊吸引磁鐵。
2、請兩名學生上臺演示實驗:拉彈簧
3、請同學們用手拍桌子。
4、請同學們談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離岸時竹篙點岸;手拉橡皮筋;
歸納: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初步學習了有關力的知識,知道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理教案-力 篇4
二力平衡物理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
2.會應用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解決簡單的問題。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認真觀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的平衡;觀察物體受兩力平衡時力的特點。
2.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觀察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物體平衡所需滿足的條件。
3.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物理現象時,往往同時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識,在表達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用實驗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對待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生活中的靜止和勻速運動現象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所沒有解決的問題: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從而建立了平衡狀態、平衡力的概念;并進一步指出最簡單的受外力平衡的情況是二力平衡,隨后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知識得出物體受到的這兩個力的合力為零.使學生的認識從理論上提高一步,同時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為零的印象.再聯系具體事例,讓學生應用二力平衡條件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教材通過“想想議議”使學生進一步完善“運動和力的關系”的知識體系.
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本節的重點是研究總結物體平衡的規律,規律教學應首先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再對實驗結果概括、總結得出規律.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關鍵.
教法建議
1.本節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進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從牛頓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現象出發,針對已經建立的規律提出質疑,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勤思勤問的良好品質.
2.平衡條件的得出是本節的重點知識,不能只強調結論,而要加強過程教學.做好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為了更容易從實驗得出平衡條件的二力共線的結論,可采用如圖9-3-1所示的實驗裝置.取一塊薄木板在邊緣開幾個小孔,用細線系住任意兩個孔,細線的兩端跨過桌邊的滑輪懸掛鉤碼.
3.平衡條件的應用是對教學的檢驗,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最后的小結應由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進一步加以補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教學反思: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教學難點,學好這一部分將對初中物理力學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這一節課,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過實驗與思考的觀察與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并與日常生活中現象為基礎加以運用,體現了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在教學中我以同學們每天都要見到的講桌、課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列車為例,首先讓學生判斷其所處的狀態--------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讓其分析受力情況,從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點,讓學生理解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含義,進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這樣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中時時有物理、處處有物理,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拉近了物理與學生的距離。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時,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我覺得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于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了解人不但活著,而且知道人應該怎樣活著,使他們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給予肯定和贊揚,給一個孩子以同樣的表現機會,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曾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
物理教案-力 篇5
素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節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節我們就來探究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學中所說的力是什么呢?我們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
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受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
(2)學生用圖11-4-1所示的器材做實驗。
問題:小鋼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運動,當磁鐵靠近小鋼珠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結束后,學生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
①靜止的小鋼珠被磁鐵吸引,向磁鐵方向運動。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正對運動方向位置的放磁鐵吸引,速度變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鐵吸引,運動方向改變,偏向磁鐵方向運動。
(3)學生看課文圖11.4-2乙、丙,交流圖中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
①棒球運動員用力將球投出,由靜止變為運動。
②足球守門員接住射進球門的足球,足球由運動變為靜止。
(4)告訴學生: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無論物體是從靜止到運動,還是運動速度或者方向發生變化,都可以認為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
引導學生分析:在磁鐵吸引下小鋼珠運動狀態改變情況和手球、足球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改變的情況。
由此得出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力拉和壓彈簧,看看彈簧的形狀(長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在壓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縮短。)
(6)學生看課本圖11.4-2甲,交流圖中在射箭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
(弓被拉開了,弓的形狀發生了變化)
(7)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如:踢足球時,足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等。
(8)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類效果。
結論: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三、力的單位
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學中對力的單位作了規定: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體驗1N的大小:讓學生用手托起一個蘋果,手對蘋果施加的力大約是1N。
補充例子: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約是700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問題: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2、讓學生提出猜想:可能與力作用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方向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位置有關。
3、探究:
引導學生根據前面觀察力作用效果的實驗結合課文圖示以及學生生活的經驗進行論證。
(1)拉彈簧時,所用的力越大,彈簧被拉得越長;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顯。
(2)我們要把螺母擰緊,一般來說應該向順時針方向用力,如果沿著逆時針方向用力只能將螺母擰松。
這些事例說明了力作用的效果與力的方向有關。
(3)關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關用實驗探究:
①推門實驗:用的力推門,每次手的位置距離門軸遠近不同。體會手在不同位置時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舉尺實驗: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請一位同學用一個力作用在尺子的中點,向上將尺子舉起來;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舉尺子。
可見,力的作用點也影響力的效果。
讓學生總結:力所產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
所以,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圖示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請同學們觀察或進行下列實驗,通過觀察或實驗你們對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認識、
(1)演示:用一個氣球去壓另一個相同的氣球,讓學生觀察:兩個氣球都變扁了。(施力的氣球在施力時也變扁了,說明它同樣受到另一個氣球作用力)
(2)演示:兩個帶相同電荷的通草球靠近時相互排斥。(一個通草球排開另一個通草球時,自己也被排開了,說明兩個通草球同時都受到了對方力的作用)
(3)學生實驗:伸出手去,讓一個同學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嗎?打你的同學也感到疼嗎?(打的同學感到疼,說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學生實驗:向上擰書包,你對書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覺到了書包也在拉你?(拎書包手同時受到書包向下的拉力)
(5)看課文第33頁圖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坐的船也被推開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開了。說明推船的人同時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開時連同他坐的船也被推開。)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結論: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達標自查
1、人推車時,是和之間發生了力的作用,對于人推車的力,施力物體是,這時,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體是。
2、物理學中,力的單位是,托起一個蘋果的力大約為。
3、力的、稱為力的三要素,因為。
4、下列哪個物體最接近3N
A、一頭小牛B、一塊磚C、九年級物理課本D、兩枚1元硬幣
5、游泳的人,手腳用力向后劃水,人就能向前進,這表明,人向后給水作用力的同時受到了的推力,這個現象表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6、畫出下列力的示意圖: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對桌面的壓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時,完成了如下實驗,請幫他把實驗結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將小鋼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當磁體靠近小鋼球時,看見小鋼球向磁體運動;然后讓小鋼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當在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塊磁鐵時,小鋼球運動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上面兩個實驗,你總結出的結論是力能。
(2)小明用雙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見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變長了,說明力能。
8、甲、乙兩個同學穿著滑冰鞋面對面靜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對乙用力推一下,其結果是
A、甲仍然靜止,乙被推開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時相對離開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后一個物體一定同時對前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常常叫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什么關系呢?請就此問題做出你的猜想,并說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那么如果物體沒有受到力,運動狀態還會改變嗎?請寫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體的形狀,如果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改變了,當這個力撤去的時候,物體的形狀會怎么樣?談談你的觀點,并列舉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觀點。
物理教案-力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物理教案-二力平衡。
2.會應用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解決簡單的問題。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認真觀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的平衡;觀察物體受兩力平衡時力的特點。
2.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觀察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物體平衡所需滿足的條件。
3.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物理現象時,往往同時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識,在表達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用實驗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對待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生活中的靜止和勻速運動現象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所沒有解決的問題: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從而建立了平衡狀態、平衡力的概念;并進一步指出最簡單的受外力平衡的情況是二力平衡,隨后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知識得出物體受到的這兩個力的合力為零.使學生的認識從理論上提高一步,同時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為零的印象.再聯系具體事例,讓學生應用二力平衡條件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教材通過“想想議議”使學生進一步完善“運動和力的關系”的知識體系.
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本節的重點是研究總結物體平衡的規律,規律教學應首先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再對實驗結果概括、總結得出規律.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關鍵.
教法建議
1.本節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進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從牛頓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現象出發,針對已經建立的規律提出質疑,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勤思勤問的良好品質.
2.平衡條件的得出是本節的重點知識,不能只強調結論,而要加強過程教學.做好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為了更容易從實驗得出平衡條件的二力共線的結論,可采用如圖9-3-1所示的實驗裝置.取一塊薄木板在邊緣開幾個小孔,用細線系住任意兩個孔,細線的兩端跨過桌邊的滑輪懸掛鉤碼.
3.平衡條件的應用是對教學的檢驗,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最后的小結應由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進一步加以補充,使其更完整.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學生認知結構中建立二力平衡條件的過程;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教具:滑輪、鉤碼、細繩、木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方法1 :復習提問引入
牛頓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體才能保持靜止、才能做勻速直線運動?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引導: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可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做勻速直線運動。引出平衡態的概念,進行新課教學。
方法2 : 現象引入
課堂演示:靜止在桌面上的物體、勻速行駛的電動汽車
或錄像片段: 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勻速步行的學生、靜止在地面上的汽車
提出問題:上述物體保持靜止狀態和做勻速直線運動是否受到外力?請你再舉出幾個靜止和做勻速直線的物體,分析它們受到的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二力平衡》。
引出平衡態的概念,進行新課教學。
二、新課教學
1. 平衡狀態
由上面學生舉出的例子定義平衡狀態。指出這時作用該物體上的幾個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說幾個力互相平衡。物體受力平衡時最簡單的情況是受兩個力作用。
過渡:物體受力作用時滿足什么條件才能保持平衡?
2. 二力平衡條件
方法1:通過演示實驗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介紹實驗裝置如圖9-3-1所示,用細線系住木板上的任意兩個孔,細線的兩端跨過桌邊的滑輪各懸掛一個相同質量的鉤碼。
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下面問題。
木板是否靜止?木板靜止時受到的兩個拉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方向有什么關系?
把木板扭轉一下,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木板還能靜止嗎?重新平衡后,兩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
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相同的鉤碼,木板還能靜止嗎?
任選其它兩個孔重復上述實驗。
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結果自己得出結論。可在教師引導下由多名同學互相補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學生探究性學習(學生分組實驗,研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同上。
教師明確實驗目的:觀察分析總結滿足什么條件木板靜止?
學生探究性實驗
學生討論、進行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根據力的合成的知識,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
3. 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方法1: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請學生畫出圖9-3-2中物體受力的示意圖,并分析物體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對力是二力平衡。
1) 靜止懸掛的電燈。
2) 靜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 勻速運動的拖車。
方法2: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由學生自己舉例自己分析受力情況。
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問題,首先要判斷被研究的物體是不是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只有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才可以應用這個條件。對于能夠應用二力平衡條件的物體,要分析它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豎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學生分析中要注意糾正學生認識上的簡單化和片面性。
一、 鞏固練習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所受力中,屬于平衡力的是 [ ]
A.書對桌面的壓力與書所受的重力;
B.書對桌面的壓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C.書所受的重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D.書對桌面的壓力加上書的重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2.起重機的鋼絲繩吊著重物,比較在重物靜止時,重物勻速上升時,重物勻速下降時鋼絲繩對重物的拉力大小,則( )
A. 重物勻速上升時,拉力最大
B. 重物靜止時,拉力最大
C. 重物勻速下降時,拉力最大
D. 上述三種情況,拉力一樣大
二、 總結、擴展
讓學生討論課本“想想議議”中的問題,總結力和運動的關系,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條件。
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在總結運動和力的關系之后,可讓學生分析一對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
三、 布置作業
閱讀課文,完成書后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