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精選14篇)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1
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以一百四十余字創設了一個意境清新、 情韻悠長的山水世界,可謂意蘊豐富,寫法凝練,仔細品味,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回味。
一、動靜結合,凸現神韻。
“奇山異水”是富春江景色的特征。先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以夸張的手法極寫水的清澈,“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清澈的程度,活動的“游魚”“靜止的細石”作了鮮活的標注,此時靜態的江面呈現的是沉靜閃亮的純凈美;水更有激蕩洶涌的一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兩個比喻生動地再現了因江面狹窄、江岸陡直而造成的水流湍急驚心動魄的壯觀奇景。一靜一動,勾畫出水隨山勢的改變而呈現秀美和壯美的奇異畫卷。后寫“奇山”。群山“爭高直指”而“千百成峰”,“相互軒邈”而連綿百里,它們仿佛是在爭著向上高聳,向遠處延伸,這似一場氣勢宏大無聲無息的追逐與競爭,又似生命的踴躍與延伸,靜態的山在動態描寫中被賦予以無限的生機和蓬勃的生命力而使山之神韻凸現。泉吟、鳥唱、蟬鳴、猿啼,則匯成了一首悅耳怡神的山林交響曲,這又是群山生命的另一種表現,這里以聲襯靜,把幽美的山中世界表現得令人心馳神往,遐想聯翩。讀著這樣的文字,我們不由走進一個生命涌動的奇異的立體世界。
二、情景相生,彰顯意趣。
大自然對人的心靈有陶冶和凈化的作用。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書寫的是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的景色感染下,放舟游覽時輕松、自由、無拘無束的心態和置身其中的心曠神怡,在飽攬奇峰幽谷時,作者橫生感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既從人的主觀感受角度進一步表現山水之美的獨特魅力及它對人的心靈和思想的凈化作用,又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應該說,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很少,而且全文從頭到尾都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是認真讀來卻使我們感到:景中有情,景中有人,情景相生,“人”“物”合一。寫景的文字的清新,創設的意境的清新,說到底是作者內心的“清新”:處喧鬧繁雜的世俗社會而保持平靜安閑。唯其如此,才能融自我于大自然之中:看水水才“異”,看山山才“奇”,才能在字字句句的寫景中,體現對和諧自然的崇尚和向往,袒露一塵不染的內心和高雅純潔的心志。所以清新幽美的山水景象,洗卻了作者鄙俗塵世之念,映照的是作者純靜自由之心。
三、行文自然,張弛有致。
人隨興而游,文隨興而發,興到筆至。正因為如此,文章開頭“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兩句,從天而降,不拘成法,瀟灑從容 ,顯得作者游興已濃。行文的過程就是作者乘興而游的過程,因此,作者先寫水后寫山。寫水先寫水的清和靜,文句舒緩平穩;后寫水的急和猛,語言緊張有力,前弛后張,相映生趣。寫山先寫山的高與險,文句峭拔急促,后寫山的幽與美,語言動聽和諧,前者讓人驚心動魄,后者令人心馳神往,兩者互為襯托,把山中世界摸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同時, 山水分寫,交互生輝。水有山相映,更顯其空靈之性;山有水相映,更顯勃勃生機。正是在這種張弛有度的過程和分層描述的映照中,文章才具有了特有的節奏和韻律,從而產生一種音樂美。至于結句,意外迭出,似斷非斷。本來在寫出感慨后,文章就可以結束,但文章卻以平穩的四字句寫景收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歷經一番驚心動魄后,作者有意緩和文勢,松弛心態,從而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時它又與作者游歷已盡而興趣正濃的心態相吻合,做到文與興合,這其實是精心組織行文時一種自然的結尾。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和培養學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體會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態度、價值觀: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和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設計(1):同學們,我們在大自然中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溫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
設計(2):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文人墨士為這歌唱。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文,《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風光旖旎的富春江。
設計(3):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之美,賦予山水靈性、情感以至生命。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讓我們悉心體味,盡情觀賞。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么優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么寫成的呢?那么,誰能告訴大家?(檢查預習效果)
《與朱元思書》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三)進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學習:先由教師范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第一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風煙:指煙霧。
共色:同樣的顏色。
俱:都。
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或“左右”。
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
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
了主語。
第二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縹碧:青白色;縹,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
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
軒邈(xuānmiǎo):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聲的清越。
相鳴:互相和鳴。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經倫(lún):籌劃、治理。
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橫柯(ké)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
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見:同“現”,顯現,顯露。
2、朗讀成誦 ,理清課文思路。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
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競賽讀等形式。朗讀成誦后,討論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第一段:山水總印象: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第二段:異水: 千丈見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樹(樹之奇) 負勢軒邈(山之勢)
泉鳥蟬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橫柯疏條(林之密)
3、描繪富春江: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畫家,讓這美景成為眼前的永恒?
要求:從文中選擇描寫景物的語句,畫成風景畫,看誰畫得最能表現相應的語句。
(四)作業:背誦課文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3
知識目標:1、鞏固積累文言字詞。
能力目標:1、比較閱讀,培養品味寫景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能力。
情感目標:1、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點:1、比較閱讀,培養品味寫景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1、比較閱讀,培養品味寫景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能力。
(一)、導入:
第一節課我們基本領略了富春江的美。今天老師當次導游帶領大家去看看。請欣賞富春江的美圖,(圖片反映了課文每句話的內容,多媒體按順序展示相應圖片)大家一起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你所看到的畫面。
(二)、復習掌握重點文言詞、句。
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由1組-4組完成,重點文言詞語必答,一組一類,翻譯是搶答。總分十分,錯一處扣一分。(投影展示競賽題)
一、重點詞語:
(1)、通假字
1、千轉不窮“轉”同“囀”,鳥婉轉地叫。這里指蟬鳴。
2、窺谷忘反“反”通“返”
(2)、詞類活用
1、互相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向高處向遠處伸展
2、任意東西名詞用作動詞,向東、向西
(3)、一詞多義
1、天下獨絕(絕妙)
百叫無絕(停止)
2、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面)
(4)、重點實詞
1、猛浪若奔(飛奔的馬)2、從流飄蕩(順、隨)
3、經綸世務者(籌劃)4、負勢競上(憑借)
二:翻譯,注意加橫線的詞語。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三)、美美的賞
《與朱元思書》和上學期學習過的《三峽》,都是寫山、范水的名篇,兩篇文章在內容、寫法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處。結合《三峽》,賞析本文。
要求:
1、重點關注兩文的共同點,列如:抓住山水的特點多角度描寫,修辭方法或其它寫作手法。
2、邊讀邊悟,先自我體會,后小組交流。
落實一下幾方面:
1、都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抓住山水的特點多角度進行描寫。
2、寫水都寫到水大浪急,運用修辭的異同;水的清澈所用手法動靜結合等
3、山,突出了山的連綿、高峻,都寫到密林、泉水、猿啼……
4、寫景的手法上,運用了動靜結合、以聲襯靜、比喻、夸張等手法。
(四)、美美的背
如此美文,定要背下來才痛快。配樂背誦。
1、背誦接龍。(一個同學一句)
2、美美背背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者句子。
3、第五、第六小組PK背誦接龍。看看哪一組更準確、流暢。
(五)、富春江奇山異水。不僅陶醉了吳均,也引無數古代文人雅士留下過許多吟詠的佳句。展示:
1、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2、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
3、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
4、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
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
(六)、美美的讀
面對如此美景,古人詩興大發。而我們現代的人對此又有什么感受呢?請大家欣賞《烏篷搖夢到春江(節選)》大屏幕展示(資料附后)。
(七)、美美的寫
是啊!面對這樣的靈山異水,欣賞著古今文人的絕妙美文。誰能不興致大發呢?同學們也一定躍躍欲試。那現在就用我們生花的妙筆,運用這節課所學的方法寫寫富春江或者自己家鄉的山水。
要求:1、抓住景物特點多角度描寫。
2、運用修辭。
3、可以用一用以聲襯靜、化靜為動等方法。
附:
烏篷搖夢到春江(節選)
葉文玲
①四年前,在青海戈壁灘竟日奔波時,被輝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經大發奇想:假如讓富春江瀉到這兒來,那該多好!
②那時,我并沒見過富春江,卻千百次做過有關她的夢。郁達夫“屋住蘭江夢亦香”的詩文和葉淺予墨韻淋漓的畫卷,早把我對富春江的夢幻濡染得又濃又甜,那綠沉沉的甜夢中,總是悠蕩著鄉思綿綿的烏篷船。
③我終于圓了夢。回歸浙江僅兩年,我已兩次遂了與她親近的心愿。一是去歲金秋,一在今年暮春,兩次均作陪客,陪文朋藝友遨游。一棹輕波碧水路,興致格外高昂,只覺得不枉我作懸腸念的富春江,比夢中更俏更嬌美。
④兩次遨游,都是旱路走,水路歸。這行程頗使人得其佳妙:因為,當你迂回山間行行復行行不勝引頸張耳之苦時,突然,一條銀練素帶在前方閃閃爍爍起來,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覺這碧波粼粼一江水的鮮活可愛;待盼到歸程蕩舟起槳開始真正的春江游時,這漾波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神魂飛揚,彼時,你縱有千種愁思萬般憂,也將全部消溶在這一江碧玉里。
⑤我始想,富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從她與新安江、蘭江的匯合處下行,越見委婉裊娜;行過淹沒在水中的烏石灘,行至流急渦(wō)回的七里瀧(lóng),富春江裙裾(jū)一閃,又閃出個江中之江葫蘆灣。葫蘆灣委實別致有趣,灣形畢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蘆,壁立灣畔的奇巖崛石,似乎觸手可及,掩映在老樹青藤中的村居農舍,更添無限野趣。小船悄悄兒蕩進灣來,船上人無不驚殊,若再到那流瀉百尺飛珠迸玉的葫蘆瀑下濺一濺,定會濺得你滿身愜意。
⑥我還想,富春江的嬌,也在于她的色澤,無怪她有第二漓江之稱。那江水,真是澄于湖海碧于天,活脫脫是天神地母揀盡翡翠綠玉鋪就的。行在江上望兩岸,只見千嶂染翠,峰峰嶺嶺盡都濃濃淡淡的綠進去;立在船頭看江心,只覺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團團,俱是深深淺淺的綠出來,真難說是山染綠了江,還是江浸綠了山,無怪朋友們相視嘆曰:喔,一到富春江,眼瞳都是綠的!
⑦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她無與倫比的靜。由于電站的建成,益發使江水浪斂波平,所以,她雖還是千重澗水匯清流,但那匯和流,仿佛都是在水底暗處悄悄兒進行的,幾十里水面竟沒弄出丁點兒驚濤駭浪,“臨流鼓棹(zhào),帆飛若馳”的光景已不復見,那或順流或逆水的千舟百舸,亦如動畫一般悠悠來去,舒泰、自在極了。“鷗鳥亦知人意靜,故來相近不相親。”在轟轟鬧鬧的現代生活中,煩躁了城市的囂音后,人們自然格外鐘愛富春江這千金難買的幽靜。
⑧奇山異水的富春江,鐘靈毓秀,風物獨絕,而七里瀧碑文薈萃的嚴子陵釣魚臺,尤能展現她揚古啟今的魅力。
⑨我又想,古往今來的人對嚴子陵如此仰慕,大概并不在乎已成百丈懸崖的釣臺當年是否真能垂釣,而是敬崇這位先賢不慕富貴不媚皇親的傲世風骨。試想,幾請不出山寧作垂釣翁的歸隱客,倘使活至今日,恐怕更要與阿諛奉承趨炎附勢開后門發橫財之類歪風邪道絕緣;而這位敢把腳擱在劉秀肚子上午睡的嚴光先生和喝了高粱酒“見了皇帝不磕頭”的山東好漢們的神魂,又是何等的相通相似!
⑩哦,釣臺不僅是一處風景點,更是歷史老人垂落在江邊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載,以其特殊的臂力,撩撥著人們心頭的重重波瀾。
豐哉,富春江,烏篷搖夢。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4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能熟練正確誦讀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點詞語的意思。
2.整體把握全文結構,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過想象和聯想,把文字變成生動的圖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學習重難點:
1.熟練誦讀全文,感受語言之美、自然之美,培養想象力是學習重點。
2.把握行為思路,理解“鳶飛戾天……”兩句的深意是導學的難點。
學生學習活動概要:
指導誦讀,讀對讀順----自主學習,整體感知----互助學習,理解文意----學習提問,理清思路----自由朗讀,感受語言----創新思維,激發想象。
學 習 過 程
學 生 學 習 活 動
一.了解作者,誦讀全文
過程及要求:激興入課----教師范讀----明示目標----學生對照課下注解給生字注音----教師提示其它生字的讀音(由學生提出)----齊讀。 (矯正讀法)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快速默看課文,思考回答兩個問題
①本文可謂寫景小品文,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作者對這里的美景怎么評價稱贊的?
②所寫之景屬于哪個季節?你怎么看出來的?
2、集體交流學習情況。
三.互助學習,理解文意
1、分四人小組邊讀邊疏通文意
2、檢查解疑
小組代表發言,其余組員補正。
四.思路探討,感受語言
l、依次探討以下問題
(若前“整體感知”②未完成,則先從此切入)
(1)全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景的? (先探討此問)
(2)第一段總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3)第二段分寫“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 “清碧”與“湍急”矛盾嗎?為什么?)
(4)本文寫景重在寫山,文中直接寫山的句子有哪些?請概括山的特點。
(5)第三段分寫“山”,除直接寫山的特點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
(6)你怎樣理解“鳶飛……”兩句?
2、自由朗讀,感受語言。
五.創新思維,激發想象
獨立思考后,創新復述:
1、教師示范復述第一段。
2、學生分四組分別重點準備復述二、三段的部分內容。
3、學生復述、教師點評。
六.歸納小結、結束學習
(教 師 幫 助 活 動)
----激興導入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有著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給友人寫書信就很講究----他們往往通過對某事的敘述或某景的描寫來間接表達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對友人的規箴、互勉之意。不信?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吳均給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與朱元思書》。(板書文題,簡介作者)
----指導誦讀,讀對讀順:范讀時注意停頓、語感,讀出層次,讀出畫面;“齊讀”時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讀,不要求“劃一”。
----用小黑出示問題
----問①不難回答,學生自由發言即可。(若需要,可提示學生注意課文第一段內容)
板書“奇山異水”
----問②可能會出現爭論。若如此,可暫置討論,提示待后理解 (以激發深入學習),自然過度到下一學習環節。
----說明:將課文內容分成四份(第三段分兩份),指明各組重點理解的部分。
----要求:結合下注,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
----小組發言完畢,其它組同學自由補充,教師時適引導評價(學生的理解意對句順即可)。
----析讀結合。
----通過上面的理解,學生會明白本文所寫為“秋景”。
----由“秋景”過度到本文寫景順序的探討,以引起學生進入課文內容及行文思路的探討。
----通過探討,讓學生明白:本文寫景的基本格局是“先總后分”;并明確先分寫“異水”,再分寫“奇山”。
----(以下問題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學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爭論)。
----快速討論(2)—(6)題,教師引導、點撥;析讀結合。形成板書(參考):
清碧(緩慢處)
奇
山 湍急(急流處)
異 水、鳥、蟑、猿 (聽覺)
水 挺拔高峻 人----- 息心忘返
(視覺) 樹------茂密 感悟
總寫 分述
----對“鳶飛”句的理解要靈活,同時以此句的理解為契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趣。
----要求: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
----教師示范要求:進入角色,感情投入;吟詠描繪,生動情切;用語豐富,追求意境。
----學生自薦復述,要求學生給優秀復述者以掌聲鼓勵。
----結課語: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學習了這段優美的寫景小品文,你可曾記得這是約1500年前的古人給好友書信中的一段文字喲,作者如實寫來,不事雕鑿,音韻和諧,結構嚴謹,不僅抒發了自己對自然美景的熱愛,還含蓄地表達出多種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給與自己同齡的親朋好友寫信時也試試!
作者郵箱: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5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目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辭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嘆為觀止。
一、意境美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我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并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游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游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余。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里,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蔭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發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對輕松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贊。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后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親切。
三、語言美
駢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本文又有異于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節),后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 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鳶飛戾天"一處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四、結構美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也很講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寫景重點上, 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郵編:215101;電話:0512-6261464)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6
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 張建偉
學習任務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詠體會,體會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獲得美的享受。
學習重點
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
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導。(清·劉嗣綰)
可見,富春江早已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114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旖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可謂美不勝收。
二、讀文字,反復朗讀,疏通文義,溝通古今
1.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
2.反復朗讀,要讀出語氣和重音,特別強調要讀出層次。
3.做古今溝通的練習。(學生互相測試)
A.請查找工具書,找出和下列加點實詞意思相同的成語。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一應俱全 百廢俱興 面面俱到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荒謬絕倫 聰穎絕倫 絕代佳人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強不息 息事寧人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雖死猶生 過猶不及
B.給出譯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這時,駕舟順流飄蕩,可以隨意東飄西泊。──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枝葉盡力往高遠展伸。──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4.再次熟讀課文,基本達到給出上句,能夠對出下句的程度,鼓勵在課堂上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在基本成誦的基礎上,感受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列出文章的結構圖。
2.深入探究,從審美的角度關照課文內容。(由教師給出探究的角度,適當提出一些探究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小組內部合作解決問題,焦點問題,全班共同探討,提倡有不同的見解。)
(一)結構美1027.tif
2.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提示: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3.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
提示;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寫景重點上,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二)意境美
1.文章是如何抓住“異”和“奇”兩字來寫水和山的?
提示: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
“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
“游魚”寫江水之凈。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陰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2.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么?
提示:聽到的是歡快的聲音,它們匯成了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
(三)志趣莢
1.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志趣?(請先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四)語言美
1.本文是駢文,請找出文中出現的對偶句,并說說它們的妙處。
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讀來瑯瑯上口,節奏感極強。
二、拓展探究
1.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為適于人類生存的美好環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環境也能美化人即人類受教育和陶冶而變得更完美、更高尚;請結合這段話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這句話中雖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奮發有為,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但所蘊含的自然美的審美情趣,’教育意義是不容忽視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個人名利,四處奔走,苦心經營的人,面對“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奇峰。聆聽“泠泠作響,嚶嚶成韻”的美聲,不禁心曠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祿之心。
2.:豐哉,富春江!”,富春江水的美在當代作家葉文玲的筆下有什么不同的特點?試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
烏篷搖夢到春江(節選)
葉文玲
當年,在青海戈壁灘竟日奔波時,被輝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經大發奇想:假如讓富春江瀉到這兒,那該多么好!
那時,我沒有到過富春江,卻千百次做過關于她的夢。郁達夫“屋住蘭江夢亦看”的詩文和葉淺予墨韻淋漓的畫卷,早把我對富春江的夢幻濡染得又濃丈甜,那綠沉沉的甜夢中,總是悠蕩著鄉思綿綿的烏篷船。
我終于圓了夢。回浙江僅兩年,兩次遂了與她相親的心愿。兩次都是旱路走,水路歸。這行程頗使人得其佳妙。,
當你迂回山間不勝引頸張目之苦時,突然一條銀條素帶在前方閃閃爍爍,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覺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鮮活可愛;待盼到日程,蕩舟起漿開始真正的春江游時,這蕩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從她與新安江、蘭江的匯合處下行,越見委婉婀娜;行過淹沒在水中的烏石灘,行至流急渦回的七里瀧,富春江裙裾一閃,又閃出個江中之江葫蘆灣。葫蘆灣清形畢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蘆,壁立灣畔的奇巖崛石,似乎觸手可及,掩映在老樹青藤中的村舍農居,更添無限情趣。
我還想,富春江的嬌,也在于它的色澤,那江水,活脫脫是天神地母揀盡翡翠綠玉鋪就的。烏篷船行在江上,望兩岸,只見千峰染翠,峰峰嶺嶺都濃濃淡淡的綠進去:立在船頭,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團團,俱是深深淺淺綠出來。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無與倫比的靜。電站的建成,益發使江水浪斂波平。它雖然還是千里澗水匯清流,但那匯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處悄悄進行的,
“臨流鼓棹,帆飛若馳”的光景已不復見,那或順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動畫一般悠悠來去。
奇山異水的富春江,鐘靈毓秀,風物獨絕,而七里瀧碑文薈萃的嚴子陵釣魚臺,尤能偏現它揚古啟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們到這兒瞻仰、憑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懸岸的釣臺當年是否真能垂釣,而是表達對嚴子陵不慕富貴不媚皇親的風骨的敬崇,對今之世風清新的呼喚吧。哦,釣臺不僅是一處風景點,更是歷史老人垂落在江邊的一只巨手……
豐哉,富春江!烏篷搖夢夢越甜,惟愿年年得相見。
[注]《烏篷搖夢到春江》原載1988年11月27日《人民日報》,個別文字有改動。
三、古文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集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下面就讓我們根據課文的意境,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畫筆或用電腦制作,創作一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愉悅欣賞。
推薦書目
《論駢文之所長》
《富春江名勝詩集》
《桐廬行》(柯巖)
《釣臺的春晝》(郁達夫)
《富春江今古散文選》
《歷代詩人詠富春》(蔣增福)
(《試教通訊》2003.4)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7
根據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節課,初三語文組同仁來到12班聽我上《與朱元思書》。
我課前把課題、作者、朝代都寫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補充的詞語解釋寫在左板書位置。
簡潔地導入
上課鈴聲響過,師生問候之后,導入新課:
“我們中國幅員遼闊,各種名勝數不勝數。浙江省有個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條江流由南向北流經杭州,他就是古代非常出名的:富春江。今天,讓我們隨著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朝著名文學家吳均的腳步,一起欣賞一下富春江的美麗景色。”
我對自己的口語表現能力比較自信,所以很少設計華美的課堂導入詞。我以為,有了足夠的口語表現力,即使是平常的句子也能讀出韻味來。在這段簡短的話中,富春江與學生熟悉的“人間天堂”杭州建立了聯系,并指出富春江在古代就很出名,一并簡單交待了作者情況。學生的閱讀期待就形成了。
忘情地朗讀
我先向學生提出要求,請學生聽的時候注意語音、節奏和語調,并告訴他們:聽完之后要學讀。
我范讀完第一段,就停下來,請南兩排同學朗讀這一段。我表揚他們:讀得不錯。
范讀完第二段,我停下來,請被兩排同學朗讀這一段。我的評價是:要提高音量。音量不夠,讀不出效果來。
第三段分成兩節,南兩排和北兩排各學讀一個小節。北兩排的印量放大了一點,效果好多了。其間訂正了一個字的讀音:轉,讀四聲。
我說:“下面請同學們練練朗讀,北兩排練讀一、二段,南兩排練讀第三段。”因為南兩排讀得好,所以安排他們讀更需要聲色的第三段。過了兩分鐘,我起個頭,學生們齊聲朗讀課文。北兩排讀得出乎意料的好。我把兩部分同學的朗讀都作了肯定,并指出:“鳶飛”以下四個分句不要讀得那么大聲,聲音要放輕一點。我示范了一下,再請學生讀。效果好了。
合作翻譯
師:請同學們同桌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口譯全文。有疑問的地方做個標記,一會兒我們來集體解決。
學生出聲翻譯課文,我巡視。走過于老師身旁,她悄悄跟我說:“你的朗讀,真有中年男人的魅力!”走過李老師面前,她對我伸出了大拇指。我知道他們是在鼓勵我。
發現有的同桌沒有合作,我說:“有幾組同桌在單打獨斗。要注意合作啊,兩個人一起翻譯,會快一點的。”他們開始配合了。
師:同學們都翻譯完了。誰有覺得翻譯不出來的地方,提出來啊。
生: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師:那位同學能翻譯這句?
生:江水都是清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能一眼望到底。
師:翻譯得真好!
生: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生:乘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
質疑解疑就這么一問一答地進行著。幾乎每一位同學的質疑都有同學能順利地答上來。只有一個不太難的地方卡殼了。
生: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師:那位同學能翻譯這個句子?(停了有六七秒鐘,沒有學生來回應。)
師:這里的“百叫無絕”和“千轉不窮”的意思是不是一樣啊?
生:蟬不停地叫,猿猴不停地叫。
師:這里可以變化一下,后面的“叫”說成“啼”。
生:蟬不停地叫,猿猴不停地啼。
沒有學生質疑了,但是沒有人提出詞語解釋方面的質疑。
師:那么我來問了。“急湍甚箭”的“湍”是什么意思?
一生看著黑板大聲說:“激流的水”。
我笑了,說:“有同學已經注意到黑板上補充的詞語解釋了。請大家把它們整理到課本上。”然后,我分別指出沒有詞語在原文中的位置,指導學生整理好。
左板書:
師:請同學們在熟悉一下全文翻譯,咱們請同學來通譯一下全文。
過了一段時間,沒有人舉手。我就請課代表來通譯全文。她翻譯得不錯,只有兩處不足。我給以糾正:
“任意東西”中的“任意”是“隨意”的意思,在句子翻譯的時候可以省略,句子翻譯為“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就行。“鳶飛戾天”的解釋不能安全照搬注釋,可以直接翻譯為“極力追求名利的人”。
師:我們翻譯了課文,對文章的內容知道得更加清楚了。下面,把咱們這種理解朗讀出來。
我起了個頭,全班齊讀課文。學生朗讀的聲音比上一次低了一點。我評價道:“因為有了新理解,朗讀聲音中生硬的東西少了,更多了內涵。”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8
一、導入 新課
以李白詩《朝發白帝城》導入 。
這首詩寫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們欣賞一下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看著富春江水是怎樣的流速,周圍的山又是怎樣的?
二、介紹作者和背景
1.作者簡介。
吳均,字叔庠(xiáng)吳興教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南北朝時梁代的文學家。他的詩文多描寫山水景物,風格清新,在當時文壇上產生過較大影響,人們把他的寫作風格稱為“吳均體”。
2.背景。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本文見于《藝術類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與”:給,“書”:信。
三、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配樂)
2.學生朗讀、誦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中重點詞語。
韻、柯、飄蕩、縹碧、負勢、軒邈、泠泠、相鳴、戾天、息心、經綸、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4.結合注釋,請學生口譯全文。
譯文略。
四、閱讀分析
1.欣賞學習第1段。
全班同學齊讀第1段,然后讓同學歸納這段段意:總寫富陽到桐廬間的山水之美。
特點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是:“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應掌握哪些重點詞。
俱凈:都清散盡凈。
風煙:指煙霧。
共色:同樣的顏色。
從流飄蕩:(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
獨絕:獨一無二。
2.學習體會第2段。
(1)教師提問:本段寫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點?(組織學生討論)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話體現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3)哪句話體現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勵同學們大膽想像,通過而讀,把課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同學們都動手畫,把畫得最好的選出來,當場表揚,并用電腦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賞。)
第2沒寫了水的異,那么山的奇又表現在哪里呢?我們學習第3段,看這一段是通過什么手法表現的?
大家齊聲誦讀,然后男同學讀一遍,女同學讀一遍,看誰讀得最好?
這一段通過什么筆法把山寫得充滿活力呢?調動了什么感覺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賦予靜靜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變得座座生龍活虎。“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的山相互爭高比遠,直上云霄,充滿積極向上的活力。這是對山的遠觀,而走進群山,那里的美景則是:泉石沖激著石頭,發出清脆的響聲,美麗的鳥兒交相鳴叫,婉轉動聽而且韻味十足;再加上蟬聲此起彼伏,猿聲百叫不絕,這里簡直成了音樂的海洋。
調動的感覺器官是:視覺、聽覺。
面對如此勝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答:作者認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祿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會熄滅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處理軍政要務的官員,見此奇山異水也會流連忘返。這既鮮明地表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幽靜安閑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對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的傾慕贊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寫景上來,主要突出此處山高林密,草木蔥蘢茂盛。
3.本文的層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總后分。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4.你覺得生動地描寫表現在哪里?(論討后回答)
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凈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這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5.本文的語言特色怎樣?
本文就是用驕體寫成的。大多是詞句整齊對偶的文體。
通過誦讀,發揮自己的想像,畫一幅畫,突出“奇山”的特點。選優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請學生歸納本文中心。
本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自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富春江風光。作者從“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描寫秀麗的山川景物,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間。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從層次結構、語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陽至桐廬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總分的寫作手法及形象描繪,以及驕文等寫法。
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請做以下練習。 (按要求摘錄語句,略)
六、布置作業
1.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景的?(先總后分)
2.本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景,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
提示:本文通過視覺寫出了山“勢”高聳(“軒邈”、“成峰”);也寫出了山“色”青蔥。
這就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然后通過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這些都展現了大自然的和諧美。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景,給人以大自然和諧天成的感覺,賦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3.作者用“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寫山,參照你乘船或坐車時觀景的體驗,說說這樣寫好在哪里。
提示:這樣寫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山”寫活了,顯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9
一、原文填空
______________,天山共色。______________,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皆縹(piǎo)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______________,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______________,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響;好鳥相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猿則百叫無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橫柯上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時見日。
二、文學常識
《與朱元思書》選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朝_____家。
三、重點字詞釋義
風煙俱凈: 風煙俱凈:
風煙俱凈: 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 任意東西:
自富陽: 至桐廬:
一百許里: 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 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 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 負勢競上:
負勢競上: 互相軒邈:
互相軒邈: 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 泠泠作響:
泠泠作響: 千轉不窮:
千轉不窮: 千百成峰:
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
鳶飛戾天: 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 窺谷忘反:
窺谷忘反: 橫柯上蔽:
在晝猶昏: 有時見日:
【通假字 】
①蟬則千轉不窮轉:
②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詞類活用 】
①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動詞,向東或向西)
②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③負勢競上(上:名詞用作動詞,向上)
④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往高處或往遠處伸展)
⑤望峰息心(息:動詞使動用法,使……平息)
⑥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邊)
⑦風煙俱凈(凈:形容詞作動詞,消散、散凈)
【一詞多義】
絕:
上:
直:
【理解性默寫】
1.總領全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議論抒情點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水勢湍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聽覺角度寫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翻譯】
1.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課文理解】
1.概括課文兩段的主要內容。
2.文章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10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
2、培養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導學生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
2、培養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學難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與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單元學習它有它的雙重目的:一是讓學生領略綺麗多姿的自然風光,二是通過文言文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標,后者是知識和能力目標。而在學習過程中,后者是基礎。所以安排兩課時來學習本課比較合適。第一課時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完成對本課的理解和誦讀過程;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關于本文的寫景特點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去完成,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媒體設計】
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提供(配樂朗誦和風景圖片)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學生想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本單元我們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溫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板書課題,出示課件:課文譯文的配樂朗讀并展示風景圖片)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么優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么寫成的呢?那么,誰能告訴大家?(檢查預習效果)
師歸納:本文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三、初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
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先由教師范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四、朗讀成誦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競賽讀等形式。
五、學做小畫家
同學們,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畫家,讓這美景成為眼前的永恒呢?
要求:從文中選擇描寫景物的語句,畫成風景畫,看誰畫得最能表現相應的語句。
六、布置作業
1、找出寫景句,看作者都運用了哪些感覺器官來寫的,描寫的是動靜還是靜景。
2、背誦、默寫課文。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11
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第28課《與朱元思書》是南朝山水小品名作,寥寥一百余字,把富春江富陽至桐廬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后仿佛身臨其境,覽盡山水之美,令人悠然神往。但這膾炙人口的文章,第三段即結尾段的層次結構卻值得商榷。
便于分析,特對本段文字作了句序標記。
“①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③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⑤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這段文字共5句話。第①句從視覺的角度寫夾岸高山之樹況,第②句第③句從聽覺的角度寫夾岸高山之聲響,第④句從心理的角度寫人對夾岸高山的主觀感受,第⑤句又從視覺的角度寫夾岸高山之樹況。
不難看出,這段文字在層次結構上不甚清晰,值得商榷。
首先,從分類條陳事物的角度分析。第①句寫的是樹依山生長之況,第⑤句寫的是樹茂盛蔽日之況,兩句均寫樹,故應歸在一起。即第⑤句應緊承第①句之后。只有這樣,這一段文字才層次清晰,條理分明。
其次,從對事物認識的邏輯角度分析。第 ①句,作者是從客觀的視覺角度去寫景物;第 ②③句,作者是從客觀的聽覺角度去寫景物;第④句,作者是從主觀的心理角度去寫對景物的感受;第⑤句,作者又是從客觀的視覺角度去寫景物而結束全文。這樣的結構層次不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邏輯順序。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應該先是有客觀感性的認識,然后才上升到主觀理性的認識。那么,這段文字就應該把第⑤句放在第①句之后才符合邏輯,以第④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本段的結尾,畫龍點睛,升華主題,結束全文,才更加妥貼恰當,符合生活的邏輯。
聯系地址:貴州省遵義縣新舟中學 劉承德
電子郵箱:xzzxlcd @ 郵編:563127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12
一、給加粗字注音
①橫柯上蔽( )
②互相軒邈( )( )
③鳶飛戾天者( )( )
④水皆縹碧( )
⑤急湍甚箭( )
二、解釋句中加粗的詞語
①天下獨絕( )
②急湍甚箭( )
③爭高直指( )
④望峰息心( )
⑤經綸世務者( )
三、在正確的譯句后面畫“√”,在錯誤的譯句后面畫“×”。
①猛浪若奔
譯句:兇猛的波浪好像奔跑一樣。
( )
②直視無礙
譯句: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
( )
③負勢競上
譯句: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
( )
④窺谷忘反
譯句:偷看山谷忘卻返回的路。
( )
⑤天下獨絕
譯句:世上獨一無二。
( )
【參考答案】
一、①k5 ②xu1n mi3o ③yu1n l@ ④pi3o ⑤tu1n
二、①獨一無二 ②比箭還快 ③筆直地向上 ④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⑤籌畫、治理
三、①× ②√ ③√ ④× ⑤√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13
【教學目標】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于意蘊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寫的層次、藝術處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賞讀基礎上熟誦全文
【教學難點】寓情于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于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吳均何許人也?南北朝時南朝文學家、詩人。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文書札見長,表現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稱為“吳均體”。本文是一篇駢體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學過程
(一)讀其文,疏其義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
2、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分組活動)
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
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銅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無數景物,請同學們用波浪線將文中的景物劃出來。
(學生回答:風煙、天山、水流、小舟、游魚、細石、急湍、孟浪、夾岸、寒樹、清泉、小鳥、鳴蟬、哀猿、橫柯、疏條)
(三)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后,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
(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發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自由探討在當時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四)探尋藝術的魔棒
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我們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語言功底,他還采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寫就了這篇至文?
總結學生的發言得:
1、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起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圍繞“獨絕”二字生發和描摹。
2、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3、詳略處理適宜,動靜結合搖曳多姿。詳寫“山”,略寫“水”。寫山水動靜結合而又有變化。寫“水”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詳寫動態略寫靜態。
4、善于多角度寫景,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激發人們的感受。
①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視覺: a、“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寫了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 b、“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閑適心情。c:“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5、描寫、記敘、抒情和結尾的議論渾然一體,這里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6、運用了大量的對偶句,讀來瑯瑯上口;用詞精當優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洶涌,用“競”“爭”形容山峰相互依侍,爭相向上崛起的形狀,用擬人化手法,把靜態的山寫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寫景,描寫富春江之美,在如許美景中自然產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隱逸情懷。
(五)小結本文
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
情蘊山水,意趣悠長——淺析《與朱元思書》 篇14
一、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的設計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大綱中有文言文背誦推薦篇目20篇。《與朱元思書》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單元提示中要求“熟讀并背誦課文,讀出一點語氣來”。《與朱元思書》是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的吳均寫給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選文層次清晰、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富春江自富陽到桐廬間的山光水色,描繪了祖國南方秀麗江山的奇異景象,使人讀后確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時,文中也表現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從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駢文,文筆精美,自然流暢,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聲律和諧,具有一種音樂美。根據以上內容和要求,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確定為:1、感知理解課文內容;2、熟讀背誦全文;3、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為了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標導學法”。教學過程 中,教學目標 和學習目標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學的活動首先要確定好準確適度的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成功的愉悅感。因此,在引入課題后,即出示教學目標 ,在其引導下,分步實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學生積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課時內力求達到背誦,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而誦讀能力的訓練又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透徹,朗讀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字詞句熟悉,朗讀時才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讓學生在誦讀中熟悉、理解、品味、鑒賞、記憶、積累。多媒體的運用,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目標。在教學中,課題、作者、教學目標 、讀文后字音詞義的檢測都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課文內容和結構,插入了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讀文思考、標劃,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圈點批注的學習習慣;為了解決重難點,選取了大量的圖片并進行了超級鏈接,使畫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以幫助學生記憶,這樣,運用圖片、文字、聲音等多種形式,從多個方面調動了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能夠投入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替代或補充傳統的教學設備(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問題、板書或提示內容,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學過程 的設計
首先,由學過的寫景文引起學生的回憶,導入 新課。明確指出本文又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畫面,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學習的期待。
第二步,初讀感知課文。本文是一篇自讀篇目,文下的注釋比較詳細,因此沒有必要對課文進行詳細的講解,先讓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要求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結合文下的字、詞、句釋義理解課文,讀后對重點字音和詞義進行檢測,因為有了檢測,學生的自讀也有了著落。
第三步,誦讀課文。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指名試讀,在肯定學生收獲的前提下,教師指導并進行范讀,明確讀此類寫景抒情的文章語調一定要舒緩,注意每一小節間的停頓,在每種景物出現后留一個想象的空間。然后學生再讀課文并結合屏幕提示的問題思考、標劃。
第四步,討論交流問題答案,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邊回答,教師邊出示相關內容,文中寫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一系列的問題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決,文章的內容和結構也隨著清晰地展示了出來,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把握。這為學生背誦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五步,結合一幅幅優美的圖片,分散難點,引導學生分步記憶文章內容,如,在引導背誦第一節時,選擇了一幅山水畫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來游去,學生結合畫面,想象作者坐著小船飽覽“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同時,引導學生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畫卷。然后,教師用優美的語言為學生描繪這一幅幅畫卷,學生對文中的語句相應地進行朗讀、記憶。
第六步,結合圖片的綜合展示,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達成目標。
第七步,在悅耳的音樂聲中,為學生展示美麗的風景圖片,幫助他們達到從感受美到創造美的完美境界,以達到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標。
本課時的設計,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讀、討論、交流,多媒體的輔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豐富學生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