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教學寶典 > 教學實錄 >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精選14篇)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發布時間:2023-08-07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精選14篇)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1

  師:請一位同學把課題寫在黑板上。(生紛紛舉手)

  師:我找一位沒有舉手的。(指一位同學)就是你吧。你為什么沒有舉手?

  生:我字寫得不好。

  師:沒關系。沒有誰不練習就把字寫好的。練習練習吧。

 。ㄉ吓_板書)

  師:字寫得蠻可以嘛,雖然不能說漂亮,但是筆順都對,間架結構都合理。要努力,大膽些,  敢于表現,才有成功。

  (生欲回去)

  師:先不要走。當老師沒有當完呢,給大家解釋一下課題呀。

  生:和......朱元思寫信。

  師:“與”有“和”的意思,但這里應解釋為“給”;“書”解釋得很好,在這時是名詞,“信”的意思。

  生:給朱元思的信。

  師:非常棒!你再看看書,會知道,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名字。

  生:《與宋元思書》。

  師:到底是“朱元思”還是“宋元思”,已經無從查考,大概過去刻板印刷的時候,刻寫不清楚,讓讀者“朱”“宋”難辨認。

  師:這是一篇駢體文。

  師:再請一位同學當一當小老師,給大家范讀一遍課文。

 。ㄉ娂娕e手。指定一生來讀,由同學來糾錯)

  師: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們齊聲把全文朗讀一遍。(生齊讀)

  師:通過大家的讀,我也似乎看到了吳均書信中描繪的那既秀麗、又壯美的景色。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計算的話,那么,朗讀帶給人的美的享受應該占到七分。剛才大家的朗讀就是如此。

  師:聽老師給大家示范一下!帮L煙俱凈......天下獨絕。”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著欣賞的態度,非常陶醉。來跟老師一齊讀。

  師:看看,老師是沒有看書,背誦的,哪位同學也來試試?

 。ㄒ环昼姾笥型瑢W舉的和。老師示意他背誦)

  師:全體齊背。(生瑯瑯而背。而后同學翻譯,師訂正)

  師:我們再來誦讀。在我們的大腦中,要想像,天空中萬里無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隨著水流任憑它把我帶向東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里呀,全是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我吳均真是看不夠。(情不自禁唱起來)船兒喲,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讓我把這美麗的富春江看個夠......(課堂里響起熱烈的掌聲,還有笑聲。)

 。ń處熓痉侗痴b,學生背誦)

  師:這是總寫,還是分寫?

  生:是總寫。

  師:總寫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課文中有四個字可以具體概括。注意具體概括。

  生:是“奇山異水”。

  師:或者叫“山奇水異”。那么,接下來應該分別來寫,山之奇,水之異。往下看,從哪里到哪里,分別寫的什么 。

  生: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的是“異水”。從“夾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寫的是“奇山”。

  師:我們再一同來背誦,先背誦“異水“部分。(師生齊背)

  師:寫了哪幾方面?

  生:先寫水色和水深,然后寫水清,再寫水急。

  師:很好,總結還非常簡練,都是用”水怎么樣“來概括,很精彩!只是有個問題,文章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寫水清!“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就是寫水清了。

  師: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夠見到底。對嗎?總起來,是寫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師:再背誦,背出情感來!八钥~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帶著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賞的態度,來誦讀,要有點悠然,讀得稍細。“爭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繪聲繪色,讀得粗重、渾厚。

 。ㄉR讀背)

  師:“甚箭”,“若奔”,分別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還快速!叭舯肌保癖捡R一樣。

  師:“于”字在這里省了?纯从昧耸裁葱揶o手法?

  生:夸張和比喻。

  師: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后一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后一句是間接描寫。

  師:還有嗎?比方:“動態”與......

  生: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最后一句是動態描寫。

  師:動靜兩兩結合,直接間接描寫兩兩結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誦讀。(課堂又響起瑯瑯的書聲)

  師:再讀奇山。(生讀)

  師:還是先把它背誦下來。這是寫山的,要背誦出氣勢來。

  師:大家知道,山是靜態的,生長時也是默默的,可是,這里24個字,就寫出了夾岸高山昂揚的生命力。這種寫法,叫什么?

  生1:以動寫靜。

  生2:化靜為動。

  師:很好。再考慮,這一段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來寫的?

  生:是從視覺上寫的。

  師 :我們接下來再往下讀,看看通過什么來寫山。

  生:是通過泉水來寫山的。

  師:是嗎?我們一起來讀背。從“泉水激石”到“猿則百叫無絕”。

  (師生一同朗讀、背誦)

  師:這里寫 了哪幾種景物?

  生:泉水、鳥、蟬、猿,四種。

  師:通過四種事物的什么來寫 。

  生:通過響聲。

  師:也就是通過聽覺來寫的。也就是說,有的泠泠作響,有的嚶嚶成韻,有的千轉不窮,有的百叫無絕。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師:大家再仔細品一品。這是一種嘈雜的氣氛嗎?

  生:嘈雜的聲音讓人討厭,而這里明顯是讓人喜歡 。

  師:對。你看,猿,本來是一種叫聲凄厲的動物,俗話說:“猿鳴三聲淚沾裳”,可是在這里,我們卻覺得是一種美妙的聲音。

  師:這里表面上喧鬧、嘈雜,實際上,卻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諧的聲音,沒有社會上、官場里、商場里,那種人聲鼎沸。這種嘈雜,是一種天籟之聲,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出的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凈的聲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沖撞的廝殺之聲!

  師:這里的聲音,都是安靜的,“潔凈”的。所以這是以鬧來寫靜,或者是,以表面的繁雜來寫單純。

  師:這里,作者是懷著一種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來寫的。這樣,寫到這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

  師、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師:鳶,一種兇猛的鳥。戾,到達的意思。飛得非常高的鳶,比喻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經綸,就是籌劃,治理;I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是作者的感慨。

  師: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對史學有研究。他也曾經做過閑散的朝官。他曾經撰寫《齊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書免官的懲處。正因為有這樣的遭遇和經歷,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自然產生對大自然的留戀、向往之情?墒,這里“望峰息心”、“窺谷忘反”說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業的人,那些在官司場乃至商場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們如果見到這樣的美景,一定會放棄自我的事業,迷途知返,陶醉在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慮考慮,這是寫人呢,還是寫山水呀?

  生:是寫山水之美。

  師: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生:反襯。

  師:對,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異、獨絕。

  師:我們再接著往下背。

  師、生:“橫河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師:請一位同學解釋一下。

  生: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在白天也如同是黃昏一樣;稀疏的樹枝交錯著,時而能夠見到太陽。

 。ㄒ簧e手,有問題要問 。老師示意他發言)

  生:我覺得,文章寫到前面兩句,應該結尾了,可是后面為什么還要接著寫景?接著下去 ,我覺得有點不倫不類。

 。▽W生中有笑聲)

  師:大家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

  生:我覺得有道理。

  師:你說說。

  生:文章到“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就是文末點題了,而再寫下去,好像又是一個開頭,那樣結尾不如就“窺谷忘反”那里結束好。

  師:大家都是文章專家。我跟大家的感覺也是一樣的。實際上,也有不少大人,讀了這篇文章后,覺得最后兩句刪掉才好。理由跟你們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細品讀一下全文,帶著感覺去讀,考慮考慮作者留下這兩句的原因是什么?

  師:想想,作者乘著船,在剛剛發出那番感慨后,船繼續前進,江面上又出現了一種景觀:兩岸高大繁茂的樹木,把整個江面遮蔽了,好像一個大帳篷,船就在這種籠罩中慢慢前進、慢慢游弋,一會又到了江面稍寬的地段,“橫柯”變成了“疏條”。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進的。

  師:用陸游的話來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可以由此再進一步想像 ,再接下去,還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讓人愈想愈覺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下面,我們一起把全文再背誦一遍。

  師:宋朝的蘇軾曾經評價唐朝的王維,說他的詩“詩中有畫”。咱們今天讀吳均的駢文書信,有什么感覺?

  生:也是“詩中有畫”。

  師:這就有名的“吳均體”,短小精悍,詩中有畫。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2

  師:請一位同學把課題寫在黑板上。(生紛紛舉手)

  師:我找一位沒有舉手的。(指一位同學)就是你吧。你為什么沒有舉手?

  生:我字寫得不好。

  師:沒關系。沒有誰不練習就把字寫好的。練習練習吧。

 。ㄉ吓_板書)

  師:字寫得蠻可以嘛,雖然不能說漂亮,但是筆順都對,間架結構都合理。要努力,大膽些,  敢于表現,才有成功。

 。ㄉ厝ィ

  師:先不要走。當老師沒有當完呢,給大家解釋一下課題呀。

  生:和......朱元思寫信。

  師:“與”有“和”的意思,但這里應解釋為“給”;“書”解釋得很好,在這時是名詞,“信”的意思。

  生:給朱元思的信。

  師:非常棒!你再看看書,會知道,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名字。

  生:《與宋元思書》。

  師:到底是“朱元思”還是“宋元思”,已經無從查考,大概過去刻板印刷的時候,刻寫不清楚,讓讀者“朱”“宋”難辨認。

  師:這是一篇駢體文。

  師:再請一位同學當一當小老師,給大家范讀一遍課文。

 。ㄉ娂娕e手。指定一生來讀,由同學來糾錯)

  師: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們齊聲把全文朗讀一遍。(生齊讀)

  師:通過大家的讀,我也似乎看到了吳均書信中描繪的那既秀麗、又壯美的景色。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計算的話,那么,朗讀帶給人的美的享受應該占到七分。剛才大家的朗讀就是如此。

  師:聽老師給大家示范一下!帮L煙俱凈......天下獨絕。”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著欣賞的態度,非常陶醉。來跟老師一齊讀。

  師:看看,老師是沒有看書,背誦的,哪位同學也來試試?

 。ㄒ环昼姾笥型瑢W舉的和。老師示意他背誦)

  師:全體齊背。(生瑯瑯而背。而后同學翻譯,師訂正)

  師:我們再來誦讀。在我們的大腦中,要想像,天空中萬里無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隨著水流任憑它把我帶向東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里呀,全是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我吳均真是看不夠。(情不自禁唱起來)船兒喲,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讓我把這美麗的富春江看個夠......(課堂里響起熱烈的掌聲,還有笑聲。)

 。ń處熓痉侗痴b,學生背誦)

  師:這是總寫,還是分寫?

  生:是總寫。

  師:總寫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課文中有四個字可以具體概括。注意具體概括。

  生:是“奇山異水”。

  師:或者叫“山奇水異”。那么,接下來應該分別來寫,山之奇,水之異。往下看,從哪里到哪里,分別寫的什么 。

  生: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的是“異水”。從“夾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寫的是“奇山”。

  師:我們再一同來背誦,先背誦“異水“部分。(師生齊背)

  師:寫了哪幾方面?

  生:先寫水色和水深,然后寫水清,再寫水急。

  師:很好,總結還非常簡練,都是用”水怎么樣“來概括,很精彩!只是有個問題,文章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寫水清!“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就是寫水清了。

  師: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夠見到底。對嗎?總起來,是寫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師:再背誦,背出情感來!八钥~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帶著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賞的態度,來誦讀,要有點悠然,讀得稍細!盃幫纳跫屠巳舯肌,要繪聲繪色,讀得粗重、渾厚。

  (生齊讀背)

  師:“甚箭”,“若奔”,分別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還快速!叭舯肌保癖捡R一樣。

  師:“于”字在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夸張和比喻。

  師: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后一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后一句是間接描寫。

  師:還有嗎?比方:“動態”與......

  生: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最后一句是動態描寫。

  師:動靜兩兩結合,直接間接描寫兩兩結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誦讀。(課堂又響起瑯瑯的書聲)

  師:再讀奇山。(生讀)

  師:還是先把它背誦下來。這是寫山的,要背誦出氣勢來。

  師:大家知道,山是靜態的,生長時也是默默的,可是,這里24個字,就寫出了夾岸高山昂揚的生命力。這種寫法,叫什么?

  生1:以動寫靜。

  生2:化靜為動。

  師:很好。再考慮,這一段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來寫的?

  生:是從視覺上寫的。

  師 :我們接下來再往下讀,看看通過什么來寫山。

  生:是通過泉水來寫山的。

  師:是嗎?我們一起來讀背。從“泉水激石”到“猿則百叫無絕”。

 。◣熒煌首x、背誦)

  師:這里寫 了哪幾種景物?

  生:泉水、鳥、蟬、猿,四種。

  師:通過四種事物的什么來寫 。

  生:通過響聲。

  師:也就是通過聽覺來寫的。也就是說,有的泠泠作響,有的嚶嚶成韻,有的千轉不窮,有的百叫無絕。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師:大家再仔細品一品。這是一種嘈雜的氣氛嗎?

  生:嘈雜的聲音讓人討厭,而這里明顯是讓人喜歡 。

  師:對。你看,猿,本來是一種叫聲凄厲的動物,俗話說:“猿鳴三聲淚沾裳”,可是在這里,我們卻覺得是一種美妙的聲音。

  師:這里表面上喧鬧、嘈雜,實際上,卻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諧的聲音,沒有社會上、官場里、商場里,那種人聲鼎沸。這種嘈雜,是一種天籟之聲,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出的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凈的聲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沖撞的廝殺之聲!

  師:這里的聲音,都是安靜的,“潔凈”的。所以這是以鬧來寫靜,或者是,以表面的繁雜來寫單純。

  師:這里,作者是懷著一種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來寫的。這樣,寫到這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

  師、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師:鳶,一種兇猛的鳥。戾,到達的意思。飛得非常高的鳶,比喻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經綸,就是籌劃,治理;I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是作者的感慨。

  師: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對史學有研究。他也曾經做過閑散的朝官。他曾經撰寫《齊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書免官的懲處。正因為有這樣的遭遇和經歷,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自然產生對大自然的留戀、向往之情?墒,這里“望峰息心”、“窺谷忘反”說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業的人,那些在官司場乃至商場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們如果見到這樣的美景,一定會放棄自我的事業,迷途知返,陶醉在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慮考慮,這是寫人呢,還是寫山水呀?

  生:是寫山水之美。

  師: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生:反襯。

  師:對,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異、獨絕。

  師:我們再接著往下背。

  師、生:“橫河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師:請一位同學解釋一下。

  生: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在白天也如同是黃昏一樣;稀疏的樹枝交錯著,時而能夠見到太陽。

 。ㄒ簧e手,有問題要問 。老師示意他發言)

  生:我覺得,文章寫到前面兩句,應該結尾了,可是后面為什么還要接著寫景?接著下去 ,我覺得有點不倫不類。

  (學生中有笑聲)

  師:大家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

  生:我覺得有道理。

  師:你說說。

  生:文章到“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就是文末點題了,而再寫下去,好像又是一個開頭,那樣結尾不如就“窺谷忘反”那里結束好。

  師:大家都是文章專家。我跟大家的感覺也是一樣的。實際上,也有不少大人,讀了這篇文章后,覺得最后兩句刪掉才好。理由跟你們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細品讀一下全文,帶著感覺去讀,考慮考慮作者留下這兩句的原因是什么?

  師:想想,作者乘著船,在剛剛發出那番感慨后,船繼續前進,江面上又出現了一種景觀:兩岸高大繁茂的樹木,把整個江面遮蔽了,好像一個大帳篷,船就在這種籠罩中慢慢前進、慢慢游弋,一會又到了江面稍寬的地段,“橫柯”變成了“疏條”。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進的。

  師:用陸游的話來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可以由此再進一步想像 ,再接下去,還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讓人愈想愈覺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下面,我們一起把全文再背誦一遍。

  師:宋朝的蘇軾曾經評價唐朝的王維,說他的詩“詩中有畫”。咱們今天讀吳均的駢文書信,有什么感覺?

  生:也是“詩中有畫”。

  師:這就有名的“吳均體”,短小精悍,詩中有畫。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3

  師:請一位同學把課題寫在黑板上。(生紛紛舉手)

  師:我找一位沒有舉手的。(指一位同學)就是你吧。你為什么沒有舉手?

  生:我字寫得不好。

  師:沒關系。沒有誰不練習就把字寫好的。練習練習吧。

 。ㄉ吓_板書)

  師:字寫得蠻可以嘛,雖然不能說漂亮,但是筆順都對,間架結構都合理。要努力,大膽些,  敢于表現,才有成功。

  (生欲回去)

  師:先不要走。當老師沒有當完呢,給大家解釋一下課題呀。

  生:和......朱元思寫信。

  師:“與”有“和”的意思,但這里應解釋為“給”;“書”解釋得很好,在這時是名詞,“信”的意思。

  生:給朱元思的信。

  師:非常棒!你再看看書,會知道,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名字。

  生:《與宋元思書》。

  師:到底是“朱元思”還是“宋元思”,已經無從查考,大概過去刻板印刷的時候,刻寫不清楚,讓讀者“朱”“宋”難辨認。

  師:這是一篇駢體文。

  師:再請一位同學當一當小老師,給大家范讀一遍課文。

 。ㄉ娂娕e手。指定一生來讀,由同學來糾錯)

  師: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們齊聲把全文朗讀一遍。(生齊讀)

  師:通過大家的讀,我也似乎看到了吳均書信中描繪的那既秀麗、又壯美的景色。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計算的話,那么,朗讀帶給人的美的享受應該占到七分。剛才大家的朗讀就是如此。

  師:聽老師給大家示范一下。“風煙俱凈......天下獨絕。”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著欣賞的態度,非常陶醉。來跟老師一齊讀。

  師:看看,老師是沒有看書,背誦的,哪位同學也來試試?

 。ㄒ环昼姾笥型瑢W舉的和。老師示意他背誦)

  師:全體齊背。(生瑯瑯而背。而后同學翻譯,師訂正)

  師:我們再來誦讀。在我們的大腦中,要想像,天空中萬里無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隨著水流任憑它把我帶向東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里呀,全是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我吳均真是看不夠。(情不自禁唱起來)船兒喲,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讓我把這美麗的富春江看個夠......(課堂里響起熱烈的掌聲,還有笑聲。)

 。ń處熓痉侗痴b,學生背誦)

  師:這是總寫,還是分寫?

  生:是總寫。

  師:總寫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課文中有四個字可以具體概括。注意具體概括。

  生:是“奇山異水”。

  師:或者叫“山奇水異”。那么,接下來應該分別來寫,山之奇,水之異。往下看,從哪里到哪里,分別寫的什么 。

  生: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的是“異水”。從“夾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寫的是“奇山”。

  師:我們再一同來背誦,先背誦“異水“部分。(師生齊背)

  師:寫了哪幾方面?

  生:先寫水色和水深,然后寫水清,再寫水急。

  師:很好,總結還非常簡練,都是用”水怎么樣“來概括,很精彩!只是有個問題,文章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寫水清!“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就是寫水清了。

  師: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夠見到底。對嗎?總起來,是寫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師:再背誦,背出情感來!八钥~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帶著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賞的態度,來誦讀,要有點悠然,讀得稍細!盃幫纳跫屠巳舯肌,要繪聲繪色,讀得粗重、渾厚。

 。ㄉR讀背)

  師:“甚箭”,“若奔”,分別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還快速。“若奔”,像奔馬一樣。

  師:“于”字在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夸張和比喻。

  師: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后一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后一句是間接描寫。

  師:還有嗎?比方:“動態”與......

  生: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最后一句是動態描寫。

  師:動靜兩兩結合,直接間接描寫兩兩結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誦讀。(課堂又響起瑯瑯的書聲)

  師:再讀奇山。(生讀)

  師:還是先把它背誦下來。這是寫山的,要背誦出氣勢來。

  師:大家知道,山是靜態的,生長時也是默默的,可是,這里24個字,就寫出了夾岸高山昂揚的生命力。這種寫法,叫什么?

  生1:以動寫靜。

  生2:化靜為動。

  師:很好。再考慮,這一段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來寫的?

  生:是從視覺上寫的。

  師 :我們接下來再往下讀,看看通過什么來寫山。

  生:是通過泉水來寫山的。

  師:是嗎?我們一起來讀背。從“泉水激石”到“猿則百叫無絕”。

 。◣熒煌首x、背誦)

  師:這里寫 了哪幾種景物?

  生:泉水、鳥、蟬、猿,四種。

  師:通過四種事物的什么來寫 。

  生:通過響聲。

  師:也就是通過聽覺來寫的。也就是說,有的泠泠作響,有的嚶嚶成韻,有的千轉不窮,有的百叫無絕。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師:大家再仔細品一品。這是一種嘈雜的氣氛嗎?

  生:嘈雜的聲音讓人討厭,而這里明顯是讓人喜歡 。

  師:對。你看,猿,本來是一種叫聲凄厲的動物,俗話說:“猿鳴三聲淚沾裳”,可是在這里,我們卻覺得是一種美妙的聲音。

  師:這里表面上喧鬧、嘈雜,實際上,卻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諧的聲音,沒有社會上、官場里、商場里,那種人聲鼎沸。這種嘈雜,是一種天籟之聲,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出的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凈的聲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沖撞的廝殺之聲!

  師:這里的聲音,都是安靜的,“潔凈”的。所以這是以鬧來寫靜,或者是,以表面的繁雜來寫單純。

  師:這里,作者是懷著一種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來寫的。這樣,寫到這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

  師、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師:鳶,一種兇猛的鳥。戾,到達的意思。飛得非常高的鳶,比喻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經綸,就是籌劃,治理。籌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是作者的感慨。

  師: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對史學有研究。他也曾經做過閑散的朝官。他曾經撰寫《齊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書免官的懲處。正因為有這樣的遭遇和經歷,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自然產生對大自然的留戀、向往之情?墒牵@里“望峰息心”、“窺谷忘反”說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業的人,那些在官司場乃至商場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們如果見到這樣的美景,一定會放棄自我的事業,迷途知返,陶醉在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慮考慮,這是寫人呢,還是寫山水呀?

  生:是寫山水之美。

  師: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生:反襯。

  師:對,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異、獨絕。

  師:我們再接著往下背。

  師、生:“橫河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師:請一位同學解釋一下。

  生: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在白天也如同是黃昏一樣;稀疏的樹枝交錯著,時而能夠見到太陽。

 。ㄒ簧e手,有問題要問 。老師示意他發言)

  生:我覺得,文章寫到前面兩句,應該結尾了,可是后面為什么還要接著寫景?接著下去 ,我覺得有點不倫不類。

  (學生中有笑聲)

  師:大家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

  生:我覺得有道理。

  師:你說說。

  生:文章到“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就是文末點題了,而再寫下去,好像又是一個開頭,那樣結尾不如就“窺谷忘反”那里結束好。

  師:大家都是文章專家。我跟大家的感覺也是一樣的。實際上,也有不少大人,讀了這篇文章后,覺得最后兩句刪掉才好。理由跟你們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細品讀一下全文,帶著感覺去讀,考慮考慮作者留下這兩句的原因是什么?

  師:想想,作者乘著船,在剛剛發出那番感慨后,船繼續前進,江面上又出現了一種景觀:兩岸高大繁茂的樹木,把整個江面遮蔽了,好像一個大帳篷,船就在這種籠罩中慢慢前進、慢慢游弋,一會又到了江面稍寬的地段,“橫柯”變成了“疏條”。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進的。

  師:用陸游的話來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可以由此再進一步想像 ,再接下去,還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讓人愈想愈覺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下面,我們一起把全文再背誦一遍。

  師:宋朝的蘇軾曾經評價唐朝的王維,說他的詩“詩中有畫”。咱們今天讀吳均的駢文書信,有什么感覺?

  生:也是“詩中有畫”。

  師:這就有名的“吳均體”,短小精悍,詩中有畫。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4

  初中文言文教學應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但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樣讓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也能充滿趣味,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應是教學之首務。教學中發現注重這幾個環節的設置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

  一、重視導入。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畫,所以在文章導入部分,采用畫面加音樂的形式來設置情境;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優勢,聲色結合,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介紹歷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語由來等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介紹蘇軾詠富春江的詩歌等。

  二、注重朗讀。

  朗讀是學習文言文極為有效的方法。在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養語感。同時朗讀還應與聯想想象有效結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誦。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朗讀,盡量做到熟讀成誦!杜c朱元思書》最經典處在于,作者描寫景物生動,形象,作者把富春江兩岸如詩如畫的美景準確描摩出來了;文章的語言極精煉、有韻味?梢酝ㄟ^對本文的朗誦,讓同學們深入感受到祖國語言之美,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三、小組合作。

  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有工具書的輔助,便于開展小組合作,調動學習主體的熱情。再適當教以方法,開展以小組討論、競賽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臺,便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如《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修改稿的[合作探究,深入賞析]環節中,設置了兩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并提供了展示小組討論結果的平臺,因此,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中一定要有思考和發現。在文言文的閱讀上,不應只要求能讀懂文章本身的內容,應鼓勵學生深入閱讀。更應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獨立的、有創意的問題。贊賞學生個性化的發現,珍視閱讀體驗,總會有意外的驚喜。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5

  一.教學要點

  1.掌握以下詞語:

  行旅    桐廬    悠然    領略    鳶飛戾天    經綸    亟思    遁世    縹碧    軒邈    泠泠    窺谷忘反    見日

  2.體會本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

  3.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等特點;

  4.學習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

  二.教學設想

  1.本文為課外自讀課,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詞較多,故安排一課時課內自讀;

  2.重點放在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掌握特點.

  三.教學步驟 及具體教學內容

  1.請生讀課文,正音正字;

  2.再讀課文,根據自讀提示,掌握學習重點;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3.學習第一段.這段總寫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⑴ 讀課文及注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二句:寫乘船江游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4.學習第二段

 、欧g本段.

 、票径纬小爱愃倍郑プ 扒濉焙汀凹薄钡奶攸c:

  從哪幾方面突出這個特點的?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 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

  總之,這一段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5.學習第三段

 、爬首x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葡日页鰧懮降木渥樱缓蠓治觯鹤髡呤菑哪男┓矫鎸懮街?

  A.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6.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磐怀鎏攸c,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圃诰拔锩鑼懼腥谌胱约旱母星;

 、蔷涫秸R,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7.作業 

 、磐瓿删毩曇,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特點;

 、仆瓿删毩暥,區別“許”、“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義.

 、峭瓿赏骄毩暩黝}. 

  課后記:

  本文在課下注解中,似乎有一處解釋不通,即169頁注解“⒆[疏條交映]粗壯的枝條互相掩映”,與下文的“有時見日”連接不合理。想來,既然是粗壯的枝條,那么,怎么能見到太陽呢?或者,“疏條交映”該解釋為: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吧!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6

  與朱 元 思 書

  作者:吳均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那空間的)煙霧都消散凈盡,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流蕩漾,任憑船兒東西漂泊。從富陽縣到桐廬縣(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無障礙。(那飛騰的)急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郁郁蔥蔥的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高山)憑著(高峻的)形勢,奮力直向上聳,仿佛互相競賽向高處和遠處發展;(它們)都在爭高,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發出冷冷的清響;好鳥兒相向和鳴,唱出和諧而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一聲接一聲不斷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聲一聲不住地啼。那些懷著對名利的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之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2002/03/20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7

  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設計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大綱中有文言文背誦推薦篇目20篇!杜c朱元思書》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單元提示中要求“熟讀并背誦課文,讀出一點語氣來”。《與朱元思書》是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的吳均寫給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選文層次清晰、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富春江自富陽到桐廬間的山光水色,描繪了祖國南方秀麗江山的奇異景象,使人讀后確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時,文中也表現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從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駢文,文筆精美,自然流暢,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聲律和諧,具有一種音樂美。根據以上內容和要求,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感知理解課文內容;

  2、熟讀背誦全文;

  3、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為了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標導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學的活動首先要確定好準確適度的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成功的愉悅感。因此,在引入課題后,即出示教學目標,在其引導下,分步實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學生積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課時內力求達到背誦,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而誦讀能力的訓練又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透徹,朗讀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字詞句熟悉,朗讀時才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讓學生在誦讀中熟悉、理解、品味、鑒賞、記憶、積累。多媒體的運用,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目標。在教學中,課題、作者、教學目標、讀文后字音詞義的檢測都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課文內容和結構,插入了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讀文思考、標劃,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圈點批注的學習習慣;為了解決重難點,選取了大量的圖片并進行了超級鏈接,使畫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以幫助學生記憶,這樣,運用圖片、文字、聲音等多種形式,從多個方面調動了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能夠投入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替代或補充傳統的教學設備(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問題、板書或提示內容,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由學過的寫景文引起學生的回憶,導入新課。明確指出本文又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畫面,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學習的期待。

  第二步,初讀感知課文。本文是一篇自讀篇目,文下的注釋比較詳細,因此沒有必要對課文進行詳細的講解,先讓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要求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結合文下的字、詞、句釋義理解課文,讀后對重點字音和詞義進行檢測,因為有了檢測,學生的自讀也有了著落。

  第三步,誦讀課文。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指名試讀,在肯定學生收獲的前提下,教師指導并進行范讀,明確讀此類寫景抒情的文章語調一定要舒緩,注意每一小節間的停頓,在每種景物出現后留一個想象的空間。然后學生再讀課文并結合屏幕提示的問題思考、標劃。

  第四步,討論交流問題答案,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邊回答,教師邊出示相關內容,文中寫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一系列的問題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決,文章的內容和結構也隨著清晰地展示了出來,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把握。這為學生背誦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五步,結合一幅幅優美的圖片,分散難點,引導學生分步記憶文章內容,如,在引導背誦第一節時,選擇了一幅山水畫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來游去,學生結合畫面,想象作者坐著小船飽覽“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同時,引導學生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畫卷。然后,教師用優美的語言為學生描繪這一幅幅畫卷,學生對文中的語句相應地進行朗讀、記憶。

  第六步,結合圖片的綜合展示,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達成目標。

  第七步,在悅耳的音樂聲中,為學生展示美麗的風景圖片,幫助他們達到從感受美到創造美的完美境界,以達到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標。

  本課時的設計,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讀、討論、交流,多媒體的輔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豐富學生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8

  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 張建偉

  學習任務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詠體會,體會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獲得美的享受。

  學習重點

  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

  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導。(清·劉嗣綰)

  可見,富春江早已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114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旖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可謂美不勝收。

  二、讀文字,反復朗讀,疏通文義,溝通古今

  1.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

  2.反復朗讀,要讀出語氣和重音,特別強調要讀出層次。

  3.做古今溝通的練習。(學生互相測試)

  A.請查找工具書,找出和下列加點實詞意思相同的成語。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一應俱全 百廢俱興 面面俱到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荒謬絕倫 聰穎絕倫 絕代佳人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強不息 息事寧人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雖死猶生 過猶不及

  B.給出譯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這時,駕舟順流飄蕩,可以隨意東飄西泊。──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枝葉盡力往高遠展伸。──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4.再次熟讀課文,基本達到給出上句,能夠對出下句的程度,鼓勵在課堂上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在基本成誦的基礎上,感受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列出文章的結構圖。

  2.深入探究,從審美的角度關照課文內容。(由教師給出探究的角度,適當提出一些探究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小組內部合作解決問題,焦點問題,全班共同探討,提倡有不同的見解。)

  (一)結構美1027.tif

  2.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提示: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3.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

  提示;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寫景重點上,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二)意境美

  1.文章是如何抓住“異”和“奇”兩字來寫水和山的?

  提示: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

  “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

  “游魚”寫江水之凈。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陰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2.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么?

  提示:聽到的是歡快的聲音,它們匯成了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

  (三)志趣莢

  1.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志趣?(請先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四)語言美

  1.本文是駢文,請找出文中出現的對偶句,并說說它們的妙處。

  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讀來瑯瑯上口,節奏感極強。

  二、拓展探究

  1.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比送ㄟ^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為適于人類生存的美好環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環境也能美化人即人類受教育和陶冶而變得更完美、更高尚;請結合這段話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這句話中雖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奮發有為,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但所蘊含的自然美的審美情趣,’教育意義是不容忽視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個人名利,四處奔走,苦心經營的人,面對“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奇峰。聆聽“泠泠作響,嚶嚶成韻”的美聲,不禁心曠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祿之心。

  2.:豐哉,富春江!”,富春江水的美在當代作家葉文玲的筆下有什么不同的特點?試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

  烏篷搖夢到春江(節選)

  葉文玲

  當年,在青海戈壁灘竟日奔波時,被輝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經大發奇想:假如讓富春江瀉到這兒,那該多么好!

  那時,我沒有到過富春江,卻千百次做過關于她的夢。郁達夫“屋住蘭江夢亦看”的詩文和葉淺予墨韻淋漓的畫卷,早把我對富春江的夢幻濡染得又濃丈甜,那綠沉沉的甜夢中,總是悠蕩著鄉思綿綿的烏篷船。

  我終于圓了夢。回浙江僅兩年,兩次遂了與她相親的心愿。兩次都是旱路走,水路歸。這行程頗使人得其佳妙。,

  當你迂回山間不勝引頸張目之苦時,突然一條銀條素帶在前方閃閃爍爍,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覺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鮮活可愛;待盼到日程,蕩舟起漿開始真正的春江游時,這蕩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從她與新安江、蘭江的匯合處下行,越見委婉婀娜;行過淹沒在水中的烏石灘,行至流急渦回的七里瀧,富春江裙裾一閃,又閃出個江中之江葫蘆灣。葫蘆灣清形畢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蘆,壁立灣畔的奇巖崛石,似乎觸手可及,掩映在老樹青藤中的村舍農居,更添無限情趣。

  我還想,富春江的嬌,也在于它的色澤,那江水,活脫脫是天神地母揀盡翡翠綠玉鋪就的。烏篷船行在江上,望兩岸,只見千峰染翠,峰峰嶺嶺都濃濃淡淡的綠進去:立在船頭,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團團,俱是深深淺淺綠出來。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無與倫比的靜。電站的建成,益發使江水浪斂波平。它雖然還是千里澗水匯清流,但那匯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處悄悄進行的,

  “臨流鼓棹,帆飛若馳”的光景已不復見,那或順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動畫一般悠悠來去。

  奇山異水的富春江,鐘靈毓秀,風物獨絕,而七里瀧碑文薈萃的嚴子陵釣魚臺,尤能偏現它揚古啟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們到這兒瞻仰、憑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懸岸的釣臺當年是否真能垂釣,而是表達對嚴子陵不慕富貴不媚皇親的風骨的敬崇,對今之世風清新的呼喚吧。哦,釣臺不僅是一處風景點,更是歷史老人垂落在江邊的一只巨手……

  豐哉,富春江!烏篷搖夢夢越甜,惟愿年年得相見。

  [注]《烏篷搖夢到春江》原載1988年11月27日《人民日報》,個別文字有改動。

  三、古文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集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下面就讓我們根據課文的意境,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畫筆或用電腦制作,創作一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愉悅欣賞。

  推薦書目

  《論駢文之所長》

  《富春江名勝詩集》

  《桐廬行》(柯巖)

  《釣臺的春晝》(郁達夫)

  《富春江今古散文選》

  《歷代詩人詠富春》(蔣增福)

  (《試教通訊》2003.4)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9

  一、給加粗字注音

 、贆M柯上蔽(    )

 、诨ハ嘬庡悖ā   )(    )

 、埒S飛戾天者(    )(    )

  ④水皆縹碧(    )

 、菁蓖纳跫ā   )

  二、解釋句中加粗的詞語

  ①天下獨絕(    )

 、诩蓖纳跫ā   )

 、蹱幐咧敝福ā   )

 、芡逑⑿模ā   )

 、萁浘]世務者(    )

  三、在正確的譯句后面畫“√”,在錯誤的譯句后面畫“×”。

 、倜屠巳舯

  譯句:兇猛的波浪好像奔跑一樣。

  (    )

 、谥币暉o礙

  譯句: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

  (    )

 、圬搫莞偵

  譯句: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

  (    )

  ④窺谷忘反

  譯句:偷看山谷忘卻返回的路。

  (    )

 、萏煜陋毥^

  譯句:世上獨一無二。

  (    )

  【參考答案】

  一、①k5  ②xu1n mi3o  ③yu1n l@  ④pi3o  ⑤tu1n

  二、①獨一無二  ②比箭還快  ③筆直地向上  ④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⑤籌畫、治理

  三、①×  ②√  ③√  ④×  ⑤√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先總后分的描述方法。

  2、體味精美清新的語言,積累描繪山水的詞語。

  3、培養誦讀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

  4、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學步驟 :

  一、引入課文 

  1.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后: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么? 

 。鞔_: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鞔_: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

  本文見于《藝術類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

  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

  二、分析課文

  (一)、朗讀課文

  1、明確讀音和句讀

  輕聲朗讀課文,標出不明白的讀音、句讀。 學生提出。 

 。▽W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2.關鍵詞語釋義并譯句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L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螒{(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w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ǘ、分析課文

  1、理清課文結構 

  朗讀:采用個別朗讀方法,其他同學考慮: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征?為什么?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為什么? 

 。ㄕ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鞔_:“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ㄕ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明確: 

  景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本文寫作手法上采用了先總后分的手法。

  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

  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

  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

  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

  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

  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

  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

  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2、明辨課文的主旨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ǚ砰_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回答人數不少于5人。適當板書待用)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容后明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 (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縛同時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輕松自如。

  生平簡介: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辭清拔,表現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亦能詩,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別有小說《續齊諧記》。 

  總之,生平多坎坷,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

  想情緒。 

  3、體會寫作特色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ǚ砰_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三、作業 

  1、比較閱讀: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吳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動。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動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動的,人是景的有機組成成分。

  吳文句式井然,有韻律。柳文語言活潑,形式自由。

  2、探究活動:補寫一封結構完整的書信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無頭無尾的文章,但與晉宋時期簡牘體的比較分析來看,其風格極為合拍。當時的書簡體大都信筆拈來,隨興而止。而且這種文體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為四六體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無頭書,就有他的可利用之處。為此,可要求學生\"用現代書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語氣,語調,補出全文的開頭和結尾,寫成一封結構完整的現代書信\"。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講,寫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難的是基于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結合的信寫好。

  元思兄臺鑒:

  當陽一別,忽忽數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陽沿江而下,觀兩岸之景甚美,筆錄之,與君共享。

  惜時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覺得生動地描寫表現在哪里?(論討后回答)

  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眱H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凈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边@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備用:

  一、駢文,又稱“驕體文”,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驕文的最大特點是講求對仗,即所謂“驕偶”(兩馬并駕為駢,兩人并處為偶)。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的字數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這種文體,晚唐時被稱為“四六文”,以后歷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駢體文。其次是講求平仄,上下聯要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其三是講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時還將典故反用,起襯托、對比作用。為了追求形式美,駢文還講究詞藻華麗,大量使用顏色、金玉、花草等類詞匯。駢文對唐宋以后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詩、律賦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由于過分追求形式,逐漸走向形式主義,妨害思想內容的表達,成為文章的桎梏。

  二、課文參考譯文

  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山巒都是同樣的顏色。(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地,奇山異水,(可以說是)世上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見底。水中游魚,水底細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還快;兇猛的浪頭,好像狂奔的馬群。

  兩岸的高山上生滿讓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樹木。山峰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先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爭先恐后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激巖石,泠泠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相向和鳴,和諧動聽;鳴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群猿哀鳴經久不絕。那些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他那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又可見到明亮的陽光。

  三、桐廬—富春江旅游區簡介 

  錢塘江上游從聞堰開始就進人富春江,兩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陽有郁達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紀念館。七里瀧段,群 山夾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峽之稱。至桐廬境內,有瑤琳溶洞、桐君山、嚴子陵釣臺、白云源等景區,都是旅游熱點。 

  白云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飛瀑、幻霧于一體,可與四川的九寨溝相比。它又是唐代詩人方干的故里,歷代墨客騷人問津 之地,素有“詩村”之譽,至今耕讀之風不絕。當你進人白云源,立時就發現這里“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媛”的情景,顯示出一種自然 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這條旅游線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廬,也可以先到 桐廬,順江而下。上述游覽方法,對雙休游的旅客來講,最好是周 五晚出發,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長假期間出游,在游完富春江、桐廬之后,可順便進人新安江暢游千島湖。從杭州出發、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經富陽、桐廬、建德到千島湖半島上的淳安,歷來是浙江省的一條重要旅游風景線路。

  四、拓展閱讀:吳均詩歌三首

  《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云從窗里出。

  《從軍行》

  男兒亦可憐,

  立功在北邊。

  陣頭橫卻月,

  馬腹帶連錢。

  懷戈發隴坻,

  乘凍至遼川。

  微誠君不愛,

  終自直如弦。

  《梅花落》

  終冬十二月,

  寒風西北吹。

  獨有梅花落,

  飄蕩不依枝。

  流連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

  何當與春日,

  共映芙蓉池。

  五、課堂練習

  一、按要求寫出句子。

  1.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聽覺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漂蕩,任意東西。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二、翻譯句子。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6.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參考答案:

  1.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2.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3.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4.當人們仰望盤旋峰頂的老鷹,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6.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1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并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鑒賞水平。

  4.通過教瀆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復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達到熟讀成誦?梢龑W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在板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幫助學生背誦。

  2.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3.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相當的文言文文基礎,可以放手大膽讓學生自主閱讀,合作研討,由教師解決疑難,輔助學習。七班學生會積極發言,要注意引導她們做得更好,教師應認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夠準確理解,創新性復述。二班學生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勵、引導他們主動發言。這是本學期開學學習的第一課,又是文言文,教學時間可以略長一點,學習速度放慢一些,讓學生的學習心態調整好以后再適當加快學習的步伐。因此設計學習本課用三課時完成。

  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人墨客為之歌唱。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里是浙江,讓我們聚焦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里,并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為什么那么多詩人會一齊聚首這里,這恐怕得益于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教師配樂配畫面朗瀆課文,學生看畫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縹碧 急湍 軒邈 泠泠 戾天 鳶飛 經綸 橫柯

  2.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范讀課文.其余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于句號,每一個句號后的停頓應小于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后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可以指定某位同學回答,也可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任選幾位同學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增設詞語提綱,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

  一、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后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一段寫自己游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冊水總的印象。"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乘船隨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總領全文)

  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2.學生明確:第二段寫水,突出"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是說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說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的色和動態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異水 千丈見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學生明確:第三段寫山,突出"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峰。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競上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寫清越的泉聲、悅耳的鳥聲、延宕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于聽,動靜相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具有-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著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群峰,扣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 高山寒樹 樹之奇

  負勢軒邈 山之勢

  泉鳥蟬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橫柯疏條 林之密

  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二、學生根據板書所顯示的詞語提綱,嘗試背誦課文。

  三、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寫景文字。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探究性思維訓練,理解難句。

  [教學步驟 ]

  一、檢查背誦

  1.個體抽查。

  2.集體齊背。

  二、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請反復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學生自由發言。

  如: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里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請學生談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

  本文的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2.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

  (多媒體顯示)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6)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學生自由選句品味寫景的妙處。只要學生能說出一點,教師即應給予褒揚。

  明確:(1)"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著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2)"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暗的。"千丈"承"縹","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3)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游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游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可以說是"看似尋常最奇譎,成如容易實艱辛。"

  (4)"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5)"夾岸"描述高山聳峙于富春江兩岸,這樣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寫出了山峰壁立之狀。"寒樹"一方面點出了秋天的季節特征,樹葉凋零、一片蕭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給人一種高寒的感覺。

  (6)不但寫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勢而形成的千奇百態之狀,而且還賦予它以人的心理:個個爭著往上,一個想比一個高遠。寫出了山的生機、活力,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山勢別具一格,個性分明。

  (7)這幾種聲響中,有無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蟬、鳥、猿;有昆蟲,有飛禽,也有走獸;有的反映出季節的典型特征,如蟬鳴;有的又為山林之間所獨有,如泉聲,如猿啼。因此可以說這些聲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響,又反映出山水名區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這些音響時,也能分辨出它們之間細微的區別,文筆顯得準確、俊美而又簡潔。如形容水流聲是"泠泠",鳥鳴聲是"嚶嚶";寫蟬鳴、猿啼則是"千轉不窮…,百叫無絕",著重描繪其音調多變和連綿不斷的音響特征。

  3.學生齊誦這幾句話,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

  四、課堂小結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的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借助電腦,創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業 

  1.請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課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譯那樣字字落實,可以加入一些有關富春江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關于富春江的詩文,最好能將風物介紹和風景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2.完成《三點一測》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12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目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辭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嘆為觀止。

  一、意境美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我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并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游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游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余。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里,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丈接墓戎校_,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蔭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發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對輕松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贊。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后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親切。

  三、語言美

  駢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本文又有異于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節),后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 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鳶飛戾天"一處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四、結構美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也很講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寫景重點上, 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傊,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ㄠ]編:215101;電話:0512-6261464)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13

  (一)檢查背誦

  1、抽查

  2、集體背誦

  (二)品析課文

  1、望文生景 :出示課文景物描寫的句子,讓學生閉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畫面用語言描繪出來。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2、望景生文 :讓學生展示第一課時所畫風景圖片并欣賞,提問:此圖此景使你聯想到了課文中的哪些句子?(圖片選擇大致與“望文生景”相同)

  3、美點探究:如此秀麗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攝像機拍攝下來的,而是用文字為我們描繪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嗎?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1)品讀文章的第一幅畫面,思考作者總寫了什么?

 、俚侵劭v目的總體感受: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態: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2)富陽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廬則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游程。請問作者是怎樣評價這段游程的?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異”表現在哪里?“奇”在哪里?

 、俳宄褐悾核钥~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诮鳉鈩莅蹴缰悾杭蓖纳跫,猛浪若奔。

 、燮妫簥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4)從人的感覺角度看,這里分別運用了什么感官來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

 、僖曈X:山峰、樹木

 、诼犛X:泉水、鳥叫、蟬鳴、猿啼

  (5)從修辭角度看,這里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贁M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趯ε迹喝な,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

  無絕。

  小結: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種強烈的生命力;而山泉聲、鳥鳴聲、蟬聲、猿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協奏曲,多么令人心曠神怡!這種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對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與文章的韻律美結合在一起,我們怎能不與作者產生內心的共鳴: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也采用了對偶的句式從內心感受來寫富陽美景對人的心靈的凈化,真可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兩句描寫了山上的樹木,齊讀這幾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樹木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樹木茂密 )

  小結:這四句是寫山谷中樹木蔽天,景象幽深,陽光只偶爾從疏枝葉隙間漏射下來。這種境界給人一種清幽、寧靜之感,可以說是對上文的一種補充。

  (三) 探究拓展: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為適于人類自下而上的美好環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環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變得更完美,更高尚!苯Y合這段話,談談你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提示:這兩句話雖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奮發有為,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但所蘊含的自然美的審美情趣,教育意義是不容忽視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處奔走、苦心經營的人,面對奇峰,聆聽美聲,不覺心曠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課堂小結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借助電腦,創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業

  同學們,吳均的一篇《與朱元思書》猶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藍天、碧水、青山,蟬抱高枝、猿躍林間,使人讀后禁不住也流連忘返,心中不禁默嘆:自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碩的果實,更有一種怡人的心性,一種忘卻功名利祿的自然之心。是誰在后世吟誦: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又是誰在感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同學們,面對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越來越難以找到文中的世界,這又是什么緣故呢?請你用300字左右就“人與自然”這個話題談一談你的思考。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 篇14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能熟練正確誦讀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點詞語的意思。

  2、整體把握全文結構,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過想象和聯想,把文字變成生動的圖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學習重、難點]

  1、熟練誦讀全文,感受語言之美、自然之美,培養想象力是學習重點。

  2、把握行為思路,理解鳶飛戾天兩句的深意是導學的難點。

  [學法指導]

  通過自主探究、質疑討論、精講點拔、熟讀感悟激發想象完成導學任務:

  [學習時間] 45分鐘

  [導學過程]

 。ㄒ唬┲笇дb讀,讀對讀順 (8分鐘)

  1、導入 新課: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有著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古人給友人寫書信就很講究,他們往往通過對某事的敘述或某景的描寫來間接表達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對友人的規箴、互勉之意。不信?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的文學家、史學家吳均給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與朱元思書》。(板書文題,簡介作者)

  2、指導誦讀

  教師范讀一一明示目標一一學生對照下注給生字注音一一教師提示其它生字的讀音(由學生提出)一一齊讀。 (矯正讀法)

 。ǘ┳灾鲗W習,整體感知(3分鐘)

  1、提示:請同學們快速默看課文,思考回答兩個問題(用小黑出示)。

  設疑:

 、俦疚目芍^寫景小品文,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作者對這里的美景怎么評價稱贊的?

 、谒鶎懼皩儆谀膫季節?你怎么看出來的?

  2、檢查自讀。 (問②若不能回答暫置,待后理解)

 。ㄈ┗ブ鷮W習,理解文意(12分鐘)

  1、分組邊讀邊疏通文意

  提示:結合下注,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

  2、檢查解疑。小組代表發言,其余組員補正。

 。ㄋ模┧悸诽接懀惺苷Z言(15分鐘)

  l、教師引導、點拔,依次探討以下問題 (析讀結合):

 。ㄈ羟罢w感知未完成,則先從此切入)

 。1)全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景的? (先探討此問)

 。ㄒ韵聠栴}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學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爭論)

 。2)第一段總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3)第二段分寫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 清碧與湍急矛盾嗎?為什么?)

 。4)本文寫景重在寫山,文中直接寫山的句子有哪些?請概括山的特點。

 。5)第三段分寫山,除直接寫山的特點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

 。6)你怎樣理解鳶飛兩句? (對鳶飛句的理解要靈活)

  2、自由朗讀,感受語言。

 。ㄎ澹﹦撔滤季S,激發想象(6分鐘)

  獨立思考后,創新復述: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

  1、教師示范復述第一段。

  2、學生分四組分別重點準備復述二、三段的部分內容。

  3、學生復述、教師點評,

 。w納小結、結束學習。(1分鐘)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學習了這段優美的寫景小品文,你可曾記得這是約1500年前的古人給好友書信中的一段文字喲,作者如實寫來,不事雕鑿,音韻和諧,結構嚴謹,不僅抒發了自己對自然美景的熱愛,還含蓄地表達出多種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給與自己同齡的親朋好友寫信時也試試!

《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八年級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感知課文大意。2、熟讀并背誦課文,品味寫景佳詞妙句,提高審美能力。3、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像能力!窘虒W重點】反復朗讀課文,并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匯,體會作者寄情于奇山異水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

  • 《與朱元思書》教案(通用16篇)

    21《與朱元思書》教案11一、教學目標1、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匯。2、欣賞作者筆下的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3、閱讀和背誦全文。二、教學重難點:1、重點: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全文,體會文章中的字詞句。2、難點:本文的寫作特色。...

  • 初三上冊《與朱元思書》課堂實錄(精選14篇)

    根據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節課,初三語文組同仁來到12班聽我上《與朱元思書》。我課前把課題、作者、朝代都寫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補充的詞語解釋寫在左板書位置。...

  • 與朱元思書 教案(精選16篇)

    《與朱元思書》,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一、說教材本單元是文言文教學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其中《與朱元思書》是一篇描寫山水景物的精品,不僅讓我們體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時還帶給我們...

  • 與朱元思書教案設計(通用13篇)

    學習目標:1、能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能準確的翻譯全文。學習重難點能準確的翻譯全文。教學過程:一、定向導學:1、 導入: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逼鋵嵲谡憬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富春江。...

  •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示例(通用17篇)

    一、導入新課以李白詩《朝發白帝城》導入。這首詩寫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們欣賞一下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看著富春江水是怎樣的流速,周圍的山又是怎樣的?二、介紹作者和背景1.作者簡介。...

  • 精選與朱元思書教案(精選17篇)

    教學要點 1、 利用錄音手段,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2、 誦讀、釋詞、譯句相結合,初步學習利用關鍵詞語分析課文結構、輔助背誦的方法。...

  •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2、培養學生獨立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特別是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學習方法; 3、側重在朗讀中感悟,除讀出情感外,還要求表現出...

  • 《與朱元思書》講學稿(精選12篇)

    綦江縣古南中學八年級(下)語文導學案課題:《與朱元思書》課型:講讀課執筆:代顯鋒審稿:古南中學八年級語文備課組領導審核:姓名班級一、 學習目標1、 誦讀課文,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感悟作者...

  • 與朱元思書語文教案(通用11篇)

    教學目的1、熟讀課文,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句。2、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了解課文內容。3、體會本文的寫景文字,賞析語言特色。教學重點:理解文中的難詞、句,掌握寫景文字內容。教學難點:1、對景物的感悟。2、本文的語言特色。...

  • 《與朱元思書》八下(精選12篇)

    與朱元思書【教學目標】u 知識與能力:1、進一步掌握積累一些常記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2、理解文意,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u 過程與方法: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 《與朱元思書》教案設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自學尋找資料,了解吳均的創作和寫作特色。2.通過課堂競賽、導游、演講把握文中的字詞解釋,解讀作者對山水的喜悅之情。3.體味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逸的高潔志向。4.培養學生想象與聯想的能力。...

  • 《與朱元思書》(精選17篇)

    教學要點 1、 利用錄音手段,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2、 誦讀、釋詞、譯句相結合,初步學習利用關鍵詞語分析課文結構、輔助背誦的方法。...

  • 《與朱元思書》學習要點及能力訓練檢測(精選16篇)

    一、課文分析這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也許并不是信的全文,因為我們并不能十分清楚地知道作者給友人寫這樣一封信的目的。但我們仍然可以把這篇文章當作一篇優美的寫景小品文來欣賞。 我們先整體感知一下課文的內容。...

  • 《與朱元思書》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2篇)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并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

  • 教學實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爽爽爽爽一区老女人 | 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在线 |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 | 大陆av在线 | 五月婷婷久久中文无码 |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正在播放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 久草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 午夜成人爽爽爽视频在线观看 | 2018毛片 | 无码国产精品成人 | 国产亚洲视频系列 | 铜铜铜铜铜铜铜铜好大无打码 | 国产综合13P |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 高清对白精彩国产国语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久久夜色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 | 全免费A敌肛交毛片免费 | 免费av网站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 | 加勒比aⅴ |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剧情AV果冻传媒 |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丰满少妇伦精品无码专区 | 国内精品国内自产视频 | 国产三级农村妇女在线播放 | 成年人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胖胖 | 鸳鸯谱在线观看高清 | 亚洲蜜桃V妇女 | 在线国产日韩 |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 欧美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 | 中国少妇videos露脸hd | 高潮喷水抽搐无码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