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禮贊》
授課教師 | 秦秋麗 | 授課題目 | 茅盾 | | |
教 學 目 標 | 1.在學過比喻的基礎上學習本文的象征手法,體會排比、反問的修辭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2.理解和學習白楊樹所象征的正直、質樸、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品質,為捍衛黨、捍衛社會主義與一切邪惡勢力作斗爭,同時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3.重點掌握文中的字與詞。 ①“垠、砥、懨、虬、娑、楠、欣”等字的讀音與寫法。 ②掌握以下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妙手偶得、錘煉、無邊無垠、坦蕩如砥、潛滋暗長、懨懨欲睡、倔強、參天、不折不撓、偉岸、樸質、挺拔、宛然、縱橫決蕩、秀頎。 | ||||
教學重點 | 象征手法的運用;在記敘中抒情。 | ||||
教學難點 | 理解本文的抒情線索,學習散文狀物抒情的寫法。 | ||||
教學時數 | 3課時 | ||||
教學設想 | 這篇課文是一篇記敘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軍民堅強不屈的品質。在記敘中抒情成分較濃,因此,在教法上應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特別要加強感情朗讀。對描寫白楊樹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義的段落(第5—8自然段),應作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安排上,可先突破重點,然后再分析描寫黃土高原以及最后與楠木對比的作用。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象征意義,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 通過對托物言志手法的學習,讓學生體會所托之“物”與所言之“志”的內在聯系,并借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聯想能力。授課思路可以概括為:整體感知,明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品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能力遷移,培養發散思維和聯想能力。 | ||||
教學工具 | 投影 | ||||
教學活動 |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 簡介作者、時代背景。 2、粗讀,理清全文脈絡。 3、重點講讀第三段。 [教學難點 ]體會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課前準備]搜集關于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 一、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問題1:閱讀書下注解①,結合你所搜集的資料,你能簡單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嗎? [明確] 茅盾是筆名,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他寫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黨中央給予他是“我國現代進步文化先驅者和偉大革命文學家”的高度評價。 《白楊樹贊》寫于1941年3月,那時,正處于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學院文學院講學,1940年3月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學,后來離開延安到重慶。這期間,他看到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鞏固和發展了敵后的抗日根據地。作者從解放區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等散文。由于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我們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二、整體感知,理清全文脈絡。 1、教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不認識字的讀音。 [投影] 文章一開始就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接下來并不說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寫______景色,交代了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第4自然段承上啟下,又回到了對白楊樹的贊美。第5、6自然段描繪了白楊樹的______和______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楊樹象征為_______,點明了主題。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責______,贊美白楊樹收尾。 [明確] 1、黃土高原 2、形象和性格3、北方農民、在敵后堅強不屈地守衛自己家鄉的哨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4、貴族化的楠木 問題4:文章的標題為“白楊禮贊”,細讀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對“白楊”進行“禮贊”的。 要求學生迅速默讀全文,用筆在書上劃出相關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學生回答,相互補充,教師小結。 [明確]第1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第4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第6段: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第8段: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 第9段:……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1、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教師點撥: 文章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抒發對白楊樹崇敬、贊美的強烈感情。那么白楊樹為什么“實在是不平凡的”呢?為什么要“贊美白楊樹”呢?文章不馬上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接著寫了黃土高原的景色。這樣寫的作用何在,我們留在下堂課再研究。 問題5:文章用了哪個詞語總寫白楊樹的形象? [明確] 作者用“力爭上游”一詞概括了白楊樹形象總的特點,采用的是擬人手法,給白楊樹以人格化。 問題6:下面還具體寫了白楊樹的哪幾部分,各寫出它們什么特點,具有什么深刻涵義? 2、干,突出它的直;枝,強調它的直而緊靠; 葉,寫它的向上;皮,則主要寫它“微微泛出淡青色”。3、通過這些特點描寫,給人以正直、團結、進取、質樸、 力爭上游的印象,涵義十分深刻。 問題7:文章用了哪個詞語總寫白楊樹的性格?下面還用了哪些詞語加以刻畫,具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作者用“倔強挺立”總寫它的性格特點,并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險惡的環境中堅強不屈的斗爭性格。 第二課時
2、略講第二部分與第五部分。 3、學習象征、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教學難點 ] 象征、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一、回顧舊知: 1、指名學生朗讀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 (1)、研讀第7段: 問題1:本段可分幾個層次? [明確]分為兩層: 第一層:開頭……偉丈夫。進一步揭示白楊樹的內在氣質。 第二層:當你……結尾。連用了四個排比反問句,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表明自己贊美白楊樹的真實用意。 問題2:作者寫了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后,又進一層以樹比人。為什么說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要求學生劃出重點詞語)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 作者運用比喻、擬人、對比的修辭手法,并一連用了“偉岸”、“正直”“樸質”“嚴肅”“溫和”“堅強不屈”“挺拔”,等七個詞語(與第5自然段呼應),有力地贊美了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 問題3:下面作者一連用了四個排比反問句,進一步寫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這四句的含義是怎樣逐句加深的? [明確] 作者贊美白楊樹的原因:“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問題5:這段贊美白楊樹和第1、4、6、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明確]作者直接把白楊樹與北方農民聯系起來,總結了它們的相似之處:一是“極普通,不被人重視”,二是“有極強的生命力”。用一遞進關系的復句闡述了贊美白楊樹的原因。在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論述,更加鮮明地強調白楊的象征意義。 [小結] 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樹一人的轉化,第8段則直接把“白楊樹”與“北方農民”兩個相似的地方突出來,此外又用兩個“象征”,畫龍點睛地點明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2、學生朗讀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思考討論: 教師點撥:作者開頭贊美白楊樹后,卻沒有直接描寫白楊樹本身,筆鋒一轉,用親切舒緩的語氣,把讀者帶到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上。 問題6:作者對黃土高原的總印象是什么? [明確]覺得黃土高原像“一條大氈子”。 問題7:作者運用哪些詞語,從哪些方面描寫黃土高原景色? [明確] 黃綠錯綜:黃土——“偉大的自然力”。麥浪——“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色彩) 無邊無垠:沒有邊際。(空間) 坦蕩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問題8:一幅雄偉遼闊的黃土高原的風景畫面“撲入”視野,人們的感覺是什么? [明確]先是“雄壯”、“偉大”,由于汽車長時間地在一望無際的高原上奔馳,人們產生了“倦怠”、“單調”的感覺。 [教師點撥] 就在這時,“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白楊樹,人們精神為之一振,作者要歌頌的形象——白楊,奇跡般地出現了,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作者視野的角度有什么變化? 作者遠看,由面收縮到點。從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點明那是白楊樹,“那”和上文中“遠遠”呼應,是遠指。 問題9:為什么說白楊樹“極普通”而又“實在是不平凡”? [明確]它極常見,極易生長,所以說它“極普通”;說它“實在是不平凡”,是因為在“單調”的“懨懨欲睡”的情緒中,白楊樹的出現出奇制勝,使人清醒,使人振奮。 問題10:描寫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寫這一部分? [明確]寫黃土高原的景色,起兩方面的襯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楊樹生長的環境,作者抓住了黃土高原的特點——“黃綠錯綜”的色彩和“無邊無垠,坦蕩如砥”的地勢,點出了它的“雄壯”、“偉大”,對描寫白楊樹起了正面襯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單調“、“懨懨欲睡”與白楊樹的“傲然地聳立”相對照,又起了反襯作用。意思是黃土高原雖然偉大、雄壯,但離開了白楊樹,還是有單調之感,所以白楊樹更值得贊美。 3、朗讀第9自然段,討論回答: 問題11:“貴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講解]茅盾同志回答說:“貴族化的楠木象征國民黨反動派。我寫此散文是這樣想的! 問題12:寫楠木的目的何在?作者已在第八段直白地表明了自己的贊美之情,第9段是否可以去掉?它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4、作業 布置:在理解基礎上,用行楷字體抄寫并背誦課文第7段 |